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更有建設性地提出反對意見?(不靠情商靠智商)

今天再來討論“如何討論”的問題。

但今天不講態度, 今天只講邏輯。

1/4、溝通、邏輯、決策三大能力的交匯點

公司新推出了新產品, 在前期小範圍的消費者試用中, 基本達到了預定的功能設想, 但也出現了很多Bug, 導致產品體驗不佳。

“到底是按原訂計畫正常上市, 還是延後上市時間, 把產品打磨得更好一點呢?”在產品上市前的討論會上, 出現了很大的意見分歧……

類似的分歧, 每一天每一家公司都在上演。

沒有分歧意見的討論是不正常的討論, 但有分歧之後, 如何達成統一意見呢?

對於決策者而言, 討論得越充分,

決策品質越高, 但怎麼不讓討論變成“辯論賽”, 這又是個決策方法問題。

於是, 我的“職場溝通”、“科學決策”和“邏輯能力”三大系列文章, 在這個問題上, 產生了一個“知識聯結點”。

上個月的“科學決策系列”中有一篇《討論陷入“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僵局, 這裡有一個好辦法》, 就是一個決策的角度。

同樣的方法, 今天要從邏輯的角度再梳理一遍。 那天沒看懂的, 今天換個角度, 一定能看懂;那天看懂的, 今天就要學會變通。

2/4、討論中的因果關係與條件關係

在討論中, 我們特別愛用“因果關係”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因為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經通過測試, 所以它應該上市。 ”

這話聽上去沒毛病, 其實所有混亂的邏輯, 正是從此開始的。

我來客串一下小學語文老師:請同學們把上面的“因果關係的關聯句”改成 “條件關係的關聯句”(有兩種哦)。

——只要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經通過測試, 它就應該上市。 (充分條件)

——只有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經通過測試, 它才應該上市。 (必要條件)

這麼一改, 你會發現,

這兩件事情的邏輯關係有兩種, 我們最愛用的“因為所以”這個句式, 把這兩種不同的選擇給隱藏了, 把討論的焦點給模糊化了, 正是討論陷入僵局的罪魁禍首。

那什麼時候可以用“因為所以”呢?請體會下面這一句:

——因為第一代摩拜單車已經具備了共用單車的核心功能(事實A),

所以它能用最快的速度搶佔有空白市場(事實B), 然後再推出優化版, 持續改善騎行體驗。

(劃重點了)“因果關係”並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邏輯推導過程, 而是用來建立兩個事實之間的關係。

比較一下開頭那句:

——“因為我們的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經通過測試, 所以我們的產品應該上市”

這就不對了, “應該上市”是一個需要證明的判斷, 它沒有發生, 並非事實。 所以這句話引發了邏輯混亂的爭論。

如果我們每一人都是極度嚴謹的科學家和邏輯學家, 那麼, 上面的這個待證明判斷, 不應該用“因為所以”, 而只能用前面說的兩種那兩種“條件關係”之一。

第一個方法是使用“充分”條件, 證明“只要產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經通過測試,

它就應該上市”。

而“充分”條件是一種“易攻難守”的證據, 反對者只要找到一個反例, 就可以立馬把你駁倒。

如果你自己也覺得, 這個理由沒那麼“充分”, 那你就只好採用第二個方法——尋找更多的“必要”條件, 讓討論會變成“未來會發生什麼”的預演。

這看似一個笨方法, 但你別忘了, 如果“尋找必要條件”是討論規則, 反對方也有義務幫你找到。

而這, 正是這個方法的巧妙之處。

3/4、“塔防遊戲”開始,你防守,反方進攻

回顧一下“尋找必要條件”的方法:決策者在討論陷入僵局時,要求大家不要只講“因為所以”,而是充分說明“只有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

——“一款體驗一般的產品,為了搶佔市場先機而選擇立刻上市”這個做法,需要滿足哪些必要的條件(“具備基本功能”已經列過就不討論了),才是正確的?

這會產生一個奇妙的化學反應,你(正方)和反方在齊心協力考慮同一件事——盡可能地去尋找“立刻上市搶先機”這個觀點的“必要條件”。比如說:

——只有“基本功能”具備足夠的差異化,消費者才有可能忍受不佳的用戶體驗,給你當“小白鼠“;

——只有“不佳的體驗”不足以影響消費者使用該產品的核心功能的情況下,……

——只有市場其他競爭者,推出同類產品的速度不足以彌補你先行者的差距時,……

但你們的方向剛好相反,就像是“塔防遊戲”——你防守,反方進攻。

反方的規則是只要找到一條“必要條件”不具備,你的觀點就站不住腳。

比如十年前的反對者通常會說:

——如果騰訊也做這個,你怎麼辦?(上面第三條的翻版)

看上去反方是以逸待勞,比較輕鬆,其實未必,反方先要一條條地找到那些“必要條件”,而這些,恰恰是你本來要做的事,謝謝儂……

當然,你的事兒也不少,一旦反方找到了“必要條件”的嚴重缺陷,你就要立刻行動起來,要麼證明,反方找到的“必要條件”根本不“必要”(騰訊不會做這件事);要麼證明,目前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這事一旦搶先,就有足夠的護城牆,騰訊也做不了)。

這才是一次“有建設性”的討論。

首先,這個討論是一個非常良性的過程,它讓我們的視野跳出幾個已知的條件,充分考慮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其次,它扭轉了“反方”的角色,從一個破壞性的敵對勢力,變成中立的“建設性夥伴”。

最後,有人可能會說,就算是這樣變來變去,問題也沒有解決啊,只是從“是否立刻上市”這一個問題,變成了“騰訊來了怎麼辦”等一堆問題啊?

