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短信快死了,可給你發短信的回憶還閃著光

看這篇推送前, 想請大家看看自己的手機短信(不是微信也不是QQ), 回答這個問題:上一次有快遞員之外的活人跟你用短信對話聊天, 是什麼時候了?

反正小編看了眼自己的, 最大的感受是不知道澳門賭場對我有什麼誤解, 隔三差五地盛情邀請。

其餘部分則基本是驗證碼的天下了。

之所以會想到這個話題, 是因為最近有這麼一個不起眼的紀念日:

不知不覺間, 距離1992年12月3日世界上第一條短信被發出, 已經過去整整25年了。

25年前, 22歲的軟體工程師尼爾·帕普沃思用電腦給同事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短信, 內容是: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

不過, 同事接收到這條短信的Orbitel 901便攜電話↓↓↓不僅重如秤砣, 還沒有回復功能, 所以這條短信並沒有得到回應……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 手機的短信通訊功能後來會影響了全世界。 雖然不是尼爾·帕普沃思發明的短信, 但這依然是人類通訊歷史上的一大標誌性事件。

而對於中國的手機用戶來說, 親身經歷短信的變遷史, 也就是這十幾年間的事, 幾代人都對它有深刻的共同記憶——

隨著行動電話進入中國, 中國人從1998年開始真正接觸到了短信功能, 2000年中國的手機短信數量就到達了10億。

僅僅4年過後, 這個數字就飛漲到了900億條。 2012年, 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達到8973.1億條。

而對於在21世紀前10年見證過短信之輝煌的人來說, 那段時間短信更是承載了各種有關感情的美好回憶——

畢竟那時, 認認真真發短信, 不見面的時候也在短信裡有說不完的話,

就是交情的最好證明了。

在智慧手機誕生、普及之前, 在有能力擁有手機的人群裡, 基本上人手一支直板機。

沒有圖, 沒有聲音, 傳遞資訊純靠赤裸裸的文字(和現在看起來特別有時代感的顏文字), 導致那時候發短信聊天總要好好斟酌一番, 不像現在,

隨隨便便來個表情包就能拯救局勢。

當然, 最主要的顧慮是運營商的資費問題——現在我們擔心的是月底流量花光, 那時候要命的是短信套餐用光。 一不小心幾百條的包月流量就出去了, 超出套餐外1毛/條的計費規格簡直讓學生党肉疼不已。

因此, 那時候的人發短信看起來都特別話嘮, 恨不得一條短信裡把上限70字都用掉, 不然總感覺自己有點浪費。 誰要是敢只回“嗯嗯啊啊”的, 那絕對是土豪。

可是就算發短信費錢, 那時候也是真·管不住我這手。

不知道跟同學、朋友、喜歡的人, 怎麼就有那麼多話可以說, 上學的時候整天湊在一起, 放學了還要捧著手機聊, 甚至手機上的第二社交場比在學校面對面還能衍生劇情, 一個月的短信數輕輕鬆松就能上千, 連盲打技能都練出來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熟能生巧”的老話一點都不騙人——

要是把這瘋狂溫習打字技巧的精神頭用在做題上,估計早考上清華北大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回想已經涼了的非智慧手機和短信功能時,總是自帶青春濾鏡,讓人感懷青春期和校園裡的小情愫。

