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任何艱難的決策,都是因為信息量不夠

作者 | 曹賢水

和創留學聯合創始人, 人稱水哥。 《你也能去美國留學》作者, 新浪博客、豆瓣、知乎、寄託天下等國內著名留學論壇的知名留學專家。

親自指導數百多名學生成功拿到哈佛、斯坦福、康奈爾、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的錄取。

前幾天參加了混沌大學的線下錄播課, 在這幾個小時中, 做了不少筆記, 也有寫個人感悟和收穫。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人工智慧, 大資料時代已經到來

馬雲在最近的分享中說:資料是新能源。

相關資料顯示, 現在的90後, 在網路上的活躍時間超過5小時。

以上的各種資料和例子都在向我們標明, 人工智慧、大資料時代已經到來, 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

因此如何主動擁抱這種變化, 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事情。

二、關於管理方式:企業不應該再是科層型, 而是賦能型

早期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做正確的事情, 員工正確的做事。

然而這個時代, 企業不應該再是科層型, 而是賦能型。

這個結論的得出, 到底是源於最初的思考, 還是源於偶然的實驗, 不得而知。

趙總的分享中提到了《文化與承諾》中的三喻文化, 我當時在想:這本書是他做阿米巴之前讀的, 還是之後讀的?因為阿米巴成功了, 才找的這些理論支持。 (如《決策的智慧》中所說, “行動的理由往往是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找的合理化藉口”)

在李善友的一次分享中提到了:

早期的韓都衣舍的方式並沒有達成一致,南方和北方用了不同的模式。但同時樊登對韓都衣舍的舉例中,說的內容卻是:當初他們採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方式做的嘗試。

不過從我在不同緯度大量研究的結論來看,大概率:他們確實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對模式有所探索。

同時,在之後的午餐中,趙總分享了韓都做起來的一個意外因素:

阿裡媽媽第一次推大客戶推廣計畫的時候(2008年),找到了韓都同事,然後聯繫上他:300萬有資格成為大客戶。那時候韓都營業額才1000萬。他咬了咬牙,同意了。事後發現只有他和後來的競爭對手“被忽悠了”,投了300萬,其他和他同桌的那些商戶多數是用5萬、10萬的額度和阿裡簽的。(原話:舉辦答謝宴會的時候,那個四川變臉的演員還專門走到他面前給他表演,他還納悶呢......)

然而這次“被忽悠”卻是個巨大的機遇:因為只有韓都和列博投了300萬,所以他們成為了阿裡重點打造的典型企業。阿裡首先是調動資源,讓山東省各大媒體報紙大篇幅的報導韓都衣舍,同時撮合廣州的IDG團隊上濟南考察,從而有了第一筆5000萬的融資。

這件事情上的道理:

1.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有很多道理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或者無意中被忽略了(因為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得到中分享的書心理學中先給觀點,然後找結論的事例)。

所以千萬不能只看表面的內容,要繼續往深挖。(二戰期間統計學家研究飛機的防護鋼板究竟應該裝在彈坑多的地方,還是少的地方也是一個道理:看不到彈坑的地方,可能是那些此處中彈的飛機沒有機會飛回來。)

2.在第一年營業額只有1000萬左右的時候,敢拿300萬預算出來,不是一般人敢做的。有賭的成分,但是賭的成分有多大,不好說。所以說,風險和機遇往往是並存的。

但這裡的難點在於,到底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斷?像後面趙總提到的系統的問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失敗了3次,到抱頭痛哭的程度。怎麼還敢繼續?靠的是什麼?

在我看來,敢拿300萬,在那個時候,應該是看到了淘寶的整體勢頭,這在之前的資料分析中應該是有所論證支持和判斷的。(待下次找趙總求證,他個人性格中到底是偏賭多一點,還是偏保守多一點)

3.在風險中賭勝了的列博,雖然趕上了紅利,在2008-2011年有同樣好的增長,但是沒有堅持阿米巴,在3年之後,開始後繼乏力。韓都從300多個小組中培養出了很多將領,而列博卻沒有這麼多生力軍。

所以,如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所分析的,運氣,不是決定企業長期成敗的關鍵。大家都會有自己的運氣。核心還是在於你能不能自身夠硬,抓得住機會。

