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關於孩子視力的9個真相,每個爸媽都應該知道!

臺灣眼科專家、兒童近視控制專家吳佩昌先生在他的暢銷書《孩子可以不近視》中, 講了34個視力知識、38個醫學知識和25個日常防治方法。

很多人看了覺得非常受用, 解答了心中的很多疑問。

今天, 先從34個視力知識中摘取小編覺得最為精華的9個, 分享給大家。

1. 視線模糊, 看東西很吃力, 孩子近視了?

答:錯。 視力模糊最常見的原因除了近視, 還有很多原因, 包括斜視、弱視、炎症, 以及各種眼病引起的後遺症等。

近視、遠視及散光都是常見的眼睛屈光異常, 都會產生視力模糊的現象, 需要瞭解它們的定義並加以區分。 近視, 顧名思義就是近的東西看得清楚, 但是遠的東西看得模模糊。

事實上, 絕大部分的近視都是因為眼軸拉長所導致, 遠方的光線經過眼角膜及晶狀體折射後, 只聚焦在視網膜的前面, 導致所看的物體影像模糊不清楚, 要靠近物體, 讓光線可以聚焦在視網膜上才看得清楚,

這就是近視。 絕大部分的近視都是因為眼軸拉長所致, 只有相當少部分的人是因為角膜與晶狀體不協調。

兒童一旦近視, 度數就會持續增加, 近視的眼軸像吹氣球般越吹越長, 到成年才會停止。 眼軸越拉長, 眼睛的組織就會越薄越脆弱, 容易產生很多近視併發症。

2. 近視只是看東西不清楚, 沒有大關係?

答:錯。 近視可能導致失明, 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是, 失明人口中, 高度近視已經高居失明的第二大原因。 日本及中國大陸在這一兩年的研究結果顯示, 高度近視的視網膜黃斑退化也已經是老年人失明的第二大原因。 甚至在日本, 年輕成年人單眼失明的第一大原因, 就是高度近視造成的, 所以近視當然可怕。

你一定會好奇, 造成失明的第一大原因究竟是什麼?答案是白內障。 目前白內障是可以治療的, 只要摘除白內障, 置換人工晶體, 大部分人的視力都會得以恢復。

但近視的可怕之處也在於此:高度近視引起視網膜黃斑退化所導致的失明, 就算是再高明的眼科醫生也愛莫能助。

遺憾的是, 為人父母老對孩童的近視一向掉以輕心, 這不僅使得近視兒童越來越多, 也讓孩子近視的惡化程度越來越快。

“預防勝於治療”, 對近視來說, 預防與防止度數惡化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3. 父母視力很好, 我就不會得近視了?

答:錯。 近年在臺灣形成近視的主因是環境因素, 少部分才是遺傳。

事實上, 近視雖然和遺傳有關, 但是也取決於後天的用眼及生活習慣。

我們父祖輩的那個年代, 近視人口很少, 在那時近視的人大都是因為家族遺傳, 所以早期的眼科醫學認為近視的主要原因是遺傳。

但近年來, 外在環境的改變, 大家居住的環境越來越狹窄, 戶外活動越來越少, 升學壓力大, 再加上電視、電腦、手機等近距離的用眼活動增加, 以環境為主因所造成的近視人口越來越多, 使得本來老一代近視率還不算太高, 在這二三十年之間, 卻迅速增長。

所以, 目前形成近視的原因主要還是環境因素, 而較少部分是因為遺傳。 20世紀70年代, 有學者把猴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 讓它不能到戶外活動, 只能看近不能看遠, 幾個月後, 猴子的眼睛被誘發成近視。 所以,

如果能讓成長中的孩童白天可以常常到戶外看較遠較寬闊的地方, 而不是窩在公寓住家, 目光短淺地長時間近距離看書、打電腦或看電視, 或許我們孩童的近視比率會減少很多。

4.我是高度近視, 我的小孩子也會近視?

