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惠州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協同並進

每 年夏天, 惠東海灘遊人如織。

美麗的巽寮灣。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潔淨的沙灘、蔚藍的海洋、紅樹林裡鷺鳥紛飛……作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協同並進成為惠州海洋強市建設的最大亮點。

據悉, 我市緊緊圍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總目標, 堅持海陸統籌、生態優先, 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2016年, 海洋產業增加值達1020億元, 占全市GDP的30%, 惠州海洋經濟已成為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協同並進成為綠色惠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十三五”期間, 惠州將以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為抓手, 實施《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把“綠色化”貫穿到管海用海工作始終, 不斷豐富海洋生態文明內涵, 強化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惠州特色、可持續的海洋強市建設之路。

海岸帶管理

廣東首部市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出臺

惠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 海岸帶資源豐富、優質、獨特, 擁有281.4公里海岸線。 如果說海岸線是海洋資源和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黃金線”, 那麼海岸帶則是“生命地帶”、“黃金地帶”, 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

中央深改組先後審議通過了 《圍填海管控辦法》、《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提出要堅持保護優先、陸海統籌等原則, 實現海洋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海洋工作特別是海岸帶保護與利用提供了重要遵循。

與此同時, 省委、省政府提出,

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打造沿海經濟帶,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建成富有魅力的藍色海洋景觀帶。 因此, 優化海岸帶格局, 規範和引導沿海地區保護和開發利用活動至關重要。

今年4月, 《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正式出臺實施, 這是廣東首部市級針對海岸帶保護及利用的規劃。 《規劃》提出, 惠州將打造成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珠三角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示範區, 並形成“一軸”“一帶”“四灣”“多島”的空間結構。

記者獲悉, 《規劃》結合我市海岸帶資源保護和發展思路的實際情況, 按照省下達我市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要求, 到2020年, 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44.3%, 作為我市海岸帶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控制目標。

這一控制指標比國家海洋局公佈我國《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提到的廣東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35%還要高, 標誌著在海岸線資源管控上, 惠州劃出的“紅線”更為嚴格。

“《規劃》將對惠州海岸帶的各類資源進行綜合統籌、科學保護、有序利用、集約發展, 聚焦解決海岸帶管理中很多現實問題。 ”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說, 《規劃》的出臺將對優化我市海岸帶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 在海岸帶的管制方面, 《規劃》提出“兩區四線”空間管制。 其中, “兩區”分別是禁建區和限建區;“四線”分別是近岸建設協調控制線、基本生態控制線、河道及濕地保護藍線、海岸建設後退線。

其中, 海岸建設後退線根據岸線自然屬性分類確定海岸建設後退距離。

例如, 人工生活型岸線原則上不小於100米, 人工生產型岸線原則上不小於20米;砂質岸線退線分為三檔, 原則上分別不小於100米、150米和200米;基岩岸線退線原則上不小於100米;淤泥質岸線和生物岸線一般原則上不小於400米;河海交界的河道(瀉湖)紅樹林生物岸線以及人工培育修復的紅樹林生物岸線, 原則上不小於100米。

“這為海岸帶管理建設提供了明確準則。 ”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說, “兩區四線”空間管制是《規劃》實施的核心內容, 也是實施海岸帶管理的重要準則。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成功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惠州是廣東省海洋大市, 海岸線長281.4公里, 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 各類海灣28處,大小島嶼162個,海島數量、海岸線長度和海域面積分別居全省第四、第五和第六位。

近年來,我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示範效應明顯,特別是2015年惠州成功創建了“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成為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沿海地級市。

讓我們曬一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單:近年來,95%左右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水質標準,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連續多年全省最佳;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大辣甲島和巽寮灣分別獲得廣東 “十大美麗海島”和 “十大美麗海岸”稱號;自然岸線保有率為45.1%;建成了濱海綠道、海濱公園、紅樹林公園、海上棧道、觀景台等一批親海設施……廣大百姓充分享受到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人海和諧理念深入人心。

