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遊覽拜謁建川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 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 距成都市區48公里, 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 北緯30°25′至30°49′。 東北與崇州市為界, 東南與新津縣邛崍市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 幅員面積1321平方公里。

大邑城市標誌是大邑的“邑”字和“道”字的變形, 並將兩個字巧妙結合在一起。 擁有西嶺雪山、劉氏莊園博物館、新場古鎮、花水灣溫泉、建川博物館五個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是四川省擁有AAAA級景區最多的縣, 境內中國道教發源地鶴鳴山和佛教南傳第一站霧中山在道、佛業界聲名遠播,

“雪山—溫泉”“莊園—文博”、“道源—古佛”等旅遊品牌在國內外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人活在世上就兩件東西, 第一, 你有一條命, 第二, 你有一個背包。 命是拿來拼的;背包是拿來幹什麼的?命拼完了就扔了。 我這條命就是用來建博物館的, 我的500畝地、800多萬件文物, 這就是我的背包。 ”樊建川把自己的半生傳奇只概括成兩個字:館奴。

建川博物館, 全稱建川博物館聚落(Jianchuan Museum Cluster), 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 位於中國博物館小鎮---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 是劉氏莊園所在地。 博物館占地500畝, 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 擁有藏品1000余萬件, 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29件。 博物館以"為了和平, 收藏戰爭;為了未來, 收藏教訓;為了安寧, 收藏災難;為了傳承, 收藏民俗"為主題, 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0餘座分館, 已建成開放25座場館, 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

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 目前已對外開放的陳列館有抗戰文物陳列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等;紅色年代系列瓷器陳列館、生活用品陳列館、章鐘印陳列館、鄧公詞等;民俗系列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老公館傢俱陳列館等;地震系列震撼日記5.12-6.12館、5.12抗震救災紀念館以及國防兵器館、航空三線博物館等。

建川博物館聚落25個博物館2個主題廣場分別由磯崎新、賈斯特·懷東、邢同和、張永和、彭一剛、馬國馨等國內國際知名建築大師、雕塑大師擔綱設計,創造國家級建築、雕塑精品。

建川博物館聚落現館藏珍貴文物超過800余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404件,這在國內民營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建川博物館聚落匠心獨具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超乎想像地在國內第一次將多達20餘個博物館彙集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將各種業態的配套如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各種商業等彙集在一起,讓這些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閒、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和中國百年文博旅遊及鄉村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建川博物館聚落與老街、老公館群街坊構成的古鎮旅遊區、劉文彩和劉文輝公館田園風光區形成了安仁古鎮的三大旅遊版塊。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曾說:“建博物館、收藏文物是為了記錄和還原歷史,這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而是為了讓每個人的心靈都直面民族創傷,讓戰爭的記憶成為民族的思想資源.”並且,樊建川建館的宗旨是讓世人銘記歷史:“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歷史.”

中國老兵手印廣場

中國老兵手印廣場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勝利。每座手印牆寬約1.2米,高約2.6米,採用腐蝕鋼化玻璃將老兵手印表現出來。抗戰老兵手印廣場是該館與四川省老幹局合作,並從四川黃埔同學會以及部分慕名而來的抗戰老兵收集而得到的,共有3810名抗戰老兵的手模。

這些老兵都已屆古稀之年,當年正是他們的雙手揮舞大刀、長矛,投擲手榴彈、埋地雷、炸碉堡,正是這些手當年擋住了來勢洶洶的日軍侵略軍,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將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托起。這些功勳卓著的手怎樣在歷史上長留下來,以表彰衛國勇士、警示後代,這是修建手印廣場的目的。

小林寬澄是唯一在老兵手印廣場留下手印的外國人,他是參加了反戰同盟的八路軍戰士,現任日本八四會會長。

抗戰系列已經開放5個展館和3個廣場: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川軍抗戰館;紅色廣場、中國壯士(1931-1945)群雕廣場和中國老兵手印廣場。

眾志成城館、漢奸醜態館正在籌建之中。

中流砥柱館。該館規模居各館之首,展廳面積為2435平方米,是一個橘紅色的方形館,位於主道路最前方,是遊客參觀的第一站。

它以歷史照片、資料、實物、文獻以及地道戰、地雷戰、青紗帳場景復原或實景景觀等方式陳列,通過三個主題單元——“民族的脊樑”、“敵後之歲月”、“根據地建設”,生動展示出中國**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敵後民眾八年抗戰情況,突出反映了中國**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光輝歷史。

本館建築設計師:邢同和(上海現代集團總建築師)。代表作:上海博物館、鄧小平紀念館等。

正面戰場館。該館位於**抗日軍隊博物館旁,取意國共合作抗擊日軍之意,建築面積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築。該館通過文物、圖片、歷史資料再現當年抗日戰場。

