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婆羅洲的遺落之地(1)

原文@旺達 載於中讀App

01

烈日下蒸烤了一天, 洗了澡和衣服, 躺在床上聽手機裡本來也不多的歌。 一首周雲蓬的《春歌》把我拉回了去年四月初, 彼時耳朵裡是“楊柳青青江水準”, 身邊卻既沒有楊也沒有柳。 四季變換的欣喜和儀式感到不了嶺南, 只有溫度和濕度隨著太平洋吹來的季候風一天天堆積起來, 木棉花開, 牆角的書又開始發黴。 作為一個北方人, 有時候覺得需要分明的四季來把一年分成更方便掌控的四份, 每一份開始時規劃調整, 結束時總結分析, 時間仿佛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放慢。

然而香港的一年沒有這份奢侈,

幹季的逍遙絲毫不能平復大半年的濕季終日包裹在超過百分之九十濕度下的窒息感。 等到濕熱散去, 遍山開滿大頭茶, 才發現似乎沒來得及做什麼,大半年就這樣帶著黴味過去了。 而現在躺在床上, 雖然五十米之外就是離赤道只有五百公里的熱帶雨林, 雖然一個小時之前才下過每天一場的雷雨, 即使季節的邊界更加模糊, 但空氣卻是乾燥而涼爽的(夜晚26度, 下雨溫度更低)。 是的, 雖然緯度幾乎已經高到熱帶的北界, 可能是靠海和城市化的緣故, 香港的濕熱無處匹敵。 這絕對是我儘量另覓它處開展野外工作的動力之一。

而這次的野外揮別了南嶺和版納, 跨出國境來到了婆羅洲的馬廖盆地(Maliau Basin)——依然是馬來西亞沙巴州的領土。

馬廖盆地在二戰時期被低飛的飛行員偶然發現, 由於位置偏遠, 70年代末的兩次考察均以失敗告終, 而直到1982年科學考察隊才首次進入, 因而被稱為”婆羅洲的遺落之地”。 ”盆地”的說法來自周圍一圈形似火山口的山脊, 馬廖河彙集了盆地內的降水, 在盆地的東南緣衝開一個缺口, 2003年建成的馬廖盆地科研中心就在這個缺口處, 也是是馬廖盆地最易進入的入口。

我們的調查就在科研中心附近, 野外工作無論是背景還是內容都非常直白:不同的森林類型裡環境溫度不同, 而蝴蝶這種對溫度敏感的變溫動物可能會因此改變活動節律。 我們希望通過監測這種活動節律隨著溫度改變帶來的變化,

或多或少地評估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變化對蝴蝶的威脅和瞥察其應對策略——落實到具體就是從早到晚每小時走一次樣線, 記錄蝴蝶的活動情況。

近一個月的時間攢下的照片和故事會分成幾個部分慢慢發, 第一篇留給了照片最少的兩栖和爬行動物(恐蛙恐蛇者需謹慎……)。 後篇會陸續介紹鳥類、哺乳類、昆蟲和植物、小確幸和小確喪, 以及最後在山打根西必洛雨林探索中心的番外篇。

02

作為一個對水高度依賴的類群, 兩栖類在水熱均佳的熱帶甚為繁盛, 但熱帶亞洲的兩栖類的無論是從多樣性還是從種群密度來說都落後於其它熱帶地區。 物種庫的缺乏是只是解釋自己慘澹收穫的藉口之一, 更多的還是白天過於疲憊,

要強打起精神才能出門小轉。

最開心的莫過於遇到了誇張正義臉的婆羅洲角蟾(Megophrys nasuta)。 角蟾屬和中國南方廣布而常見的異角蟾屬(Xenophrys )有著非常近的親緣關係, 曾經(或者未來)都(可能)被劃進過角蟾屬。 異角蟾沒有如此誇張的“角”, 最喜歡清澈而流速緩慢的溪流生境, 於是先入為主地覺得婆羅洲角蟾也是伴溪而生, 未曾想過它體型上和習性上都像蟾蜍科的種類, 自由散漫地活動在森林地表, 和落葉融為一體, 這可能也是為何之前遍尋不得見的原因吧。

艾氏擬髭蟾(Leptobrachium abbotti)和上邊的角蟾是近親, 有著一副擬髭蟾屬與生俱來的憔悴憂鬱臉, 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擺出一副難過的要死的表情, 下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棱頂蟾屬的 Ingerophrynus divergens 是地面上的偽裝高手(在背景圖裡找找吧),眼眶周圍會或多或少地加厚,也就是所謂的“棱頂”(右上),似乎是比較常見的種類,白天比晚上更容易被發現。棱頂蟾屬在國內目前只有一種的分佈記錄——海南和廣東南部的樂東蟾蜍。

