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失控》作者凱文·凱利:AI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它的弊端

“AI並不是像人類一樣的方式來思考, 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如果我們能夠利用起這些新的思考方式, 就會有更多的優勢。 我們能和AI有多好的合作, 我們就能夠得到多少回報, 我們並不會與其對抗, 而將與其攜手。 ”

12月2日, 在智合論壇2017論壇上, 《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題為《The Best Time Ever: How AI Will Create A New Platform for Civilization?》的主題演講中談論起未來人類與AI的關係。 他在論壇上多次強調自己並非烏托邦主義者, 但是他認為, AI與人類在未來的關係將不是相互替代的, 而是相互合作、互補的。

他表示, 現在在地球上, 最好的棋手並不是AI, 也不是人, 而是人機混合的一個團隊。

人機混合的團隊的話, 是最好的選手。 最好的醫生的話, 並不是機器人醫生, 或者是人類醫生, 而是人機混合的團隊。 最好的律師在未來, 並不是人或者是機器, 而是人機混合的團隊。

《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

這是最好的時代

“最好的時代, AI將會為未來人類文明創造何種新平臺?”凱文·凱利的演講題目很有意思。 他用了“Civilization”而不是“Civilizations”, 這也說明他認為未來人類文明將會連接趨同, 成為一個整體, 而不是分裂的眾多不同文明。 在論壇前的採訪中, 他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問他, 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失控》中, 把技術比作一種生物, 那麼這種生物是不是會在不同國家的政策環境下, 表現出不同的進化規律, 因此產生出不同種類的生物。

《失控》 凱文·凱利著

凱文·凱利說:“我覺得, 技術90%的是往趨同的方向來發展, 接下來的10%可能是會有趨異。 但是這個差異是不是根據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 這個未必。 他可能是一個亞文化, 一種亞文化, 但是它是跨國界的, 它能夠吸引一群人在技術上體現這種差異性。 總的來說我們看到90%還是趨同的, 這個10%的不同裡面因為國家所造成的不同, 因為種族所造成的不同又是極少數。 ”

在這種連接中, 跨國公司也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們對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逐漸在增強,

從而也將產生趨同的文化與文明。

就此凱文·凱利舉例說:“我覺得再要提一點就是當前的這個互聯網的形態, 其實很難說會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說每個人手上都用的是iPhone的話, 很難說能夠形成這種本質的不同, 那假如說中國這邊忽然大家都不用iPhone了, 換了一種新的手機, 那或許會形成這樣一種不同的文化, 但是這個又是規模效應規律導致的, 就是說我作為手機的廠商, 我是希望用我手機的人越來越多, 這樣的話我的價值、它的規模效應才能夠體現得越大, 所以如果越來越多人用同一種手機的話, 又會形成一種文化的趨同。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裡面, 未來的三十年, 技術的大背景將會如何演進。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我們人類完全無法預測30年後身邊都有哪些產品,

未來30年, 可以預見的是有更多的資訊流、共用、追蹤、互動。 我們現在正站在開始的時刻。 ”

“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人類智慧”之焦慮

開始的時刻, 未來會如何?“未來已來”似乎已經被用得太多, 已經聽厭。 但是, 站在這樣的時刻, 每個思考未來的人都會感覺到對於未來的焦慮, 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慌, 對於可能性的期待。 凱文·凱利在演講中試圖為這樣一個宏偉的提問找出答案。

即便霍金、馬斯克等人都曾表示過對於人工智慧的擔憂, 認為人工智慧將有可能會取代人類智慧。 但是凱文·凱利, 就像他自己說的, 一直對於人工智慧保持一種樂觀態度。

他認為,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具有綜合性的, 而AI的認知能力,在感知能力的層面上,雖然優於人類,但是並不具備這樣的一種綜合性。

“AI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的電力很像,”凱文·凱利對於未來AI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設想道,“當年,不管我是造房子也好,制衣也好,都必須要用人的肌肉,要麼用牲畜的肌肉,肌肉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房子只能造得這麼高,只能用到這麼多的能源,這個限制力是很大的。”

但是有了電之後就不一樣。“就像這個農戶有一個想法,可能是一個水泵,本來是人工作業的,現在加上電力,把它變成電泵,電泵日以繼夜進行運作,這就是工業革命,電力觸及到萬物,咱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電力自動化的影響。”

因此,在凱文·凱利看來,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而未來也將出現“人工智慧+”。

凱文·凱利強認為,未來這些創業公司可以將某些東西,各種各樣的東西加上AI,比如說幫計程車加上AI就產生了UBER、滴滴,所有的這些商品又會像電力一樣通過網路傳輸。AI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比它導致的失業,它創造的就業更多。