“發短信談戀愛”這個時代符號,在太多人身上留下印記了。

當那一代人長大後,看到懷舊青春劇裡的女孩在課堂上偷偷給暗戀的男生發短信,看到藍屏上的每個字眼都閃爍著曖昧的悸動,都忍不住讓自己那顆老阿姨老叔叔心飄回到10年前。

那時,校園時代的小情侶怎麼敢在老師和家長的眼皮底下卿卿我我,當然只有手機短信是最好的選擇。

它既有書信文字傳情的含蓄和私密感,又有打電話的快捷及時,可是又不會像書信一樣太耗人心力,也不會像電話一樣太公開張揚。

可以說,短信的出現完美地中和了這兩樣老式傳情工具。

當然,一些隻屬於二零零幾年的年輕人小心思也隨之出現。

比如現在再也不會有的這種感受——等ta回短信。

那時候你一定有過這種經歷:在插在電腦的耳機裡聽到一陣雜音,就瞬間開心、立刻拿起手機看短信,感覺自己像個預言家。

要麼是在那些百無聊賴躺在床上的夜晚,把手機放在肚皮上,好等它一振動就在第一時間知道,ta終於跟我說話了。

當時發短信這種事,不像QQ能抖動視窗試探,也不像微信能看到對方有沒有“正在輸入”,更不像iMessage能看到是否已讀。

那時候短信一去,倒真有點寄出書信卻收不到回音的焦灼感,收到回音也自然是開心百倍。

另一個總能激發直板機時代特色戀愛情節的,是當時手機坑爹的記憶體。

今天我們是被蘋果手機的16G記憶體折磨得要死,不知道該刪哪個APP,當年卻是被只能存100條短信的記憶體卡逼瘋,不知道該留哪條短信。

可是對那時候情竇初開男孩女孩來說,對方發來的每一個字都彌足珍貴,每一條短信都傻笑著反復看過幾百遍,哪怕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也萬萬捨不得刪掉。

要是擱現在,電子設備裡的東西匯出備份就好了。可是那時候的年輕小孩哪懂這些,為了留住自己視如珍寶的東西,只會傻傻地付出體力勞動——

手抄。

知乎匿名使用者:奔四的小哥10年前用的是諾基亞8210直板機,只能存50條短信,又捨不得刪掉,於是,前女友交往中,手抄下了她發給我的每。一。條。短。信。

這些寫滿了年少愛戀的本子,早就不知道遺失在了哪次搬家中;當年小心寶貝的短信記錄,也早就不知道在哪個打不開的老手機裡被遺忘了;甚至當時做出這些事的人,可能都忘了自己當年還有過這麼傻乎乎的中二病。

可是這些落在歷史裡無法再前進的東西,回頭看的時候就是免不了顯得傻乎乎的。

那時候我們對發短信熟悉到,發展出了一套和九宮格輸入法對應的暗號,直到現在在九宮格按順序摁下91616都知道是在打“晚安”,962464是“我愛你”。

那時候還流行反轉文字的老梗,多少男生都有樣學樣地把這串字元↓↓↓發給喜歡的女生,享受那個傻瓜猜不出來、撒嬌說“求求你了,快告訴我吧”。

現在再拿這個陳年老梗去撩妹的話,人家只會覺得你是互聯網僵屍吧。

這種時代感極強的、只在短信時代有意義的符號,早已經跟著《志明與春嬌》的情節一起,成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留下的遺產。

當然,短信梗的衰落,是短信本身衰落的結果。

前面說到2012年全年短信流量的輝煌,其實少了後半句——那也是短信開始過氣的起點。

其實從2007年開始,根據中國移動的資料,使用者的每月短信條數就已經在每年下降。

中國移動2007-2011平均每用戶月均短信發送條數與手機流量數

與之相伴的是從2009年開始加速上漲的使用者每月流量資料:那一年,三大運營商加速了3G網路的推廣,3G手機變得更加普及,中國手機用戶開始越來越依賴移動互聯網,而不是運營商短信服務。

2012年微信誕生後,短信的衰落就更加明顯了。除了文字還能發語音、圖片,還有社交功能,和資費高昂又不方便的彩信、語音短信相比,微信簡直是不要錢。

很快,就連逢年過節群發短信這種事情,也逐漸被其他方式取代——2014年春節期間,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首次出現大幅下滑,同比下降41.57%。

曾經緊打緊算短信條數,現在一個勁兒地改套餐降低短信比重,一個月哪怕只有30條額度也還能剩個20幾條。

所有人都很清楚,手機通訊中的人際交往,早就轉移陣地了。

如今的短信,就像一片雜草叢生的廢棄後花園。

因為現在常用的帳號不一定要和手機號發生關聯,很多人便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失去手機號=發不了短信=失聯】,不再把換手機號後通知所有人看做頂要緊的事情。

於是現在的短信交流中,不時發生“你記得,ta卻忘了”的男默女淚悲情故事。

圖:@周某涵

短信裡不再有說話的人了,有人也是寂寞得很,在通訊錄裡一通亂改。

工資卡銀行改成金主,10086改成吳彥祖……猛地一看此起彼伏、其樂融融,定睛一看,金主常常捉襟見肘,而吳彥祖只會無情地提醒你手機欠費了。

剩下的經常刷存在感的通訊錄連絡人還有:

提醒你又支付了一筆錢的紮心馬雲寶;

只買過一次襪子也要三天兩頭給你發促銷資訊的某寶店鋪;

要借錢去和宋喆打官司的王寶強等明星;

和無!窮!無!盡!的驗證碼。

收到這些也沒啥,頂多是看著煩,最怕的是現在越來越覺得,收到短信帶不來驚喜,只有驚嚇……

相應地,我們也越來越不會在短信輸入框裡寫下什麼正經話了。

除了偶爾寂寞到跟騙子鬥智鬥勇、耍嘴皮子——

跟智商欠費還打廣告的吵一架——

對比之下,短信裡唯一的活人,能進行人類對話還會賣萌的快遞小哥——

簡直是這片廢墟裡唯一的光啊!!

