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寧可餓死也不把珍藏賣給日本人,國寶背後的這位守護者不簡單!

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收藏風氣盛行, 從而也造就了大批聲名顯赫的收藏家, 如之前提過的張蔥玉、龐元濟、吳湖帆等,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關於他們收藏的逸聞趣事, 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帖冊, 現藏上海博物館, 吳湖帆捐贈

說起他們的收藏, 有一個突出的現象格外引人注目, 收藏數量越是龐大, 眷戀情結越是深沉。 因愛而藏, 因嗜而藏, 更為信仰理想而藏, 很少以自己的收藏去牟取厚利, 而是將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發揚光大。

張叔誠

在這眾多的“國寶守護者”中, 有一個名字似乎不常被人們提及, 但卻不容忽視——張叔誠。

這位來自天津的文物收藏家、鑒賞家, 在上世紀80年代, 將畢生所藏455件文物奉獻給國家, 堪稱後世收藏楷模。

出身收藏世家, 父子兩代冒死藏國寶

翻看史上有名藏家的軼事不難發現, 許多都是出身於收藏世家, 從小受到家庭氛圍的薰陶, 耳濡目染對古玩珍寶產生濃厚興趣。 張叔誠也不例外, 他之所以能成長為一代著名收藏家, 與他的父親張翼有脫不開的關係。

天津成都道118號, 張叔誠舊居

張翼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 手握要權, 還創辦了棗莊中興煤礦, 財力自然也十分雄厚。 因為對書畫和古陶瓷器情有獨鍾, 張翼經常四處搜尋各種古玩字畫, 並廣泛結交收藏家、鑒賞家, 與他們一起鑒定真偽, 探討書畫造詣。

西周“克鎛”, 張叔誠舊藏

受到父親的影響, 張叔誠自小就對文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跟著親友中的收藏家和鑒賞家, 張叔誠也學到了不少基本知識, 練就了一身鑒別文物真偽的好本事, 並且不惜重金發掘真品, 家中珍藏日益豐厚。

北宋範寬 《雪景寒林圖》

北宋範寬的《雪景寒林圖》是張叔誠家中最珍貴的“無上神品”, 這件國寶級的神作受到歷代古玩收藏家的追捧, 起初被天津著名收藏大家安岐收藏, 安家敗落後流入皇宮內府被收藏於圓明園。

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雪景寒林圖》流出宮廷, 出現在天津的古玩收藏交易市場, 被張翼冒著生命危險收藏。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量皇室珍藏流出宮外

當時,流連在天津舊書攤的張翼,偶遇一買家正與一名英國士兵討價還價,而這名英國士兵手中的畫軸,正是稀世奇珍《雪景寒林圖》。

喜出望外的張翼如獲至寶,當即不動聲色按士兵要求,以50大洋購入這件范寬傳世之作。

元 邊魯 《起居平安圖》,張家父子舊藏

皇室收藏的大內珍品落入自己手中,張翼難以按捺自己的興奮之情,然而與此同時卻也難免感到惴惴不安。畢竟作為當朝大臣,私自收藏皇宮珍寶可是要掉腦袋的。為保險起見,張翼將畫秘密藏在家中,從此絕口不提此事。

張翼去世以後,張叔誠也一直遵照父親的遺訓,從不把《雪景寒林圖》拿出示人。

豪擲5000大洋,買下石濤名作《青綠山水圖》

清初著名畫家石濤

石濤名作《仿張僧繇青綠山水》,原為關伯衡收藏,後賣給江蘇人濮一乘,此後輾轉至北京琉璃廠古玩收藏店茹古齋,標價5000元代為出售。

瞭解收藏的人都知道,石濤作品是各路古玩收藏大家夢寐以求的,這幅《青綠山水圖》又是尤為難得的珍品,張叔誠豈會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琉璃廠百年老店茹古齋

然而無巧不成書,正在張叔誠準備回家籌錢之際,一個日本人進店張口就要買此畫,張叔誠見狀便說自己已出價買下。當時茹古齋的掌櫃白午樓素來與張交好,見此情況也連忙點頭稱是,日本人萬般無奈,只得拂袖而去,之後雖不斷有人出更高的價錢欲購此畫,但都被張叔誠婉言辭絕。

