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中國做科幻電影,還是先聽聽張小北他們怎麼說

2017年的12月的第一個週末, 奇觀影展在北京中國傳媒大學開幕。

奇觀影展今年的主題活動是“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 持續兩天的科幻奇幻短片展場場爆滿, “中國科幻電影拓荒者”主題論壇更是彙聚了今明兩年中國科幻電影的“最強陣容”——

《拓星者》導演張小北和製片人關雅荻、《流浪地球》概念設計總監和故事板總監張勃、《機器之血》物理特效總監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特效公司創始人的王乃鵬、著名科幻電影專家同時也是製片人的嚴蓬和《逆時營救》劇本策劃趙顥喆。

本屆影展重點科幻短片導演也亮相,

富川幻想電影節華語區選片人朱正賢專門從韓國趕到影展現場支持。

“奇觀這個詞指的是超乎尋常的、無法預見的事物, 我們給影展起這個名字, 是希望這裡的片子能給大家帶來驚喜。 ”奇觀影展創始人馬賀亮說。

這兩天, 影迷們看短片開腦洞, 再聽各位如今都在挑戰中國科幻電影的大咖聊怎麼做科幻電影, 確實很過癮。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由銀翼文化和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主辦, 幻想工廠、毒舌電影和極客電影聯合主辦, 英國瑞丹斯電影節、聚禾影畫、韓國珍風景、啟明星影業、倫敦科幻電影節等電影公司和機構作為協辦方都在選片方面給予極大支援, 同時得到了淘夢影業、微像文化和八光分文化的支持。

奇觀影展 要拓寬國內對科幻電影的理解維度

奇觀影展開始就打出了“以想像力和有趣為標準”的口號, 而且要“以發掘奇思妙想、怪咖、腦洞為己任”, 註定要走與國內絕大多數影展不同的路子。 作為一個以想像力和有趣為標準影展, 科幻是最重要的類型, 同時涵蓋奇幻、驚悚和燒腦懸疑等類型, 或者說, 只要你認為你的片子有想像力, 好玩, 都可以投遞過來。

據奇觀影展組委會介紹, 今年收到的上百部國內外短片裡面, 科幻占了大多數。 “這與我們所強調的方向有關係, 主打科幻, 意味著更加開放和跨界, 與科技、動漫以及各種流行文化關聯性更強, 也跟中國在科技急速發展之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有關。 奇觀影展涵蓋了國外奇幻影展的類型,

也與流行文化包括亞文化互動, 但不會走純粹亞文化的路子”。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放映現場, 《自由意志》、《我老公是外星人》、《特洛伊》、《破解者》、《牛奶》、《時空亂流》等短片反響尤其強烈, 導演崔睿在《自由意志》中展示出對節奏、表演的驚人的把控能力, 同時以極簡的方式設定了反烏托邦的語境, 對權力、人性和自由的主題探討極為深刻;《我老公是外星人》則是重口味科幻喜劇, 韓國導演金炫佑把腦洞和喜感結合得效果極佳, 十分適合亞洲觀眾口味;肖陽導演的《特洛伊》、Philippe Mckie導演的《破解者》以及周小帆導演的《時空亂流》都在科幻愛情、賽博朋克和科幻懸疑方面做了頗有新意的探索。

富川幻想電影節華語區選片人朱正賢一直關注中國幻想題材影片的發展,

他這次以自己公司韓國珍風景名義推薦的《我老公是外星人》放映現場笑聲不斷。

據悉,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收到的短片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伊朗、荷蘭等等國家, 涵蓋了賽博朋克、反烏托邦、人工智慧等等科幻的細分類型, 對於科幻或者超現實的表達非常多元。 “我們希望通過奇觀影展, 能給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拓寬思路, 科幻與工業級大片沒有必然聯繫, 科幻是通過大眾可以理解的現代科技展開的無限可能性的演繹, 那麼科幻電影就是超現實設定下更精彩的故事和超乎想像的奇觀展現。 ”馬賀亮說。

中國科幻電影拓荒者說 做科幻電影最需要的是認知與溝通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推出了關於中國科幻電影的主題論壇:中國科幻電影拓荒者, “不說元年, 先談拓荒”。

論壇邀請了《拓星者》、《流浪地球》、《機器之血》以及《逆時營救》的關鍵主創, 還有國內最資深的科幻電影專家嚴蓬, 嘉賓中有導演、製片人、策劃、編劇、概念設計和特效, 基本涵蓋了做科幻、奇幻電影的各個工種。