第一單元“抗戰緣起”,簡要介紹1931年至1937年國民黨政府從避戰到抗戰這段歷史,重點介紹國民黨部分愛國將領的局部抗戰。第二單元“正面戰場”,主要以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二十二個重大戰役為主要展示內容,真實地重現中日軍隊對決場景。第三單元“空中禦敵”,展現了當時空中戰場的艱難殘酷,和我空軍敢於以小搏大、以弱戰強的無畏精神。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宣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社會各階層廣泛參加的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它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領導的對日作戰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對日作戰正面戰場。兩個戰場在這次全民族的抗戰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後根據地戰場的抗戰,以及人民群眾自發的抗日鬥爭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為抵禦外辱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那些在正面戰場上為了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至今仍令人崇敬不已。

該館建築設計師:彭一剛(天津大學建築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國家級建築設計大師)。代表作:山東劉公島甲午海戰館、倫敦中國城、平度市現河公園等。

不屈戰俘館,該館展示面積717平方米,通過大量的十分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運用壓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質,形象真實地展示因彈盡糧絕而被俘的抗日將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慘遭遇;揭露了日軍的虐俘罪行。他們都曾是中華民族抗敵的戰士,但他們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沒有受到正視,長期被歷史埋葬。他們的艱苦戰鬥、英勇犧牲和苦難遭遇,是60年前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所付出的重大代價的一部分,是值得我們永遠正視的歷史。

本館建築設計師:程泰寧(杭州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代表作:杭州黃龍飯店、浙江美術館等。

飛虎奇兵館。該館展示面積1382平方米,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單元“援華概述”介紹了抗日戰爭期間美軍援華的整體情況。第二單元“飛虎神兵”展示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的傳奇經歷。這部分是本館重點,展示內容共分為:飛虎隊和陳納德的簡介、飛虎隊的戰鬥、飛虎隊的生活三個小部分。第三單元“友誼長存”通過展示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二戰老兵舉行的活動,紀念中美友好歷史,見證中美友誼。

本館建築設計師:賈斯特·懷東(曾任美國建築師建築協會主席)代表作:美籍日裔國家博物館、剴撒醫療中心等 。

川軍抗戰館,該館建築展廳面積2087平方米,分為“3 000 000川軍出川抗戰”、“3 000 000壯丁奔赴前線”兩大部分,突出表現300萬川軍出川抗戰、300萬壯丁奔赴前線的歷史史實。該館主題是,儘管當時的四川是居於抗戰後方,但仍然提供如此巨大的人力資源前往前線浴血奮戰,為八年抗戰做出了特殊貢獻。該館不僅在外觀設計上具有顯著的川西建築風格,在展示手段上也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設計,通過採用復原場景、沙盤模型、雕塑、繪畫、浮雕、多媒體放映等多種藝術手段,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啟迪。

本館建築設計師:徐尚志(國家建築設計大師,曾任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代表作:錦江賓館。

侵華日軍罪證館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了密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這也是上個世紀一次危及中華民族興亡的侵略,本館用侵華日軍文物展現了日軍的侵略行為。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銘記他們,警示自己,為了今天的和平。 本館建築設計師:磯崎新(日本籍國際著名建築大師,米蘭三年展國際評委、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雙年展日本館館長)。代表作:MOCA-洛杉磯現代美術館、巴賽隆納體育館(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專用體育館)、迪尼斯總部大樓、1990年世界博覽會國際陳列館、卡達國家博物館等。

民俗文化

民俗博物館系列,設有老公館傢俱館、百年老照片陳列館,喜文化陳列館,精美筆筒陳列館,老煙具賭具館,三寸金蓮文物館、老七十二行館等分館。

喜文化陳列館喜文化陳列館介紹了中華婚俗(主要是川西婚俗) 文化,講述經典婚姻愛情故事,還有各種婚禮趣味遊戲。中國待統的婚事絕非兩個人結為夫妻這麼簡單, 有極其複雜的程式.甚至民俗學也把婚俗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很多過程是值得玩味的。 喜文化館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向你介紹中華婚俗文化,講述經典婚姻愛情故事,還有各種婚禮趣味遊戲。

此外該館還承辦婚慶典禮,想想在喜氣洋洋的婚俗博物館裡. 以原汁原味的傳統婚禮,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其樂融融,其情恰恰。

紅色年代系列

紅色年代博物館系列,設有瓷器陳列館、生活用品陳列館、章鐘印陳列館、宣傳畫陳列館、票證陳列館、鏡鑒陳列館、音像品陳列館等分館;

