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年後,我們逃離了北上廣,這位美國人逃離了矽谷

編者按:矽谷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是科技與創新的理想場所, 矽谷也彙聚了各個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和企業家。 但隨著共用知識時代的發展, 世界各地科技領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矽谷的唯一地位也有所改變。 本文作者 Preethi Kasireddy 現在是一名區塊鏈工程師, 她在本文中回首了自己畢業後到矽谷工作, 以及三年後離開矽谷的經歷, 或許對想要換個地方工作的你有一定的啟發。

我永遠想不到我會說這句話:這是我留在矽谷的最後一周。 這篇文章是分享我個人經歷的內容, 這次我不想再討論關於區塊鏈或者 Javascript 方面的內容, 而是想回首一下我過去幾年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段讓我渴望改變的旅程, 開車去到洛杉磯尋找一個新的住處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我與矽谷結緣

五年前, 也就是 2012 年的夏天, 我搬到了矽谷。 那時的我剛剛大學畢業,

因為接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offer 偶然間來到了這裡。 我當時懷著急切而又緊張的心情想要在這裡開始我的職業生涯, 坦白來說, 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該期待些什麼。

事實證明, 我非常幸運, 矽谷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 這裡有眾多優秀的企業家、工程師以及各色各樣敢於嘗試, 希望通過技術改變這個世界的人。 這與我的家鄉新澤西的生活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裡大部分人接受得都是社區大學的教育, 畢業後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25 歲左右就已經過上了安逸舒適的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中, 無論是對於理想、冒險還是職業生涯的發展, 可以選擇的空間都非常小。

所以, 可以想像, 來自新澤西的我到了三藩市工作之後就受到了一種文化的衝擊。

突然之間, 我發現自己被技術和創新的氛圍所包圍, 我發現自己已經身處於一個崇尚挑戰自我的社區環境之中。 在三藩市工作和生活的三年對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 因為我開始明白, 那些願意為那些看似瘋狂的想法全身心投入, 願意去挑戰風險的人, 他們的做法其實並不瘋狂。

第一個挑戰:高盛

大學畢業之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高盛的分析師崗位。 在這一崗位上, 通過與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們合作準備上市和收購事宜, 我瞭解了科技初創企業的財務基本狀況。 這對於我後來直接與這些科技公司合作方面來說大有裨益, 並且也埋下了我對於用軟體解決問題方面的一顆興趣的種子。

在高盛工作一年後, 我意識到銀行業的工作並不是我長期想做的, 我想像大學時期一樣做一名工程師。 於是我辭掉了這份光鮮亮麗的工作, 離開了高盛。 接下來我去了哪裡呢?

第二個挑戰:a16z

當時, 我最大的可能性是進入一家小型工業型初創企業做一名系統工程師, 但是, 在一封偶然的冷郵件之後, 一連串意外事件接踵而至。 我收到了 a16z 交易團隊崗位的 offer, 這絕對是不可拒絕的一個機會, 謝天謝地, 我也確實沒有想不開而去拒絕。

我在 a16z 度過了接下來兩年的時間, 在那裡, 我向各種的互聯網先驅人物學習, 像 Marc Andreessen、Ben Horowitz 和 Chris Dixon 等。 我看到成千上萬的公司向我們走來, 我瞭解他們的想法、他們的團隊、他們面臨的挑戰以及他們的實力。

我學到了創立一家成功的科技初創企業所具有的所有細節資訊, 同時我也學到了會導致企業失敗的一些常見的錯誤。 最重要的是, 我遇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企業家, 這些企業家激勵著我未來有一天也能夠像他們一樣。

第三個挑戰:回到工程領域

我離開 a16z 之後, 就轉向了軟體工程領域, 我還年輕, 我想為這個世界創建出一些東西。 你可以說我是在眼紅那些企業家們, 我也渴望能夠創建出自己的產品, 然後最終創立一家自己的企業。 這一過渡讓人感覺十分驚訝。 我在學習, 並且在以一種突破性的速度成長。 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激情, 我也為我的工作感到興奮。 坦率來講, 作為一名工程師我感覺到有如此多的樂趣, 甚至都不感覺自己是在工作。

除了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之外,我也感覺到我可以去做一些我之前想都不曾想的事情,因為工程師的工作讓我有了自由:只要我想,隨時隨地,我都可以對心所欲的創建任何東西的自由;去瞭解任何事物基本運作原理的自由;教授和授權新開發者的自由;而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名創造者,從無到有創造出一些東西的自由。