“咱們現在也是有這個能力去造摩天大樓,就是因為運用人工動力的力量。現在咱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做這個事情,可以將電泵結合人工智慧,把電泵變成一個智慧的電泵,它不僅可以運作,而且還可以省能耗,還可以把這樣一個結合乘以100萬倍。汽車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把250種不同的思想結合起來。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些超越人類的思想,我們也可以讓汽車有思想,能夠自動駕駛。”

“AI+法律”:人工智慧如何跨越信任門檻

2017智合論壇旨在聚集法律界精英、人工智慧界專家,探討如何為智慧時代法律服務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在智慧司法跨入4.0時代之時,凱文·凱利也跨界聊起了法律。他認為思考AI如何為法律附能,如何促進司法的改善,需要關注兩件事情:一是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法律的內容,另一個則是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法律體系。

現場對談環節

“首先是如何來處理AI創造出的資料,如何和AI相處。今天的法律對於AI是不是還適用?這裡面有很多未知,有很多重要的課題需要探討。另外一個,我們要理解AI會如何改變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本身會因為人工智慧而發生改變,這樣的一個改變,更深刻,也更難理解,但從長期來說,我覺得這也是AI最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會改變咱們如何來運用法律的方式和方法。”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在法律應用中如何跨越信任門檻?”這個問題也成為在場的法律界人士最為關注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處處長何帆那裡,關鍵點在於人工智慧如何在每一個案件中讓人民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問題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資訊研究中心主任趙志剛那裡,是人工智慧的模式如何類比和實現司法直覺。這個問題在金杜中國區主席張毅那裡,就是人工智慧在法律服務應用中,如何避免“資料孤島”困境。

《少數派報告》海報

凱文·凱利在演講結束的對談階段提到,現在AI能夠進行預測,就像是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到底誰是罪犯,他是否會再次犯罪,這個就是一個預測。但是這個預測是不是可靠?AI又會不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害?

“我覺得AI所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它的劣勢,整體的好處是更高的,如果說有49%是弊端,而51%是有好處的,那這仍然是一種文明的進步。雖然說2%看上去並不大,看看它有49%的傷害,但如果利大於弊,有1%、2%的利,這就是我們每次能夠得到的進步。我覺得AI所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它的弊端,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瞭解AI帶來的好處和弊端,只有使用才能瞭解,在我們使用它一段時間之後,再來發展法律的框架。”

凱文·凱利認為,目前法律的框架是不成熟的,我們依然需要對AI進行更多的監管。只是如果技術到來,你不擁抱它,你是沒有辦法利用它的好處的。如果你想要防止它的到來,就像是蒸汽機一樣的,如果我們不適用的話,就得不到這些好處,只有使用了AI,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之後再對它進行更成熟的監管。只有我們對於AI是什麼達成共識,成熟的監管才會到來。

“三十年間技術的發展,如果有一個開放的平臺,我們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當然你需要有很強的信念和勇氣來做這件事情。很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這個平臺當中,無論是國家性的平臺還是國際的平臺。如果你只是一種自有的,固有的模式,無法進行共用,你不會發展出一個成功的平臺,我們唯一能夠實現這樣一個平臺,就是開放。所以誰最勇敢,就能來打造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

這種“開放”就像在採訪中,凱文·凱利曾說過的那樣,互聯網需要非常多樣性的文化形態,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新業態的嘗試。比如說中國現在互聯網用戶實名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我覺得相比之下,可能美政府在這方面要向中國要吸取一些經驗,反之亦然。但是,我們現在不知道,互聯網中什麼是將來趨同的一些東西,什麼是趨異的一些東西。我們現在著裝基本上都是現代人的著裝,有很多相同性,我們手上拿的手機也差不多,裡面裝的APP說不定也是一樣的,但是在未來文化這方面哪些會繼續進行同質化,哪些會趨異,這個我現在說不好的,但是這樣一個趨同趨異過程趨勢是會存在的。

而AI的認知能力,在感知能力的層面上,雖然優於人類,但是並不具備這樣的一種綜合性。

“AI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的電力很像,”凱文·凱利對於未來AI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設想道,“當年,不管我是造房子也好,制衣也好,都必須要用人的肌肉,要麼用牲畜的肌肉,肌肉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房子只能造得這麼高,只能用到這麼多的能源,這個限制力是很大的。”

