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舍與得:轉型發展中的綠色抉擇|“大城青山·大美雲勇”系列報導

總策劃:宋衛東

策劃:陳曉大

統籌:佛山日報記者尹保山、于祥華

采寫:佛山日報記者鄭奕純、于祥華、梁建榮、路帥

隨著嶺南深秋的來臨, 位於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的“中國最美林場”——市雲勇林場又迎來了候鳥遷徙的“黃金季”, 成群候鳥乃至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到來, 成為雲勇林場一道別樣的靚麗風景。

選擇雲勇林場作為遷徙中轉站, 是候鳥用翅膀給佛山生態文明建設投下的“贊成票”。

而曾幾何時, 一邊是綠色森林資源的銳減, 一邊是龐大的林木市場需求的增加;一方面是經濟效益帶來的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一方面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在時代發展的滾滾洪流中, 如何平衡生態賡續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同樣成為雲勇林場人所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俯瞰雲勇林場內的飛馬山水庫。 /佛山日報見習記者呂潤致攝

舍小我成大我換來綠色生機

林海蒼翠連綿, 綠草如茵鋪展, 木棉花開鬥豔……這是走在雲勇林場中比比皆是的風景。 如果從衛星雲圖看雲勇林場3萬畝的生態林, 則呈現出一片深綠, 宛如一道厚重的生態屏障, 捍衛著佛山這座工業城市。

雲勇林場退休職工林偉基置身在這片茫茫林海之中, 感覺就像自由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 林偉基退休之後一直住在廣州, 每每貪戀這裡的清新空氣和怡人美景時, 就會驅車回到這座他守護多年的林場。 回憶年輕時的激情歲月, 他慶倖自己退休之前趕上了雲勇林場的那場改革。

雲勇林場始建於1958年, 並於1984年由省下放給佛山管理, 成為佛山市屬唯一的國有林場。 此後十年間, 雲勇林場迎來了發展黃金期:木材產量高、價格高、不憂銷售。

自負盈虧的雲勇林場也在該階段被評為“全國百佳林場”。

經過前期的大量砍伐, 1996年開始, 木材產量急劇銳減, 木材加工等項目受到明顯擠壓, 雲勇林場收入隨之減少、職工生活日益困難, 陷入了發展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陣痛期。 “最艱難的時候工資有幾個月發不出, 上百名員工眼巴巴等著林場出糧。 ”時任雲勇林場副場長李茂祥回憶起當年艱難歲月, 不禁感歎道。

一面是林業經濟帶來的巨大利誘, 一面是環境資源面臨枯竭的窘境, 雲勇林場陷入了兩難抉擇。 2000年, 國家提出國有林場生態功能定位的發展方向, 鼓勵國有林場積極探索改革。 雲勇林場乘勢而為, 從生態文明建設大棋局中找准了落子時機,

提出了將以木材砍伐為主的商業性林場轉型為生態公益型林場的想法。

這一想法在當時引發一串反對聲:完全放棄商業性伐林, 那麼如何妥善解決上百名林業職工的經濟來源?退休職工林偉基坦言:“當時有部分職工有疑慮, 沒有木材怎麼會有工資?”

時任佛山市農業局林業科科長鄧錫強回憶, 為了平復職工的情緒, 農業部門和林場負責人多次找職工談話, 最終消除了他們的疑慮。 “當時大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一時很難轉變。 ”

儘管出現反對聲音, 但更多雲勇林場幹部職工是贊同的。 “我們在當時明顯也感受到過度開伐的林場已陷入了不可持續發展困境, 單一的樹種及商業性砍伐對生態帶來極大破壞性,

很多樹苗種下去幾年就不長了。 ”林偉基回憶稱。

2002年, 雲勇林場職工收起了商業性採伐的斧頭, 宣告雲勇林場商業性採伐全面告停。

一次艱難的抉擇、一段短暫的陣痛, 守護者們的盡心盡責, 使雲勇林場終於如願換來了新生的綠色機遇。 如今, 雲勇林場成為佛山人工林結構最複雜、群落最穩定的生物基因寶庫, 成為捍衛這座工業城市的一道綠色長城。

回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鄧錫強感歎:這背後離不開林業人“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支持。