感覺開始發生變化

在我離開 a16z 回到工程師崗位工作之後,我對矽谷的生活感受開始發生變化。得益于開發人員自由的生活方式,我開始更多的出行,結交了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包括巴黎、倫敦、印度、維也納、澳大利亞、柏林、特拉維夫、南非、阿根廷、韓國等等。我也逐漸瞭解到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矽谷並不是工程、技術和創新聚集的唯一地方。我之前認為的只有在矽谷才能找到的東西,也開始出現在我去到的每一個城市之中。科技和創新的種子在紐約、洛杉磯、多倫多、柏林、特拉維夫、印度、瑞士甚至南非的一些地區開始生根發芽。

這其實並不是什麼意外,因為畢竟互聯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讓知識傳遍每一個角落。我自己也是從互聯網上獲得了大量的程式設計相關知識,其中有許多在過去是僅限於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或麻省理工等頂級高校學生才能享用到的資源,而我也只是成千上萬名網路資源管道學習群體中的一員。

如今,技術人員如果想尋找資金支持和社區環境,矽谷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矽谷的“群體思維”問題

儘管矽谷數十年來一直是科技和創新的中心,但我最近卻發現矽谷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現象,並且注意到這一現象的也絕不只是我一人。同質化的原因在於每個人似乎都有著類似的故事,無論他們是軟體工程師、產品經理、風險投資家還是企業家。他們的職業道路和目標可能與我的家鄉—新澤西州風格不同,但在矽谷地區,你卻能一遍又一遍聽到類似甚至同樣的故事。

我去過的每一家咖啡店或者是每一家餐廳,都能聽到有人在談論他們那 2000 萬美元的融資輪、2 億美元的退出或者是 200% 的年同比增長率。這種類似的思維和興趣,原來曾經是一件我認為很美好的事物,現在對我來說卻不再美好。我開始注意到他們有很多類似的看法和想法,他們稱之為“群體思維”。

矽谷有它的矛盾性,它是一個建立在不可預測的諸多想法之上的一個可預測思維模式的地方。

我在矽谷學到的第一課:要知道自己的夢想可以實現,並且走出你自己的道路

我並不是說矽谷沒有讓我學到任何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是一個學習冒險的理想場所,也是一個讓你瞭解到創造自己道路所擁有的價值,並且證明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地方。

在矽谷工作生活期間,我刻意讓自己努力對自己的夢想說“可以”。我想要自由地去創造我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做到了。我想儘快地學習和成長,我也做到了。我想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向他們學習,我同樣做到了。我想找到自己獨特的目標,而不是盲從“成功”的道路,我再次做到了。最重要的是,我想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道路,我也正在這樣做。

現在回頭去看,在我離開 a16z 去追尋自己的道路時,我為自己制定了一個路線圖,其中包含三部分:

1、找到我最喜歡開發的東西。

2、做到真正的擅長。

3、用我的這些專業技能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我學習了程式設計領域不同方面的知識,例如網路開發、移動開發和分散式系統等,也學習了包括機器學習和區塊鏈等不同應用領域的知識。我故意讓自己廣泛涉獵,盡可能的接觸更多的分支,也學會了為那些我最感興趣的產品編寫代碼。最終,我鎖定了區塊鏈。

我對區塊鏈的青睞始於我在 a16z 時首次對 Coinbase 進行投資之時,之後我一直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最後也進入了 Coinbase 擔任軟體工程師,這也讓我進一步深入到這一領域之中。離開 Coinbase 之後,我繼續瞭解和學習了區塊鏈的方方面面,現在我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讓自己做到真正的擅長。下一步就是利用我的技能去“創建一個能夠積極改變世界的公司或者是產品”。

追求自我的道路並不需要我留在矽谷。工程師的自由讓我可以去學習並且成長為一名企業家、作家和演講者,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去扮演這些角色。

我在矽谷學到的第二課:不是只有在矽谷才能改變世界

世界現在越來越全球化,矽谷只是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因為畢竟技術是全球性的,工程、創新和創業精神都是全球性的。事實證明亦是如此。我們看到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科技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他們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像中國的微信、印度的 Paytm 和肯亞的 mPesa。

