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月讀書記|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2月份寫16年總結(這一年沒白過 —— My 2016)的時候, 順帶把自己讀的書分了下類。 暗自下定決心不把目前手頭上的書看完, 就不准買新書!於是3月份要看的書自然也就定下來了。 這一個半月看了6-7本書, 最想推薦的是以下三本, 就此記錄一番。

1,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 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

這也是這個月讀到的最好的書。

這本書非常可怕。 奧威爾在小說中構造了一個新世界, 世界的規則都是老大哥來定, 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所有的人都敬畏他。 你沒辦法相信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甚至連自己的小孩都時時刻刻在監視著。 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1, 創造新話, 也就是打造語言。 語言是一種表達工具, 語言的使用可以影響人民的思維。 把任何異端思想所用的詞語完全給摒棄掉, 將政治自由以及思想自由這些概念都摒棄掉,

人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些, 當然就不會產生任何這種思想了。

比如“自由”這個詞, 從字典刪掉, 久而久之, 沒有任何用語可以表達它, 於是人們趨向於忘記它, 漠視它。 就像李笑來曾經在《財富自由之路》裡面提到定義的重要性。 因為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一個概念的話, 我們的腦子就傾向於不去想那個事情;如果一個名族的語言空缺了某個概念, 那麼這整個民族就傾向於從未想過那個事情。 比如中國人會說上火了, 但是美國人不會, 因為他們那邊沒有這個概念。

2, 禁欲, 性壓抑。 把他塑造成一個可恥不被支持的形象。 另外家庭無法在事實上被消滅, 於是將孩子有系統的改造得與父母為敵。

3, 教育, 把民眾塑造的比較無知,

以及沒有自己想法的群眾。

社會有等級, 上等階級, 中等階級和下等階級。 每種階級的目標都不一樣, 而且不可調和。 如果絕大部分的人都能識文斷字, 能夠獨立思考, 早晚會意識到享受特權的少數人是尸位素餐, 於是會處之而後快。 長遠而言, 等級社會只有建立在貧窮和無知的基礎上, 才有可能存在。

4, 財富:財富具有毀滅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過多的財富足以毀滅社會等級性。

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需要工作很短的世界, 就能夠填飽肚子, 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 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等級也會被削弱。 如果財富不能帶來差別, 那麼權力也就無法只把持在一小部分人手裡。 等級性當然會被削減。

而如何讓人民忙碌起來, 產生價值, 輸出產品, 又不增加世界財富。 那麼只有通過不斷戰爭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有人說直接把輸出的產品銷毀, 這樣確實從經濟上可以保持財富, 但是從感情上, 發展不利。 戰爭可以毀滅民眾的勞動產品, 還可以讓民眾產生生存都有問題了, 還在乎什麼階級, 特權等等。

聯繫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細思極恐。

2, 《微物之神》

這本書透過女性敏銳的心靈和孩童清澈的眼光, 觀察南印度一個小村莊的宗教、社會和歷史, 處處流露著深沉、古老的悲傷, 但悲中卻不見一滴眼淚, 因為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早已流幹了眼淚, 生命中只剩下些許的蒼涼, 無可奈何的嘲謔、嘲笑沉溺在種姓階級制度[黑暗之心]中妄自尊大的男人, 但也嘲謔她們自己, 因為除了自我嘲謔, 她們實不在能做什麼。 這是一部讓人欲哭無淚的小說。

整部小說敘述的順序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徵, 看似是想到哪寫到哪。 但是文章的結構很美, 完全不影響故事的進程。 關鍵是裡面的人物眾多,他們各自的性格,成長,整個家族的發展,看似寫的很散,實則透過一些小的細節一一展示。最後的幾章內容尤為出色,把所有的故事都串起來了,讓人歎息。

小說的語言也很好,有時候像是呢喃的自我表達,有時候又會很細緻的描寫出一種瑣碎。語言很美,又有韻律。 整個小說給人的感覺像是生活在蘊熱,潮濕的熱帶森林,黏黏糊糊,悶悶的,讓人透不過氣來。

“關於愛的律法,和失落及微物之神——“如果觸摸她,他就不能和她說話;如果愛她,他就不能離開;如果說話,他就不能傾聽;如果戰鬥,他就不能贏”

3,《最好的告別》

這是一本關於人們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作者阿圖·葛文德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也是《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對於醫學工作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我們一直都搞錯了。我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我們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

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

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

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

1,欲望的改變與年齡無關,與視角有關。你對於存在這個世界長短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2,醫學工作者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活,但是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助人幸福。

3,問問自己最大的恐懼和關心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標有哪些?願意做哪些交換,不願意做哪些交換?

4,體驗的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時每刻的體驗,而記憶的自我事後幾乎把全部的判斷權重放在兩個時刻上,即最糟糕的時刻和最後的時刻。

《思考,快與慢》提到大腦給我們兩種權衡類似痛苦這類經驗的方式——有當前理解及事後理解之分,而這兩種方式有著深刻的矛盾。

人好像有兩個不同的自我:體驗的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時每刻的體驗,而記憶的自我事後幾乎把全部的判斷權重放在兩個時刻上,即最糟糕的時刻和最後的時刻。比如剛經受了半個小時的高水準疼痛,只要結束時沒那麼不痛,病人對總體疼痛的評價就會戲劇性降低。而糟糕的結尾則同樣戲劇性推升疼痛評分。

END

關鍵是裡面的人物眾多,他們各自的性格,成長,整個家族的發展,看似寫的很散,實則透過一些小的細節一一展示。最後的幾章內容尤為出色,把所有的故事都串起來了,讓人歎息。

小說的語言也很好,有時候像是呢喃的自我表達,有時候又會很細緻的描寫出一種瑣碎。語言很美,又有韻律。 整個小說給人的感覺像是生活在蘊熱,潮濕的熱帶森林,黏黏糊糊,悶悶的,讓人透不過氣來。

“關於愛的律法,和失落及微物之神——“如果觸摸她,他就不能和她說話;如果愛她,他就不能離開;如果說話,他就不能傾聽;如果戰鬥,他就不能贏”

3,《最好的告別》

這是一本關於人們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作者阿圖·葛文德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也是《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對於醫學工作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我們一直都搞錯了。我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我們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

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

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

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

1,欲望的改變與年齡無關,與視角有關。你對於存在這個世界長短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2,醫學工作者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活,但是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助人幸福。

3,問問自己最大的恐懼和關心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標有哪些?願意做哪些交換,不願意做哪些交換?

4,體驗的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時每刻的體驗,而記憶的自我事後幾乎把全部的判斷權重放在兩個時刻上,即最糟糕的時刻和最後的時刻。

《思考,快與慢》提到大腦給我們兩種權衡類似痛苦這類經驗的方式——有當前理解及事後理解之分,而這兩種方式有著深刻的矛盾。

人好像有兩個不同的自我:體驗的自我平等地忍受每時每刻的體驗,而記憶的自我事後幾乎把全部的判斷權重放在兩個時刻上,即最糟糕的時刻和最後的時刻。比如剛經受了半個小時的高水準疼痛,只要結束時沒那麼不痛,病人對總體疼痛的評價就會戲劇性降低。而糟糕的結尾則同樣戲劇性推升疼痛評分。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