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歲女孩服藥輕生,我們還在焦慮孩子沒有競爭意識?

一邊是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比拼中落敗, 被父母打罵, 被老師歧視, 最後不堪重負, 放棄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一邊是家長焦慮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 為什麼我家孩子就自甘中流?

其實, 競爭意識對於孩子來說, 根本就沒什麼用, 反而像個地雷, 千萬別讓孩子早早背上。

幾天前, 好友在朋友圈裡抱怨兒子測驗成績不理想, 在班上也就是十幾名的水準, 卻依然跟小夥伴們樂顛顛地去踢球。 而班裡有那麼幾個同學成績不好, 名次沒進前五, 就咬牙切齒地發奮努力。 她有些發愁——兒子怎麼就這麼沒有好上進心、沒有競爭意識?怎麼辦?

而在我們看來, 她真沒什麼可愁的, 十歲的小男孩學習還不錯, 專注力很強, 陽光健康活潑, 一切都是一個十歲孩子應該有的模樣。

最近, 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新聞:江蘇10歲女孩因成績差, 家中服藥輕生, 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和374字的2頁遺書。

女孩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 我可能不在世了, 因為我學習不好, 我死不是因為爸媽, 也不是因為老師, 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 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 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 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老師不讓我考試了, 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一邊是家長焦慮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 為什麼我家孩子就自甘中流;一邊是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的比拼中失敗, 就要被父母打罵, 被老師歧視, 最後不堪重負, 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可很多家長是看不到這些事件背後的可笑的邏輯的, 孩子就一定要參與這種整齊劃一的競爭嗎?孩子從小就要像職場中打拼的人一樣,

為了KPI辛苦計較地活著嗎?

競爭意識需要從小培養嗎?

很多家長都認為競爭意識得從小培養, 就像要從小培養學習習慣、閱讀習慣一樣, 唯有如此, 才能適應將來成人社會的競爭。

那我們來看競爭是什麼?競爭是個體或群體間力圖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 它要求每個參與者最大限度地獲得小群體和個人利益, 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是一種排他性的行為。

所謂的競爭意識, 就是力求勝過或壓倒對方的一種心理狀態。 競爭意識的核心要義在於“比較”和“求贏”。 那麼競爭意識在童年時期真的有那麼重要麼?

在我看來, 競爭意識對於孩子來說, 根本就沒什麼用, 反而像個地雷, 千萬別讓孩子早早背上。

這源於我小時候親眼目睹、印象頗深的一件事。

一天放學, 我們在校門口排著隊在等家長來接。 突然, 一個小男孩嚎啕大哭起來, 蹲在地上聲嘶力竭, 滿臉通紅, 還拽著路邊欄杆, 死活不走。 不僅老師、同學, 所有路過的人都被驚動了, 全都圍了過來, 以為出了什麼大事。

小男孩泣不成聲, 複帶著抖音重複著幾句話——

“媽媽, 我對不起你!”“媽媽, 我沒臉見人!”“我沒臉回家!”

到底出了什麼事?讓一個小孩傷心成這樣, 說出這種話來?是在學校闖了大禍了吧?!小男孩的媽媽也手足無措, 不停安慰孩子, 要帶孩子回家, 可是孩子還是不停地大哭。

有家長上去詢問才知道, 原來是這次期中測驗, 小男孩語文數學都沒有考到100分, 一個98一個96, 沒有得到“雙百”,

並沒有闖禍之類的大事發生, 就是考試沒得第一名。

作為同級的小學生, 我也參加了期中測驗, 考的成績比他差。 然而成績出來, 我沒有覺得有多值得難過, 看了看錯題也就算過去了。 因為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出現, 當天回到家我就被我媽修理了一頓, 理由是“考得不好就算了, 還有心情玩?!”“一點好勝心都沒有!”。

才八歲的小孩啊, 這種超越年齡的語言和行為, 真的正常?真的值得褒獎麼?沒有考到第一名就情緒崩潰, 甚至“沒臉見人”了?我們這些回家被對比、被修理的、沒心沒肺的熊孩子們, 才是小孩該有的真實的樣子吧?