答:可能。 有近視家族史的家庭成員, 發生近視的比率確實較一般人高些。 父母雙方都是高度近視, 小孩得近視的概率更高。

有部分人的近視是遺傳, 約占所有近視人口的20%;而受環境影響造成的近視則更高, 約占80%。 從遺傳造成的近視人口中(近視跟基因有高度關係), 可以發現具有家族性, 爸爸、叔叔、伯伯, 或媽媽、舅舅都有高度近視, 而且可以往上追溯至好幾代都有高度近視。

如果是先天性近視, 在小孩出生或是幼稚園時的度數就有400~500度, 長大後可能多達一兩千度。

目前80%近視的人口都是後天性近視,也就是從幼稚園或小學後才開始近視一兩百度,之後只要每年持續增加,到20歲時就可能成為高度近視者。這些人的父母親或祖父母往往都沒有近視,可知近視主因是後天環境所造成的。

有家族遺傳性近視的人,先天不足,後天更不能失調,尤其需要治療與控制。度數若不控制,不論是先天或後天的高度近視,併發症都一樣很嚴重。

2007年美國加州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孩童每週的戶外活動少於5小時,父母親有近視,小孩就容易近視;反之,如果孩童每週戶外活動可以達到14小時以上,就算父母親有近視,小孩仍不容易近視。因此,有近視的父母不要消極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會近視,如果能給孩子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就不容易近視。

5. 近視的惡化程度,會隨著年齡趨緩

答:對。兒童一旦近視,每年平均會加深度數100度;然後隨著年紀增長,度數增加幅度會縮小。

孩子一旦近視,就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像爬樓梯一般,度數每年會持續增加。有研究指出,近視度數在小學初中階段,每年會增加100度;高中階段每年也會增加50度,等到大學以後度數才會慢慢穩定下來。

為什麼年紀越小,度數增加越快?這可能和青春期發育過程長高長大有關。要注意的是,度數越深,併發症也越多。兒童一旦近視後就會持續惡化,若不加以控制度數的增加,等成年後得到高度近視的機會很大。

至於成人以後,因為生長發育的速度趨緩,近視度數就比較穩定。然而,如果一天到晚看書、打電腦做近距離用眼的活動,一旦眼睛過度疲勞,度數仍有可能增加,視力會持續惡化。

6. 青少年近視只要戴眼鏡就好,不需要治療

答:錯。配眼鏡看得清楚只是治標,戴眼鏡無法控制小朋友的近視度數持續增加。

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近視只要幫他配副眼鏡,這樣就沒事了,也算是治療近視。類似這樣的觀念是需要改正,因為配眼鏡只能治標,並沒有治本,孩子的近視會一直惡化。

在門診,有時會碰到因為這種觀念的耽誤,而讓一些只有19歲、20歲的年輕人,近視發展到近千度,挽救都來不及。

近視眼鏡只是輔助視力的器具,用來讓孩子能看清楚東西,但對兒童近視度數的惡化沒有幫助。小孩一旦近視,如果沒有適當管控,度數就會像爬樓梯一樣,持續增加下去,一直要到20歲才會緩和下來。不趁小時候積極控制,等日後度數越深,併發症就會越多,這時候再治療就來不及了。

7. 眯眼看東西,近視會加深嗎?

答:有可能,保護梘力要以輕鬆看清楚為原則。

每個人大概都有眯著眼睛看東西的經驗,稍微眯一下眼就會看得比較清楚。然而,這種行為卻可能隱含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況,家長若發現孩子經常眯著眼睛看書或看電視,可能有度數問題,要儘早帶孩子做視力撿查。

眯著眼睛看東西,就像是照相機把光圈縮小的道理,透過小洞觀看,影像會較清楚。只是長時間眯眼用力看東西,眼睛的睫狀肌會過度收縮,可能導致近視度數增加。動物實驗也發現,若將猴子的眼皮縫小,縮小它的視野,一段時間後也會誘發近視。

所以一發現孩子有眯眼看東西的習慣,必須儘快檢查是否近視,或是眼鏡度數不夠,建議以輕鬆就可以看清楚為原則。

8.何謂假性近視?