不為錢財所動,拼盡身家守護藏品

除了歷代書畫作品,張叔誠對玉瓷器、圖章和扇子等也都涉獵甚廣,對於收藏文物這件事兒,張叔誠始終認為應以珍藏和鑒賞為主,為贏利而收藏是不足取的,這個理念也貫穿了他一生的收藏事業。

商 黃玉螳螂形珮,張叔誠舊藏

張叔誠家中雖珍寶無數,一尊放眼海內外獨一無二的窯變觀音,在這之中卻格外亮眼,由成化時期極負盛名的官窯景德鎮燒制,因工匠不慎發生"窯變",色彩變化萬端,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品。

傳承自父親張翼之手,當時引來不少古董商的垂涎,其中就有與張叔誠交往密切的郭葆昌。

郭葆昌

1920年,為一睹窯變觀音的真容,郭葆昌專程從北京趕到天津張家小住,後來又請中興煤礦總經理朱啟鈐出面,願以20萬美金收藏觀音像,張叔誠以先人遺物不敢變賣為托詞,婉言謝絕。

早已看上窯變觀音的郭葆昌哪肯就此作罷,又托中南銀行經理張重威說項,並稱酬金可以再增加,張叔誠依舊不為所動。

元 錢選 《花鳥圖》卷(局部),張叔誠舊藏

在日本侵華期間,張家大部分房產店鋪都被掠去,堅守民族氣節的張叔誠拒絕為日本人做事,從而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變賣家產艱難度日,一個早就盯上張叔誠藏畫的日本古玩商,借此機會勾結日本駐天津的官員,強行侵佔張叔誠僅剩的一處房產,並對張威逼利誘,企圖以房產為籌碼強行買畫。

宋 揚無咎 《墨梅圖》,張叔誠舊藏

然而在張叔誠看來,文物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是絕無僅有的特殊物品,保護文物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始終不為銀錢所動,寧可餓死也絕不將祖先留下的寶貝賣給日本人,憑藉這個堅強的信念,張叔誠硬是以身家性命守護著這些藏品,直至新中國的誕生。

化私為公,家藏悉數捐獻國家

1949年天津解放後,新中國文博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張叔誠以自己的收藏表示支持,1957年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籌備開館初期,著名文物鑒賞家韓慎先為開館徵集文物,張叔誠先生家中的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宋張擇端款《金明池爭標圖》等宋畫中的稀世傑作,成為博物館初創時期的基礎

宋馬遠《月下把杯圖》

宋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

為給家傳國寶找到理想歸宿,使更多人一睹祖國燦爛文化遺產的真容,實現他“化私為公”的多年心願。1981年3月,張叔誠將書畫250件、占玉器130件、青銅器、碑帖及其它類文物75件慷慨捐贈國家。

上世紀80年代,張叔誠先生(右二)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鑒賞書畫

1986年和1987年,張叔誠又分兩次向國家捐獻書畫、瓷器等24件。1987年,鄧穎超在天津讚揚道“張叔誠先生捐獻給國家大批文物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金錢買不到的!”

張叔誠先生在其寓所

張叔誠先生將畢生收藏的珍貴文物悉數捐獻國家,目的不僅僅是使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管,更為讓普通的人民群眾瞭解和欣賞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

“愛國”從來不是一句嘴上空話,張叔誠先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守護文物,這種無私的愛國情懷是最令人敬佩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量皇室珍藏流出宮外

當時,流連在天津舊書攤的張翼,偶遇一買家正與一名英國士兵討價還價,而這名英國士兵手中的畫軸,正是稀世奇珍《雪景寒林圖》。

喜出望外的張翼如獲至寶,當即不動聲色按士兵要求,以50大洋購入這件范寬傳世之作。

元 邊魯 《起居平安圖》,張家父子舊藏

皇室收藏的大內珍品落入自己手中,張翼難以按捺自己的興奮之情,然而與此同時卻也難免感到惴惴不安。畢竟作為當朝大臣,私自收藏皇宮珍寶可是要掉腦袋的。為保險起見,張翼將畫秘密藏在家中,從此絕口不提此事。

