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開建地下城市 馬路從此告別被反復開膛破肚

無論你生活在北上廣, 還是十八線小縣城, 都一定曾經被挖了又填, 填了又挖的道路深深地困擾過。 沒錯, 反復開挖的道路嚴重影響人們的出行,

已經成為城鎮居民不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你一定也曾納悶:剛剛修好的管道為什麼又要挖開修一遍, 還偏偏挖在了路中間?這麼大的浪費背後一定是豆腐渣工程吧?

(反復開挖的道路)

其實, 很多時候, 這還真不是工程的鍋。 反復的開挖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其實恰恰是財力不足、技術落後的體現。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傳統管網錯綜複雜, 維護只能靠挖挖填填

現代城市的正常運行, 背後需要一個極其複雜的體系來支撐。 我們擰開水龍頭就有“取之不盡”的自來水;觸動扳手馬桶裡的污水就能沖走;按動開關燈就能亮;拿起手機就能打電話;輕輕一擰就能點燃天然氣……所有這些我們認為理所應當就能完成的事情, 都要依賴複雜的城市管網才能實現。

(城市管網)

每座建築都有很深的地基, 加之在建築下面掏洞修管道也無法實施, 因此這些管網不會從街區的中間斜穿而過, 而是與道路並行。 這樣, 在一切正常的時候, 道路的上層走著車輛和行人, 下層走著水電氣, 大家各司其職, 有條不紊地運行。 可是當管線出現問題的時候, 麻煩就來了。

傳統的地下管網只是一些互相分離的管道, 供水是供水, 通信是通信, 燃氣是燃氣, 裡面可供操作的空間很小。 如果是小問題, 從豎井中送人下去修還勉強能夠應付;可是如果有了大問題,

或者線路升級, 就必須把道路挖開了。 更要命的是, 由於各種線路並非集成, 而大家都要維修和升級, 那就只好供水管道維修, 挖開一次;通信維修, 再挖開一次……一年到頭, 這路就沒有幾天是好的。

地下的管網不省心, 地上的電網就更脆弱了。 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省份, 每年夏天必刮颱風, 這對於地上的電線杆、高壓電箱等都是巨大的挑戰。 每當颱風破壞了這些電力設施, 不僅居民要忍受相當久的停電生活, 更造成了大量的安全隱患。

那麼, 能不能將這些線路全部修在一起, “畢其功於一役”, 既保障線路的安全, 又能實現一體化的檢修、維護, 並且還不影響上層道路車輛的通行呢?

(二)高度集成的綜合管廊,

廊道裡行駛小汽車都沒問題

海口這套綜合管廊系統已經開工了43.5公里, 並有10公里已經建成並投入了運行。 與我們刻板印象中陰暗、潮濕、狹小的地下管道不同, 這座地下綜合管廊整潔得如同教學樓的走廊, 讓人根本想像不到這居然是在地下八米深的地方。

(整齊有序的地下綜合管廊)

整座綜合管廊橫截面的寬度超過10米,最高的地方達到4米。在裡面,燃氣、通訊、給水和電力系統分門別類地依次排開,地下管廊就如同它們整潔的家。它深埋地下,颱風肯定奈何不了它;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管廊極其堅固,尋常的地震對它來說也是小菜一碟。此外,高壓電、燃氣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線路也被單獨分了出來。像通信等比較精密的電纜,也被統一安排在專門的一側,在架子上分門別類地擺放。這樣既方便了未來的維護,也隔絕了危險源。

(綜合管廊內景)

在這裡,工人們檢修系統的時候不靠走路,而是開車。整個海口市的綜合管廊是一個整體,無論哪裡出了問題,工人都可以開著這種特製的“雙頭電瓶車”迅速前往,還不存在堵車的問題。這樣,只需要很少的工人,就可以維護起整座城市的管網系統。

(燃氣艙)

在綜合管廊內,燃氣艙是獨立佈置的,並且設置了極高的安全防護標準。除能夠對燃氣艙內氣體成分進行自動監控,探測氣體洩漏並及時報警外,系統還可以在危險時自動關閉閥門,自動通風,自動隔斷防火分區。一旦火災發生,自動滅火裝置還會自動噴出氣溶膠將火撲滅。與普通的乾粉、二氧化碳等滅火劑不同,氣溶膠對線路和設施的破壞小,這些重要的管線可以在後續修復後迅速重新投入使用,不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可以說,在這些層層嚴密的看管和防護下,安全隱患被極大地降低。普通地下燃氣管線時常因監測、維護不及時而發生的洩漏、起火甚至爆炸事故,在綜合管廊中都能夠被避免。