答:因為睫狀肌過度緊張引發的視力模糊,一般在散瞳檢查後會發現沒有近視,因此稱為假性近視。

近視大部分是因為眼軸(眼球前後徑)增長太快,使得影像無法準確投射到視網膜上,就像照相機“對焦不准”,讓遠方的物體看起來模糊不清。

有些小朋友因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睛,眼睛內部的睫狀肌太用力也會造成對焦不准,視力變得模糊不清。或是在驗光時,因為機器迫近而造成睫狀肌緊張、過度用力,量起來的度數看起來就像有近視。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因為眼軸真的有增長,只是眼睛自我調節的結果,所以稱之為“假性近視”或“調節性近視”,也是一種屈光性近視。

孩童的眼睛調節能力比成人強,出現假性近視的機會也較高。兒童出現假性近視時,眼睛若能適當休息或點用睫狀肌鬆弛劑(散瞳劑),視力大都可回復正常。

9.一戴眼鏡就要戴一輩子,真的嗎?

答:是的,只要確認近視就再也回不去沒近視的狀態了。但並不是戴眼鏡造成度數增加,而是因為兒童近視度數會一直加深,對眼鏡會更加依賴。

有些家長不讓小孩配戴近視眼鏡,是因為聽說一戴眼鏡就要戴一輩子,而錯以為戴上眼鏡反而讓度數增加了。事實上,兒童一旦近視後,如果不加控制,度數每年會增加100度,今年100度,過了一年變成200度,這時如果不戴眼鏡,看中遠距離就會很吃力,所以經常會眯著眼才看得清楚。而長期眯眼的結果,度數可能增加得更快,最後不配眼鏡已經看不到黑板的字,也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等配了眼鏡後再經一年,度數又增加了100度,就像這樣,度數一年比一年深,必須更依賴眼鏡來看清楚東西,眼鏡更拿不下來了。

所以,眼鏡需要的時候還是要配戴,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度數增加的速度。這樣做,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可以省下每年幫小孩換鏡片的費用,讓你有餘裕考慮幫孩子換功能多一點的鏡片(如變色鏡片),或是多準備一副太陽眼鏡而更長遠的好處,則是降低孩子日後成為高度近視族群的概率。

PS:

先從導致孩子近視的原因說說吧。之前看到浪潮工作室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些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研究發現。

2007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跟蹤514名3年級美國學生5年後發現,其中111名學生患上了近視。而近視和父母遺傳有關,和體育及戶外運動有關,就是跟每週看書時間長短沒什麼關係。

200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得出類似的發現:每週讀幾本書並不能用來預測孩子未來幾年會不會變成近視眼。實際上,不是看書導致了孩子近視,而是近視的孩子比較喜歡讀書。

而在2015年,俄亥俄州立大學長達20年、針對4512名美國兒童的研究顯示,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坐得太近,真的不是導致近視的直接原因。

那到底什麼後天因素導致了孩子的近視?

科學家至今還沒有完全弄懂近視的真正成因,不過他們正在形成下一個共識—— 戶外運動越少,越容易得近視。

2008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凱薩琳·羅斯團隊,在將澳大利亞6-7歲華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歲華裔孩子進行比較時發現,澳大利亞華裔孩子近視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華裔孩子近視率卻高達29.1%。

兩地孩子父母的近視率差不多(悉尼68%vs新加坡71%),且澳大利亞華裔孩子每週要讀更多的書,更經常近距離看物體。為什麼新加坡孩子近視率卻更高?後來,羅斯團隊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戶外活動的時長:悉尼的華裔孩子每週在戶外活動上會花去13.75小時的時間,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華裔孩子每週戶外活動時間只有可憐巴巴的3.05小時。

他們猜測,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的孩子,接受到的光線強度也越大;而光線會刺激視網膜中多巴胺的釋放,這種神經遞質能夠保護眼球不會變得過長,進而防止近視發生。

