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偷襲珍珠港,日本國內為什麼沒人踩刹車

資料表明, 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 說得更確切一些, 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 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 資源匱乏, 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 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 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 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 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為什麼沒人踩刹車

在沖向戰爭的進程中, 日本有幾方面力量可以踩刹車。

首先是裕仁天皇。 他是反戰派, 還因此遭遇過暗殺, 面對戰爭動議, 他的一連串反問讓將軍們目瞪口呆, 可明治維新以來, 從沒有天皇否決過內閣意見, 他最終選擇了退讓。

其次是海軍。

山本五十六是堅決的反戰派, 可他沒勇氣反對上級, 卻主動提出“要打贏就先動手”, 在反對錯誤決策方面, 遠沒他在備戰方面下的功夫多, 在決定開戰的內閣會議上, 海軍竟將預計年損140萬噸戰艦的預測資料壓縮了50%, 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彌補損失。 負責人的解釋是:反正天皇會否決。

第三是東條英機。 他“反美”是為了拉票, 未必發自內心, 可大權獨攬時, 各方送來的都是利好消息, 完美而大膽的“偷襲珍珠港計畫”放在桌面上, 他敢否定嗎?那樣他將失去政治基礎, 他用口號綁架了日本, 可口號也綁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 來棲、野村等在國際社會擁有極佳口碑, 他們瞭解世界, 是堅決的反戰派, 但他們謹小慎微, 寧願大船沉沒, 只要不先淹死自己, 就絕不主動作為。

日本自由派成了擺設

當時日本還有自由派, 堅決反戰, 可他們朝中無人, 民間亦應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親)年間, 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 帶來空前的自由氛圍, 卻遭遇戾氣劇增的局面。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

社會各階層變動極快, 可上層卻相對封閉, 這讓人人都覺得自己利益被剝奪了。

有怨氣, 又缺乏政治表達空間, 仇外成了最好的洩憤管道, 在教育、媒體推波助瀾下, “愛國主義”一家獨大, 可透過這面扭曲的鏡子, 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日本, 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如意, 日本民眾將責任推給了“賣國賊”, 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為眾矢之的。

近衛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園寺公望一手提拔起來的, 但西園寺本人差點在政變中被殺, 他後期和近衛觀點差異越來越大, 甚至不再往來。

兩人都反戰, 但近衛基於實力分析, 認為開戰必敗, 而西園寺則基於“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的價值觀, 反對為本國利益放棄道義準則。

事實證明, 西園寺具有先見之明, 在“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中, 沒有一個高層人物從道義立場上提出異議, 他們都是徹底的功利主義者。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 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 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 對於美國而言, 不幸中萬幸的是, 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藉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藉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