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電商票補大發福利的背後,院線經理們都要崩潰了

原創 2017-04-06 張宇 上游財經

走過路過, 不要錯過!

15塊錢看電影!

不要888!不要998!

只要15塊!

電影票買一送一哦親!

在幾年前, 如果看到這樣的宣傳, 你一定覺得是在騙人。 但是, 現在拿著手機的你, 分分鐘就能在各個電商平臺上以很跳水的價格, 買到一張電影票。

對了, 買一送一, 兩張。

打著多、快、好、省的旗號, 電子商務以極強的滲透力進入我們的生活, 以線上電影票消費為主的O2O平臺, 也不例外。 根據易觀國際和國資辦資料, 2015年線上售票收入占全國票房收入的70%。

從2014年開始, 貓眼、微票兒、百度糯米等O2O電商入局以來, 定位附近的影城最近的電影場次, 已經在技術上成為可能, 同時為了跑馬圈地, 電商平臺之間也開始了瘋狂的票補之戰。 消費者享受線上選座帶來的便利的同時,

也為協力廠商電商平臺來到優惠拍手稱快。

然而, 並非所有人都對這種網購福利拍手稱快, 譬如說, 大重慶的院線經理們都要集體跳雙子塔了。

在最近的閒聊中, 不止一位影城工作人員向筆者大吐苦水, 痛駡靠票補吸粉的電商平臺。

在與多位資深人士聊天中, 筆者也發現, 電影票電商平臺與其他電商一下, 對線下影院同樣有著巨大衝擊:

會員體系轟然崩塌院線經理受到眩暈攻擊

把所有影訊電子化, 雖然是電商對電影售票機制的最大幫助, 但對於影城而言, 並不希望觀眾因選擇面變寬而流失掉。

在電商的衝擊下, 影院辛苦經營多年的會員體系, 卻在轟然倒塌。

據重慶最大院線UME提供的資料, 從2015年開始, 該院線會員持卡量呈每月下降趨勢, 會員量流失嚴重。

隨著票補的刺激, 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對影城的會員優惠嗤之以鼻, 轉而成為電商平臺的會員, 院線萬萬也沒想到, 電商平臺之間的圈地戰, 會把地圈到自己頭上。

降價體系遭遇綁架

院線經理行動不能

電商對線下影院的衝擊還不止於此,可怕的是,那些用票補教育起來的觀眾,變得越來越“善變”。驅利的觀眾不僅倒逼電商平臺拿出更多優惠,為了節省成本,電商也會倒逼影院拿下更低的結算價。

面對不願降價的影院,電商也無不用其極,在戰略上,他們採用“個個擊破”的方式,如果A影院不願意降價,就是找B,而往往A和B都在同一片區,存在競爭關係。試想一下,同樣一部電影,旁邊參加了票補影城才賣10塊錢,你這裡卻要賣30,即使效果再好,誰會來看?不想被孤立,又不想被競爭對手搶佔先機,最終影院只好選擇俯首稱臣。

排片話語權越來越弱

能院線經理進入瀕死狀態

去年,一部《我不是潘金蓮》不僅讓華誼與萬達的恩怨浮出水面,也讓“吃瓜群眾”見識到票補操控排片的威力。

面對院線巨頭萬達的排片打壓,《我不是潘金蓮》的發行執行方、光線傳媒旗下的貓眼電影為《我不是潘金蓮》定制了天價票房補貼計畫——每張票補貼最高可達15.1元。換來的卻是該片首映日排片超過50%。

其實,利用票補協議,倒逼影院增加排片,再也不是業內秘密。

近年來,為了爭取電商和電影發行方的更多票補,尤其是中小影院都會提高特點電影的排片量,這不僅削弱了院線的話語權,同時也擠壓著那些沒有票補的電影的排片空間,破壞原有的公平競爭格局。

資金鏈分分鐘斷掉

院線經理受到1w點傷害

讓人忽略的是,電商對影院還有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資金鏈。因為電商與影院結算,並不是每一天都進行,在1年前,電商發展最快的時候,業內普遍採用“N+1”的行規,結算週期會被拖延至1周左右。

讓我們來算一筆賬,以一場大型票補活動為例,平臺一天會在影院促銷上萬張電影票,一天就是幾十萬的營業額,一周七天,這筆等待結算的資金可能高達上百萬,這對一家小影院而言,應該是一筆鉅款了。所以,別小看這一周,很可能讓影院形成不良賬,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潛在風險。

吃瓜群眾喜聞樂見,電商票補是好是壞?

