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在消費“10萬+”

商業模式不同, 對10萬+的理解也有不同。 儘管10萬+在數字上很好看, 但在商言商, 精明的商人更注重實際效果。

《支點》記者 何輝

“雙11”剛過去不久,

劉傑又開始拼命為吸引“鐵粉”想創意了。

劉傑是一家農業創業公司的副總經理, 該公司致力於打造生態農業。

“對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來說, 通過高品質的微信文章引流粉絲、拉動銷售, 是性價比最高的行銷方式。 ”劉傑對《支點》記者說, 從公司實際運營情況來看, 每發一篇高品質、高閱讀量的好文, 都會帶來銷售脈衝式增長。

但很多時候, 即便是好文, 僅靠自己的力量難以將文章推到10萬+, 劉傑還必須借助外力——花錢請別的公號大V幫忙推送自己的稿件。

劉傑願意為這個掏錢。 因為10萬+的好文不僅僅意味著多少人看了這篇文章, 而是因為文章能給公司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儘管劉傑為創造10萬+花費的錢不算多,

但全國千千萬萬個劉傑們的需求, 很快就將10萬+做成了一門大生意。 在這門生意中, 劉傑們既是助推者, 也是消費者。

要10萬+, 更要“鐵粉”

年近不惑的劉傑, 在加盟農業創業公司之初, 思想仍有些傳統。

2012年公司剛成立時, 劉傑和公司高管為產品行銷操碎了心:“不論是請策劃公司, 還是做地推, 或者做廣告, 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但公司賬上有限的資金主要得用於產品研發。 而且, 農業是個資金周轉特別慢的行業, 投入大, 見效慢。 ”

2014年, 在微信公眾號火遍全國時, 劉傑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 將公司的農田基地、種植過程、生態環境、創業理念等一篇篇稿件發在公號上, “從粉絲的的後臺留言可以看出, 只要是帶著感情真實地將公司的一點一滴展現出來,

還是能打動粉絲的”。

劉傑注意到, 只要打動了粉絲, 便會留住粉絲, 而粉絲一旦留存下來, 就有可能轉化為公司的用戶, “事實也證明, 公司的很多訂單, 就是由粉絲在微信商城直接下單的”。

不過, 僅憑公司幾個人的力量, 公號文章閱讀量多在數百至一兩千之間徘徊, 粉絲增長太慢, 對銷售的拉動作用有限。

“最初, 公司領導很著急, 總是催我要儘快把粉絲量做大, 讓閱讀量達到10萬+。 ”劉傑開始尋求與大V合作, 花1萬元在一家關注飲食健康的大V平臺上小試一把, 效果非常好, 其後的幾天裡, 這篇稿件不僅帶來了兩萬元銷售收入, 還給公司公號引流了500多粉絲。

隨後, 劉傑又與其他多個大V合作, 借用他們的平臺推廣公司產品。

有的大V平臺粉絲多達數十萬, 經他們推廣後, 的確有過多篇10萬+的稿件, 粉絲也增加不少。 但劉傑跟蹤觀察發現, 有些10萬+稿件看似熱鬧, 對公司銷售的拉動作用卻不明顯。

原因就在於粉絲不夠精准。 “增粉當然是好事, 但不能只看粉絲的數量, 還應注重粉絲精准度。 ”劉傑說, 隨著公司公號影響力不斷擴大, 經常會有一些小廣告主動加粉, 並留言“5元加1萬粉絲”。 對於這種廣告, 劉傑通常置之不理, “我們是要粉絲, 但不要僵屍粉, 而是認同我們理念、認同我們事業的‘鐵粉’”。

