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些理所當然,其實只因為無知

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錘子, 那麼, 你往往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釘子。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我和許多朋友一樣, 從小有一個認知——在太空中可以看到中國偉大的萬里長城。 這個認知來源於以前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叫《長城磚》的文章。

綿延萬里的古長城, 作為軍事防禦工程, 在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 已經失去它的作用。 於是, 長城磚覺得它們是世界上最低下、最無能、最可憐的磚了!它們十分羡慕那些蓋起了一幢幢高樓的紅磚, 也羡慕那些築成了一座座廠房的青磚, 甚至對農民蓋圍牆用的那些碎磚,

也有點羡慕呢!

這天, 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一塊普普通通的長城磚, 忽然被人們掀下來, 送上飛機, 運到美國一座大城市去展覽了。 這塊自慚形穢的磚, 居然被送進一個墊著軟緞的玻璃匣裡, 陳列在展覽大廳的鍍金架上!

從美國各地趕來參觀的人, 排成一條望不到頭的長龍, 經過那個鍍金架, 每人只允許停留7秒鐘, 他們急忙發表著各自的感想……

“啊!我終於看到了偉大的長城磚了, ”一位大學教授激動地說, “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比我們美國的歷史要長10倍呢!”

“確實了不起, ”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 “我在太空船上, 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 用肉眼只能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 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但是, 這兩者是不能相比的, ”一位金髮女郎接著宇航員的話說, “萬里長城是2000多年以前的用相當原始的工具建造起來的, 這項偉大工程是全人類的驕傲!”

“是的, 是的, ”一位尖嗓子的男孩興奮地喊道, “我們的歷史老師也說過, ‘萬里長城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里程碑’!”

“長城磚啊!我們看到了你, 就仿佛看到了祖國, ”一對華僑老夫妻互相攙扶著走過來, 熱淚盈眶地說, “你

堅強、剛毅、莊重, 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你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磚啊!”

…………

那位說能在太空船上看到長城的宇航員是誰, 沒有人知道。 到底從太空能不能看到長城呢?真正的答案是:

看不到!

我國科學家通過理論分析、遙感實驗和實地驗證, 得出結論:肉眼無法從太空看到長城,

但遙感衛星可以看到。 有關這項研究成果的文章《從太空探測萬里長城》被發表在了中國物理學界的核心期刊《物理》上。

人視覺的產生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物理、生理及心理過程。 據測定, 當一個物體進入眼瞳後形成的張角正好是以其到眼睛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周長度的1/3600左右時, 這個物體就表現為一個與背景有別的像點而被人眼看到。 如果距離增大或物體縮小, 這個物體的像點就會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眼睛識別。

有兩個前人的試驗結果:一個人站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像前, 剛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徑為20釐米的旗杆頂, 站得更遠些, 他就分辨不出旗杆頂了, 因為旗杆頂的像點已經混在背景當中;據介紹,

國外一位訓練有素的偵察員在良好的視通條件下可以識別出2公里之外的一輛坦克上長度約32釐米的炮塔和瞭望孔。

按照這兩個試驗結果, 就可以換算出人眼的解析度分別相當於圓周長度的1/2000和1/6250, 一個大於、一個小於生理光學專家測定的一般人眼視力資料。

根據人眼視覺原理和視覺解析度, 科學家認為, 假設長城寬度達到10米, 常人可識別長城的最遠距離約為20千米, 視覺解析度高的偵察員大概可在62.5千米處識別長城。 但這些距離都遠遠低於公認的太空高度, 何況長城寬度一般都小於5米。

據此, 科學家們判定, 即使宇航員的視覺解析度比偵察員高一倍, 在太空僅用肉眼也不可能看到長城。 宇航員在升空或降落過程中距長城不遠的某個瞬間也許能看到長城,

但這個瞬間太短暫, 宇航員也不能分心, 不可能看清。

有人提出“黑夜看明燈”的不同意見, 認為只要太陽的照射角度合適, 能大大提高長城亮度, 人們就有可能超越人眼的視覺極限, 看到長城。

科學家解釋, 當一個物體極其明亮, 且與背景反差極大時, 有可能提高視覺細胞產生光覺、色覺和形覺的水準。 但長城屬磚土結構, 既不是發光體, 也不是強反射體, 其隨地形起伏而伸展於山脊、山坡, 與周圍背景的反差並不大, 不管太陽的照射角度發生多大變化, 都不可能產生“黑夜看明燈”的那種效果。 而且長城的寬度有限, 高度也有限, 不會產生太大的陰影與投影。

