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美中國四君子!

中國畫中“四君子”是指梅、蘭、竹、菊, 特別是在花鳥畫中, 它們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感情,

因此, 素有“君子”之稱。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 較耐寒, 在早春即可怒放, 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 據畫史記載, 南北朝時已有人畫梅花, 到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 元明以來, 用梅花作畫更多。 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 自號梅花屋主,

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而為繁花密蕊, 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 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 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畫梅需有畫梅人的品格, 有人稱之為“梅氣骨”。

蘭花一般都被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琴操》中曾記載:“孔子自衛返魯, 隱穀之中見香蘭獨茂, 喟然歎曰:芝蘭當為王者香。 ”蘭花遂所謂“王者之香”。 但蘭花入畫比梅花晚, 大概始于唐代。 到了宋朝, 畫蘭的人便多了起來, 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 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 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南宋初, 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沉淪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 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 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而清人畫蘭者眾多, 而以鄭板橋最癡。 他的題蘭詩有七、八十首。 他在《折枝蘭》詩中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 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鳥, 銜出相思二月天”鄭板橋蘭畫得好, 書法也好, 人稱“板橋作字如寫蘭, 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橋作蘭如寫字,
秀葉疏花見姿致”。

竹入畫, 大略和蘭相當, 也始于唐。 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 到宋代, 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 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 以後的元明清時代, 畫竹名家輩出, 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 沒有不畫竹的, 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 趙孟頫、倪瓚、夏昶等各有千秋。 在眾多的畫家中, 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成語“胸有成竹”便是鄭板橋借助於筆墨, 揮灑“手中之竹”的最精彩注腳。

陶淵明有詩“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菊花是名士隱士的最愛, 但入畫稍晚, 大略始於五代。 比起梅蘭竹來說, 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 據《宣和畫譜》所記載, 宋代黃簽、趙昌、徐熙、滕昌祐、黃居寀等名家都畫有寒菊圖。 到了元代及明清, 在菊花的畫法上發展了水墨寫意, 豐富了技法的表現。 如元代蘇明遠、柯九思, 明代的沈周、唐寅、陳淳, 都是水墨寫意的畫菊名家。 清代畫菊者更是名家輩出, 明末清初鄒顯吉善畫菊, 清人陸廷炯與周顥齊名, 有“陸菊周竹”之稱。 吳昌碩也是畫菊的大家。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既便于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借物寓意,因此,描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齊白石 《梅花雙蝶》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元 鄒複雷《墨梅圖》

《梅花水仙圖》 佚名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圖》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陳錄 《萬玉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錄 《梅花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王謙 《梅石圖》

明 王謙 《梅花黃鳥圖》(左)

明 陳洪綬 《梅石圖軸》

孫克弘 《梅竹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梅鴛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張大千 人物梅花

石濤 《靈台探梅圖》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青島博物館藏

唐寅 《梅花書屋圖》

清 陳枚 《月下賞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謝稚柳 《梅竹圖》

潘天壽 《松石梅月圖》

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

《水墨梅花圖》 黃胄 1984年

《煙籠玉樹圖》 明 陳錄

《梅花綬帶圖》 清 沈銓

《玉壺春色圖》 清 金農 南京博物院藏

《紅綠梅花圖》 金農 上海博物館藏

【蘭】

花卉寫生圖冊 黃居寀

著色蘭竹圖 元 趙雍

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

蘭花圖 明 徐渭

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

長春圖 明 藍瑛

水仙蘭花圖 清 八大山人

蘭竹雙清圖 清 石濤

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

紅蘭花圖 清 金農

蘭花圖 清 鄭燮

蘭石圖 清 李方膺(1695~1755)

萬帶蘭 清 居巢

蘭花圖 清 餘稺

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

蘭花圖 齊白石

蘭花圖 徐悲鴻

蘭花圖 潘天壽

蘭花圖 張大千

蘭竹雙清圖 李苦禪

蘭竹圖 啟功

【竹】

清 羅聘 竹石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 羅清 蘭竹石圖 廣州美術館藏

清 沈宗騫 竹林聽泉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石濤 竹石菊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濤 筍竹圖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清 鄭燮 荊棘叢蘭圖 長卷 南京博物院藏