也不知道那個小男孩後來怎麼樣了, 是不是一路名校讀了上去, 或者再後來成了人生贏家?只是這十多年來, 我一想起小學門口的那一幕仍覺得“驚悚”。

過早強調競爭

摧毀的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動機

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是人天生的好奇心,學習求知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有成就感的。過早引入競爭,用分數、排名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是一劑看似有效但弊大於利的毒藥。

過於強調競爭,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可能把學習看得無比功利,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滿分、得第一,成績好就是有臉見人,就是有面子的事情。

如果僅靠這些外在的評價和激勵,沒有內在的好奇心驅動,考試考的就好好學,考試不考的就沒興趣。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需要一個人堅持終身學習的,抱著功利的思想,靠著外界的激勵機制才能學習的孩子,怎麼可能走得長遠呢?

刻意培養競爭意識

會削弱孩子真正競爭力的養成

首先,競爭意識會將孩子和家長的注意力引向“與他人比較”和“贏的結果”上,同時還會放大自身的不足,忽視對孩子自身和內在的提高,只要比別人強就好。

每一個人的成長發育都有自己特定的規律,真正高效的學習和內在的養成,必須建立在充分認知自己的特質和天賦的基礎上。

別的孩子語文考了一百分,你也百般鞭策、刺激孩子,下次語文也要考一百分,不能落後。但其實可能孩子更擅長的是數學,又何必在語文上跟最優秀的孩子比呢,說實話那差距始終存在。

如果我們焦慮於差距,糾結於被人比下去,就會忽視孩子具體在閱讀、作文等方面實際的進步,因為你比較的是名次,關注的是分數。

童年的任務是——向內積聚勢力,發展獨特個性,而不是排他性的向外拓展。像一株嫩芽長成蒼天大樹,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悉心灌溉,要歲月來養成和積澱。成年人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和呵護,而不是人為注射“競爭意識”強心劑來干擾自然的生長。

此外,“面子”“有臉見人”這些成人世界的詞彙過早灌輸給孩子,小小少年,暮氣沉沉,這真的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麼?

因此,不能過分誇大競爭的正面效應,漠視了它同時帶來的負面殺傷力。尤其是在孩童時期,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階段,過早引入和強化“競爭意識”,是錯誤理解了童年階段的真正任務,是極不可取的。

沒有任何人能保證自己在競爭中永遠不敗,競爭意識與挫敗感、恐懼感、壓力相伴相生,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階段是許多心理品質發展和形成的時期,此時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很不成熟,如果壓力過大,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不安。

特別是那些要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希望在競爭中取得好成績,但又害怕得不到,常常處於緊張狀態。

這樣長久的、超過承受力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學習的效率和品質。而情緒上的毒素太多了,又會影響到生理健康。

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發育當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發育。

▲ 如果我們都這麼教育孩子、要求孩子……

過多強調競爭意識

會損傷合作意識

我們總強調競爭,強調這是個競爭的社會,可是也同樣是個充滿合作的社會啊!沒有團隊合作,單靠個體的力量,人類社會是不會從蠻荒走到今天。

成年人喜歡用商業上的驚心動魄你死我活,來督促自己和孩子要有“競爭意識”,但是無數商業案例告訴我們:合作可以獲得更大更好的結果。

前方B國戰士在與A國近身廝殺肉搏,後方傳報雙方主帥已握手言和,我們已成兄弟。現實往往就是如此神奇和魔幻,滴滴與快的、優酷和土豆,當年掀起的波瀾我們還沒忘記。

我有一律師朋友,他專攻的領域不是大眾熟知的刑事、婚姻、房產這些,而是非常小眾的影視娛樂法律。剛入行時,全國這個領域的律師團隊也沒幾個。遇見做這一行的同行,他的心態都是積極交流,互相傳播經驗,甚至互相合作,介紹客戶。

我問他們“這個領域這麼專業又小眾,市場有限,你們不怕同行競爭麼?”他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更要經常交流,多合作。大家共同把這個市場做大,然後才能談得上競爭。不然,大家保守自閉,全都沒飯吃!”