紅色年代陶瓷陳列館,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其精湛的製作工藝和耀眼的美術創造,是中華民族長期的驕傲。紅色年代瓷器(1950—1980)是中華瓷器歷史長藤上依序而結成的一個成果,是一個紅色而又燦爛的成果。本館將苦心收藏的紅色年代瓷器集中陳列,以數千件瓷器畫面連結成一幅生動的“清明上河圖”,紅色年代瓷器獨具的氣質,是歷史風範、革命歲月和心靈體驗在非常時期的非常凝聚。回憶過去,無異於再活一次。參觀在這裡陳列的紅色年代瓷器,讓人們形象瞭解到那已經消逝的歲月——單純而又複雜、堅定而又動搖、激情而又消沉、多彩而又單調、期望而又無望、虔誠而又懷疑…… 瓷器易碎,歷史永存。

國防兵器館

2009年1月19日,建川博物館聚落國防兵器館正式開館。1000余平米兵器館裡,陳設的各種兵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7位前來揭幕的老兵更是眼含熱淚地回憶起了當年的崢嶸歲月。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透露,開館的兵器藏品只是第一期,可以讓更多兵器愛好者大飽眼福。

步槍、機槍、矛……從冷兵器到現代用的槍炮,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樊建川說,博物館國防兵器館是北京之外,收藏槍炮數量最多、品種最齊的國防教育基地。

整個國防兵器館集中展現了300余支百年經典槍械、數十門現代火炮以及反坦克導彈、空對空導彈等。其中,有紅軍使用過的老式步槍、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機槍、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大量繳獲和使用的湯姆遜衝鋒槍、上甘嶺戰役橫掃美軍的轉盤機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威震敵膽的82毫米無後坐力炮……“我們還有5輛坦克、5架飛機……”樊建川透露,自己收藏的許多兵器,由於運輸和陳列問題,2013年6月左右才能正式入駐博物館。

“七大戰爭的老兵代表我們都找到了,最遺憾的就是缺少了西沙海戰。”介紹著自己兵器館的傑作,樊建川不無遺憾地表示,雖然通過報紙等多種方式對當年參加過戰爭的老兵進行了徵集,但最終還是少了一個西沙海戰的代表。197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一部與陸軍分隊、民兵協同,對入侵西沙群島的越南軍隊進行了反擊作戰。

開館儀式上,建川博物館還特邀了參加過戰爭的老兵揭幕。其中,最高年齡者已經97歲。他是賀龍的堂弟賀文玳,12歲時就在湖南桑植參加了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1933年夏天,當了賀龍的警衛員。在看到當年使用過的兵器時,老人忍不住淚光閃閃。他說,感覺當年的場面又歷歷再現。“在長征和抗戰中,我一直跟隨著堂哥賀龍轉戰各地。”賀文玳說,賀龍治軍很嚴,自己雖然是他堂弟,犯了錯一樣要受到處罰。

撫摩著當年使用過的武器,七位老兵感慨萬分。親歷過中印邊界衝突的李教文,此次專門帶去了自己製作的當年迂回路線圖,以及被俘印度士兵的照片。“當時,我們的裝備與對方相差太遠,每次勝利都非常不容易。”參加過解放戰爭的吳光明現(2009年)已經81歲了,拽著曾經使用過的55式迫擊炮,老人有著說不出的感受。曾參加過渡江、淮海等戰役的他說,當年由於裝備落後,炮的準確率不是很高,一般都是用手指做瞄準鏡,很多時候都要打到第三炮才能擊准目標。

據四川文物局副局長趙傳榮透露,四川省雖然有博物館100多家,但兵器館還是第一個,這將為市民提供一個國防教育的基地。

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講述了古代女性從纏足到放腳的歷史過程,展示了封建社會扭曲的審美。眼前精

美蓮鞋見證了長達1000年的女性辛酸血淚史。該館展示的鏽花鞋,做工之考究,圖案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三寸金蓮館也收錄並展示了反纏足的艱辛歷史。三寸金蓮館堪稱一部古代女性的百科全書。

地震博物館系列

地震美術作品館

地震美術作品館收藏展出了地震後全國藝術家在特殊的心理環境下創作的雕塑、油畫、中國畫、書法等作品,其中不乏價值極高的藝術精品。

5.12抗震救災紀念館

紀念館以全面展現抗震救災歷程為主線,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主題,分為序篇和“堅強領導,心系人民”、 “爭分奪秒,全力營救”、“臨危不懼,奮起自救”、“八方支援,共克時艱”、“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偉大精神,不竭動力”六大部分。