元 顧安 幽篁秀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柯九思 橫竿晴翠圖 (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元 王淵 竹石集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吳鎮 墨竹譜 冊頁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張渥 竹西草堂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元 張彥輔 棘竹幽禽圖 (美)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菊】

《菊花圖》 明 唐寅

《桂菊山禽圖》 明 呂紀

《菊竹圖軸》 明 徐渭

《玩菊圖》 清 陳洪綬

《菊石圖》 八大山人

《四清圖》 清 石濤

《五色菊花圖》 清 惲壽平

《菊石圖》 清 蔣廷錫

《錦雞菊石圖》 清 沈銓

《東籬秋菊圖》 吳昌碩

《菊道圖》 齊白石

《秋菊白鶴圖》 蔡銑

《菊花圖》 謝公展

《秋菊紅葉圖》 陳之佛

《菊花》 林風眠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既便于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借物寓意,因此,描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齊白石 《梅花雙蝶》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元 鄒複雷《墨梅圖》

《梅花水仙圖》 佚名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圖》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陳錄 《萬玉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錄 《梅花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謙 《卓冠群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王謙 《梅石圖》

明 王謙 《梅花黃鳥圖》(左)

明 陳洪綬 《梅石圖軸》

孫克弘 《梅竹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梅鴛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清 金農 《紅綠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

張大千 人物梅花

石濤 《靈台探梅圖》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惲壽平 《五清圖》

清 王翬 《夏五吟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青島博物館藏

唐寅 《梅花書屋圖》

清 陳枚 《月下賞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謝稚柳 《梅竹圖》

潘天壽 《松石梅月圖》

李苦禪 《晴雪梅花圖》

《水墨梅花圖》 黃胄 1984年

《煙籠玉樹圖》 明 陳錄

《梅花綬帶圖》 清 沈銓

《玉壺春色圖》 清 金農 南京博物院藏

《紅綠梅花圖》 金農 上海博物館藏

【蘭】

花卉寫生圖冊 黃居寀

著色蘭竹圖 元 趙雍

蘭竹石圖 明 文徵明

蘭花圖 明 徐渭

素竹幽蘭 明 馬守真

長春圖 明 藍瑛

水仙蘭花圖 清 八大山人

蘭竹雙清圖 清 石濤

國香春霽圖 清 惲壽平

紅蘭花圖 清 金農

蘭花圖 清 鄭燮

蘭石圖 清 李方膺(1695~1755)

萬帶蘭 清 居巢

蘭花圖 清 餘稺

香騷遺意圖 吳昌碩

蘭花圖 齊白石

蘭花圖 徐悲鴻

蘭花圖 潘天壽

蘭花圖 張大千

蘭竹雙清圖 李苦禪

蘭竹圖 啟功

【竹】

清 羅聘 竹石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 羅清 蘭竹石圖 廣州美術館藏

清 沈宗騫 竹林聽泉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石濤 竹石菊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濤 筍竹圖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清 鄭燮 荊棘叢蘭圖 長卷 南京博物院藏

元 顧安 幽篁秀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柯九思 橫竿晴翠圖 (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元 王淵 竹石集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吳鎮 墨竹譜 冊頁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張渥 竹西草堂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元 張彥輔 棘竹幽禽圖 (美)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菊】

《菊花圖》 明 唐寅

《桂菊山禽圖》 明 呂紀

《菊竹圖軸》 明 徐渭

《玩菊圖》 清 陳洪綬

《菊石圖》 八大山人

《四清圖》 清 石濤

《五色菊花圖》 清 惲壽平

《菊石圖》 清 蔣廷錫

《錦雞菊石圖》 清 沈銓

《東籬秋菊圖》 吳昌碩

《菊道圖》 齊白石

《秋菊白鶴圖》 蔡銑

《菊花圖》 謝公展

《秋菊紅葉圖》 陳之佛

《菊花》 林風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