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永遠銘記心中的恩師

師恩如山

我於1991年6月中師畢業後, 從五華的小山村來到惠陽區良井鎮北聯小學任教。 那是一個很小的小學, 也許在村子裡已經很不顯眼,

如果不是聽到學校裡傳來的讀書聲, 大家可能已經認為這個小學校已經荒廢。 當我捧著一疊作業本走來的時候, 同學們看到我的步子有些蹣跚, 年紀雖小, 但額頭上也可見幾根頭白髮。 當我走進了這個小小學校, 小學校裡馬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那是的恩師就是現在的惠陽區良井鎮教育辦副主任劉譚軍名師。

我年幼17歲, 來到這個很小的學校, 週六、日學校是不開膳的, 只好到恩師劉譚軍名師家裡樽飯吃。 劉譚軍名師, 常過問我教學上、生活上、婚姻上等的事情, 親如兄弟, 像父輩一樣關心著我的成長。 在良井鎮北聯小學渡過了難忘的三個學期的任教時間。 從師範剛出來的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過程, 肩負著老師的義務與責任,

肩負著學校與家長的寄託, 肩負著同事與校長的關注, 肩負著自我成長與恩師名譽囑託。 為了學生的美好明天, 我只好在恩師劉譚軍名師的指導下, 一步一個腳印, 認真細心備課, 上課, 改作, 輔導, 請教, 反思,

慢慢地有了一點一點的進步。 當老師, 師德與責任是首要的, 老師是一份良心的工作, 對專業知識, 做到精准, 不能含糊的解答學生的疑問, 那麼, 就需要有淵博的知識, 上知天文地理, 下知常識禮儀, 特別是家鄉習俗的知識, 風度人情等鄉土教材的熟悉要瞭若指掌, 才能在課堂上贏得學生們的認可與尊重。

鄉村的孩子們是純真、豐富力、探知、勇敢等多種型性格組成的一個真誠靈魂。

鏡頭一:“老師來了!”孩子們立即簇擁過來,

拿著書本, 拿著作業本, 問長問短。 太陽從東面的山坳爬上來, 小學校裡頓時充滿了溫暖。 雖然這群孩子沒有統一的校服, 有些孩子穿著帶補丁的衣裳, 還有的臉上還有沒洗乾淨的泥汙, 但這是一群充滿希望的孩子。

鏡頭二:很舊的講臺, 很舊的黑板。 老師走上了講臺, 給眼神中充盈著渴望的孩子們輸灌著知識。 老師講解著, 學生們認真地聽著, 似乎在給這些孩子們講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 老師的眼神是那麼的慈祥, 語氣是那麼的自信。 讀書聲也在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山坳裡傳出來, 穿過大山之間, 仿佛傳到了外邊的世界。 老師細心地播種著火種, 雖然這些火種很微弱, 但是卻已經倔強地燃燒了起來。

鏡頭三:那是我年輕, 這裡更偏僻了, 雖然學校裡很小, 但是山裡的人們卻願意把孩子送到這裡上學。 每天迎接晨曦, 送別晚霞, 這麼周而復始, 我在這所小學校裡辛勤地耕耘。 在別人看來, 播種的是希望, 收穫的卻是無比的快樂。

鏡頭四: 1993年3月, 我來到東莞市樟木頭鎮任教, 因為是有個春節隔著, 我沒有告訴同學們。 聽說恩師說, 開學時, 同學們知道我到另一個地方任教後, 一個班30多為同學都哭了起來, 這是我教學的成功, 還是對學生人性上關懷得到同學們的認可, 還是那是老師上課時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呢?我至今還沒有答案。 但是, 現在的他們整天打聽我的下落, 我雖有見過恩師, 可惜不敢告訴同學們。 因為同學們需要我的時候,

我離開他們, 向更好的地方發展。 怕同學們說我自私, 這是我教學上第一次離開鄉村教育, 同學們舉動讓我感到的震撼, 卻讓我無地自容, 我的形象變得渺小起來, 只能讓我成長的歲月中留下了遺憾。

人生道路上成長歷程裡, 能得到同行名師的指導是一種緣分, 更是一種福分。 如今, 劉譚軍恩師對我的引導,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也忘不了悉心關懷的美好歲月。 如今的科技發達, 微信的力量把我們的友誼拉得更近, 談得更細, 聊得更高興。 讓人生第一段成長歲月的日子, 永遠銘記心中, 讓這種火把傳遞給下一輩, 讓教育的青春歲月成為有價值的回憶與傳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