"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是為紀念汶川大地震而建。原特展館於2008年6月12日對外開放,從籌備到開館僅用了8天時間。原館突破傳統單元式陳列方式,以5月12日至6月12日這一個月的日記為展出提綱,以地震災難——救援——災後重建為線索,通過千餘幅圖片、四萬餘件地震災難和救援實物,真實記錄汶川地震的場景以及全體抗震救災民眾的淚水與汗水,定格巨大災難降臨時中華民族凸現出來的大勇和大愛。

5.12大地震紀念館新館,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由“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先生擔綱設計,預計元旦竣工。新館於2009年5月11日正式向遊客開放。

“建地震博物館,是為了留下沉痛的災難記憶和災難中閃光的民族精神。”建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地震博物館耗資3000萬元;在設計中,對徵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地震發生當天至6月12日一個月中,災區每天發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包括實物、照片和文字等,再現了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進入地震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武警部隊第一艘沖到災區映秀鎮的衝鋒舟。地震館還有空降部隊救災時使用的降落傘,抗震救災部隊、醫療隊所用過的救災工具、榮譽錦旗等大批捐贈物品。而為搶救受災群眾而失事的邱光華直升機組墜毀的飛機殘骸,也靜靜地躺在展廳一隅,讓人回想起那悲壯的一幕。

博物館最多的,就是大量現場照片的展示。此外,陳列的地震實物有:慘不忍睹的地震廢墟、生活用品、永遠停留在地震發生時刻的座鐘、被滾石砸癟的運鈔車,以及從廢墟挖掘出的學生日記、書包、鞋等各類工作學習生活用品。記者在展廳還看到了“可樂男孩”薛梟喝過的空可樂罐,上面還有他的親筆簽名。在博物館徵集的數萬件地震實物中,溫家寶總理指揮救災時用過的擴音話筒以及他在直升機上使用過的軍用地圖等格外引人注目。

另外,都江堰光亞中學老師範美忠的眼鏡,頗有爭議的吳家方背著亡妻所騎的那輛感動世界的摩托車,也在其中。此外,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豬堅強”,也將作為特殊館員在它的生態豬舍與觀眾見面。

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地震館陳列的實物全是徵集的,“通過這些珍貴實物的永久展示,能全方位、多角度反映這場大災難,體現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所呈現出的空前凝聚力和頑強不屈精神。”

為了讓參觀者加深對地震的認識,博物館以汶川地震震級為參照,模擬真實的地震現場。觀眾進入封閉的類比地震廳後,在視覺、聽覺、觸覺上,能身臨其境體驗地震發生的即時場景,感受到山崩地裂的恐懼,並能讓體驗者聞到地震的“氣息”——通過噴出的一種無害氣體,模擬出彌漫在空氣中的地震廢墟氣味。

守護中國百年歷史

十幾個博物館紮堆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古鎮,主題從抗戰到“文革”到民俗到地震都有,樊建川給它們取了一個名字叫“聚落”。200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這座占地500畝,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首次向世人開放。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整個的設計當中,抗戰系列無疑是 一台“重頭戲”。2010年8月初開放的有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川軍抗戰館、援華美軍館和抗日俘虜館5個單館,以及中國壯士群雕廣場、抗戰老兵手印廣場兩個主題廣場。而侵華日軍館和漢奸醜態館是即將落成的重要專案,這兩個館後來被規劃入同一個建築內,“上面是日軍館,下面是漢奸館,寓意很清楚,正是靠這些偽政權、偽軍的支持,日本軍隊才能在中國橫行這麼久。”樊建川說。

65年過去了,還有多少關於這場偉大戰爭的故事和細節不為我們所瞭解?時光悠悠,當年20歲的青年如今都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誰還能以親歷者的角色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儘管正趕上建川博物館聚落大興土木,還是有不少人遠道而來尋找歷史的答案。

抗戰博物館的8個分館均由國際一流的設計大師設計,整體規劃是張永和,設計援華美軍館的是賈斯特·懷東,漢奸館找的是臺灣的王維仁,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則主動請纓設計侵華日軍館,以表達日本人對中國人民的歉意。

“我們不說話,讓歷史說話!”“噓!別壓過歷史的聲音”博物館隨處可見的銘牌,記錄著這裡的細微變化。如果說前些年收藏和展覽可能還帶有一些樊建川自己的好惡,儘量不帶個人色彩地去保有時代的原貌,讓參觀者自己去感知、思考、評判。

“藏品的分佈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不以編年為順序,也不會像傳統的博物館那樣嚴肅,這裡更為關注的是普通生命,整個建築群落會試圖營造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再現社會生態。”樊建川說。

在文物收藏中昇華責任

殘破襤褸的血衣、彈孔尚存的冰冷鋼盔、仍然可以發出尖利鳴叫的報警器、泛黃的戰時良民證、血跡斑駁的日記本、冰涼刺骨的侵華紀念章、照片上一張張有著或驚恐或憤怒表情的面孔……