4.做重要的事情,要狠一點。

我今天中午打賞第一名,當時的想法就是:要麼不打賞,要麼就要爭取到一起午餐的機會,絕對不做5名之後的人。

因為一本簽名贈書對我來說是沒意義的。我需要的是有機會當面求教更具體細節的問題。然後再分析自己有多少資本。對我來說,如果幾千塊能夠換到這個機會,絕對是值得的,同時我也輸得起。(和俞老師分享的經濟學中“成本是自己放棄的最大代價”道理一致),因此我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這頓午餐,我認識了一個優秀的90後年輕人,他分享了自己的打賞策略:

先放一塊錢,看看自己的排名,然後根據排名變化情況來評估自己的下一步行動。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投資策略。但是他也說,我所採取的方式是他最喜歡的方式,果斷決絕。

他還分享了一句對我很有啟發的話:任何艱難的決策,都是因為信息量不夠。

這個事情說明:

1)後生可畏,一個90年的年輕人,可以做到很出色。

2)老人也有自己的優勢,幾千塊對我來說不是太大的壓力,對他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畢竟我們有先發優勢,更容易積累財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優劣勢。

最重要的是:對我這種性格糾結的人,這種決策觀的收穫是至關重要的。這比幾千塊值得多得多!

三、關於企業的運作方式

1、一個企業的基因很重要。

企業基因一開始是賦能型,變起來容易些:這一點從列博一直學不會韓都衣舍這套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2、不是運營,是經營。

一字之差,卻有著巨大的差別!經營是有明確的財務目標的,這是員工成長的重要方向。小組自己報預算,完不成90%,沒獎金。

當時我有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年輕人,可能沒有我們看得遠,會不會錯過好的機會呢??

但是最後答疑時間另一名同學的提問解答了這個問題:忍著!!!必須忍著!!!

成長本就是需要時間的,就是需要耐性的。人家發明這個模式的還用了3年時間,憑什麼我們一學就會?

而這個忍著的背後,是源於企業的目標和願景。

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整合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4、全部打散

誰來做組長?這次沒提到,但是之前的分享是自由組合,憑本事。那和創可以這樣嗎?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要不違反和創的理念底線就應該尊重。

四、午餐的收穫

1、從不以服裝企業定義自己,不能以優衣庫的方式打敗優衣庫!!!但是要瞭解同行機構!!!

2、同質競爭,彼此都沒錢賺

三隻松鼠拍電影,投資娛樂的事例說明: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沒有新鮮感,資訊難以留痕。

對我們的啟發:在留學行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什麼可以讓學生和家長記住,又不違背我們的品牌精神?

3、關於午餐中各種人的收穫

整個飯局一共八人,趙總,主持人一格,混沌工作人員(沒記住名字,有點不應該),一名服裝店商年輕人,一個神舟數碼的中生代管理層,一個90後醫療行銷公司管理層。

其中第二名是第一場打賞的第二名,由於他第一場跟俞老師去吃午餐了,所以讓他侄子替他去。此人乃年輕的公務員,學政治學,剛入會,所以對我們所討論的很多商業問題並無太多瞭解。

第一個做自我介紹的年輕人很自信,很積極主動,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績很滿意,看他的微信簽名,第一個是主持人。所以很有意願表現自己的風格也就不意外了。

不知道趙總的看法如何,在我看來:用社群做到100萬的營收,覺得自己做得非常好。客觀地說確實有能力,但是在那個局上,他那個成績和他的驕傲可能有些不太對等。當然,這可能跟我一向偏低調的性格有關。這個年代提倡個性張揚。由於他在自我介紹之後就一直和趙總探討業務問題,佔用了不少時間。

所以整個自我介紹就變成逐個一對一。導致那個替叔叔出席的年輕人沒有了發言機會。(當然,我到最後工作人員提醒趙總專車已到,大家停止發問的情況下,我還是狠心在趙總沒怎麼吃東西的情況下問了他自己最關心的阿米巴支援層和業務單元之間效率矛盾的問題。感謝趙總的耐心誠意解答,如果有機會,應該要彌補一下。)

第二個自我介紹的90後年輕人,很棒,邏輯清晰,個人介紹和討論都比較清晰,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有個細節被一格發現:在他們所接的一萬家醫療廣告中,有一千個是他認為很良心的機構。所以一格發問:只有10%是良心的。年輕人沒否認。他的解釋是:作為偏平臺機構,即使他們不做,別人也會做。聽起來可以理解。