離開地表,樹蛙理論上絕對是雨林中的主角,然而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的種類,心儀的華萊士飛蛙活動在冠層姿勢太高,並沒有看到。而下圖的豹斑樹蛙(Rhacophorus pardalis)代表了婆羅洲低海拔森林下層最常見的樹蛙,身體兩側有黑黃相間的條紋,和國內的紅蹼樹蛙很像。

原趾樹蛙屬的Kurixalus appendiculatus,和國內的種類一樣,一有動靜就縮成一團的能力也是無師自通,也是森林下層常見。晚上才會大搖大擺出現在樹葉上狂叫,這個青苔地衣配色,估計白天就是在眼皮底下也看不到。

離開森林,更開闊的水體裡是水蛙的天下,普通水蛙(Hylarana erythraea )長了一副側褶蛙的模樣,不僅普通而且聒噪,但有綠色似乎已經是水蛙屬的顏值巔峰了。

03

如果說兩栖類可以用慘澹來形容,爬行類則更是少的可憐,婆羅洲鎧甲蝮(Tropidolaemus subannulatus)雖然似乎是婆羅洲低海拔最常見的竹葉青,但拼死拼活只看到這一隻。這個屬的竹葉青鱗片上往往會有很顯眼的棱,於是似乎有了一絲“龍”的氣質。竹葉青可以說是毒蛇集顏值高、(相對)低毒性、姿勢佳為一體的楷模。

碧玉林蛇(Boiga jaspidea)的配色特別像鞋帶(右下),東南亞幾種林蛇裡比較少的一種,出乎意料地在白天找青蛙時看到。偽裝能力也是出彩,左上圖是剛發現時的生境照,虹膜為了配合偽裝也生了斑點(左下),生氣時會鼓起脖子(右上)。

八線小頭蛇(Oligodon octolineatus)算是迄今見過的最驚豔的小頭蛇(本來也沒見過幾種),似乎在馬廖盆地很常見,上圖是晚上夜棲休息的一隻,下圖是白天活動的另外一隻。八線小頭蛇背部的紅線擬態了同域分佈的一種麗紋蛇Calliophis intestinalis。

除了上邊的四條蛇,夜裡和眼睛王蛇有過一次不愉快的接觸。離我兩米有一條小溪,而眼睛王蛇就平行在我和小溪中間,它並不想沾水過溪,但我卻擋在它面前。而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蛇的存在,直到聽到四周蟲鳴中夾雜著車胎漏氣一樣的聲音,等我打開手電筒好奇地四周打量才發現問題的嚴重。這條一米半長的蛇非常糾結地在水邊和我這裡往返,我清楚地看到了眼睛王蛇枕部標誌性的兩片大鱗。好在有驚無險,我躡手躡腳的讓路,它也識趣地從我讓開的地方馬上滑走不見。假若不是我聽到了聲音,或者我沒有照明,一個離最近醫院六個小時車程的地方被眼睛王蛇咬的結果不能更糟。

相比蛇而言,蜥蜴就平淡了很多,飾馬來蜥(Aphaniotis ornata)算是比較古怪的一種樹蜥,鼻子上的“角”雄性(下圖)要比雌性明顯,不知道這種橫衝直撞的樹蜥會不會很容易磕碰到突出來的部分。

馬坦山彎趾虎近似種(Cyrtodactylus cf. consobrinus),相比邪魅的紅眼珠子瞼虎,我更喜歡這種冷色調的配色。彎趾虎是非常有亞洲特色的壁虎,生活在森林裡的它們腳上並沒有我們印象中壁虎的“吸盤”。由於遷移能力很弱和很強的適應性,彎趾虎能夠迅速演化並適應地區環境,隨著研究的深入,必然有更多種類的彎趾虎被描述,而我相信婆羅洲的低海拔也不可能只會有馬坦山彎趾虎一種。

最後是幾個比較常見的蜥蜴,左上遍身綠色的樹蜥 Bronchocela cristatella,大大方方過來吃過來吃我糖渣的螞蟻;右上南蜥屬的Eutropis rudis,不僅能上樹,還能頭朝下下樹;左下水巨蜥(Varanus salvator)的幼體,每天清晨準時在排水溝曬暖;右下蜓蜥屬的 Sphenomorphus sabanus。