除了這些博物館裡展示的戰爭的血腥,園區角落的庫房裡還緊鎖著歲月的滄桑。白晃晃的日光燈下,鋪天蓋地的舊報紙、老照片、書信、鏡鑒、雕塑、像章,讓人感覺像是掉進了一片淤積了幾十年的泥塘,心中感慨卻又沉重無語。

在收藏界,唐詩宋詞、梅蘭竹菊、才子佳人這類收藏買了就能賺錢,可是樊建川覺得太“清淡”,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他追求的是一種擔當和責任。“抗戰館也好,地震館也好,最大的作用是敲警鐘。”樊建川始終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責任心,一個民族不能失去血性,我們這個民族歷史上經受過太多的苦難,“我想讓建川博物館成為增強國民憂患意識和奮發圖強精神的‘鈣片’。”

分享全魚宴

建川博物館聚落25個博物館2個主題廣場分別由磯崎新、賈斯特·懷東、邢同和、張永和、彭一剛、馬國馨等國內國際知名建築大師、雕塑大師擔綱設計,創造國家級建築、雕塑精品。

建川博物館聚落現館藏珍貴文物超過800余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404件,這在國內民營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建川博物館聚落匠心獨具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超乎想像地在國內第一次將多達20餘個博物館彙集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將各種業態的配套如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各種商業等彙集在一起,讓這些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閒、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和中國百年文博旅遊及鄉村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建川博物館聚落與老街、老公館群街坊構成的古鎮旅遊區、劉文彩和劉文輝公館田園風光區形成了安仁古鎮的三大旅遊版塊。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曾說:“建博物館、收藏文物是為了記錄和還原歷史,這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而是為了讓每個人的心靈都直面民族創傷,讓戰爭的記憶成為民族的思想資源.”並且,樊建川建館的宗旨是讓世人銘記歷史:“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歷史.”

中國老兵手印廣場

中國老兵手印廣場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勝利。每座手印牆寬約1.2米,高約2.6米,採用腐蝕鋼化玻璃將老兵手印表現出來。抗戰老兵手印廣場是該館與四川省老幹局合作,並從四川黃埔同學會以及部分慕名而來的抗戰老兵收集而得到的,共有3810名抗戰老兵的手模。

這些老兵都已屆古稀之年,當年正是他們的雙手揮舞大刀、長矛,投擲手榴彈、埋地雷、炸碉堡,正是這些手當年擋住了來勢洶洶的日軍侵略軍,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將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托起。這些功勳卓著的手怎樣在歷史上長留下來,以表彰衛國勇士、警示後代,這是修建手印廣場的目的。

小林寬澄是唯一在老兵手印廣場留下手印的外國人,他是參加了反戰同盟的八路軍戰士,現任日本八四會會長。

抗戰系列已經開放5個展館和3個廣場: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川軍抗戰館;紅色廣場、中國壯士(1931-1945)群雕廣場和中國老兵手印廣場。

眾志成城館、漢奸醜態館正在籌建之中。

中流砥柱館。該館規模居各館之首,展廳面積為2435平方米,是一個橘紅色的方形館,位於主道路最前方,是遊客參觀的第一站。

它以歷史照片、資料、實物、文獻以及地道戰、地雷戰、青紗帳場景復原或實景景觀等方式陳列,通過三個主題單元——“民族的脊樑”、“敵後之歲月”、“根據地建設”,生動展示出中國**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敵後民眾八年抗戰情況,突出反映了中國**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光輝歷史。

本館建築設計師:邢同和(上海現代集團總建築師)。代表作:上海博物館、鄧小平紀念館等。

正面戰場館。該館位於**抗日軍隊博物館旁,取意國共合作抗擊日軍之意,建築面積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築。該館通過文物、圖片、歷史資料再現當年抗日戰場。

第一單元“抗戰緣起”,簡要介紹1931年至1937年國民黨政府從避戰到抗戰這段歷史,重點介紹國民黨部分愛國將領的局部抗戰。第二單元“正面戰場”,主要以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二十二個重大戰役為主要展示內容,真實地重現中日軍隊對決場景。第三單元“空中禦敵”,展現了當時空中戰場的艱難殘酷,和我空軍敢於以小搏大、以弱戰強的無畏精神。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宣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社會各階層廣泛參加的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它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領導的對日作戰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對日作戰正面戰場。兩個戰場在這次全民族的抗戰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正面戰場的抗戰與敵後根據地戰場的抗戰,以及人民群眾自發的抗日鬥爭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為抵禦外辱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那些在正面戰場上為了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至今仍令人崇敬不已。

