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章丘教育人物:走進章丘區垛莊中學教師趙玉明

用鏡頭記錄

一線普通教師的日常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他們, 心懷教育情懷

行走在, 校園間

趙玉明, 章丘區垛莊中學七年級一班的班主任, 1998年畢業于濟南大學數學教育專業, 畢業後一直擔任初中數學科教學並兼任班主任至今, 現任垛莊中學教導副主任, 分管七年級。 清晨不到六點, 趙玉明就來到了學校, 一天的工作, 從檢查學生宿舍開始。

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 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優化。 從學生宿舍出來, 趙玉明匆忙來到班裡, 看著孩子們陸續到來, 不斷地叮囑每一個學生在早讀時應該注意的事情。 “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習慣, 我一定要幫他們儘快養成。 ”趙玉明說。

隨著早讀結束, 在安頓好學生吃早飯後, 趙玉明趕緊到食堂吃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太寶貴了, 小升初的孩子, 尤其是剛剛開始住校的孩子, 真的是每一刻都讓我十分掛心。 ”這一餐, 趙玉明從抵達食堂到離開, 只用了不到十分鐘。

趙玉明不僅是任課教師, 也是班主任, 同時還肩負著學校教導副主任的職責, 多重身份讓他的工作任務更加艱巨, 但近二十年的教師和班主任經驗也讓他學會了充分利用零散時間。 吃完早飯, 他終於有時間來到辦公室, 學生交上來的作業, 趙玉明會在第一時間認真批改。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 學習、食宿之類的日常作息已經基本適應, 但是因生活習慣的改變, 個別同學身體開始出現不適, 尤其是天氣轉冷, 難免會有學生出現生病的情況。 趙玉明在和家長交流的過程中, 會特別注意記錄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要。

身上的職務再多,每當站在講臺上,趙玉明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回憶起剛任教時,他說:“那時,總想儘快的熟悉業務,一直吃住在學校,很多時候週末也不回家,為了順利上一節課一直忙碌到深夜。但看到學生能夠在我的課上學到想學的內容,那種幸福是真的無法言說的。”

言傳身教、率先垂範、春風化雨、德育於心,這是趙玉明對自己的要求。他深知,要做到這看似簡單的十六個字,就必須最大程度的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剛剛從小學升到初中的孩子,對老師還有懼怕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趙玉明都特別注意走進學生中間,聆聽來自學生的聲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垛莊中學在每個教室外面都設有圖書架,大量的課外書供學生們自由閱讀。趙玉明經常會在路過圖書架時隨手將孩子們沒來得及放好的圖書整理好,有些學生看到他的行為,也會自覺的上前協助整理。

批改周記是趙玉明非常重視的工作內容之一:“作為班主任,我必須要充分瞭解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學習和生活感受,才能引導他們更好的成長。周記一般是不給學生們設定主題的,孩子們往往會把自己一周以來的真情實感寫進去,這是我真正走進他們內心的契機。”

把周記依次批閱完畢,趙玉明發現有些學生寫的特別好,但也有孩子書寫潦草的。趙玉明把幾個同學叫到辦公室,進行了表揚或指導。看著學生們從最開始一提到要和自己談話就十分緊張,到逐漸放鬆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再到遇事主動來找自己尋求幫助,這種轉變最令趙玉明欣慰。

提到趙玉明的名字,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螢火之光助學團隊這個詞。他畢業十九年,擔任班主任十九年,傾心幫助貧困生十九年,他先後自費投入數萬元幫助當地貧困生,2014年與他的多屆三十余名學生創建“螢火之光助學團隊”,資助山區寒門學子完成求學之夢。

趙玉明和螢火之光幫扶的許多學生都已經升上高中,但因為家庭問題,他們中的部分人,令趙玉明放心不下。他給孩子們高中的老師打了電話,重點交流了幾個孩子的情況,希望高中能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給他們幫助,並表示如有其它問題,請高中老師繼續聯繫自己,共同把這幾個孩子教育成才。