其實,短信衰落、新式交流方式崛起,這本是通訊科技發展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是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不僅是工具變了,人好像也變了——以前用小破手機時,最喜歡和朋友沒完沒了地發短信;現在用的手機高檔了,反而害怕收到沒完沒了的微信。

如今交流方式那麼花裡胡哨,動輒甩十個表情包,十條60秒的語音,我們好像是失去了當初發短信時字斟句酌的誠意。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技術的發展總歸還是能讓生活更便利的。

有了視頻通話技術,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仿佛觸手可及,看看他們的笑臉,也挺好;

有了更便利的語音對講,很難學會打字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天天和我們說說話,也挺好。

也許一直以來,重要的都不是用什麼去聯絡,而是去聯絡誰。

也許我們有時的感慨和懷念,不是想讓時光倒流回那個單純的短信年代,只是希望當年能和我發短信聊一整夜的人,今天依然在身邊有說不完的話吧。

揭老底時間:你曾經和誰發短信最多?現在和ta還有聯繫嗎?歡迎在評論區負相桑害~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連盲打技能都練出來了。

從這件事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熟能生巧”的老話一點都不騙人——

要是把這瘋狂溫習打字技巧的精神頭用在做題上,估計早考上清華北大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回想已經涼了的非智慧手機和短信功能時,總是自帶青春濾鏡,讓人感懷青春期和校園裡的小情愫。

“發短信談戀愛”這個時代符號,在太多人身上留下印記了。

當那一代人長大後,看到懷舊青春劇裡的女孩在課堂上偷偷給暗戀的男生發短信,看到藍屏上的每個字眼都閃爍著曖昧的悸動,都忍不住讓自己那顆老阿姨老叔叔心飄回到10年前。

那時,校園時代的小情侶怎麼敢在老師和家長的眼皮底下卿卿我我,當然只有手機短信是最好的選擇。

它既有書信文字傳情的含蓄和私密感,又有打電話的快捷及時,可是又不會像書信一樣太耗人心力,也不會像電話一樣太公開張揚。

可以說,短信的出現完美地中和了這兩樣老式傳情工具。

當然,一些隻屬於二零零幾年的年輕人小心思也隨之出現。

比如現在再也不會有的這種感受——等ta回短信。

那時候你一定有過這種經歷:在插在電腦的耳機裡聽到一陣雜音,就瞬間開心、立刻拿起手機看短信,感覺自己像個預言家。

要麼是在那些百無聊賴躺在床上的夜晚,把手機放在肚皮上,好等它一振動就在第一時間知道,ta終於跟我說話了。

當時發短信這種事,不像QQ能抖動視窗試探,也不像微信能看到對方有沒有“正在輸入”,更不像iMessage能看到是否已讀。

那時候短信一去,倒真有點寄出書信卻收不到回音的焦灼感,收到回音也自然是開心百倍。

另一個總能激發直板機時代特色戀愛情節的,是當時手機坑爹的記憶體。

今天我們是被蘋果手機的16G記憶體折磨得要死,不知道該刪哪個APP,當年卻是被只能存100條短信的記憶體卡逼瘋,不知道該留哪條短信。

可是對那時候情竇初開男孩女孩來說,對方發來的每一個字都彌足珍貴,每一條短信都傻笑著反復看過幾百遍,哪怕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也萬萬捨不得刪掉。

要是擱現在,電子設備裡的東西匯出備份就好了。可是那時候的年輕小孩哪懂這些,為了留住自己視如珍寶的東西,只會傻傻地付出體力勞動——

手抄。

知乎匿名使用者:奔四的小哥10年前用的是諾基亞8210直板機,只能存50條短信,又捨不得刪掉,於是,前女友交往中,手抄下了她發給我的每。一。條。短。信。

這些寫滿了年少愛戀的本子,早就不知道遺失在了哪次搬家中;當年小心寶貝的短信記錄,也早就不知道在哪個打不開的老手機裡被遺忘了;甚至當時做出這些事的人,可能都忘了自己當年還有過這麼傻乎乎的中二病。