巨額票補催生票房泡沫,惡性競爭導致票房放緩,從製作成本抽錢票補是對電影品質的傷害……電商票補不是新鮮事,然而在給影迷帶來便利和優惠的同時,票補卻悄然被釘在行業恥辱柱上。

不過,以逼迫排片、捆綁降價、延期結算等招數橫行的電商平臺,被影院冠以“綁架者”的駡名,實則有些難堪,畢竟人家投入的都可是真金白銀。

就如同被零售電商衝擊得體無完乎的實體商超一樣,每個行業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忍受著傳統變革帶來的陣痛。

對於尚處於發展時期的中國電影行業而言,電商的票補政策,如同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帶來危險。而對於那些短期內獲悉的影迷而言,當下這種衝擊還不明顯。但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物,與零售行業還是存在個中差別,電商票補對影片品質、院線排片的影響,最終還是不會轉嫁到觀眾的觀影體驗上。至於這種改變是好是壞,還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文/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張宇

編輯 Emily

琉璃白

電商對線下影院的衝擊還不止於此,可怕的是,那些用票補教育起來的觀眾,變得越來越“善變”。驅利的觀眾不僅倒逼電商平臺拿出更多優惠,為了節省成本,電商也會倒逼影院拿下更低的結算價。

面對不願降價的影院,電商也無不用其極,在戰略上,他們採用“個個擊破”的方式,如果A影院不願意降價,就是找B,而往往A和B都在同一片區,存在競爭關係。試想一下,同樣一部電影,旁邊參加了票補影城才賣10塊錢,你這裡卻要賣30,即使效果再好,誰會來看?不想被孤立,又不想被競爭對手搶佔先機,最終影院只好選擇俯首稱臣。

排片話語權越來越弱

能院線經理進入瀕死狀態

去年,一部《我不是潘金蓮》不僅讓華誼與萬達的恩怨浮出水面,也讓“吃瓜群眾”見識到票補操控排片的威力。

面對院線巨頭萬達的排片打壓,《我不是潘金蓮》的發行執行方、光線傳媒旗下的貓眼電影為《我不是潘金蓮》定制了天價票房補貼計畫——每張票補貼最高可達15.1元。換來的卻是該片首映日排片超過50%。

其實,利用票補協議,倒逼影院增加排片,再也不是業內秘密。

近年來,為了爭取電商和電影發行方的更多票補,尤其是中小影院都會提高特點電影的排片量,這不僅削弱了院線的話語權,同時也擠壓著那些沒有票補的電影的排片空間,破壞原有的公平競爭格局。

資金鏈分分鐘斷掉

院線經理受到1w點傷害

讓人忽略的是,電商對影院還有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資金鏈。因為電商與影院結算,並不是每一天都進行,在1年前,電商發展最快的時候,業內普遍採用“N+1”的行規,結算週期會被拖延至1周左右。

讓我們來算一筆賬,以一場大型票補活動為例,平臺一天會在影院促銷上萬張電影票,一天就是幾十萬的營業額,一周七天,這筆等待結算的資金可能高達上百萬,這對一家小影院而言,應該是一筆鉅款了。所以,別小看這一周,很可能讓影院形成不良賬,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潛在風險。

吃瓜群眾喜聞樂見,電商票補是好是壞?

巨額票補催生票房泡沫,惡性競爭導致票房放緩,從製作成本抽錢票補是對電影品質的傷害……電商票補不是新鮮事,然而在給影迷帶來便利和優惠的同時,票補卻悄然被釘在行業恥辱柱上。

不過,以逼迫排片、捆綁降價、延期結算等招數橫行的電商平臺,被影院冠以“綁架者”的駡名,實則有些難堪,畢竟人家投入的都可是真金白銀。

就如同被零售電商衝擊得體無完乎的實體商超一樣,每個行業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忍受著傳統變革帶來的陣痛。

對於尚處於發展時期的中國電影行業而言,電商的票補政策,如同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帶來危險。而對於那些短期內獲悉的影迷而言,當下這種衝擊還不明顯。但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物,與零售行業還是存在個中差別,電商票補對影片品質、院線排片的影響,最終還是不會轉嫁到觀眾的觀影體驗上。至於這種改變是好是壞,還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文/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張宇

編輯 Emily

琉璃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