住校的孩子,三餐都在學校餐廳解決,每個孩子每個周的餐費是54.2元。即便只有幾十元,對一些經濟條件不佳的學生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每看到學生家境艱難卻依然堅持寒窗苦讀、勤學不輟,趙玉明總是設法自己掏錢幫助他們,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溫暖,讓他們的家庭感受到溫情。

午休是一天學習生活中相對輕鬆的時刻,學生們或閱讀課外書、或溫習功課、或俯桌小憩。趙玉明總是會在此時來到班裡,用心觀察每一個同學的狀態,即時掌握孩子們表現出的最本真的狀態,是家長們的關切,也是作為班主任的應盡之責。

趙玉明來到學生中間,在學生需要時提供必要的輔導幫助。“班裡的留守兒童占了一半,在住校的過程中,我不僅是他們的老師、班主任,也要承擔一部分父母的責任。我希望自己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課業上的輔導,更是生活上的引領。”趙玉明說。

站在講臺上,趙玉明總會感受到來自山區孩子求知的目光。也許一支筆、一本書不能改變孩子的家庭狀況,但趙玉明的一份真心或許會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溫暖;也許一桶油、一袋麵粉不會滿足學生的所有需求,但趙玉明和他的螢火蟲之光助學團隊表達的是章丘教育對農村孩子一份真切的關懷。

班級的牆上,貼著許多激勵學生的話語,每一句都是趙玉明精心挑選的。每個學期,他都會和螢火蟲之光助學團隊一起,不畏山高路險,走遍全鎮的村村落落,為孩子送去心靈的關愛、物質的幫扶和學習上的支持。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在這十九年間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錢、幫助過多少學生。

趙玉明堅持多年的愛心資助行為,影響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許多曾受到資助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後,也加入到了螢火之光助學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愛心播撒進廣闊的山區。團隊現有的三十余名成員,都有一顆扶貧濟困的拳拳之心: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不讓一個貧困孩子失學。

趙玉明自己也是來自山區的孩子,對鄉村教育有著最深的情感,最能體會山裡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他在走出大山的時候就暗下決定:將來一定竭盡所能,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山區孩子順利完成學業,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看著鄉村學校的校舍條件越來越好,更多的優質師資不斷到來,趙玉明倍感欣喜和欣慰:“孩子現在也能像城裡的學生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讀書、在專業的運動場上活動,和我小時候的學習條件有著天壤之別。一定會有更多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收穫精彩的人生。”

蒼茫黑夜,一豆螢火,可照亮鄉村孩子的前程;寥廓心田,一豆螢火,可溫暖莘莘學子的未來。趙玉明深知自己的努力是學生和家長的盼望,他堅信自己可以幫助學生,從調皮頑劣到風度翩然,淡然一笑,不計名利,多一份收穫。

身上的職務再多,每當站在講臺上,趙玉明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回憶起剛任教時,他說:“那時,總想儘快的熟悉業務,一直吃住在學校,很多時候週末也不回家,為了順利上一節課一直忙碌到深夜。但看到學生能夠在我的課上學到想學的內容,那種幸福是真的無法言說的。”

言傳身教、率先垂範、春風化雨、德育於心,這是趙玉明對自己的要求。他深知,要做到這看似簡單的十六個字,就必須最大程度的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剛剛從小學升到初中的孩子,對老師還有懼怕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趙玉明都特別注意走進學生中間,聆聽來自學生的聲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垛莊中學在每個教室外面都設有圖書架,大量的課外書供學生們自由閱讀。趙玉明經常會在路過圖書架時隨手將孩子們沒來得及放好的圖書整理好,有些學生看到他的行為,也會自覺的上前協助整理。

批改周記是趙玉明非常重視的工作內容之一:“作為班主任,我必須要充分瞭解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學習和生活感受,才能引導他們更好的成長。周記一般是不給學生們設定主題的,孩子們往往會把自己一周以來的真情實感寫進去,這是我真正走進他們內心的契機。”