當然,即使現在知道,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坐得太近,不是導致近視的直接原因,我們也得合理限制孩子看電視、電腦的時間,看書的姿勢等等。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記得多帶孩子到戶外走一走、看看大自然,多進行戶外運動,降低孩子近視的可能性。

長大後可能多達一兩千度。

目前80%近視的人口都是後天性近視,也就是從幼稚園或小學後才開始近視一兩百度,之後只要每年持續增加,到20歲時就可能成為高度近視者。這些人的父母親或祖父母往往都沒有近視,可知近視主因是後天環境所造成的。

有家族遺傳性近視的人,先天不足,後天更不能失調,尤其需要治療與控制。度數若不控制,不論是先天或後天的高度近視,併發症都一樣很嚴重。

2007年美國加州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孩童每週的戶外活動少於5小時,父母親有近視,小孩就容易近視;反之,如果孩童每週戶外活動可以達到14小時以上,就算父母親有近視,小孩仍不容易近視。因此,有近視的父母不要消極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會近視,如果能給孩子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就不容易近視。

5. 近視的惡化程度,會隨著年齡趨緩

答:對。兒童一旦近視,每年平均會加深度數100度;然後隨著年紀增長,度數增加幅度會縮小。

孩子一旦近視,就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像爬樓梯一般,度數每年會持續增加。有研究指出,近視度數在小學初中階段,每年會增加100度;高中階段每年也會增加50度,等到大學以後度數才會慢慢穩定下來。

為什麼年紀越小,度數增加越快?這可能和青春期發育過程長高長大有關。要注意的是,度數越深,併發症也越多。兒童一旦近視後就會持續惡化,若不加以控制度數的增加,等成年後得到高度近視的機會很大。

至於成人以後,因為生長發育的速度趨緩,近視度數就比較穩定。然而,如果一天到晚看書、打電腦做近距離用眼的活動,一旦眼睛過度疲勞,度數仍有可能增加,視力會持續惡化。

6. 青少年近視只要戴眼鏡就好,不需要治療

答:錯。配眼鏡看得清楚只是治標,戴眼鏡無法控制小朋友的近視度數持續增加。

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近視只要幫他配副眼鏡,這樣就沒事了,也算是治療近視。類似這樣的觀念是需要改正,因為配眼鏡只能治標,並沒有治本,孩子的近視會一直惡化。

在門診,有時會碰到因為這種觀念的耽誤,而讓一些只有19歲、20歲的年輕人,近視發展到近千度,挽救都來不及。

近視眼鏡只是輔助視力的器具,用來讓孩子能看清楚東西,但對兒童近視度數的惡化沒有幫助。小孩一旦近視,如果沒有適當管控,度數就會像爬樓梯一樣,持續增加下去,一直要到20歲才會緩和下來。不趁小時候積極控制,等日後度數越深,併發症就會越多,這時候再治療就來不及了。

7. 眯眼看東西,近視會加深嗎?

答:有可能,保護梘力要以輕鬆看清楚為原則。

每個人大概都有眯著眼睛看東西的經驗,稍微眯一下眼就會看得比較清楚。然而,這種行為卻可能隱含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況,家長若發現孩子經常眯著眼睛看書或看電視,可能有度數問題,要儘早帶孩子做視力撿查。

眯著眼睛看東西,就像是照相機把光圈縮小的道理,透過小洞觀看,影像會較清楚。只是長時間眯眼用力看東西,眼睛的睫狀肌會過度收縮,可能導致近視度數增加。動物實驗也發現,若將猴子的眼皮縫小,縮小它的視野,一段時間後也會誘發近視。

所以一發現孩子有眯眼看東西的習慣,必須儘快檢查是否近視,或是眼鏡度數不夠,建議以輕鬆就可以看清楚為原則。

8.何謂假性近視?