果然如此,現在這一領域讓這些專業團隊的律師的做得越來越規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全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律師開始從事這個領域。

做大以後呢?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了麼?領頭的團隊又開始互相尋求合作,開始了幾大團隊合併的道路。果然是那句話,草根還在玩命互掐,精英早已尋求合作。

當年考研備戰,班裡有兩個女同學要考同一個學校同一專業,這專業一共全國招生幾十人。這兩人是不是互相提防,明爭暗鬥了?不。恰恰相反,兩人經常一起交流複習心得,互相幫忙買參考資料。

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就是:“全國那麼多考生,如果我沒考上她考上了,那也不是被她競爭下去的,主要是自己技不如人。這麼小眾的專業,難得遇到同班一起備考的,不如一起督促交流進步。”最後呢,她們倆都考上了,攜手共進。親密合作還會幫她們收穫了成長中最珍貴的友情。

從小對名次分數斤斤計較

哪來人生的大格局?

我們常說有些人“格局大,自帶氣場兩米八“,在他們身上,你總覺得蘊含著龐大的能量,面對困難不畏懼,做起事來不畏手畏腳;而有的人心胸狹隘,有的是小聰明小算計,凡事愛鑽營,0.1釐米的內涵讓人一眼望穿,我們會說這樣的人“格局小”。

童年和少年時代通常情況下,接觸的圈子非常有限,就算凡事必爭,爭來爭去也都是周圍的一小撮人。如果競爭、比較能獲得幸福感,也就是只限於比隔壁老王家他兒子強點。

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偏科很厲害,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語文和歷史。剛進宿舍第一天,一個舍友她媽知道我的情況後,突然用不大不小的聲音對她閨女說“某某學習也還不錯,這都是你的競爭對手!你要有這意識!”空氣瞬間凝結,我倆相望,一時無言。當時心中就一萬頭神獸飄過,這競爭意識!高考合著就我跟她兩人參加麼?全省多少人啊?

父母這種有意無意的比較和提醒,對於孩子之間的相處和正常交往都是一種負面的影響,為了名次分數斤斤計較,因為誰比我強就暗暗較勁,甚至班上前幾名的同學都是形同陌路的,這樣的人際關係培養出來的孩子,又怎能做成大事,擁有人生的大格局呢?

別用自己的得失心

影響孩子的成長軌跡

網上有不少專家支招,教家長應該培養怎樣正確的競爭意識。所謂正確的競爭意識就是——拼盡全力打敗對手,但是勝不驕敗不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簡直是聖人的標準啊!作為家長,成年人,你自己能做到麼?

你自己能做到跟辦公室同事公平競爭上崗,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勝了能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外露,能擁抱安撫被你打敗的同事?敗了能不羡慕嫉妒恨,能大方祝福,我們繼續是辦公室的好朋友?

大多數的成年人,家長自己都做不到,又何來培養心智尚未發育健全的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 面對競爭過程中的得與失,平常心最重要。

真競爭還是假競爭?

競爭的正面意義,是很多喜歡給孩子強調競爭意識的家長特別看重的,認為在競爭過程中能夠提高孩子的能力,促進競爭力的培養。但是,在看重競爭的正面意義的同時,要區分哪些是“真競爭”,哪些是“假競爭”?