但在我看來,問題討論到這一步,就已經“解決”了。

討論並不是為了爭個你對我錯,而是為決策者展示足夠多的演變可能、提前做好危機預案。

4/4、建議性的討論角色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對小夫妻某天閑得蛋疼乳酸,討論起“假如中了五百萬怎麼花”的問題,誰知一個不服一個,大吵一架後,直接離婚。

這個新聞除了說明“不會討論的人討論什麼都會談崩”這點外,也是因為五百萬太少,一人二百五,當然要吵,還不如放開了想,討論一下“中了五千萬應該怎麼花”,說不定就不會吵架了。

請注意,這不是開玩笑。

以前有個詞,叫“建議性的討論”。什麼叫建設性啊,就假設這事一定要辦到最好的效果,那必須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

然後再一條條討論,有什麼難度,能不能解決,怎麼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怎麼降低目標——從“五千萬的目標”往“五百萬”討論,總比只討論“五百萬”的方法更多。

那麼,在團隊討論,你是一個提出“必要條件”的建設性的角色嗎?

(邏輯能力提升系列:番外篇)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業的看法。

與“溝通討論”相關的文章

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如何在5分鐘內,向領導彙報上百頁的PPT?

為什麼善於思考的你,卻總在溝通上栽跟頭?(邏輯能力系列之二)

3/4、“塔防遊戲”開始,你防守,反方進攻

回顧一下“尋找必要條件”的方法:決策者在討論陷入僵局時,要求大家不要只講“因為所以”,而是充分說明“只有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

——“一款體驗一般的產品,為了搶佔市場先機而選擇立刻上市”這個做法,需要滿足哪些必要的條件(“具備基本功能”已經列過就不討論了),才是正確的?

這會產生一個奇妙的化學反應,你(正方)和反方在齊心協力考慮同一件事——盡可能地去尋找“立刻上市搶先機”這個觀點的“必要條件”。比如說:

——只有“基本功能”具備足夠的差異化,消費者才有可能忍受不佳的用戶體驗,給你當“小白鼠“;

——只有“不佳的體驗”不足以影響消費者使用該產品的核心功能的情況下,……

——只有市場其他競爭者,推出同類產品的速度不足以彌補你先行者的差距時,……

但你們的方向剛好相反,就像是“塔防遊戲”——你防守,反方進攻。

反方的規則是只要找到一條“必要條件”不具備,你的觀點就站不住腳。

比如十年前的反對者通常會說:

——如果騰訊也做這個,你怎麼辦?(上面第三條的翻版)

看上去反方是以逸待勞,比較輕鬆,其實未必,反方先要一條條地找到那些“必要條件”,而這些,恰恰是你本來要做的事,謝謝儂……

當然,你的事兒也不少,一旦反方找到了“必要條件”的嚴重缺陷,你就要立刻行動起來,要麼證明,反方找到的“必要條件”根本不“必要”(騰訊不會做這件事);要麼證明,目前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這事一旦搶先,就有足夠的護城牆,騰訊也做不了)。

這才是一次“有建設性”的討論。

首先,這個討論是一個非常良性的過程,它讓我們的視野跳出幾個已知的條件,充分考慮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其次,它扭轉了“反方”的角色,從一個破壞性的敵對勢力,變成中立的“建設性夥伴”。

最後,有人可能會說,就算是這樣變來變去,問題也沒有解決啊,只是從“是否立刻上市”這一個問題,變成了“騰訊來了怎麼辦”等一堆問題啊?

但在我看來,問題討論到這一步,就已經“解決”了。

討論並不是為了爭個你對我錯,而是為決策者展示足夠多的演變可能、提前做好危機預案。

4/4、建議性的討論角色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對小夫妻某天閑得蛋疼乳酸,討論起“假如中了五百萬怎麼花”的問題,誰知一個不服一個,大吵一架後,直接離婚。

這個新聞除了說明“不會討論的人討論什麼都會談崩”這點外,也是因為五百萬太少,一人二百五,當然要吵,還不如放開了想,討論一下“中了五千萬應該怎麼花”,說不定就不會吵架了。

請注意,這不是開玩笑。

以前有個詞,叫“建議性的討論”。什麼叫建設性啊,就假設這事一定要辦到最好的效果,那必須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

然後再一條條討論,有什麼難度,能不能解決,怎麼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怎麼降低目標——從“五千萬的目標”往“五百萬”討論,總比只討論“五百萬”的方法更多。

那麼,在團隊討論,你是一個提出“必要條件”的建設性的角色嗎?

(邏輯能力提升系列:番外篇)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業的看法。

與“溝通討論”相關的文章

如何跳出“對陌生人客氣,對身邊人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如何在5分鐘內,向領導彙報上百頁的PPT?

為什麼善於思考的你,卻總在溝通上栽跟頭?(邏輯能力系列之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