這個科學公案在經歷了三四十年的爭論後, 終於有了結論。年齡漸長、眼界漸寬、資訊漸多,我們才發現,原來事情並不都是我們原來想的那樣,自己曾經的篤信和堅持,原來是可以改變的。原來一切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都源於當初的一無所知。歷史可以是假的,新聞可以是假的,形象可以是假的,關係可以是假的,書裡的知識也可以是假的。

一個人的認知構建了他所理解的世界,人通常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如果個人認知與他人認知或事實現象沒有產生任何衝突,那麼,以個人認知為基礎所構建的世界就永遠不會被打破。

比如,某農民所認知的世界的一部分就是種田、收穫、賣錢、消費,這是他認知的農民生存的方式。忽然有一天他發現隔壁村的老王也是農民,但老王卻把自家田租出去,把租金拿去炒房,賺了比他多得多的錢,有比他更大的消費能力,活得還比他輕鬆。

這時候,老王就把他原本的認知給打破了,他會去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如果沒有隔壁村老王的出現,他依然會覺得農民就應該老老實實種田,不老實種田的都是投機倒把,應該抓起來槍斃。但是,老王的出現讓他不再這麼認為了,他甚至還想效仿老王。

人類是一種能動腦卻不願動腦的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擁有了一顆佔據自身體重2%,卻要消耗身體25%氧氣、20%能量的大腦。大腦,讓人類獲得高智商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量消耗。

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盡可能地活下去,人類養成了對於和自己基本生存需要關係不大的事情,就不過多思考,以節約能量的習慣。這種思考模式的出錯率小,能夠顯著提高生存概率。所以,人類都具有不願意動腦的習慣。當然,在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石器時代,這是生存優勢,但在如今人類內部的競爭中,這顯然是劣勢。

書名:精進之路

作者:悟三分, 編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8.00

終於有了結論。年齡漸長、眼界漸寬、資訊漸多,我們才發現,原來事情並不都是我們原來想的那樣,自己曾經的篤信和堅持,原來是可以改變的。原來一切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都源於當初的一無所知。歷史可以是假的,新聞可以是假的,形象可以是假的,關係可以是假的,書裡的知識也可以是假的。

一個人的認知構建了他所理解的世界,人通常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如果個人認知與他人認知或事實現象沒有產生任何衝突,那麼,以個人認知為基礎所構建的世界就永遠不會被打破。

比如,某農民所認知的世界的一部分就是種田、收穫、賣錢、消費,這是他認知的農民生存的方式。忽然有一天他發現隔壁村的老王也是農民,但老王卻把自家田租出去,把租金拿去炒房,賺了比他多得多的錢,有比他更大的消費能力,活得還比他輕鬆。

這時候,老王就把他原本的認知給打破了,他會去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如果沒有隔壁村老王的出現,他依然會覺得農民就應該老老實實種田,不老實種田的都是投機倒把,應該抓起來槍斃。但是,老王的出現讓他不再這麼認為了,他甚至還想效仿老王。

人類是一種能動腦卻不願動腦的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擁有了一顆佔據自身體重2%,卻要消耗身體25%氧氣、20%能量的大腦。大腦,讓人類獲得高智商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量消耗。

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盡可能地活下去,人類養成了對於和自己基本生存需要關係不大的事情,就不過多思考,以節約能量的習慣。這種思考模式的出錯率小,能夠顯著提高生存概率。所以,人類都具有不願意動腦的習慣。當然,在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石器時代,這是生存優勢,但在如今人類內部的競爭中,這顯然是劣勢。

書名:精進之路

作者:悟三分, 編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8.0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