張翼去世以後,張叔誠也一直遵照父親的遺訓,從不把《雪景寒林圖》拿出示人。

豪擲5000大洋,買下石濤名作《青綠山水圖》

清初著名畫家石濤

石濤名作《仿張僧繇青綠山水》,原為關伯衡收藏,後賣給江蘇人濮一乘,此後輾轉至北京琉璃廠古玩收藏店茹古齋,標價5000元代為出售。

瞭解收藏的人都知道,石濤作品是各路古玩收藏大家夢寐以求的,這幅《青綠山水圖》又是尤為難得的珍品,張叔誠豈會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琉璃廠百年老店茹古齋

然而無巧不成書,正在張叔誠準備回家籌錢之際,一個日本人進店張口就要買此畫,張叔誠見狀便說自己已出價買下。當時茹古齋的掌櫃白午樓素來與張交好,見此情況也連忙點頭稱是,日本人萬般無奈,只得拂袖而去,之後雖不斷有人出更高的價錢欲購此畫,但都被張叔誠婉言辭絕。

不為錢財所動,拼盡身家守護藏品

除了歷代書畫作品,張叔誠對玉瓷器、圖章和扇子等也都涉獵甚廣,對於收藏文物這件事兒,張叔誠始終認為應以珍藏和鑒賞為主,為贏利而收藏是不足取的,這個理念也貫穿了他一生的收藏事業。

商 黃玉螳螂形珮,張叔誠舊藏

張叔誠家中雖珍寶無數,一尊放眼海內外獨一無二的窯變觀音,在這之中卻格外亮眼,由成化時期極負盛名的官窯景德鎮燒制,因工匠不慎發生"窯變",色彩變化萬端,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品。

傳承自父親張翼之手,當時引來不少古董商的垂涎,其中就有與張叔誠交往密切的郭葆昌。

郭葆昌

1920年,為一睹窯變觀音的真容,郭葆昌專程從北京趕到天津張家小住,後來又請中興煤礦總經理朱啟鈐出面,願以20萬美金收藏觀音像,張叔誠以先人遺物不敢變賣為托詞,婉言謝絕。

早已看上窯變觀音的郭葆昌哪肯就此作罷,又托中南銀行經理張重威說項,並稱酬金可以再增加,張叔誠依舊不為所動。

元 錢選 《花鳥圖》卷(局部),張叔誠舊藏

在日本侵華期間,張家大部分房產店鋪都被掠去,堅守民族氣節的張叔誠拒絕為日本人做事,從而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變賣家產艱難度日,一個早就盯上張叔誠藏畫的日本古玩商,借此機會勾結日本駐天津的官員,強行侵佔張叔誠僅剩的一處房產,並對張威逼利誘,企圖以房產為籌碼強行買畫。

宋 揚無咎 《墨梅圖》,張叔誠舊藏

然而在張叔誠看來,文物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是絕無僅有的特殊物品,保護文物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始終不為銀錢所動,寧可餓死也絕不將祖先留下的寶貝賣給日本人,憑藉這個堅強的信念,張叔誠硬是以身家性命守護著這些藏品,直至新中國的誕生。

化私為公,家藏悉數捐獻國家

1949年天津解放後,新中國文博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張叔誠以自己的收藏表示支持,1957年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籌備開館初期,著名文物鑒賞家韓慎先為開館徵集文物,張叔誠先生家中的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宋張擇端款《金明池爭標圖》等宋畫中的稀世傑作,成為博物館初創時期的基礎

宋馬遠《月下把杯圖》

宋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

為給家傳國寶找到理想歸宿,使更多人一睹祖國燦爛文化遺產的真容,實現他“化私為公”的多年心願。1981年3月,張叔誠將書畫250件、占玉器130件、青銅器、碑帖及其它類文物75件慷慨捐贈國家。

上世紀80年代,張叔誠先生(右二)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鑒賞書畫

1986年和1987年,張叔誠又分兩次向國家捐獻書畫、瓷器等24件。1987年,鄧穎超在天津讚揚道“張叔誠先生捐獻給國家大批文物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金錢買不到的!”

張叔誠先生在其寓所

張叔誠先生將畢生收藏的珍貴文物悉數捐獻國家,目的不僅僅是使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管,更為讓普通的人民群眾瞭解和欣賞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

“愛國”從來不是一句嘴上空話,張叔誠先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守護文物,這種無私的愛國情懷是最令人敬佩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