該館建築設計師:彭一剛(天津大學建築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國家級建築設計大師)。代表作:山東劉公島甲午海戰館、倫敦中國城、平度市現河公園等。

不屈戰俘館,該館展示面積717平方米,通過大量的十分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運用壓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質,形象真實地展示因彈盡糧絕而被俘的抗日將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慘遭遇;揭露了日軍的虐俘罪行。他們都曾是中華民族抗敵的戰士,但他們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沒有受到正視,長期被歷史埋葬。他們的艱苦戰鬥、英勇犧牲和苦難遭遇,是60年前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所付出的重大代價的一部分,是值得我們永遠正視的歷史。

本館建築設計師:程泰寧(杭州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代表作:杭州黃龍飯店、浙江美術館等。

飛虎奇兵館。該館展示面積1382平方米,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單元“援華概述”介紹了抗日戰爭期間美軍援華的整體情況。第二單元“飛虎神兵”展示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的傳奇經歷。這部分是本館重點,展示內容共分為:飛虎隊和陳納德的簡介、飛虎隊的戰鬥、飛虎隊的生活三個小部分。第三單元“友誼長存”通過展示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二戰老兵舉行的活動,紀念中美友好歷史,見證中美友誼。

本館建築設計師:賈斯特·懷東(曾任美國建築師建築協會主席)代表作:美籍日裔國家博物館、剴撒醫療中心等 。

川軍抗戰館,該館建築展廳面積2087平方米,分為“3 000 000川軍出川抗戰”、“3 000 000壯丁奔赴前線”兩大部分,突出表現300萬川軍出川抗戰、300萬壯丁奔赴前線的歷史史實。該館主題是,儘管當時的四川是居於抗戰後方,但仍然提供如此巨大的人力資源前往前線浴血奮戰,為八年抗戰做出了特殊貢獻。該館不僅在外觀設計上具有顯著的川西建築風格,在展示手段上也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設計,通過採用復原場景、沙盤模型、雕塑、繪畫、浮雕、多媒體放映等多種藝術手段,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啟迪。

本館建築設計師:徐尚志(國家建築設計大師,曾任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代表作:錦江賓館。

侵華日軍罪證館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了密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這也是上個世紀一次危及中華民族興亡的侵略,本館用侵華日軍文物展現了日軍的侵略行為。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銘記他們,警示自己,為了今天的和平。 本館建築設計師:磯崎新(日本籍國際著名建築大師,米蘭三年展國際評委、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雙年展日本館館長)。代表作:MOCA-洛杉磯現代美術館、巴賽隆納體育館(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專用體育館)、迪尼斯總部大樓、1990年世界博覽會國際陳列館、卡達國家博物館等。

民俗文化

民俗博物館系列,設有老公館傢俱館、百年老照片陳列館,喜文化陳列館,精美筆筒陳列館,老煙具賭具館,三寸金蓮文物館、老七十二行館等分館。

喜文化陳列館喜文化陳列館介紹了中華婚俗(主要是川西婚俗) 文化,講述經典婚姻愛情故事,還有各種婚禮趣味遊戲。中國待統的婚事絕非兩個人結為夫妻這麼簡單, 有極其複雜的程式.甚至民俗學也把婚俗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很多過程是值得玩味的。 喜文化館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向你介紹中華婚俗文化,講述經典婚姻愛情故事,還有各種婚禮趣味遊戲。

此外該館還承辦婚慶典禮,想想在喜氣洋洋的婚俗博物館裡. 以原汁原味的傳統婚禮,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其樂融融,其情恰恰。

紅色年代系列

紅色年代博物館系列,設有瓷器陳列館、生活用品陳列館、章鐘印陳列館、宣傳畫陳列館、票證陳列館、鏡鑒陳列館、音像品陳列館等分館;

紅色年代陶瓷陳列館,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其精湛的製作工藝和耀眼的美術創造,是中華民族長期的驕傲。紅色年代瓷器(1950—1980)是中華瓷器歷史長藤上依序而結成的一個成果,是一個紅色而又燦爛的成果。本館將苦心收藏的紅色年代瓷器集中陳列,以數千件瓷器畫面連結成一幅生動的“清明上河圖”,紅色年代瓷器獨具的氣質,是歷史風範、革命歲月和心靈體驗在非常時期的非常凝聚。回憶過去,無異於再活一次。參觀在這裡陳列的紅色年代瓷器,讓人們形象瞭解到那已經消逝的歲月——單純而又複雜、堅定而又動搖、激情而又消沉、多彩而又單調、期望而又無望、虔誠而又懷疑…… 瓷器易碎,歷史永存。

