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看待中國哲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一、社會背景對哲學的影響

1. 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早期哲學家最直觀的感悟, 都來自於對農業的看法和反應,

繼而延伸到對自然規律的討論。

例如:《易傳》“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意思就是, 冬夏交替預示著歲月變遷。 老子哲學和《易經》裡把這段話延伸到,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所有事物, 發展到一定的極端, 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段話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 儒家和道家把“毋太過”, 也就是不要太過, 變成了一種精神信仰。

同時, 農民的眼界也限制了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發展。

2. 政治環境

政治大環境的變化, 孕育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哲學家。 比如:“百家爭鳴”中的家, 就產生于封土建國制度廢除之後, 他們早期的身份是流落到民間的一些貴族和官員,

職業就是給別人傳授學術。

各個哲學流派的興衰, 也隨著政治的起伏而起伏。 秦朝用法家思想征服了天下, 隨後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皇帝推崇“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 到漢武帝確定了儒家思想的絕對統治地位。 漢代以後, 儒家的統治地位也基本一直延續了下去。

3. 中國佛學

佛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 產生了禪宗, 並貢獻了“宇宙的心”的觀念。 中國哲學家將“宇宙的心”繼續討論下去, 就形成了新儒家。

4. 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給中國哲學帶來了邏輯分析方法。 用邏輯分析方法來分析古代的哲學觀念, 也是一種進步。

比如:《墨經》裡有一句對“故”的解釋, 故是故意的故:“故, 所得而後成也。 ”意思就是,

某件事發生的原因, 就叫緣故。 他們把這個故, 分成大故和小故。 “大故, 有之必然, 無之必不然。 小故, 有之不必然, 無之必不然。 ”按照現代邏輯學的翻譯, 大故就是必要充分條件, 小故就是必要條件。 但墨家並沒有看出充分條件, 也就是:有之必然, 無之或然或不然。

二、哲學思想的發展軌跡

1. 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的啟蒙來自於陰陽家的五行學說, 鄒衍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 來解釋朝代的更替和歷史變化。 董仲舒用三統說, 來解釋朝代更替, 所以新朝代要在服裝顏色和國號上, 做出一些新的改變。 在法家的歷史哲學中, 他們開始懂得用變化的觀點看歷史發展, 這是早期革命思想的萌芽。

2. 政治哲學

中國政治哲學的發展, 主要是通過哲學家討論,

國家起源和治國之道兩個方面來展現。 墨子是最早討論國家起源的哲學家, 他認為, 國家和君王都是上天為了平息混亂的局面而創建的, 君王的治國之道就是實行兼愛。 孟子認為, 國家是社會關係發展的產物, 只有聖人才能當君王, 君王要用道德去治理國家。 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 但是真正地實現這種治國之道的卻是法家, 因為他們推崇法治。 只有老百姓遵紀守法, 君王才能做到“無為而治”。

三、中國哲學的精神

道家、陰陽家和名家一直在努力解決出世哲學的問題, 儒家、墨家和法家一直在解決入世哲學的問題, 這兩種問題可以通過培養“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來解決, 通過自我修養使內在品質達到高尚的境界,

再把身心修養推廣到社會領域, 創造出崇高的社會價值。 因此, 中國哲學的精神就是使人擁有“內聖外王”的人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