棱頂蟾屬的 Ingerophrynus divergens 是地面上的偽裝高手(在背景圖裡找找吧),眼眶周圍會或多或少地加厚,也就是所謂的“棱頂”(右上),似乎是比較常見的種類,白天比晚上更容易被發現。棱頂蟾屬在國內目前只有一種的分佈記錄——海南和廣東南部的樂東蟾蜍。

離開地表,樹蛙理論上絕對是雨林中的主角,然而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的種類,心儀的華萊士飛蛙活動在冠層姿勢太高,並沒有看到。而下圖的豹斑樹蛙(Rhacophorus pardalis)代表了婆羅洲低海拔森林下層最常見的樹蛙,身體兩側有黑黃相間的條紋,和國內的紅蹼樹蛙很像。

原趾樹蛙屬的Kurixalus appendiculatus,和國內的種類一樣,一有動靜就縮成一團的能力也是無師自通,也是森林下層常見。晚上才會大搖大擺出現在樹葉上狂叫,這個青苔地衣配色,估計白天就是在眼皮底下也看不到。

離開森林,更開闊的水體裡是水蛙的天下,普通水蛙(Hylarana erythraea )長了一副側褶蛙的模樣,不僅普通而且聒噪,但有綠色似乎已經是水蛙屬的顏值巔峰了。

03

如果說兩栖類可以用慘澹來形容,爬行類則更是少的可憐,婆羅洲鎧甲蝮(Tropidolaemus subannulatus)雖然似乎是婆羅洲低海拔最常見的竹葉青,但拼死拼活只看到這一隻。這個屬的竹葉青鱗片上往往會有很顯眼的棱,於是似乎有了一絲“龍”的氣質。竹葉青可以說是毒蛇集顏值高、(相對)低毒性、姿勢佳為一體的楷模。

碧玉林蛇(Boiga jaspidea)的配色特別像鞋帶(右下),東南亞幾種林蛇裡比較少的一種,出乎意料地在白天找青蛙時看到。偽裝能力也是出彩,左上圖是剛發現時的生境照,虹膜為了配合偽裝也生了斑點(左下),生氣時會鼓起脖子(右上)。

八線小頭蛇(Oligodon octolineatus)算是迄今見過的最驚豔的小頭蛇(本來也沒見過幾種),似乎在馬廖盆地很常見,上圖是晚上夜棲休息的一隻,下圖是白天活動的另外一隻。八線小頭蛇背部的紅線擬態了同域分佈的一種麗紋蛇Calliophis intestinalis。

除了上邊的四條蛇,夜裡和眼睛王蛇有過一次不愉快的接觸。離我兩米有一條小溪,而眼睛王蛇就平行在我和小溪中間,它並不想沾水過溪,但我卻擋在它面前。而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蛇的存在,直到聽到四周蟲鳴中夾雜著車胎漏氣一樣的聲音,等我打開手電筒好奇地四周打量才發現問題的嚴重。這條一米半長的蛇非常糾結地在水邊和我這裡往返,我清楚地看到了眼睛王蛇枕部標誌性的兩片大鱗。好在有驚無險,我躡手躡腳的讓路,它也識趣地從我讓開的地方馬上滑走不見。假若不是我聽到了聲音,或者我沒有照明,一個離最近醫院六個小時車程的地方被眼睛王蛇咬的結果不能更糟。

相比蛇而言,蜥蜴就平淡了很多,飾馬來蜥(Aphaniotis ornata)算是比較古怪的一種樹蜥,鼻子上的“角”雄性(下圖)要比雌性明顯,不知道這種橫衝直撞的樹蜥會不會很容易磕碰到突出來的部分。

馬坦山彎趾虎近似種(Cyrtodactylus cf. consobrinus),相比邪魅的紅眼珠子瞼虎,我更喜歡這種冷色調的配色。彎趾虎是非常有亞洲特色的壁虎,生活在森林裡的它們腳上並沒有我們印象中壁虎的“吸盤”。由於遷移能力很弱和很強的適應性,彎趾虎能夠迅速演化並適應地區環境,隨著研究的深入,必然有更多種類的彎趾虎被描述,而我相信婆羅洲的低海拔也不可能只會有馬坦山彎趾虎一種。

最後是幾個比較常見的蜥蜴,左上遍身綠色的樹蜥 Bronchocela cristatella,大大方方過來吃過來吃我糖渣的螞蟻;右上南蜥屬的Eutropis rudis,不僅能上樹,還能頭朝下下樹;左下水巨蜥(Varanus salvator)的幼體,每天清晨準時在排水溝曬暖;右下蜓蜥屬的 Sphenomorphus sabanus。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