但是有了電之後就不一樣。“就像這個農戶有一個想法,可能是一個水泵,本來是人工作業的,現在加上電力,把它變成電泵,電泵日以繼夜進行運作,這就是工業革命,電力觸及到萬物,咱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電力自動化的影響。”

因此,在凱文·凱利看來,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而未來也將出現“人工智慧+”。

凱文·凱利強認為,未來這些創業公司可以將某些東西,各種各樣的東西加上AI,比如說幫計程車加上AI就產生了UBER、滴滴,所有的這些商品又會像電力一樣通過網路傳輸。AI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比它導致的失業,它創造的就業更多。

“咱們現在也是有這個能力去造摩天大樓,就是因為運用人工動力的力量。現在咱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做這個事情,可以將電泵結合人工智慧,把電泵變成一個智慧的電泵,它不僅可以運作,而且還可以省能耗,還可以把這樣一個結合乘以100萬倍。汽車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把250種不同的思想結合起來。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些超越人類的思想,我們也可以讓汽車有思想,能夠自動駕駛。”

“AI+法律”:人工智慧如何跨越信任門檻

2017智合論壇旨在聚集法律界精英、人工智慧界專家,探討如何為智慧時代法律服務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在智慧司法跨入4.0時代之時,凱文·凱利也跨界聊起了法律。他認為思考AI如何為法律附能,如何促進司法的改善,需要關注兩件事情:一是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法律的內容,另一個則是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法律體系。

現場對談環節

“首先是如何來處理AI創造出的資料,如何和AI相處。今天的法律對於AI是不是還適用?這裡面有很多未知,有很多重要的課題需要探討。另外一個,我們要理解AI會如何改變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本身會因為人工智慧而發生改變,這樣的一個改變,更深刻,也更難理解,但從長期來說,我覺得這也是AI最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會改變咱們如何來運用法律的方式和方法。”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在法律應用中如何跨越信任門檻?”這個問題也成為在場的法律界人士最為關注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處處長何帆那裡,關鍵點在於人工智慧如何在每一個案件中讓人民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個問題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資訊研究中心主任趙志剛那裡,是人工智慧的模式如何類比和實現司法直覺。這個問題在金杜中國區主席張毅那裡,就是人工智慧在法律服務應用中,如何避免“資料孤島”困境。

《少數派報告》海報

凱文·凱利在演講結束的對談階段提到,現在AI能夠進行預測,就像是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到底誰是罪犯,他是否會再次犯罪,這個就是一個預測。但是這個預測是不是可靠?AI又會不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害?

“我覺得AI所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它的劣勢,整體的好處是更高的,如果說有49%是弊端,而51%是有好處的,那這仍然是一種文明的進步。雖然說2%看上去並不大,看看它有49%的傷害,但如果利大於弊,有1%、2%的利,這就是我們每次能夠得到的進步。我覺得AI所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它的弊端,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瞭解AI帶來的好處和弊端,只有使用才能瞭解,在我們使用它一段時間之後,再來發展法律的框架。”

凱文·凱利認為,目前法律的框架是不成熟的,我們依然需要對AI進行更多的監管。只是如果技術到來,你不擁抱它,你是沒有辦法利用它的好處的。如果你想要防止它的到來,就像是蒸汽機一樣的,如果我們不適用的話,就得不到這些好處,只有使用了AI,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之後再對它進行更成熟的監管。只有我們對於AI是什麼達成共識,成熟的監管才會到來。

“三十年間技術的發展,如果有一個開放的平臺,我們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當然你需要有很強的信念和勇氣來做這件事情。很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這個平臺當中,無論是國家性的平臺還是國際的平臺。如果你只是一種自有的,固有的模式,無法進行共用,你不會發展出一個成功的平臺,我們唯一能夠實現這樣一個平臺,就是開放。所以誰最勇敢,就能來打造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

這種“開放”就像在採訪中,凱文·凱利曾說過的那樣,互聯網需要非常多樣性的文化形態,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新業態的嘗試。比如說中國現在互聯網用戶實名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我覺得相比之下,可能美政府在這方面要向中國要吸取一些經驗,反之亦然。但是,我們現在不知道,互聯網中什麼是將來趨同的一些東西,什麼是趨異的一些東西。我們現在著裝基本上都是現代人的著裝,有很多相同性,我們手上拿的手機也差不多,裡面裝的APP說不定也是一樣的,但是在未來文化這方面哪些會繼續進行同質化,哪些會趨異,這個我現在說不好的,但是這樣一個趨同趨異過程趨勢是會存在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