並且,現在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全球各地之間的聯繫也更加容易,更加快捷。具體自己身處何地已經不再是一個限制條件,我們可以在南非編碼,然後將產品運往矽谷。除此之外,區塊鏈革命的全球性讓我對此感到真正的觸動。過去一年時間裡,我在區塊鏈技術方面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和開發,我發現矽谷之外的許多城市,像紐約、柏林、多倫多、中國、韓國和曼谷在推動區塊鏈技術方面都走在前沿位置。矽谷以外的許多地方正在開展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專案,試圖將區塊鏈技術帶給大眾。這一次,我發現矽谷並不是他們的中心。

然後我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我能離開矽谷,並且仍然可以去實現我的夢想嗎?離開矽谷我還可以創立一家規模龐大、足以改變世界的企業嗎?離開矽谷我還能對這一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嗎?這些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明顯,“可以”!

誠然,也有很多原因可以讓我留在矽谷。畢竟,矽谷是一個龐大的企業家網路,到處都是實現夢想的人。矽谷知道如何孕育出色的初創企業,並且在過去的五年裡,我自己在矽谷也搭建起了優秀的人脈網路。留在這裡,我會比較輕鬆,很容易就過上比較成功的生活,至少從財務上來看是這樣。

但坦率來說,我不想留在這裡。這樣感覺有些太簡單了,我年輕,充滿激情,富有動力,我不能讓慣性、熟悉感或者是金錢成為我不去追求更大、更艱巨目標的藉口。我要挑戰自己,為我的目標而奮鬥,哪怕日夜兼程也在所不惜。金錢給不了我這些,賺錢也從來不是我的主要動力。我在拿到第一年的獎金之前就離開了高盛,因為我當時急切想去 a16z,所以無法忍受再過兩個月自己討厭的生活。之後,我又放棄了在 a16z 的職業發展道路,成為了一名開發人員。挑戰以及有意義是我每天奮鬥的動力所在。我渴望去矽谷以外,去做更多的事情,去瞭解更多,體驗更多。

去往下一個城市

也許我對矽谷和三藩市有這樣的感覺只是因為我在這裡待得太久,也許是我需要改變,也許是成為一名工程師、作家和企業家的願望在向我呼喚,告訴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收拾行李,踏上了去往洛杉磯的下一趟冒險之旅。

你問我是否感到害怕嗎?廢話,不止害怕,而且是很害怕。除了幾個幾年來都沒有聯繫的大學同學之外,我在洛杉磯沒有一個認識的人。這聽上去很可怕,但同時我也感到欣喜,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我可以像五年前我去到矽谷一樣,從頭開始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人脈網路。

那我為什麼會選擇洛杉磯呢?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接近:洛杉磯與三藩市位置比較近, 3 個小時我就可以從洛杉磯到三藩市的任何地方。地理位置是我在選擇下一個城市時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因為對我來說,保持與矽谷的聯繫非常重要,距離近意味著我可以隨時、經常性的去到矽谷。

2、科技發展:洛杉磯的科技領域剛剛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隨著 Snapchat、Google、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等許多巨型科技公司在那裡建立了大型的園區,你可以想像洛杉磯絕對不乏優秀的科技人才。科技蓬勃發展之勢剛剛顯現,我預計這將在洛杉磯的每一個行業都產生連鎖反應。這也就意味著,在科技發展熱潮期,作為工程師或者是企業家有機會去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3、天氣:不誇張的說,洛杉磯的天氣絕對是完美。每天早晨醒來,都會發現眼光明媚,氣溫也完美到不行。我會有更多的時間待在戶外,心情也奇跡般變得更好。

4、多樣性:我喜歡洛杉磯到處都是充滿創意和藝術氛圍的人文環境,接觸到多元化的人讓我感覺耳目一新。我從科技領域以外的那些人(從事時尚、媒體、娛樂、藝術和房地產等)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5、忙碌:這裡的忙碌非常真實,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我迅速體驗到了這一點。我還記得在洛杉磯,我早晨第一次去健身房的場景,當時是五點半,健身房卻已經是半滿員狀態。當時,我看了自己的手錶好幾次,一度懷疑是我眼睛出了問題或者是手錶出了問題。過了幾天之後,我習慣了他們的這一狀態,我發現他們都是同我一樣,富有動力、充滿熱情、為目標全力以赴的人。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preethikasireddy/why-im-leaving-silicon-valley-72919edb3297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編輯:郝鵬程)