論壇由極客電影聯合發起人、時光網前主編和迷影文化推廣者王雙主持。 當主持人問《拓星者》導演張小北在拍攝製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 小北導演很直率地說“主要是沒錢”, 他解釋說沒有錢意味著電影拍攝製作過程中明明有成熟的技術手段, 沒有錢你用不起, 只能找替代方案, 找替代方案又增加了研發的時間成本。 同時在國內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來確定要達到某一個特定的效果需要花多少錢、花多少時間,“這個標準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作為製片人的關雅荻則說《拓星者》這種科幻電影做的時候主要的困難是“未知”,科幻電影的最大難點在於各個環節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在中國做科幻電影與所有制片環節負責人充分瞭解和溝通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王乃鵬剛剛完成《機器之血》物理特效的製作,作為國內第一個創立物理特效全流程公司的資深電影人,他說做物理特效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研發,需要從設計結構,材質物料、工藝流程,混合材料研發、成品功能性、人體工程、表面處理、機械設計、機械控制、電腦程式設計,等等方面綜合考慮,而做物理特效工作中最怕的就是需求不明確,物理特效一旦推倒重來,就意味著之前投入的資金、精力和時間都白費了。乃鵬老師說自己在做一本小冊子,關於物理特效是有據可循的不論是特效化妝、特殊道具、特效服裝、特效裝置、仿生機械等等都可以找到標準,年底會把沉澱了23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主持人說,這本冊子將來會很熱門很搶手。

張勃目前是國內頂尖的概念設計,他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擔任是概念設計總監和故事板藝術總監,由於概念設計是相對比較前期的工作,張勃說做《流浪地球》的概念設計最大困難就是如何把視覺藝術表現和科學原理結合起來,在這一點上,他的團隊也經過反復磨合,而導演郭帆更是讀了大量天體物理、地質等等方面學科的書。

張小北:中國科幻電影最快需要8-10年與觀眾建立類型契約

論壇嘉賓趙顥喆是2017年票房成功的國產科幻片《逆時營救》的劇本策劃,他說《逆時營救》的世界觀並不複雜,而且他們一開始就把這部電影定位為一部動作片。對此,作為資深科幻電影專家的嚴蓬比較贊同,他甚至認為《逆時營救》為國產科幻電影開了一個好頭,“從成本的把控,到演員的選擇到最後的呈現是一個比較恰當的一部作品”,嚴蓬說,科幻文化很多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國做科幻電影需要自己的社會文化的深度結合,而“不能為了科幻而科幻”。

張小北作為眾所周知的科幻迷,說做科幻電影,首先要“忘掉科幻兩個字”,我們要做的首先是電影,電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和情感,在黑暗中通過銀幕與觀眾溝通。中國觀眾將近30年沒有看過中國科幻電影了,一般規律來說,一個類型與觀眾建立起契約機制需要30年,中國可能比較快,但怎麼也需要8-10年,這個過程我們是繞不過去的。關雅荻提到,中國是大陸文明,而歐美是海洋文明,對於神秘未知的探索和生命本身認知跟我們有很大不同,這都是我們做科幻電影要有充分認知的地方。科幻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要從電影本體去考慮,從人物、情感、故事與觀眾建立溝通。

終極討論:這也許是中國科幻電影最需要的技能

論壇的最後環節,主持人把本屆奇觀影展人氣較高的幾部科幻短片的導演請到臺上,與論壇嘉賓一起交流,分別是《自由意志》導演崔睿、《特洛伊》導演肖陽、《時空亂流》導演周小帆、《冬眠》導演喬飛、《元》導演王啟明。

主持人提出,讓每個人寫一個或者幾個自己認為做科幻電影最最需要的一種技能或者素質,等大家寫完一起面對觀眾,主持人發現每個人寫的詞都不一樣。

張小北強調了做電影需要的“堅持”,關雅荻則用“積累、年青、好奇心”來闡述自己對於做電影所需要的素質和狀態的理解,張勃則強調科幻電影面對觀眾時的“深入淺出”,王乃鵬用“會做夢”表示有夢想才能堅持下來,嚴蓬則強調了“邏輯”強調科幻電影的故事、情感、人物的邏輯關係必須清楚,趙顥喆寫下了“人情世故”表達一個編劇對於電影與觀眾溝通關鍵的理解。

新銳導演中,崔睿寫下了“永恆”表達科幻電影對終極問題的探討,肖陽強調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導演能夠創造一個有規則的“世界觀”,喬飛的“考據與聯想”是說科幻電影的想像力要和規律結合、周小帆先用“幹”這個字表達做科幻電影要行動起來的決心,然後用“有趣”和“想像力”強調自己要做的電影的方向,與奇觀影展的鼓勵方向一致,王啟明則用“氛圍”表達電影能讓觀眾進入情境的重要性。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是奇觀影展的第一次亮相,對於這次亮相的效果,影展創始人馬賀亮表示已經比較滿意,他說最重要的是,讓長期喜歡科幻、奇幻的影迷在每年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地方去享受想像力帶來的樂趣,從這兩天影迷的強烈反響來看,這一點已經做到了。國內的電影活動有很多,但“這一次,我們要讓電影以想像力為榮”。

隨著北京展映和論壇活動結束,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即將開始全國重點城市的巡展。