答:因為睫狀肌過度緊張引發的視力模糊,一般在散瞳檢查後會發現沒有近視,因此稱為假性近視。

近視大部分是因為眼軸(眼球前後徑)增長太快,使得影像無法準確投射到視網膜上,就像照相機“對焦不准”,讓遠方的物體看起來模糊不清。

有些小朋友因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睛,眼睛內部的睫狀肌太用力也會造成對焦不准,視力變得模糊不清。或是在驗光時,因為機器迫近而造成睫狀肌緊張、過度用力,量起來的度數看起來就像有近視。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因為眼軸真的有增長,只是眼睛自我調節的結果,所以稱之為“假性近視”或“調節性近視”,也是一種屈光性近視。

孩童的眼睛調節能力比成人強,出現假性近視的機會也較高。兒童出現假性近視時,眼睛若能適當休息或點用睫狀肌鬆弛劑(散瞳劑),視力大都可回復正常。

9.一戴眼鏡就要戴一輩子,真的嗎?

答:是的,只要確認近視就再也回不去沒近視的狀態了。但並不是戴眼鏡造成度數增加,而是因為兒童近視度數會一直加深,對眼鏡會更加依賴。

有些家長不讓小孩配戴近視眼鏡,是因為聽說一戴眼鏡就要戴一輩子,而錯以為戴上眼鏡反而讓度數增加了。事實上,兒童一旦近視後,如果不加控制,度數每年會增加100度,今年100度,過了一年變成200度,這時如果不戴眼鏡,看中遠距離就會很吃力,所以經常會眯著眼才看得清楚。而長期眯眼的結果,度數可能增加得更快,最後不配眼鏡已經看不到黑板的字,也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等配了眼鏡後再經一年,度數又增加了100度,就像這樣,度數一年比一年深,必須更依賴眼鏡來看清楚東西,眼鏡更拿不下來了。

所以,眼鏡需要的時候還是要配戴,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度數增加的速度。這樣做,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可以省下每年幫小孩換鏡片的費用,讓你有餘裕考慮幫孩子換功能多一點的鏡片(如變色鏡片),或是多準備一副太陽眼鏡而更長遠的好處,則是降低孩子日後成為高度近視族群的概率。

PS:

先從導致孩子近視的原因說說吧。之前看到浪潮工作室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些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研究發現。

2007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在跟蹤514名3年級美國學生5年後發現,其中111名學生患上了近視。而近視和父母遺傳有關,和體育及戶外運動有關,就是跟每週看書時間長短沒什麼關係。

200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得出類似的發現:每週讀幾本書並不能用來預測孩子未來幾年會不會變成近視眼。實際上,不是看書導致了孩子近視,而是近視的孩子比較喜歡讀書。

而在2015年,俄亥俄州立大學長達20年、針對4512名美國兒童的研究顯示,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坐得太近,真的不是導致近視的直接原因。

那到底什麼後天因素導致了孩子的近視?

科學家至今還沒有完全弄懂近視的真正成因,不過他們正在形成下一個共識—— 戶外運動越少,越容易得近視。

2008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凱薩琳·羅斯團隊,在將澳大利亞6-7歲華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歲華裔孩子進行比較時發現,澳大利亞華裔孩子近視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華裔孩子近視率卻高達29.1%。

兩地孩子父母的近視率差不多(悉尼68%vs新加坡71%),且澳大利亞華裔孩子每週要讀更多的書,更經常近距離看物體。為什麼新加坡孩子近視率卻更高?後來,羅斯團隊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戶外活動的時長:悉尼的華裔孩子每週在戶外活動上會花去13.75小時的時間,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華裔孩子每週戶外活動時間只有可憐巴巴的3.05小時。

他們猜測,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的孩子,接受到的光線強度也越大;而光線會刺激視網膜中多巴胺的釋放,這種神經遞質能夠保護眼球不會變得過長,進而防止近視發生。

當然,即使現在知道,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坐得太近,不是導致近視的直接原因,我們也得合理限制孩子看電視、電腦的時間,看書的姿勢等等。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記得多帶孩子到戶外走一走、看看大自然,多進行戶外運動,降低孩子近視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