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常德,老房子倒了,羅馬柱多了!

12月5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批准公佈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的通知》。 檔公佈了我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

常德市津市市藥山鎮藥山村、桃源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維回村、桃源縣牛車河鄉毛坪村、挑源縣牛車河鄉三紅村、牛車河鄉楊家溪村、牛車河鄉殷家橋村, 榜上有名。

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鄉馬家坳(2009年攝)

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鄉馬家坳(2009年攝)

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鄉馬家坳(2009年攝)

在沒有混凝土的時代, 鄉村的房子多就地取材, 壘起石頭, 鋸斷大樹, 鐵釘稀缺, 便產生了榫卯結構, 據說這一結構早於漢字的歷史, 已經有七千多年了。 近年來百年鄉村民居消失很快, 傳統民居消亡似乎不可逆轉。

與牛車河交界的張家界石堰坪村

張家界石堰坪的休閒農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美譽度。 幾年來, 國內外遊客蜂擁而至, 到目前, 累計接待客人幾十萬人次學習考察和觀光體驗, 古老的土家村寨在新時代休閒農業時期迸發強勁的生命活力。

世界自然遺產基金會總裁安迪先生高度評價石堰坪農耕文化, 美國戴爾集團中國地區董事長王中偉先生來村考察時,

盛讚石堰坪為“土家的原生地, 世界的吊腳樓”。

近些年來, 先後吸引了眾多來自美國、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敬仰者慕名參觀考察和文化采風, 中外權威傳媒機構紛至遝來, 拍攝電影、採制電視節目, 石堰坪特色的原生態土家文化大放異彩, 聲名遠播。

民居不存, 民俗焉在?

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鄉村落 2011-11-20攝

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鄉村落 2011-11-20攝

張家界石堰坪村修建木結構房屋

張家界石堰坪村2012-08-07攝

張家界石堰坪村2012-08-07攝

百姓沒有錢也沒有補貼,便產生另類民居

羅馬柱為什麼成為如今鄉村民居的標誌?

在外打工掙到錢的村民們陸續回來蓋新房,鋪滿瓷磚、裝有羅馬柱的洋樓,被認為是“富裕”“氣派”的標誌。

中國老百姓懂柱,不懂什麼羅馬

羅馬柱一般分為:多立克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羅馬柱即是人體美的象徵,已經成為建築學界的公論。其中的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男性的剛勁雄健。另外兩種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則被分別視為端莊成年女性和優美少女的象徵。

水泥,這一名詞在1889年才傳入中國,中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通俗的名字——“洋灰”。從發現到運用,中國人遲了百年之久。在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採用“石灰與糯米”,“石灰與桐油”,“石灰與血料”,“石灰與白芨”,以及“石灰與糯米與明礬”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時,則摻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機物。

水泥鋼筋對中國傳統民居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建築技術全球化導致千村一面,傳統鄉村民居日漸消失。

百年西洋建築蹤跡難覓

澧縣天主堂修道院

常德教堂 1914年外國傳教士攝

在湘西北,從外國傳教士拍攝的常德、澧縣百年的老照片分析,西式建築在那時逐漸傳入常德,但如今均難覓蹤影。

梁思成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梁思成就說過: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國人對於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築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

梁思成認為建築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築荒頓破壞之範圍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準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後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築為文物遺產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傳統民居承載文化自信

在梁思成看來,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

徐州漢橋漢闕式大門

南朝畫像磚

湖南常德濱湖公園經幢鑄造於北宋初期。一般的經幢鑿石為柱,此幢不用石造,而用生鐵鑄成,仿木結構,在我國現存經幢中少見,為研究我國佛教史、冶煉鐵造史的重要資料。經幢長期風吹雨淋,應當置於市博物館內妥為保存。

常德濱湖公園鐵經幢細節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裡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梁思成認為:國人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築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單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製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於“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

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築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鄉村現狀

廢棄的民居

廢棄的民居內部結構

廢棄民居前的小橋

傳統建築與新民居

羅馬柱與小洋樓佔據傳統村落的記憶

羅馬柱成為中國鄉村民居標配

找回故園

鄉村應該有自己的心齋之所

故園與自然可以更好的融合

故園會形成群體記憶,引來無數遊人的目光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岢嵐縣宋家溝村村史館

岢嵐縣宋家溝村公共浴室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山東下辛莊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山東下辛莊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蓮麻小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羅德胤認為,鄉村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可以通過成熟的技術“藏著掖著”進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牆裡……

羅德胤:“因此對於不同的古村落,保護與改造的方法不盡相同。拿“要致富、先修路”來說,如果把土路改為水泥路是方便居民的好事,不會對古村落造成破壞,但如果將石板路、卵石路以及青磚木牆這些記載歷史、反映當時當地建築技術的載體,改成水泥路、水泥牆,就是對古村落的極大破壞。”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中國海綿城市宣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劉波:鄉村同樣適用海綿城市原理,現在鄉村污水直排是大江大河的一個較大污染源,而一味的硬化鄉村路面是與海綿城市原理背道而馳的。