但是我這會兒在想:的確做商業不能只講情懷,但是,如果作為企業家,為什麼不可以像趙總分享的阿裡幫助韓都衣舍的做法那樣,將優質資源傾斜到良心機構,在成就這些良心機構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收穫自己的商業利益。

最讓我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原因:當趙總走了之後,其他五人立刻走了,剩我和另外那個剛當公務員的政治學年輕人。對這個公務員問出的很多確實很弱的問題,他能夠耐心解答。比我還要耐心。

而且他對決策猶豫是資訊不全的定義,加上上一場俞老師分享的經濟學決策成本的內容,點醒了我關於做決策的關鍵思維方式。

第三個女生是某數碼公司的一個板塊市場負責人。她來聽課參加飯局的目的性很強:希望能夠認識趙總,和韓都建立合作關係。給我的感受:

1.她能夠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做到這種位置,和她的努力,目標性強很有關係。

2.凡事有利有弊。從當天的飯局氛圍來看,稍顯有些著急,從我個人感受來看,可能沒有給趙總留下最深的印象。但是現在來想,這樣的做法其實也很高效。大家都很忙,這麼做雖然不是最佳,但是起碼爭取了機會。而積極主動,是做事情最重要的特質,沒有之一。所以祝她好運!

第四個是前面提到的替叔叔參加飯局的公務員。從提問和交流內容來看,感覺像有點學過了的書生。當然也可能是確實沒有商業領域知識。所以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但是到現在,我會想:雖然我可能有點不那麼欣賞他,但是我們也就只有這一面之緣,他此次飯局肯定是有收穫的。我和其他人怎麼看他,重要嗎?他根本不會知道。而做了,就會有收穫。誰都是從新人開始的。

第五個是後面來的主持人一格。23歲的年紀,得到俞老師的青睞,從朋友圈來看,確實出色。而她對趙總提出的從0-1的問題,讓我有機會瞭解韓都最開始的樣子,可以更加全面理性的看待阿米巴。感謝!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每參加一次會議或者一個經歷,真的需要花點時間整理。就像我一開始對這個部分想分享的是:

大家太著急了,趙總一走,其他人也立刻離開。不能像俞老師提倡的那樣多交良師益友。

可是當我在敲字梳理的時候,就突然想到:

我這麼評價別人,其實我自己的做法不也是一樣的嗎?我不也是在評價他們嗎?我不也是只會跟那個我欣賞的90後年輕人聯繫嗎?所以其實沒什麼可以批評的。還是心胸不夠寬廣。做不到佛陀所說的:沒有分別心。

-------------------------------------------------------------------------------------------------------------------------------------------------------------------------

原創文章,可以轉載。但商業轉載請先聯繫後臺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標明出處和原文連結。謝謝~

在李善友的一次分享中提到了:

早期的韓都衣舍的方式並沒有達成一致,南方和北方用了不同的模式。但同時樊登對韓都衣舍的舉例中,說的內容卻是:當初他們採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方式做的嘗試。

不過從我在不同緯度大量研究的結論來看,大概率:他們確實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對模式有所探索。

同時,在之後的午餐中,趙總分享了韓都做起來的一個意外因素:

阿裡媽媽第一次推大客戶推廣計畫的時候(2008年),找到了韓都同事,然後聯繫上他:300萬有資格成為大客戶。那時候韓都營業額才1000萬。他咬了咬牙,同意了。事後發現只有他和後來的競爭對手“被忽悠了”,投了300萬,其他和他同桌的那些商戶多數是用5萬、10萬的額度和阿裡簽的。(原話:舉辦答謝宴會的時候,那個四川變臉的演員還專門走到他面前給他表演,他還納悶呢......)