地下管廊的高度集成還為其智慧化提供了便利。在管廊的頂部有這樣一條小軌道,上面掛著一些會移動的“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實際上是智慧型機器人,身上帶有高清紅外攝像頭等多種感測器,可以對管廊當中的溫度、濕度、有毒有害氣體、煙霧等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各種安全隱患。它就像是管廊的保姆一樣,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著管廊的運行,並把問題第一時間報告給監控中心。這樣,只需要一座集成化的監控指揮中心,就可以對整個海口市的地下管廊進行即時監控,收集資料,發出指令,實行智慧管理。這極大地節約了人力、物力,避免了從前的反復性、浪費性施工。

(地下管廊的入口)

同普通的管道一樣,綜合管廊也是沿著道路進行佈置的。這樣龐大而複雜的地下管廊,如何能夠不影響地面交通呢?

其實,綜合管廊與普通管線的重大區別就在於,它的出入口是事先進行過嚴密的規劃設計的,能夠妥善避開地面交通。這些出入口就不起眼地設置在道路中間的綠化帶中,可以供維修人員和車輛進入。無論是小規模的維修還是大規模的升級,裝備與人員的運進運出,都絲毫不會影響地面交通。

(三)大型管廊建設,離不開打洞神器U型盾構機

如此大型的地下管廊,規模堪比地鐵,想要靠傳統工法進行挖掘是不可能的。因此,工程採用了大型地下工程適用的盾構技術。

(盾構工程)

所謂盾構,就是用一隻直徑十幾米的巨型“電鑽”,一邊在地底打洞,一邊對隧道支撐進行施工。它的自動化程度高、節省人力、施工速度快,可以一次成洞,將地下隧道暗挖的效率提高8到10倍,節約人工50%。此外,盾構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小,不會對周邊樓房的地基造成破壞,因此尤其適合在城市內進行地下施工時使用。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雖然我們在工程中廣泛地使用了盾構技術,但最先進盾構機的生產卻長期被德國壟斷,這使得盾構法施工的成本一度極其高昂。

在海南地下綜合管廊的施工過程中,中國首台U型盾構機第一次投入了使用,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過去建設每百米管廊,需要30個工人施工一個月左右。而使用這台320噸的盾構機,只需要7、8個人,十幾天就能完成。使用這台國產盾構機,在破除了國外壟斷的情況下,可以將施工成本降低40%,用更少的錢修建更完善的管網、採用更高的安全標準,讓海口市民享受更多的中國製造紅利。

(四)地下管廊造價不菲,建成可使用百年

總有人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因為像下水道、地下管網這樣的封閉工程平時沒有人看到,只有在遭遇特殊情況時才能體現出它的作用。

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地下工程可不僅僅是城市的良心,還是一座城市財力的體現。那些地面上的高樓大廈看著壯觀,其實用不了多少錢,幾千萬就能修一座高層出來。反而是地下這些灰突突的隧道,價格極其昂貴。排水良好的城市有沒有良心先兩說,財力一定是驚人的。就比如海口的地下管廊,平均每公里造價1.3億元。要修完全城的43.5公里管廊,耗資會超過50億元,拿這些錢可以再蓋一座小縣城出來。

(整齊有序的地下綜合管廊)

整座綜合管廊橫截面的寬度超過10米,最高的地方達到4米。在裡面,燃氣、通訊、給水和電力系統分門別類地依次排開,地下管廊就如同它們整潔的家。它深埋地下,颱風肯定奈何不了它;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管廊極其堅固,尋常的地震對它來說也是小菜一碟。此外,高壓電、燃氣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線路也被單獨分了出來。像通信等比較精密的電纜,也被統一安排在專門的一側,在架子上分門別類地擺放。這樣既方便了未來的維護,也隔絕了危險源。

(綜合管廊內景)