專家們認為:古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性的,這意味著不僅要保護建築,還要保護其中傳統文化,如家庭組成、生態環境、謀生手段、手工工藝等。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古老的村莊是活化的歷史教科書,不僅融自然山水、鄉土建築理念於一體,更與其周邊厚重而多樣的文化積澱、景觀以及族群文化交融與互動,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文化生態系統。留住鄉愁,一方面是要留住古村落的“形”——對古村落肌理與古建築的充分保護與利用,另一方面是要留住古村落的“神”,對古村落文化的合理開發與傳承,只有神形兼備古村落才能獲得新生,才能留住現代人苦苦尋覓的鄉愁。

張家界石堰坪村2012-08-07攝

張家界石堰坪村2012-08-07攝

百姓沒有錢也沒有補貼,便產生另類民居

羅馬柱為什麼成為如今鄉村民居的標誌?

在外打工掙到錢的村民們陸續回來蓋新房,鋪滿瓷磚、裝有羅馬柱的洋樓,被認為是“富裕”“氣派”的標誌。

中國老百姓懂柱,不懂什麼羅馬

羅馬柱一般分為:多立克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羅馬柱即是人體美的象徵,已經成為建築學界的公論。其中的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男性的剛勁雄健。另外兩種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則被分別視為端莊成年女性和優美少女的象徵。

水泥,這一名詞在1889年才傳入中國,中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通俗的名字——“洋灰”。從發現到運用,中國人遲了百年之久。在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採用“石灰與糯米”,“石灰與桐油”,“石灰與血料”,“石灰與白芨”,以及“石灰與糯米與明礬”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時,則摻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機物。

水泥鋼筋對中國傳統民居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建築技術全球化導致千村一面,傳統鄉村民居日漸消失。

百年西洋建築蹤跡難覓

澧縣天主堂修道院

常德教堂 1914年外國傳教士攝

在湘西北,從外國傳教士拍攝的常德、澧縣百年的老照片分析,西式建築在那時逐漸傳入常德,但如今均難覓蹤影。

梁思成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

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梁思成就說過: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國人對於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築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

梁思成認為建築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築荒頓破壞之範圍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準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後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築為文物遺產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傳統民居承載文化自信

在梁思成看來,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

徐州漢橋漢闕式大門

南朝畫像磚

湖南常德濱湖公園經幢鑄造於北宋初期。一般的經幢鑿石為柱,此幢不用石造,而用生鐵鑄成,仿木結構,在我國現存經幢中少見,為研究我國佛教史、冶煉鐵造史的重要資料。經幢長期風吹雨淋,應當置於市博物館內妥為保存。

常德濱湖公園鐵經幢細節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於租界裡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築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中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梁思成認為:國人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築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單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製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於“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

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築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鄉村現狀

廢棄的民居

廢棄的民居內部結構

廢棄民居前的小橋

傳統建築與新民居

羅馬柱與小洋樓佔據傳統村落的記憶

羅馬柱成為中國鄉村民居標配

找回故園

鄉村應該有自己的心齋之所

故園與自然可以更好的融合

故園會形成群體記憶,引來無數遊人的目光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岢嵐縣宋家溝村村史館

岢嵐縣宋家溝村公共浴室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山東下辛莊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山東下辛莊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蓮麻小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羅德胤認為,鄉村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可以通過成熟的技術“藏著掖著”進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牆裡……

羅德胤:“因此對於不同的古村落,保護與改造的方法不盡相同。拿“要致富、先修路”來說,如果把土路改為水泥路是方便居民的好事,不會對古村落造成破壞,但如果將石板路、卵石路以及青磚木牆這些記載歷史、反映當時當地建築技術的載體,改成水泥路、水泥牆,就是對古村落的極大破壞。”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中國海綿城市宣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劉波:鄉村同樣適用海綿城市原理,現在鄉村污水直排是大江大河的一個較大污染源,而一味的硬化鄉村路面是與海綿城市原理背道而馳的。

專家們認為:古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性的,這意味著不僅要保護建築,還要保護其中傳統文化,如家庭組成、生態環境、謀生手段、手工工藝等。

中國鄉建院改造後的蓮麻小鎮

古老的村莊是活化的歷史教科書,不僅融自然山水、鄉土建築理念於一體,更與其周邊厚重而多樣的文化積澱、景觀以及族群文化交融與互動,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文化生態系統。留住鄉愁,一方面是要留住古村落的“形”——對古村落肌理與古建築的充分保護與利用,另一方面是要留住古村落的“神”,對古村落文化的合理開發與傳承,只有神形兼備古村落才能獲得新生,才能留住現代人苦苦尋覓的鄉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