我們從小到大,尤其是現在,遇到的很多競爭往往是“假競爭”。在孩子參與的許多活動中,都能看到是家長在主導著;奧數、藝術節一定要獲得第幾名;講故事比賽中,家長準備配樂、教動作、形體,把孩子指揮得“團團轉”。看似是孩子的競爭,實際上家長“越位”包辦了很多事,家長的意願大於孩子的想法。

比如,前段時間在微信刷屏的某小學孩子研究蘇軾的成果,各種讓成年人閃瞎眼的老練霸道的論文,其實是家長的“貢獻”。

還有大家吐槽幼稚園手工作業,家長疲于應對。你再看,家長們拿出來一個個精雕細琢的手工作品,明顯沒孩子什麼事,忽視了幼稚園老師強調的“親子活動”,不要求作品多精緻多漂亮,而是希望孩子多參與,哪怕是亂七八糟看起來的幼稚塗鴉。

可是太多家長出於競爭和攀比,急於拿出的是精緻的作品,而不是孩子的參與度!要知道,交出一份熊孩子搗蛋亂做的東西在班裡是多丟臉的一件事。

如果要競爭,孩子需要的是“真競爭”,而不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如今所謂的競爭意識,到最後培養起來的不是孩子的競爭力,而是家長的“攀比心”。

說到底,童年不需要刻意培養競爭意識。人類社會天然存在競爭,誰都有想比別人做得更好的意識。競爭意識也是人的一生從青少年時期萌芽,到中青年旺盛,再到老年漸漸淡化這樣的一個過程。

尊重規律,這一過程沒必要也不應該催化加速。幼年忙於競爭只會干擾成長,老年還不放鬆競爭,只會加速衰亡。

何況,孩子在學校有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鼓勵、有考試評價體系和成績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加,成績、排名、升學,這些中國學校天然自帶的競爭壓力,會毫不例外地壓到孩子頭上來的。

將來,孩子還會面對職業、家庭、中年危機等等帶來的競爭壓力。真能沒心沒肺、毫無競爭意識地自由活著,就這十來年而已。所以,別再加強競爭意識了,放過孩子吧。

最後收集了幾句名言,送給我們的孩子和家長。

想贏的贏不了,不怕輸的才能贏。

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熊亮繪本作品《我們要第一》。

作者簡介

山抹微雲:資深品牌策劃,自由撰稿人,不安分的好奇媽媽,親子旅行踐行者,著有旅行隨筆《出發,總有新的世界在等你》

我一想起小學門口的那一幕仍覺得“驚悚”。

過早強調競爭

摧毀的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動機

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是人天生的好奇心,學習求知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有成就感的。過早引入競爭,用分數、排名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是一劑看似有效但弊大於利的毒藥。

過於強調競爭,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可能把學習看得無比功利,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滿分、得第一,成績好就是有臉見人,就是有面子的事情。

如果僅靠這些外在的評價和激勵,沒有內在的好奇心驅動,考試考的就好好學,考試不考的就沒興趣。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需要一個人堅持終身學習的,抱著功利的思想,靠著外界的激勵機制才能學習的孩子,怎麼可能走得長遠呢?

刻意培養競爭意識

會削弱孩子真正競爭力的養成

首先,競爭意識會將孩子和家長的注意力引向“與他人比較”和“贏的結果”上,同時還會放大自身的不足,忽視對孩子自身和內在的提高,只要比別人強就好。

每一個人的成長發育都有自己特定的規律,真正高效的學習和內在的養成,必須建立在充分認知自己的特質和天賦的基礎上。

別的孩子語文考了一百分,你也百般鞭策、刺激孩子,下次語文也要考一百分,不能落後。但其實可能孩子更擅長的是數學,又何必在語文上跟最優秀的孩子比呢,說實話那差距始終存在。

如果我們焦慮於差距,糾結於被人比下去,就會忽視孩子具體在閱讀、作文等方面實際的進步,因為你比較的是名次,關注的是分數。

童年的任務是——向內積聚勢力,發展獨特個性,而不是排他性的向外拓展。像一株嫩芽長成蒼天大樹,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悉心灌溉,要歲月來養成和積澱。成年人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和呵護,而不是人為注射“競爭意識”強心劑來干擾自然的生長。

此外,“面子”“有臉見人”這些成人世界的詞彙過早灌輸給孩子,小小少年,暮氣沉沉,這真的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麼?