同時在國內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來確定要達到某一個特定的效果需要花多少錢、花多少時間,“這個標準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作為製片人的關雅荻則說《拓星者》這種科幻電影做的時候主要的困難是“未知”,科幻電影的最大難點在於各個環節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在中國做科幻電影與所有制片環節負責人充分瞭解和溝通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王乃鵬剛剛完成《機器之血》物理特效的製作,作為國內第一個創立物理特效全流程公司的資深電影人,他說做物理特效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研發,需要從設計結構,材質物料、工藝流程,混合材料研發、成品功能性、人體工程、表面處理、機械設計、機械控制、電腦程式設計,等等方面綜合考慮,而做物理特效工作中最怕的就是需求不明確,物理特效一旦推倒重來,就意味著之前投入的資金、精力和時間都白費了。乃鵬老師說自己在做一本小冊子,關於物理特效是有據可循的不論是特效化妝、特殊道具、特效服裝、特效裝置、仿生機械等等都可以找到標準,年底會把沉澱了23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主持人說,這本冊子將來會很熱門很搶手。

張勃目前是國內頂尖的概念設計,他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擔任是概念設計總監和故事板藝術總監,由於概念設計是相對比較前期的工作,張勃說做《流浪地球》的概念設計最大困難就是如何把視覺藝術表現和科學原理結合起來,在這一點上,他的團隊也經過反復磨合,而導演郭帆更是讀了大量天體物理、地質等等方面學科的書。

張小北:中國科幻電影最快需要8-10年與觀眾建立類型契約

論壇嘉賓趙顥喆是2017年票房成功的國產科幻片《逆時營救》的劇本策劃,他說《逆時營救》的世界觀並不複雜,而且他們一開始就把這部電影定位為一部動作片。對此,作為資深科幻電影專家的嚴蓬比較贊同,他甚至認為《逆時營救》為國產科幻電影開了一個好頭,“從成本的把控,到演員的選擇到最後的呈現是一個比較恰當的一部作品”,嚴蓬說,科幻文化很多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國做科幻電影需要自己的社會文化的深度結合,而“不能為了科幻而科幻”。

張小北作為眾所周知的科幻迷,說做科幻電影,首先要“忘掉科幻兩個字”,我們要做的首先是電影,電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和情感,在黑暗中通過銀幕與觀眾溝通。中國觀眾將近30年沒有看過中國科幻電影了,一般規律來說,一個類型與觀眾建立起契約機制需要30年,中國可能比較快,但怎麼也需要8-10年,這個過程我們是繞不過去的。關雅荻提到,中國是大陸文明,而歐美是海洋文明,對於神秘未知的探索和生命本身認知跟我們有很大不同,這都是我們做科幻電影要有充分認知的地方。科幻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要從電影本體去考慮,從人物、情感、故事與觀眾建立溝通。

終極討論:這也許是中國科幻電影最需要的技能

論壇的最後環節,主持人把本屆奇觀影展人氣較高的幾部科幻短片的導演請到臺上,與論壇嘉賓一起交流,分別是《自由意志》導演崔睿、《特洛伊》導演肖陽、《時空亂流》導演周小帆、《冬眠》導演喬飛、《元》導演王啟明。

主持人提出,讓每個人寫一個或者幾個自己認為做科幻電影最最需要的一種技能或者素質,等大家寫完一起面對觀眾,主持人發現每個人寫的詞都不一樣。

張小北強調了做電影需要的“堅持”,關雅荻則用“積累、年青、好奇心”來闡述自己對於做電影所需要的素質和狀態的理解,張勃則強調科幻電影面對觀眾時的“深入淺出”,王乃鵬用“會做夢”表示有夢想才能堅持下來,嚴蓬則強調了“邏輯”強調科幻電影的故事、情感、人物的邏輯關係必須清楚,趙顥喆寫下了“人情世故”表達一個編劇對於電影與觀眾溝通關鍵的理解。

新銳導演中,崔睿寫下了“永恆”表達科幻電影對終極問題的探討,肖陽強調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導演能夠創造一個有規則的“世界觀”,喬飛的“考據與聯想”是說科幻電影的想像力要和規律結合、周小帆先用“幹”這個字表達做科幻電影要行動起來的決心,然後用“有趣”和“想像力”強調自己要做的電影的方向,與奇觀影展的鼓勵方向一致,王啟明則用“氛圍”表達電影能讓觀眾進入情境的重要性。

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是奇觀影展的第一次亮相,對於這次亮相的效果,影展創始人馬賀亮表示已經比較滿意,他說最重要的是,讓長期喜歡科幻、奇幻的影迷在每年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地方去享受想像力帶來的樂趣,從這兩天影迷的強烈反響來看,這一點已經做到了。國內的電影活動有很多,但“這一次,我們要讓電影以想像力為榮”。

隨著北京展映和論壇活動結束,奇觀2017幻想影像展即將開始全國重點城市的巡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