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目前,已建立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針頭岩海洋特別保護區和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4個海洋保護區,全市海洋保護區面積占所轄海域總面積近25%,海洋保護區面積占比全省最高。其中,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85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18000多公里海岸線唯一的海龜產卵場。

沿海建成大亞灣中心區一二期、霞湧以及惠東考洲洋、稔山、巽寮、平海等8座生活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4.5萬噸,初步形成覆蓋所有沿海鄉鎮的汙水處理管網。為了更加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保護海洋環境,我市作為全省唯一的試點市,開展了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試點工作,通過建立入海排汙總量控制制度,將實現陸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標化。

此外,我市還開展“美麗海灣”建設。重點開展以種植紅樹林為主要修復手段,結合岸線修復整治的考洲洋美麗海灣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人工魚礁建設,目前已建成人工魚礁區6座,面積37平方公里,正著力推進全省3個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區之一的東山海人工魚礁示範區建設,計畫打造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示範工程。

建設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未來我市將構建“4+4+2”的現代海洋強市

2016年,全市第四次海洋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鞏固提升臨海石化、濱海旅遊、海洋交通運輸業、現代海洋漁業4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電子資訊、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現代服務業4大新興產業,引導扶持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生態環保2大潛力產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4+4+2”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我市將“生態+”的思想貫穿于海洋工作的各個方面。例如,把海洋生態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基本導向,促進“生態+海洋經濟”的發展,加大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開闢基於“生態+海洋管理”的模式,不斷發揮海洋高新技術在生態管海的支撐作用,推動“生態+海洋技術”進步。

同時,以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實施 《惠州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規劃》和《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建設水準,增強惠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發展能力。

記者袁 暢 通訊員惠海宣

各類海灣28處,大小島嶼162個,海島數量、海岸線長度和海域面積分別居全省第四、第五和第六位。

近年來,我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示範效應明顯,特別是2015年惠州成功創建了“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成為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沿海地級市。

讓我們曬一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單:近年來,95%左右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水質標準,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連續多年全省最佳;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大辣甲島和巽寮灣分別獲得廣東 “十大美麗海島”和 “十大美麗海岸”稱號;自然岸線保有率為45.1%;建成了濱海綠道、海濱公園、紅樹林公園、海上棧道、觀景台等一批親海設施……廣大百姓充分享受到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人海和諧理念深入人心。

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目前,已建立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針頭岩海洋特別保護區和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4個海洋保護區,全市海洋保護區面積占所轄海域總面積近25%,海洋保護區面積占比全省最高。其中,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85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18000多公里海岸線唯一的海龜產卵場。

沿海建成大亞灣中心區一二期、霞湧以及惠東考洲洋、稔山、巽寮、平海等8座生活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4.5萬噸,初步形成覆蓋所有沿海鄉鎮的汙水處理管網。為了更加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保護海洋環境,我市作為全省唯一的試點市,開展了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試點工作,通過建立入海排汙總量控制制度,將實現陸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標化。

此外,我市還開展“美麗海灣”建設。重點開展以種植紅樹林為主要修復手段,結合岸線修復整治的考洲洋美麗海灣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人工魚礁建設,目前已建成人工魚礁區6座,面積37平方公里,正著力推進全省3個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區之一的東山海人工魚礁示範區建設,計畫打造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示範工程。

建設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未來我市將構建“4+4+2”的現代海洋強市

2016年,全市第四次海洋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鞏固提升臨海石化、濱海旅遊、海洋交通運輸業、現代海洋漁業4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電子資訊、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現代服務業4大新興產業,引導扶持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生態環保2大潛力產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4+4+2”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綠色發展海洋強市。

我市將“生態+”的思想貫穿于海洋工作的各個方面。例如,把海洋生態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基本導向,促進“生態+海洋經濟”的發展,加大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開闢基於“生態+海洋管理”的模式,不斷發揮海洋高新技術在生態管海的支撐作用,推動“生態+海洋技術”進步。

同時,以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實施 《惠州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規劃》和《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建設水準,增強惠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發展能力。

記者袁 暢 通訊員惠海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