因此,不能過分誇大競爭的正面效應,漠視了它同時帶來的負面殺傷力。尤其是在孩童時期,是孩子成長發育的階段,過早引入和強化“競爭意識”,是錯誤理解了童年階段的真正任務,是極不可取的。

沒有任何人能保證自己在競爭中永遠不敗,競爭意識與挫敗感、恐懼感、壓力相伴相生,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階段是許多心理品質發展和形成的時期,此時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很不成熟,如果壓力過大,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不安。

特別是那些要強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希望在競爭中取得好成績,但又害怕得不到,常常處於緊張狀態。

這樣長久的、超過承受力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澱毒素,影響學習的效率和品質。而情緒上的毒素太多了,又會影響到生理健康。

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發育當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發育。

▲ 如果我們都這麼教育孩子、要求孩子……

過多強調競爭意識

會損傷合作意識

我們總強調競爭,強調這是個競爭的社會,可是也同樣是個充滿合作的社會啊!沒有團隊合作,單靠個體的力量,人類社會是不會從蠻荒走到今天。

成年人喜歡用商業上的驚心動魄你死我活,來督促自己和孩子要有“競爭意識”,但是無數商業案例告訴我們:合作可以獲得更大更好的結果。

前方B國戰士在與A國近身廝殺肉搏,後方傳報雙方主帥已握手言和,我們已成兄弟。現實往往就是如此神奇和魔幻,滴滴與快的、優酷和土豆,當年掀起的波瀾我們還沒忘記。

我有一律師朋友,他專攻的領域不是大眾熟知的刑事、婚姻、房產這些,而是非常小眾的影視娛樂法律。剛入行時,全國這個領域的律師團隊也沒幾個。遇見做這一行的同行,他的心態都是積極交流,互相傳播經驗,甚至互相合作,介紹客戶。

我問他們“這個領域這麼專業又小眾,市場有限,你們不怕同行競爭麼?”他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更要經常交流,多合作。大家共同把這個市場做大,然後才能談得上競爭。不然,大家保守自閉,全都沒飯吃!”

果然如此,現在這一領域讓這些專業團隊的律師的做得越來越規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全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律師開始從事這個領域。

做大以後呢?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了麼?領頭的團隊又開始互相尋求合作,開始了幾大團隊合併的道路。果然是那句話,草根還在玩命互掐,精英早已尋求合作。

當年考研備戰,班裡有兩個女同學要考同一個學校同一專業,這專業一共全國招生幾十人。這兩人是不是互相提防,明爭暗鬥了?不。恰恰相反,兩人經常一起交流複習心得,互相幫忙買參考資料。

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就是:“全國那麼多考生,如果我沒考上她考上了,那也不是被她競爭下去的,主要是自己技不如人。這麼小眾的專業,難得遇到同班一起備考的,不如一起督促交流進步。”最後呢,她們倆都考上了,攜手共進。親密合作還會幫她們收穫了成長中最珍貴的友情。

從小對名次分數斤斤計較

哪來人生的大格局?

我們常說有些人“格局大,自帶氣場兩米八“,在他們身上,你總覺得蘊含著龐大的能量,面對困難不畏懼,做起事來不畏手畏腳;而有的人心胸狹隘,有的是小聰明小算計,凡事愛鑽營,0.1釐米的內涵讓人一眼望穿,我們會說這樣的人“格局小”。

童年和少年時代通常情況下,接觸的圈子非常有限,就算凡事必爭,爭來爭去也都是周圍的一小撮人。如果競爭、比較能獲得幸福感,也就是只限於比隔壁老王家他兒子強點。

我剛上高中的時候,偏科很厲害,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語文和歷史。剛進宿舍第一天,一個舍友她媽知道我的情況後,突然用不大不小的聲音對她閨女說“某某學習也還不錯,這都是你的競爭對手!你要有這意識!”空氣瞬間凝結,我倆相望,一時無言。當時心中就一萬頭神獸飄過,這競爭意識!高考合著就我跟她兩人參加麼?全省多少人啊?