11月25日,雲勇林場工人正在林場植樹。/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

放棄短期利益守住綠水青山

雲勇林場原場長陳景因經歷過林場的困境和改革,成為村民和職工眼中的“轉型場長”。他表示,現在看來,如果不轉型,林場路子會越走越窄。

回憶起雲勇林場當年入不敷出的那段艱難歲月,陳景說:“當時有人提議把林場分山到戶,讓職工自給自足。”有人還算過一筆賬:3萬畝的林地分給100名職工,每人可獲300畝,按照一畝5000元收入計算,每人一年就可獲得150多萬元收入。

針對這個提議,雲勇林場領導班子義無反顧選擇了反對。陳景說:“當年拖了員工幾個月工資,說實話我們心理很難受,但是國有的林場豈能隨便瓜分和被破壞。”

當時,很多地方開始廣泛種植桉樹。被譽為“惡霸樹”“抽水機”的桉樹雖然生長速度很快、木材用途廣,但同時也帶來了地方生態環境的惡化,雲勇林場當時已意識到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大面積種植會導致當地底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降低,長此以往會導致土地板結甚至土壤沙化。

迫於入不敷出又無法立馬找到解決途徑的壓力,雲勇林場不得已在最偏遠的山頭種起少量桉樹,並分配一部分職工到城區就業,才暫時緩解了經濟困難。

“國有林場帶頭種桉樹,周邊村民會怎麼看?”陳景回憶說。在最困難的時期,雲勇林場寧可向有關部門借款發工資,也不願意大肆種植桉樹,瓜分林地和資產物業。隨後,待形勢好轉,雲勇林場大力清理桉樹,然而“治桉”也花費了他們大量人力物力。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和主要陣地,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立足這種信念,雲勇林場熬過幾年艱難歲月,走到2001年,乘著林分改造這股春風,如願翻開了綠色夢想的新篇章。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此後,這成為雲勇林場人的不懈追求和光榮使命。

林分改造漸入佳境,林場生態功能日益凸顯,不少商人也敏銳嗅到商機,看中滿山的富饒自然資源。雲勇林場場長蘇木榮透露,前幾年不少商人表達了到林場開採富饒的陶瓷砂、稀土資源的想法,但都被一一拒絕了。“這些資源是我們森林的糧食,斷不得。”

苦心人,天不負。雲勇林場交出的成績單令人稱道:榮獲“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和“中國最美林場”稱號;森林覆蓋率達95.7%,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超26億元。

如今,雲勇林場因森林、鳥獸而美,因鮮花、水瀑而秀,呈現出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

雲勇林海航拍圖。/佛山日報見習記者呂潤致攝

著眼長遠發展推動林場改革

今日的雲勇林場被譽為佛山“城市綠肺”,這背後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推動。

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層面真金白銀的投入,雲勇林場樹木才逐漸茂密起來,生物種類才多起來,雲勇林場幹部職工的工作條件、附近村民的生活環境才不斷好起來。

事實上,2002年至2011年間,雲勇林場逐漸從商業性經濟林完全轉為公益生態林,對於佛山市委、市政府而言也是一次抉擇。

過去藐視自然、違背規律的林業採伐帶來的負面效應一一襲來。雲勇林場人依然記得當年的情景:森林的幼苗存活率大大降低,單一樹種結構的森林導致松樹長期遭遇病蟲害襲擊,杉樹幼苗長到六七年便不再生長。

窺一斑而知全豹,雲勇林場的窘境只是當時佛山生態面貌的一個縮影。縱觀佛山乃至整個珠三角,在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也留下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創傷。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只是養活了一代人,下一代人怎麼辦?”尋求長遠發展之路,成為當時決策者的一道大課題。為此,佛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雲勇林場改革,希望通過篩選多種生態功能的適生闊葉樹種和可複製推廣的林分改造模式,為佛山其他生態公益林建設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2002年至2011年,佛山共投入近3000萬元,將生態效能低、樹種單一的商品林通過採取多個鄉土闊葉樹種進行林分改造,朝著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廣東省生態公益林示範區的綠色夢想不斷向前推進。

“國家在2015年才明確提出所有國有林場要向公益生態林轉型的要求,可以說,雲勇林場的改革是先行一步的。”在廣東省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管理局局長米明福看來,佛山國有林場改革及林分改造非常值得肯定,實現了保生態和保民生的雙重目標,讓更多市民享受綠色成果,其經驗值得複製和推廣。