把周記依次批閱完畢,趙玉明發現有些學生寫的特別好,但也有孩子書寫潦草的。趙玉明把幾個同學叫到辦公室,進行了表揚或指導。看著學生們從最開始一提到要和自己談話就十分緊張,到逐漸放鬆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再到遇事主動來找自己尋求幫助,這種轉變最令趙玉明欣慰。

提到趙玉明的名字,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螢火之光助學團隊這個詞。他畢業十九年,擔任班主任十九年,傾心幫助貧困生十九年,他先後自費投入數萬元幫助當地貧困生,2014年與他的多屆三十余名學生創建“螢火之光助學團隊”,資助山區寒門學子完成求學之夢。

趙玉明和螢火之光幫扶的許多學生都已經升上高中,但因為家庭問題,他們中的部分人,令趙玉明放心不下。他給孩子們高中的老師打了電話,重點交流了幾個孩子的情況,希望高中能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給他們幫助,並表示如有其它問題,請高中老師繼續聯繫自己,共同把這幾個孩子教育成才。

住校的孩子,三餐都在學校餐廳解決,每個孩子每個周的餐費是54.2元。即便只有幾十元,對一些經濟條件不佳的學生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每每看到學生家境艱難卻依然堅持寒窗苦讀、勤學不輟,趙玉明總是設法自己掏錢幫助他們,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溫暖,讓他們的家庭感受到溫情。

午休是一天學習生活中相對輕鬆的時刻,學生們或閱讀課外書、或溫習功課、或俯桌小憩。趙玉明總是會在此時來到班裡,用心觀察每一個同學的狀態,即時掌握孩子們表現出的最本真的狀態,是家長們的關切,也是作為班主任的應盡之責。

趙玉明來到學生中間,在學生需要時提供必要的輔導幫助。“班裡的留守兒童占了一半,在住校的過程中,我不僅是他們的老師、班主任,也要承擔一部分父母的責任。我希望自己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課業上的輔導,更是生活上的引領。”趙玉明說。

站在講臺上,趙玉明總會感受到來自山區孩子求知的目光。也許一支筆、一本書不能改變孩子的家庭狀況,但趙玉明的一份真心或許會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溫暖;也許一桶油、一袋麵粉不會滿足學生的所有需求,但趙玉明和他的螢火蟲之光助學團隊表達的是章丘教育對農村孩子一份真切的關懷。

班級的牆上,貼著許多激勵學生的話語,每一句都是趙玉明精心挑選的。每個學期,他都會和螢火蟲之光助學團隊一起,不畏山高路險,走遍全鎮的村村落落,為孩子送去心靈的關愛、物質的幫扶和學習上的支持。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在這十九年間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錢、幫助過多少學生。

趙玉明堅持多年的愛心資助行為,影響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許多曾受到資助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後,也加入到了螢火之光助學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愛心播撒進廣闊的山區。團隊現有的三十余名成員,都有一顆扶貧濟困的拳拳之心: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不讓一個貧困孩子失學。

趙玉明自己也是來自山區的孩子,對鄉村教育有著最深的情感,最能體會山裡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他在走出大山的時候就暗下決定:將來一定竭盡所能,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山區孩子順利完成學業,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看著鄉村學校的校舍條件越來越好,更多的優質師資不斷到來,趙玉明倍感欣喜和欣慰:“孩子現在也能像城裡的學生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讀書、在專業的運動場上活動,和我小時候的學習條件有著天壤之別。一定會有更多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收穫精彩的人生。”

蒼茫黑夜,一豆螢火,可照亮鄉村孩子的前程;寥廓心田,一豆螢火,可溫暖莘莘學子的未來。趙玉明深知自己的努力是學生和家長的盼望,他堅信自己可以幫助學生,從調皮頑劣到風度翩然,淡然一笑,不計名利,多一份收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