父母這種有意無意的比較和提醒,對於孩子之間的相處和正常交往都是一種負面的影響,為了名次分數斤斤計較,因為誰比我強就暗暗較勁,甚至班上前幾名的同學都是形同陌路的,這樣的人際關係培養出來的孩子,又怎能做成大事,擁有人生的大格局呢?

別用自己的得失心

影響孩子的成長軌跡

網上有不少專家支招,教家長應該培養怎樣正確的競爭意識。所謂正確的競爭意識就是——拼盡全力打敗對手,但是勝不驕敗不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簡直是聖人的標準啊!作為家長,成年人,你自己能做到麼?

你自己能做到跟辦公室同事公平競爭上崗,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勝了能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外露,能擁抱安撫被你打敗的同事?敗了能不羡慕嫉妒恨,能大方祝福,我們繼續是辦公室的好朋友?

大多數的成年人,家長自己都做不到,又何來培養心智尚未發育健全的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 面對競爭過程中的得與失,平常心最重要。

真競爭還是假競爭?

競爭的正面意義,是很多喜歡給孩子強調競爭意識的家長特別看重的,認為在競爭過程中能夠提高孩子的能力,促進競爭力的培養。但是,在看重競爭的正面意義的同時,要區分哪些是“真競爭”,哪些是“假競爭”?

我們從小到大,尤其是現在,遇到的很多競爭往往是“假競爭”。在孩子參與的許多活動中,都能看到是家長在主導著;奧數、藝術節一定要獲得第幾名;講故事比賽中,家長準備配樂、教動作、形體,把孩子指揮得“團團轉”。看似是孩子的競爭,實際上家長“越位”包辦了很多事,家長的意願大於孩子的想法。

比如,前段時間在微信刷屏的某小學孩子研究蘇軾的成果,各種讓成年人閃瞎眼的老練霸道的論文,其實是家長的“貢獻”。

還有大家吐槽幼稚園手工作業,家長疲于應對。你再看,家長們拿出來一個個精雕細琢的手工作品,明顯沒孩子什麼事,忽視了幼稚園老師強調的“親子活動”,不要求作品多精緻多漂亮,而是希望孩子多參與,哪怕是亂七八糟看起來的幼稚塗鴉。

可是太多家長出於競爭和攀比,急於拿出的是精緻的作品,而不是孩子的參與度!要知道,交出一份熊孩子搗蛋亂做的東西在班裡是多丟臉的一件事。

如果要競爭,孩子需要的是“真競爭”,而不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如今所謂的競爭意識,到最後培養起來的不是孩子的競爭力,而是家長的“攀比心”。

說到底,童年不需要刻意培養競爭意識。人類社會天然存在競爭,誰都有想比別人做得更好的意識。競爭意識也是人的一生從青少年時期萌芽,到中青年旺盛,再到老年漸漸淡化這樣的一個過程。

尊重規律,這一過程沒必要也不應該催化加速。幼年忙於競爭只會干擾成長,老年還不放鬆競爭,只會加速衰亡。

何況,孩子在學校有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鼓勵、有考試評價體系和成績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加,成績、排名、升學,這些中國學校天然自帶的競爭壓力,會毫不例外地壓到孩子頭上來的。

將來,孩子還會面對職業、家庭、中年危機等等帶來的競爭壓力。真能沒心沒肺、毫無競爭意識地自由活著,就這十來年而已。所以,別再加強競爭意識了,放過孩子吧。

最後收集了幾句名言,送給我們的孩子和家長。

想贏的贏不了,不怕輸的才能贏。

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備註:本文配圖來自熊亮繪本作品《我們要第一》。

作者簡介

山抹微雲:資深品牌策劃,自由撰稿人,不安分的好奇媽媽,親子旅行踐行者,著有旅行隨筆《出發,總有新的世界在等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