市農業局局長唐棣邦說,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工業重鎮,佛山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體會尤為深切。在發展初期,由於對生態建設重視不足,以致煙囪林立、煙塵彌漫,城市整體形象下降。痛定思痛,佛山立定決心用行動破解工業城市的生態命題。經過十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如今的佛山,城市綠韻掩映高樓,碧水滋潤大地,藍天放飛夢想,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新時代,新征程。“金佛山、銀佛山、生態文明創新建設美佛山”,當前,佛山正以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為新的起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其中,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市域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36.3%提升到38%;城區綠化覆蓋率由40.98%提升到50%;城區人均公園綠地由14.67㎡提升到28㎡。

佛山市域森林覆蓋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約需要4.4萬畝用地,對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而言,在全市土地開發強度接近40%、中心城區土地開發強度甚至超過50%的情況下,增加市域森林覆蓋率所需的用地從哪裡來?“寸土寸金”的這些用地,是用於新的開發還是用於植樹、綠化?面對這樣一道難度更大的生態文明建設課題,佛山其實已經作出了堅定的回答。

雲勇林場吸引眾多騎友前來騎行。經過林場改革後,雲勇林場實現了保生態和保民生的雙重目標,讓更多市民可以享受綠色成果。/佛山日報記者王澍、實習生林安迪攝

對話

前任場長陳景與現任場長蘇木榮

雲勇林場曾經是以經營商品用材林為主的生產性事業單位。2001年,佛山市政府明確將林場定位為生態公益型林場。2002年至2011年,林場用10年時間完成林分改造,將商品用材林改造為生態公益林。2010年底,雲勇林場過渡為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更加突出公益屬性、強化生態功能,意味著職工的收入穩定有保障了,但同時也意味著職工告別了過去“多收益多發錢”的路子。對於這一轉型和定位,雲勇林場前任場長陳景和現任場長蘇木榮是如何看待的呢?

記者:您怎麼看待雲勇林場當時的改革?

陳景:當時已經陷入了兩難抉擇,一邊是親眼目睹雲勇林場的生態形勢嚴峻,一邊是面對著林業經濟的誘惑。頂著巨大壓力,最終市農業局、林場領導班子捨棄掉短暫的經濟利益,堅決走生態林路子。老實講,當時有些反對聲讓我們有過絲絲的動搖,但是一想到不改革,這樣下去只能富了眼前這一代人,不能讓往後的一代代人都受益,我們還是把林場改革和林分改造一直堅持了下來。

前任場長陳景。/受訪者供圖

蘇木榮:當年經營木材的路子越走越窄,最後還是決定走生態林道路,這是林場發展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現在看來,這才是林場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生態公益林是正確的。當年有部分員工持反對意見,他們最擔心的是沒了經濟來源如何解決員工吃飯問題。儘管質疑聲接連不斷,但是林場班子堅定信念,堅定走生態發展路子才是未來的出路。

現任場長蘇木榮。/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

記者:林場改革至今,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景:曾經持反對態度的職工現在的認識也都變了,對我們表達感謝,他們時常對我說,“林場改革還是英明的抉擇”。這令我很欣慰,曾經的壓力和擔憂都值了。這條路子我們越走越寬,尊重科學,綠色發展,走公益生態林這條路,走對了!

蘇木榮:最明顯的是整個林場充分發揮了生態效益,空氣更清新了,山泉水也更甜了。我們至今沒有用自來水,水質比礦泉水還好,周邊的許多村民及城市遊客都爭相到這裡取水品嘗。此外,珍稀鳥獸逐漸成群,單一的松樹和杉樹被滿山的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及景觀樹種替代,林場的動植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綠水青山果真變成了金山銀山,現有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超26億元,還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等產業的發展。

記者:林場職工面對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作出的抉擇,你們是怎麼看的?

陳景:最艱難的時候,雲勇林場是無法運轉的,但是職工還是沒有離開。雲勇林場也沒有像其他林場一樣,把山頭分給職工。職工也沒有利用自己的技術,私自到外麵包山頭種植桉樹。確實,林場也走過彎路,但是大家都迷途知返。我們的護林人員非常勤奮,非常有毅力,很能吃苦耐勞,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需要這樣的精神勁頭。

蘇木榮:當時思想認識並沒有當今時代開放,能做出這個決定實屬不容易,扛住了很多壓力。我們的護林人員有一種很可貴的精神,他們低調踏實,不圖賺更多的錢,更多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樹林,只為圓綠色夢想。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今日,比如我們的研究生員工,他們原本有更高更好的平臺去施展才華,但他們甘於選擇來到這裡,紮根在這裡,默默奉獻。