國防兵器館

2009年1月19日,建川博物館聚落國防兵器館正式開館。1000余平米兵器館裡,陳設的各種兵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7位前來揭幕的老兵更是眼含熱淚地回憶起了當年的崢嶸歲月。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透露,開館的兵器藏品只是第一期,可以讓更多兵器愛好者大飽眼福。

步槍、機槍、矛……從冷兵器到現代用的槍炮,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樊建川說,博物館國防兵器館是北京之外,收藏槍炮數量最多、品種最齊的國防教育基地。

整個國防兵器館集中展現了300余支百年經典槍械、數十門現代火炮以及反坦克導彈、空對空導彈等。其中,有紅軍使用過的老式步槍、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機槍、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大量繳獲和使用的湯姆遜衝鋒槍、上甘嶺戰役橫掃美軍的轉盤機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威震敵膽的82毫米無後坐力炮……“我們還有5輛坦克、5架飛機……”樊建川透露,自己收藏的許多兵器,由於運輸和陳列問題,2013年6月左右才能正式入駐博物館。

“七大戰爭的老兵代表我們都找到了,最遺憾的就是缺少了西沙海戰。”介紹著自己兵器館的傑作,樊建川不無遺憾地表示,雖然通過報紙等多種方式對當年參加過戰爭的老兵進行了徵集,但最終還是少了一個西沙海戰的代表。197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一部與陸軍分隊、民兵協同,對入侵西沙群島的越南軍隊進行了反擊作戰。

開館儀式上,建川博物館還特邀了參加過戰爭的老兵揭幕。其中,最高年齡者已經97歲。他是賀龍的堂弟賀文玳,12歲時就在湖南桑植參加了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1933年夏天,當了賀龍的警衛員。在看到當年使用過的兵器時,老人忍不住淚光閃閃。他說,感覺當年的場面又歷歷再現。“在長征和抗戰中,我一直跟隨著堂哥賀龍轉戰各地。”賀文玳說,賀龍治軍很嚴,自己雖然是他堂弟,犯了錯一樣要受到處罰。

撫摩著當年使用過的武器,七位老兵感慨萬分。親歷過中印邊界衝突的李教文,此次專門帶去了自己製作的當年迂回路線圖,以及被俘印度士兵的照片。“當時,我們的裝備與對方相差太遠,每次勝利都非常不容易。”參加過解放戰爭的吳光明現(2009年)已經81歲了,拽著曾經使用過的55式迫擊炮,老人有著說不出的感受。曾參加過渡江、淮海等戰役的他說,當年由於裝備落後,炮的準確率不是很高,一般都是用手指做瞄準鏡,很多時候都要打到第三炮才能擊准目標。

據四川文物局副局長趙傳榮透露,四川省雖然有博物館100多家,但兵器館還是第一個,這將為市民提供一個國防教育的基地。

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講述了古代女性從纏足到放腳的歷史過程,展示了封建社會扭曲的審美。眼前精

美蓮鞋見證了長達1000年的女性辛酸血淚史。該館展示的鏽花鞋,做工之考究,圖案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三寸金蓮館也收錄並展示了反纏足的艱辛歷史。三寸金蓮館堪稱一部古代女性的百科全書。

地震博物館系列

地震美術作品館

地震美術作品館收藏展出了地震後全國藝術家在特殊的心理環境下創作的雕塑、油畫、中國畫、書法等作品,其中不乏價值極高的藝術精品。

5.12抗震救災紀念館

紀念館以全面展現抗震救災歷程為主線,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主題,分為序篇和“堅強領導,心系人民”、 “爭分奪秒,全力營救”、“臨危不懼,奮起自救”、“八方支援,共克時艱”、“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偉大精神,不竭動力”六大部分。

"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是為紀念汶川大地震而建。原特展館於2008年6月12日對外開放,從籌備到開館僅用了8天時間。原館突破傳統單元式陳列方式,以5月12日至6月12日這一個月的日記為展出提綱,以地震災難——救援——災後重建為線索,通過千餘幅圖片、四萬餘件地震災難和救援實物,真實記錄汶川地震的場景以及全體抗震救災民眾的淚水與汗水,定格巨大災難降臨時中華民族凸現出來的大勇和大愛。

5.12大地震紀念館新館,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由“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先生擔綱設計,預計元旦竣工。新館於2009年5月11日正式向遊客開放。

“建地震博物館,是為了留下沉痛的災難記憶和災難中閃光的民族精神。”建川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汶川地震博物館耗資3000萬元;在設計中,對徵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地震發生當天至6月12日一個月中,災區每天發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包括實物、照片和文字等,再現了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

進入地震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武警部隊第一艘沖到災區映秀鎮的衝鋒舟。地震館還有空降部隊救災時使用的降落傘,抗震救災部隊、醫療隊所用過的救災工具、榮譽錦旗等大批捐贈物品。而為搶救受災群眾而失事的邱光華直升機組墜毀的飛機殘骸,也靜靜地躺在展廳一隅,讓人回想起那悲壯的一幕。