可是這些落在歷史裡無法再前進的東西,回頭看的時候就是免不了顯得傻乎乎的。

那時候我們對發短信熟悉到,發展出了一套和九宮格輸入法對應的暗號,直到現在在九宮格按順序摁下91616都知道是在打“晚安”,962464是“我愛你”。

那時候還流行反轉文字的老梗,多少男生都有樣學樣地把這串字元↓↓↓發給喜歡的女生,享受那個傻瓜猜不出來、撒嬌說“求求你了,快告訴我吧”。

現在再拿這個陳年老梗去撩妹的話,人家只會覺得你是互聯網僵屍吧。

這種時代感極強的、只在短信時代有意義的符號,早已經跟著《志明與春嬌》的情節一起,成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留下的遺產。

當然,短信梗的衰落,是短信本身衰落的結果。

前面說到2012年全年短信流量的輝煌,其實少了後半句——那也是短信開始過氣的起點。

其實從2007年開始,根據中國移動的資料,使用者的每月短信條數就已經在每年下降。

中國移動2007-2011平均每用戶月均短信發送條數與手機流量數

與之相伴的是從2009年開始加速上漲的使用者每月流量資料:那一年,三大運營商加速了3G網路的推廣,3G手機變得更加普及,中國手機用戶開始越來越依賴移動互聯網,而不是運營商短信服務。

2012年微信誕生後,短信的衰落就更加明顯了。除了文字還能發語音、圖片,還有社交功能,和資費高昂又不方便的彩信、語音短信相比,微信簡直是不要錢。

很快,就連逢年過節群發短信這種事情,也逐漸被其他方式取代——2014年春節期間,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首次出現大幅下滑,同比下降41.57%。

曾經緊打緊算短信條數,現在一個勁兒地改套餐降低短信比重,一個月哪怕只有30條額度也還能剩個20幾條。

所有人都很清楚,手機通訊中的人際交往,早就轉移陣地了。

如今的短信,就像一片雜草叢生的廢棄後花園。

因為現在常用的帳號不一定要和手機號發生關聯,很多人便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失去手機號=發不了短信=失聯】,不再把換手機號後通知所有人看做頂要緊的事情。

於是現在的短信交流中,不時發生“你記得,ta卻忘了”的男默女淚悲情故事。

圖:@周某涵

短信裡不再有說話的人了,有人也是寂寞得很,在通訊錄裡一通亂改。

工資卡銀行改成金主,10086改成吳彥祖……猛地一看此起彼伏、其樂融融,定睛一看,金主常常捉襟見肘,而吳彥祖只會無情地提醒你手機欠費了。

剩下的經常刷存在感的通訊錄連絡人還有:

提醒你又支付了一筆錢的紮心馬雲寶;

只買過一次襪子也要三天兩頭給你發促銷資訊的某寶店鋪;

要借錢去和宋喆打官司的王寶強等明星;

和無!窮!無!盡!的驗證碼。

收到這些也沒啥,頂多是看著煩,最怕的是現在越來越覺得,收到短信帶不來驚喜,只有驚嚇……

相應地,我們也越來越不會在短信輸入框裡寫下什麼正經話了。

除了偶爾寂寞到跟騙子鬥智鬥勇、耍嘴皮子——

跟智商欠費還打廣告的吵一架——

對比之下,短信裡唯一的活人,能進行人類對話還會賣萌的快遞小哥——

簡直是這片廢墟裡唯一的光啊!!

其實,短信衰落、新式交流方式崛起,這本是通訊科技發展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是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不僅是工具變了,人好像也變了——以前用小破手機時,最喜歡和朋友沒完沒了地發短信;現在用的手機高檔了,反而害怕收到沒完沒了的微信。

如今交流方式那麼花裡胡哨,動輒甩十個表情包,十條60秒的語音,我們好像是失去了當初發短信時字斟句酌的誠意。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技術的發展總歸還是能讓生活更便利的。

有了視頻通話技術,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仿佛觸手可及,看看他們的笑臉,也挺好;

有了更便利的語音對講,很難學會打字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天天和我們說說話,也挺好。

也許一直以來,重要的都不是用什麼去聯絡,而是去聯絡誰。

也許我們有時的感慨和懷念,不是想讓時光倒流回那個單純的短信年代,只是希望當年能和我發短信聊一整夜的人,今天依然在身邊有說不完的話吧。

揭老底時間:你曾經和誰發短信最多?現在和ta還有聯繫嗎?歡迎在評論區負相桑害~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