11月25日,雲勇林場工人正在林場植樹。/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

放棄短期利益守住綠水青山

雲勇林場原場長陳景因經歷過林場的困境和改革,成為村民和職工眼中的“轉型場長”。他表示,現在看來,如果不轉型,林場路子會越走越窄。

回憶起雲勇林場當年入不敷出的那段艱難歲月,陳景說:“當時有人提議把林場分山到戶,讓職工自給自足。”有人還算過一筆賬:3萬畝的林地分給100名職工,每人可獲300畝,按照一畝5000元收入計算,每人一年就可獲得150多萬元收入。

針對這個提議,雲勇林場領導班子義無反顧選擇了反對。陳景說:“當年拖了員工幾個月工資,說實話我們心理很難受,但是國有的林場豈能隨便瓜分和被破壞。”

當時,很多地方開始廣泛種植桉樹。被譽為“惡霸樹”“抽水機”的桉樹雖然生長速度很快、木材用途廣,但同時也帶來了地方生態環境的惡化,雲勇林場當時已意識到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大面積種植會導致當地底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降低,長此以往會導致土地板結甚至土壤沙化。

迫於入不敷出又無法立馬找到解決途徑的壓力,雲勇林場不得已在最偏遠的山頭種起少量桉樹,並分配一部分職工到城區就業,才暫時緩解了經濟困難。

“國有林場帶頭種桉樹,周邊村民會怎麼看?”陳景回憶說。在最困難的時期,雲勇林場寧可向有關部門借款發工資,也不願意大肆種植桉樹,瓜分林地和資產物業。隨後,待形勢好轉,雲勇林場大力清理桉樹,然而“治桉”也花費了他們大量人力物力。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和主要陣地,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立足這種信念,雲勇林場熬過幾年艱難歲月,走到2001年,乘著林分改造這股春風,如願翻開了綠色夢想的新篇章。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此後,這成為雲勇林場人的不懈追求和光榮使命。

林分改造漸入佳境,林場生態功能日益凸顯,不少商人也敏銳嗅到商機,看中滿山的富饒自然資源。雲勇林場場長蘇木榮透露,前幾年不少商人表達了到林場開採富饒的陶瓷砂、稀土資源的想法,但都被一一拒絕了。“這些資源是我們森林的糧食,斷不得。”

苦心人,天不負。雲勇林場交出的成績單令人稱道:榮獲“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和“中國最美林場”稱號;森林覆蓋率達95.7%,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超26億元。

如今,雲勇林場因森林、鳥獸而美,因鮮花、水瀑而秀,呈現出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

雲勇林海航拍圖。/佛山日報見習記者呂潤致攝

著眼長遠發展推動林場改革

今日的雲勇林場被譽為佛山“城市綠肺”,這背後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推動。

得益於市委、市政府層面真金白銀的投入,雲勇林場樹木才逐漸茂密起來,生物種類才多起來,雲勇林場幹部職工的工作條件、附近村民的生活環境才不斷好起來。

事實上,2002年至2011年間,雲勇林場逐漸從商業性經濟林完全轉為公益生態林,對於佛山市委、市政府而言也是一次抉擇。

過去藐視自然、違背規律的林業採伐帶來的負面效應一一襲來。雲勇林場人依然記得當年的情景:森林的幼苗存活率大大降低,單一樹種結構的森林導致松樹長期遭遇病蟲害襲擊,杉樹幼苗長到六七年便不再生長。

窺一斑而知全豹,雲勇林場的窘境只是當時佛山生態面貌的一個縮影。縱觀佛山乃至整個珠三角,在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也留下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創傷。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只是養活了一代人,下一代人怎麼辦?”尋求長遠發展之路,成為當時決策者的一道大課題。為此,佛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雲勇林場改革,希望通過篩選多種生態功能的適生闊葉樹種和可複製推廣的林分改造模式,為佛山其他生態公益林建設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2002年至2011年,佛山共投入近3000萬元,將生態效能低、樹種單一的商品林通過採取多個鄉土闊葉樹種進行林分改造,朝著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廣東省生態公益林示範區的綠色夢想不斷向前推進。

“國家在2015年才明確提出所有國有林場要向公益生態林轉型的要求,可以說,雲勇林場的改革是先行一步的。”在廣東省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管理局局長米明福看來,佛山國有林場改革及林分改造非常值得肯定,實現了保生態和保民生的雙重目標,讓更多市民享受綠色成果,其經驗值得複製和推廣。