博物館最多的,就是大量現場照片的展示。此外,陳列的地震實物有:慘不忍睹的地震廢墟、生活用品、永遠停留在地震發生時刻的座鐘、被滾石砸癟的運鈔車,以及從廢墟挖掘出的學生日記、書包、鞋等各類工作學習生活用品。記者在展廳還看到了“可樂男孩”薛梟喝過的空可樂罐,上面還有他的親筆簽名。在博物館徵集的數萬件地震實物中,溫家寶總理指揮救災時用過的擴音話筒以及他在直升機上使用過的軍用地圖等格外引人注目。

另外,都江堰光亞中學老師範美忠的眼鏡,頗有爭議的吳家方背著亡妻所騎的那輛感動世界的摩托車,也在其中。此外,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豬堅強”,也將作為特殊館員在它的生態豬舍與觀眾見面。

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地震館陳列的實物全是徵集的,“通過這些珍貴實物的永久展示,能全方位、多角度反映這場大災難,體現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所呈現出的空前凝聚力和頑強不屈精神。”

為了讓參觀者加深對地震的認識,博物館以汶川地震震級為參照,模擬真實的地震現場。觀眾進入封閉的類比地震廳後,在視覺、聽覺、觸覺上,能身臨其境體驗地震發生的即時場景,感受到山崩地裂的恐懼,並能讓體驗者聞到地震的“氣息”——通過噴出的一種無害氣體,模擬出彌漫在空氣中的地震廢墟氣味。

守護中國百年歷史

十幾個博物館紮堆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古鎮,主題從抗戰到“文革”到民俗到地震都有,樊建川給它們取了一個名字叫“聚落”。200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這座占地500畝,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首次向世人開放。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整個的設計當中,抗戰系列無疑是 一台“重頭戲”。2010年8月初開放的有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川軍抗戰館、援華美軍館和抗日俘虜館5個單館,以及中國壯士群雕廣場、抗戰老兵手印廣場兩個主題廣場。而侵華日軍館和漢奸醜態館是即將落成的重要專案,這兩個館後來被規劃入同一個建築內,“上面是日軍館,下面是漢奸館,寓意很清楚,正是靠這些偽政權、偽軍的支持,日本軍隊才能在中國橫行這麼久。”樊建川說。

65年過去了,還有多少關於這場偉大戰爭的故事和細節不為我們所瞭解?時光悠悠,當年20歲的青年如今都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誰還能以親歷者的角色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儘管正趕上建川博物館聚落大興土木,還是有不少人遠道而來尋找歷史的答案。

抗戰博物館的8個分館均由國際一流的設計大師設計,整體規劃是張永和,設計援華美軍館的是賈斯特·懷東,漢奸館找的是臺灣的王維仁,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則主動請纓設計侵華日軍館,以表達日本人對中國人民的歉意。

“我們不說話,讓歷史說話!”“噓!別壓過歷史的聲音”博物館隨處可見的銘牌,記錄著這裡的細微變化。如果說前些年收藏和展覽可能還帶有一些樊建川自己的好惡,儘量不帶個人色彩地去保有時代的原貌,讓參觀者自己去感知、思考、評判。

“藏品的分佈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不以編年為順序,也不會像傳統的博物館那樣嚴肅,這裡更為關注的是普通生命,整個建築群落會試圖營造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再現社會生態。”樊建川說。

在文物收藏中昇華責任

殘破襤褸的血衣、彈孔尚存的冰冷鋼盔、仍然可以發出尖利鳴叫的報警器、泛黃的戰時良民證、血跡斑駁的日記本、冰涼刺骨的侵華紀念章、照片上一張張有著或驚恐或憤怒表情的面孔……

除了這些博物館裡展示的戰爭的血腥,園區角落的庫房裡還緊鎖著歲月的滄桑。白晃晃的日光燈下,鋪天蓋地的舊報紙、老照片、書信、鏡鑒、雕塑、像章,讓人感覺像是掉進了一片淤積了幾十年的泥塘,心中感慨卻又沉重無語。

在收藏界,唐詩宋詞、梅蘭竹菊、才子佳人這類收藏買了就能賺錢,可是樊建川覺得太“清淡”,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他追求的是一種擔當和責任。“抗戰館也好,地震館也好,最大的作用是敲警鐘。”樊建川始終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責任心,一個民族不能失去血性,我們這個民族歷史上經受過太多的苦難,“我想讓建川博物館成為增強國民憂患意識和奮發圖強精神的‘鈣片’。”

分享全魚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