甚至都不感覺自己是在工作。

除了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之外,我也感覺到我可以去做一些我之前想都不曾想的事情,因為工程師的工作讓我有了自由:只要我想,隨時隨地,我都可以對心所欲的創建任何東西的自由;去瞭解任何事物基本運作原理的自由;教授和授權新開發者的自由;而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名創造者,從無到有創造出一些東西的自由。

感覺開始發生變化

在我離開 a16z 回到工程師崗位工作之後,我對矽谷的生活感受開始發生變化。得益于開發人員自由的生活方式,我開始更多的出行,結交了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包括巴黎、倫敦、印度、維也納、澳大利亞、柏林、特拉維夫、南非、阿根廷、韓國等等。我也逐漸瞭解到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矽谷並不是工程、技術和創新聚集的唯一地方。我之前認為的只有在矽谷才能找到的東西,也開始出現在我去到的每一個城市之中。科技和創新的種子在紐約、洛杉磯、多倫多、柏林、特拉維夫、印度、瑞士甚至南非的一些地區開始生根發芽。

這其實並不是什麼意外,因為畢竟互聯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讓知識傳遍每一個角落。我自己也是從互聯網上獲得了大量的程式設計相關知識,其中有許多在過去是僅限於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或麻省理工等頂級高校學生才能享用到的資源,而我也只是成千上萬名網路資源管道學習群體中的一員。

如今,技術人員如果想尋找資金支持和社區環境,矽谷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矽谷的“群體思維”問題

儘管矽谷數十年來一直是科技和創新的中心,但我最近卻發現矽谷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現象,並且注意到這一現象的也絕不只是我一人。同質化的原因在於每個人似乎都有著類似的故事,無論他們是軟體工程師、產品經理、風險投資家還是企業家。他們的職業道路和目標可能與我的家鄉—新澤西州風格不同,但在矽谷地區,你卻能一遍又一遍聽到類似甚至同樣的故事。

我去過的每一家咖啡店或者是每一家餐廳,都能聽到有人在談論他們那 2000 萬美元的融資輪、2 億美元的退出或者是 200% 的年同比增長率。這種類似的思維和興趣,原來曾經是一件我認為很美好的事物,現在對我來說卻不再美好。我開始注意到他們有很多類似的看法和想法,他們稱之為“群體思維”。

矽谷有它的矛盾性,它是一個建立在不可預測的諸多想法之上的一個可預測思維模式的地方。

我在矽谷學到的第一課:要知道自己的夢想可以實現,並且走出你自己的道路

我並不是說矽谷沒有讓我學到任何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是一個學習冒險的理想場所,也是一個讓你瞭解到創造自己道路所擁有的價值,並且證明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地方。

在矽谷工作生活期間,我刻意讓自己努力對自己的夢想說“可以”。我想要自由地去創造我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做到了。我想儘快地學習和成長,我也做到了。我想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向他們學習,我同樣做到了。我想找到自己獨特的目標,而不是盲從“成功”的道路,我再次做到了。最重要的是,我想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道路,我也正在這樣做。

現在回頭去看,在我離開 a16z 去追尋自己的道路時,我為自己制定了一個路線圖,其中包含三部分:

1、找到我最喜歡開發的東西。

2、做到真正的擅長。

3、用我的這些專業技能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我學習了程式設計領域不同方面的知識,例如網路開發、移動開發和分散式系統等,也學習了包括機器學習和區塊鏈等不同應用領域的知識。我故意讓自己廣泛涉獵,盡可能的接觸更多的分支,也學會了為那些我最感興趣的產品編寫代碼。最終,我鎖定了區塊鏈。

我對區塊鏈的青睞始於我在 a16z 時首次對 Coinbase 進行投資之時,之後我一直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最後也進入了 Coinbase 擔任軟體工程師,這也讓我進一步深入到這一領域之中。離開 Coinbase 之後,我繼續瞭解和學習了區塊鏈的方方面面,現在我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讓自己做到真正的擅長。下一步就是利用我的技能去“創建一個能夠積極改變世界的公司或者是產品”。

追求自我的道路並不需要我留在矽谷。工程師的自由讓我可以去學習並且成長為一名企業家、作家和演講者,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去扮演這些角色。

我在矽谷學到的第二課:不是只有在矽谷才能改變世界

世界現在越來越全球化,矽谷只是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因為畢竟技術是全球性的,工程、創新和創業精神都是全球性的。事實證明亦是如此。我們看到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科技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他們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像中國的微信、印度的 Paytm 和肯亞的 mPesa。