市農業局局長唐棣邦說,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工業重鎮,佛山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體會尤為深切。在發展初期,由於對生態建設重視不足,以致煙囪林立、煙塵彌漫,城市整體形象下降。痛定思痛,佛山立定決心用行動破解工業城市的生態命題。經過十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如今的佛山,城市綠韻掩映高樓,碧水滋潤大地,藍天放飛夢想,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新時代,新征程。“金佛山、銀佛山、生態文明創新建設美佛山”,當前,佛山正以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為新的起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其中,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市域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36.3%提升到38%;城區綠化覆蓋率由40.98%提升到50%;城區人均公園綠地由14.67㎡提升到28㎡。

佛山市域森林覆蓋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約需要4.4萬畝用地,對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而言,在全市土地開發強度接近40%、中心城區土地開發強度甚至超過50%的情況下,增加市域森林覆蓋率所需的用地從哪裡來?“寸土寸金”的這些用地,是用於新的開發還是用於植樹、綠化?面對這樣一道難度更大的生態文明建設課題,佛山其實已經作出了堅定的回答。

雲勇林場吸引眾多騎友前來騎行。經過林場改革後,雲勇林場實現了保生態和保民生的雙重目標,讓更多市民可以享受綠色成果。/佛山日報記者王澍、實習生林安迪攝

對話

前任場長陳景與現任場長蘇木榮

雲勇林場曾經是以經營商品用材林為主的生產性事業單位。2001年,佛山市政府明確將林場定位為生態公益型林場。2002年至2011年,林場用10年時間完成林分改造,將商品用材林改造為生態公益林。2010年底,雲勇林場過渡為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更加突出公益屬性、強化生態功能,意味著職工的收入穩定有保障了,但同時也意味著職工告別了過去“多收益多發錢”的路子。對於這一轉型和定位,雲勇林場前任場長陳景和現任場長蘇木榮是如何看待的呢?

記者:您怎麼看待雲勇林場當時的改革?

陳景:當時已經陷入了兩難抉擇,一邊是親眼目睹雲勇林場的生態形勢嚴峻,一邊是面對著林業經濟的誘惑。頂著巨大壓力,最終市農業局、林場領導班子捨棄掉短暫的經濟利益,堅決走生態林路子。老實講,當時有些反對聲讓我們有過絲絲的動搖,但是一想到不改革,這樣下去只能富了眼前這一代人,不能讓往後的一代代人都受益,我們還是把林場改革和林分改造一直堅持了下來。

前任場長陳景。/受訪者供圖

蘇木榮:當年經營木材的路子越走越窄,最後還是決定走生態林道路,這是林場發展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現在看來,這才是林場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生態公益林是正確的。當年有部分員工持反對意見,他們最擔心的是沒了經濟來源如何解決員工吃飯問題。儘管質疑聲接連不斷,但是林場班子堅定信念,堅定走生態發展路子才是未來的出路。

現任場長蘇木榮。/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

記者:林場改革至今,發生了哪些變化?

陳景:曾經持反對態度的職工現在的認識也都變了,對我們表達感謝,他們時常對我說,“林場改革還是英明的抉擇”。這令我很欣慰,曾經的壓力和擔憂都值了。這條路子我們越走越寬,尊重科學,綠色發展,走公益生態林這條路,走對了!

蘇木榮:最明顯的是整個林場充分發揮了生態效益,空氣更清新了,山泉水也更甜了。我們至今沒有用自來水,水質比礦泉水還好,周邊的許多村民及城市遊客都爭相到這裡取水品嘗。此外,珍稀鳥獸逐漸成群,單一的松樹和杉樹被滿山的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及景觀樹種替代,林場的動植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綠水青山果真變成了金山銀山,現有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超26億元,還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等產業的發展。

記者:林場職工面對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作出的抉擇,你們是怎麼看的?

陳景:最艱難的時候,雲勇林場是無法運轉的,但是職工還是沒有離開。雲勇林場也沒有像其他林場一樣,把山頭分給職工。職工也沒有利用自己的技術,私自到外麵包山頭種植桉樹。確實,林場也走過彎路,但是大家都迷途知返。我們的護林人員非常勤奮,非常有毅力,很能吃苦耐勞,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需要這樣的精神勁頭。

蘇木榮:當時思想認識並沒有當今時代開放,能做出這個決定實屬不容易,扛住了很多壓力。我們的護林人員有一種很可貴的精神,他們低調踏實,不圖賺更多的錢,更多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樹林,只為圓綠色夢想。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今日,比如我們的研究生員工,他們原本有更高更好的平臺去施展才華,但他們甘於選擇來到這裡,紮根在這裡,默默奉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