然而這次“被忽悠”卻是個巨大的機遇:因為只有韓都和列博投了300萬,所以他們成為了阿裡重點打造的典型企業。阿裡首先是調動資源,讓山東省各大媒體報紙大篇幅的報導韓都衣舍,同時撮合廣州的IDG團隊上濟南考察,從而有了第一筆5000萬的融資。

這件事情上的道理:

1.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有很多道理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或者無意中被忽略了(因為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得到中分享的書心理學中先給觀點,然後找結論的事例)。

所以千萬不能只看表面的內容,要繼續往深挖。(二戰期間統計學家研究飛機的防護鋼板究竟應該裝在彈坑多的地方,還是少的地方也是一個道理:看不到彈坑的地方,可能是那些此處中彈的飛機沒有機會飛回來。)

2.在第一年營業額只有1000萬左右的時候,敢拿300萬預算出來,不是一般人敢做的。有賭的成分,但是賭的成分有多大,不好說。所以說,風險和機遇往往是並存的。

但這裡的難點在於,到底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斷?像後面趙總提到的系統的問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失敗了3次,到抱頭痛哭的程度。怎麼還敢繼續?靠的是什麼?

在我看來,敢拿300萬,在那個時候,應該是看到了淘寶的整體勢頭,這在之前的資料分析中應該是有所論證支持和判斷的。(待下次找趙總求證,他個人性格中到底是偏賭多一點,還是偏保守多一點)

3.在風險中賭勝了的列博,雖然趕上了紅利,在2008-2011年有同樣好的增長,但是沒有堅持阿米巴,在3年之後,開始後繼乏力。韓都從300多個小組中培養出了很多將領,而列博卻沒有這麼多生力軍。

所以,如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所分析的,運氣,不是決定企業長期成敗的關鍵。大家都會有自己的運氣。核心還是在於你能不能自身夠硬,抓得住機會。

4.做重要的事情,要狠一點。

我今天中午打賞第一名,當時的想法就是:要麼不打賞,要麼就要爭取到一起午餐的機會,絕對不做5名之後的人。

因為一本簽名贈書對我來說是沒意義的。我需要的是有機會當面求教更具體細節的問題。然後再分析自己有多少資本。對我來說,如果幾千塊能夠換到這個機會,絕對是值得的,同時我也輸得起。(和俞老師分享的經濟學中“成本是自己放棄的最大代價”道理一致),因此我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這頓午餐,我認識了一個優秀的90後年輕人,他分享了自己的打賞策略:

先放一塊錢,看看自己的排名,然後根據排名變化情況來評估自己的下一步行動。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投資策略。但是他也說,我所採取的方式是他最喜歡的方式,果斷決絕。

他還分享了一句對我很有啟發的話:任何艱難的決策,都是因為信息量不夠。

這個事情說明:

1)後生可畏,一個90年的年輕人,可以做到很出色。

2)老人也有自己的優勢,幾千塊對我來說不是太大的壓力,對他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畢竟我們有先發優勢,更容易積累財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優劣勢。

最重要的是:對我這種性格糾結的人,這種決策觀的收穫是至關重要的。這比幾千塊值得多得多!

三、關於企業的運作方式

1、一個企業的基因很重要。

企業基因一開始是賦能型,變起來容易些:這一點從列博一直學不會韓都衣舍這套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2、不是運營,是經營。

一字之差,卻有著巨大的差別!經營是有明確的財務目標的,這是員工成長的重要方向。小組自己報預算,完不成90%,沒獎金。

當時我有一個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年輕人,可能沒有我們看得遠,會不會錯過好的機會呢??

但是最後答疑時間另一名同學的提問解答了這個問題:忍著!!!必須忍著!!!

成長本就是需要時間的,就是需要耐性的。人家發明這個模式的還用了3年時間,憑什麼我們一學就會?

而這個忍著的背後,是源於企業的目標和願景。

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整合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4、全部打散

誰來做組長?這次沒提到,但是之前的分享是自由組合,憑本事。那和創可以這樣嗎?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要不違反和創的理念底線就應該尊重。

四、午餐的收穫

1、從不以服裝企業定義自己,不能以優衣庫的方式打敗優衣庫!!!但是要瞭解同行機構!!!

2、同質競爭,彼此都沒錢賺

三隻松鼠拍電影,投資娛樂的事例說明: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沒有新鮮感,資訊難以留痕。

對我們的啟發:在留學行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什麼可以讓學生和家長記住,又不違背我們的品牌精神?