在這裡,工人們檢修系統的時候不靠走路,而是開車。整個海口市的綜合管廊是一個整體,無論哪裡出了問題,工人都可以開著這種特製的“雙頭電瓶車”迅速前往,還不存在堵車的問題。這樣,只需要很少的工人,就可以維護起整座城市的管網系統。

(燃氣艙)

在綜合管廊內,燃氣艙是獨立佈置的,並且設置了極高的安全防護標準。除能夠對燃氣艙內氣體成分進行自動監控,探測氣體洩漏並及時報警外,系統還可以在危險時自動關閉閥門,自動通風,自動隔斷防火分區。一旦火災發生,自動滅火裝置還會自動噴出氣溶膠將火撲滅。與普通的乾粉、二氧化碳等滅火劑不同,氣溶膠對線路和設施的破壞小,這些重要的管線可以在後續修復後迅速重新投入使用,不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可以說,在這些層層嚴密的看管和防護下,安全隱患被極大地降低。普通地下燃氣管線時常因監測、維護不及時而發生的洩漏、起火甚至爆炸事故,在綜合管廊中都能夠被避免。

地下管廊的高度集成還為其智慧化提供了便利。在管廊的頂部有這樣一條小軌道,上面掛著一些會移動的“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實際上是智慧型機器人,身上帶有高清紅外攝像頭等多種感測器,可以對管廊當中的溫度、濕度、有毒有害氣體、煙霧等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各種安全隱患。它就像是管廊的保姆一樣,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著管廊的運行,並把問題第一時間報告給監控中心。這樣,只需要一座集成化的監控指揮中心,就可以對整個海口市的地下管廊進行即時監控,收集資料,發出指令,實行智慧管理。這極大地節約了人力、物力,避免了從前的反復性、浪費性施工。

(地下管廊的入口)

同普通的管道一樣,綜合管廊也是沿著道路進行佈置的。這樣龐大而複雜的地下管廊,如何能夠不影響地面交通呢?

其實,綜合管廊與普通管線的重大區別就在於,它的出入口是事先進行過嚴密的規劃設計的,能夠妥善避開地面交通。這些出入口就不起眼地設置在道路中間的綠化帶中,可以供維修人員和車輛進入。無論是小規模的維修還是大規模的升級,裝備與人員的運進運出,都絲毫不會影響地面交通。

(三)大型管廊建設,離不開打洞神器U型盾構機

如此大型的地下管廊,規模堪比地鐵,想要靠傳統工法進行挖掘是不可能的。因此,工程採用了大型地下工程適用的盾構技術。

(盾構工程)

所謂盾構,就是用一隻直徑十幾米的巨型“電鑽”,一邊在地底打洞,一邊對隧道支撐進行施工。它的自動化程度高、節省人力、施工速度快,可以一次成洞,將地下隧道暗挖的效率提高8到10倍,節約人工50%。此外,盾構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小,不會對周邊樓房的地基造成破壞,因此尤其適合在城市內進行地下施工時使用。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雖然我們在工程中廣泛地使用了盾構技術,但最先進盾構機的生產卻長期被德國壟斷,這使得盾構法施工的成本一度極其高昂。

在海南地下綜合管廊的施工過程中,中國首台U型盾構機第一次投入了使用,一舉打破了國外壟斷。過去建設每百米管廊,需要30個工人施工一個月左右。而使用這台320噸的盾構機,只需要7、8個人,十幾天就能完成。使用這台國產盾構機,在破除了國外壟斷的情況下,可以將施工成本降低40%,用更少的錢修建更完善的管網、採用更高的安全標準,讓海口市民享受更多的中國製造紅利。

(四)地下管廊造價不菲,建成可使用百年

總有人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因為像下水道、地下管網這樣的封閉工程平時沒有人看到,只有在遭遇特殊情況時才能體現出它的作用。

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地下工程可不僅僅是城市的良心,還是一座城市財力的體現。那些地面上的高樓大廈看著壯觀,其實用不了多少錢,幾千萬就能修一座高層出來。反而是地下這些灰突突的隧道,價格極其昂貴。排水良好的城市有沒有良心先兩說,財力一定是驚人的。就比如海口的地下管廊,平均每公里造價1.3億元。要修完全城的43.5公里管廊,耗資會超過50億元,拿這些錢可以再蓋一座小縣城出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