並且,現在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全球各地之間的聯繫也更加容易,更加快捷。具體自己身處何地已經不再是一個限制條件,我們可以在南非編碼,然後將產品運往矽谷。除此之外,區塊鏈革命的全球性讓我對此感到真正的觸動。過去一年時間裡,我在區塊鏈技術方面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和開發,我發現矽谷之外的許多城市,像紐約、柏林、多倫多、中國、韓國和曼谷在推動區塊鏈技術方面都走在前沿位置。矽谷以外的許多地方正在開展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專案,試圖將區塊鏈技術帶給大眾。這一次,我發現矽谷並不是他們的中心。

然後我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我能離開矽谷,並且仍然可以去實現我的夢想嗎?離開矽谷我還可以創立一家規模龐大、足以改變世界的企業嗎?離開矽谷我還能對這一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嗎?這些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明顯,“可以”!

誠然,也有很多原因可以讓我留在矽谷。畢竟,矽谷是一個龐大的企業家網路,到處都是實現夢想的人。矽谷知道如何孕育出色的初創企業,並且在過去的五年裡,我自己在矽谷也搭建起了優秀的人脈網路。留在這裡,我會比較輕鬆,很容易就過上比較成功的生活,至少從財務上來看是這樣。

但坦率來說,我不想留在這裡。這樣感覺有些太簡單了,我年輕,充滿激情,富有動力,我不能讓慣性、熟悉感或者是金錢成為我不去追求更大、更艱巨目標的藉口。我要挑戰自己,為我的目標而奮鬥,哪怕日夜兼程也在所不惜。金錢給不了我這些,賺錢也從來不是我的主要動力。我在拿到第一年的獎金之前就離開了高盛,因為我當時急切想去 a16z,所以無法忍受再過兩個月自己討厭的生活。之後,我又放棄了在 a16z 的職業發展道路,成為了一名開發人員。挑戰以及有意義是我每天奮鬥的動力所在。我渴望去矽谷以外,去做更多的事情,去瞭解更多,體驗更多。

去往下一個城市

也許我對矽谷和三藩市有這樣的感覺只是因為我在這裡待得太久,也許是我需要改變,也許是成為一名工程師、作家和企業家的願望在向我呼喚,告訴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收拾行李,踏上了去往洛杉磯的下一趟冒險之旅。

你問我是否感到害怕嗎?廢話,不止害怕,而且是很害怕。除了幾個幾年來都沒有聯繫的大學同學之外,我在洛杉磯沒有一個認識的人。這聽上去很可怕,但同時我也感到欣喜,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我可以像五年前我去到矽谷一樣,從頭開始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人脈網路。

那我為什麼會選擇洛杉磯呢?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接近:洛杉磯與三藩市位置比較近, 3 個小時我就可以從洛杉磯到三藩市的任何地方。地理位置是我在選擇下一個城市時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因為對我來說,保持與矽谷的聯繫非常重要,距離近意味著我可以隨時、經常性的去到矽谷。

2、科技發展:洛杉磯的科技領域剛剛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隨著 Snapchat、Google、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等許多巨型科技公司在那裡建立了大型的園區,你可以想像洛杉磯絕對不乏優秀的科技人才。科技蓬勃發展之勢剛剛顯現,我預計這將在洛杉磯的每一個行業都產生連鎖反應。這也就意味著,在科技發展熱潮期,作為工程師或者是企業家有機會去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3、天氣:不誇張的說,洛杉磯的天氣絕對是完美。每天早晨醒來,都會發現眼光明媚,氣溫也完美到不行。我會有更多的時間待在戶外,心情也奇跡般變得更好。

4、多樣性:我喜歡洛杉磯到處都是充滿創意和藝術氛圍的人文環境,接觸到多元化的人讓我感覺耳目一新。我從科技領域以外的那些人(從事時尚、媒體、娛樂、藝術和房地產等)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5、忙碌:這裡的忙碌非常真實,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我迅速體驗到了這一點。我還記得在洛杉磯,我早晨第一次去健身房的場景,當時是五點半,健身房卻已經是半滿員狀態。當時,我看了自己的手錶好幾次,一度懷疑是我眼睛出了問題或者是手錶出了問題。過了幾天之後,我習慣了他們的這一狀態,我發現他們都是同我一樣,富有動力、充滿熱情、為目標全力以赴的人。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preethikasireddy/why-im-leaving-silicon-valley-72919edb3297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編輯:郝鵬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