3、關於午餐中各種人的收穫

整個飯局一共八人,趙總,主持人一格,混沌工作人員(沒記住名字,有點不應該),一名服裝店商年輕人,一個神舟數碼的中生代管理層,一個90後醫療行銷公司管理層。

其中第二名是第一場打賞的第二名,由於他第一場跟俞老師去吃午餐了,所以讓他侄子替他去。此人乃年輕的公務員,學政治學,剛入會,所以對我們所討論的很多商業問題並無太多瞭解。

第一個做自我介紹的年輕人很自信,很積極主動,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績很滿意,看他的微信簽名,第一個是主持人。所以很有意願表現自己的風格也就不意外了。

不知道趙總的看法如何,在我看來:用社群做到100萬的營收,覺得自己做得非常好。客觀地說確實有能力,但是在那個局上,他那個成績和他的驕傲可能有些不太對等。當然,這可能跟我一向偏低調的性格有關。這個年代提倡個性張揚。由於他在自我介紹之後就一直和趙總探討業務問題,佔用了不少時間。

所以整個自我介紹就變成逐個一對一。導致那個替叔叔出席的年輕人沒有了發言機會。(當然,我到最後工作人員提醒趙總專車已到,大家停止發問的情況下,我還是狠心在趙總沒怎麼吃東西的情況下問了他自己最關心的阿米巴支援層和業務單元之間效率矛盾的問題。感謝趙總的耐心誠意解答,如果有機會,應該要彌補一下。)

第二個自我介紹的90後年輕人,很棒,邏輯清晰,個人介紹和討論都比較清晰,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有個細節被一格發現:在他們所接的一萬家醫療廣告中,有一千個是他認為很良心的機構。所以一格發問:只有10%是良心的。年輕人沒否認。他的解釋是:作為偏平臺機構,即使他們不做,別人也會做。聽起來可以理解。

但是我這會兒在想:的確做商業不能只講情懷,但是,如果作為企業家,為什麼不可以像趙總分享的阿裡幫助韓都衣舍的做法那樣,將優質資源傾斜到良心機構,在成就這些良心機構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收穫自己的商業利益。

最讓我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原因:當趙總走了之後,其他五人立刻走了,剩我和另外那個剛當公務員的政治學年輕人。對這個公務員問出的很多確實很弱的問題,他能夠耐心解答。比我還要耐心。

而且他對決策猶豫是資訊不全的定義,加上上一場俞老師分享的經濟學決策成本的內容,點醒了我關於做決策的關鍵思維方式。

第三個女生是某數碼公司的一個板塊市場負責人。她來聽課參加飯局的目的性很強:希望能夠認識趙總,和韓都建立合作關係。給我的感受:

1.她能夠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做到這種位置,和她的努力,目標性強很有關係。

2.凡事有利有弊。從當天的飯局氛圍來看,稍顯有些著急,從我個人感受來看,可能沒有給趙總留下最深的印象。但是現在來想,這樣的做法其實也很高效。大家都很忙,這麼做雖然不是最佳,但是起碼爭取了機會。而積極主動,是做事情最重要的特質,沒有之一。所以祝她好運!

第四個是前面提到的替叔叔參加飯局的公務員。從提問和交流內容來看,感覺像有點學過了的書生。當然也可能是確實沒有商業領域知識。所以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

但是到現在,我會想:雖然我可能有點不那麼欣賞他,但是我們也就只有這一面之緣,他此次飯局肯定是有收穫的。我和其他人怎麼看他,重要嗎?他根本不會知道。而做了,就會有收穫。誰都是從新人開始的。

第五個是後面來的主持人一格。23歲的年紀,得到俞老師的青睞,從朋友圈來看,確實出色。而她對趙總提出的從0-1的問題,讓我有機會瞭解韓都最開始的樣子,可以更加全面理性的看待阿米巴。感謝!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每參加一次會議或者一個經歷,真的需要花點時間整理。就像我一開始對這個部分想分享的是:

大家太著急了,趙總一走,其他人也立刻離開。不能像俞老師提倡的那樣多交良師益友。

可是當我在敲字梳理的時候,就突然想到:

我這麼評價別人,其實我自己的做法不也是一樣的嗎?我不也是在評價他們嗎?我不也是只會跟那個我欣賞的90後年輕人聯繫嗎?所以其實沒什麼可以批評的。還是心胸不夠寬廣。做不到佛陀所說的:沒有分別心。

-------------------------------------------------------------------------------------------------------------------------------------------------------------------------

原創文章,可以轉載。但商業轉載請先聯繫後臺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標明出處和原文連結。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