劉傑開始調整戰略, 找大V合作時, 不能只看對方粉絲多, 還要看對方粉絲跟公司的客戶是否吻合。 後來, 劉傑嘗試與關注健康、養生、生態種植等領域的大V合作,

儘管有時閱讀量沒達到10萬+, 但引流來的粉絲卻有相當比例轉化為公司的“鐵粉”。

到2015年, 公司微信公號的“鐵粉”穩定在3000人左右時, 劉傑和公司高管決定幹一件大事:在公號上眾籌資金。

“最初我們的目標是籌資100萬元, 沒想到只用了兩天, 籌資額竟達到300萬元。 ”劉傑和公司高管再次見證了“精准粉絲”帶來的奇跡。

“我們設計的眾籌有3檔, 分別為5000元、2萬元和5萬元, 預計願意出資5000元的比較多, 但結果恰恰相反, 出5萬元的人最多, 其次是2萬元, 出資5000元的反而最少。 後來我們瞭解到, 這些出資人大多是公號的‘鐵粉’, 他們願意出錢, 主要是認可生態農業這件事。 ”劉傑說。

今年8月, 劉傑與公司高管再次成功眾籌1000萬元, 用於生態農產品的深加工。

“既然粉絲出資支援生態農業,我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眾籌事件後,劉傑和公司高管認識到,運營公號其實跟生態農業創業一樣,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單純博眼球,而是應讓粉絲對公司、對產品產生持續信任。“在不虛假、不嘩眾取寵、不低俗的情況下,不論是自己做公號,還是請大V推廣,我們追求的是有品質的10萬+,希望吸引的是認同我們理念的粉絲。”

不看閱讀量,只看實際效果

與劉傑一直都追求高品質10萬+的夢想不同,幫一家展會公司運營微信公號的張薇,雖然早期也是10萬+的擁躉,但很快就斷了追求10萬+的念頭。

在接管展會公司微信公號之前,張薇在自媒體圈已小有名氣,其公號閱讀量通常都在數千以上,運氣好的話還能破萬。若遇上有廣告主投放,她也會花錢買流量沖10萬+。

試著做了幾期展會公司的公號文章後,張薇發現,這類文章不太好蹭社會熱點,要提高閱讀量有難度。為給甲方留下好印象,張薇像打理自己的個人公號一樣拼命轉發,也試過花錢買流量,硬是將公號文章的閱讀量做到10萬+。

哪知,試運行幾次後,甲方負責人找她談話,說公司要的不是閱讀量和點贊數,而是公號文章能否精准地到達目標人群,文章的內容能否在目標人群中形成持續影響。

張薇終於明白,展會公司做微信公號的目的,與自媒體內容創業有本質不同。內容創業的商業模式,是希望通過高閱讀量吸引商家投放廣告,而展會公司的公號則希望影響特定行業的目標人群,粉絲一定得是該行業內或是對該行業比較關注的人。假如要辦一場食品博覽會,推送公號文章的目的,是要看能不能在食品行業內引發轟動,能不能邀請到50-100位食品行業的企業參展。如果能,就行了。

張薇開始改變公號運營思路,只推送跟展會行業相關的文章,將更多心思放在稿件品質以及與粉絲的互動上,以黏住與該行業相關的粉絲,至於閱讀量是幾千還是幾萬,不必太刻意追求“虛假的繁榮”。

近兩年,張薇又陸續代理運營了幾家企業的微信公號,在與這些公司簽合同時,對方都沒有要求公號閱讀量一定要達到10萬+,“他們更看重的是能否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

“其實也的確沒必要非做到10萬+,因為甲方老闆都不是傻子,他們知道目標人群越細分,相應的粉絲量在短期內就越難做大,公號的閱讀量也就很難做到10萬+。”張薇說,還是以食品博覽會為例,公號的目標人群通常是省內或市內食品行業的企業家,假如一篇邀請食品行業參展的公號文章達到10萬+的閱讀量,甲方老闆一看就知道有水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商業模式不同,對10萬+的理解也就不同。”張薇說,在商言商,精明的商人更注重實際效果。

不做糊裡糊塗的10萬+消費者

相比商人對10萬+的“簡單粗暴”,有些政府部門消費10萬+的情況則要複雜得多。

作為中部省份某縣級市旅遊局局長,吳莉(化名)為10萬+絞盡了腦汁:推送的文章既要讓年輕人覺得有意思,又要讓老年人覺得有看頭,讓企業覺得對景區經營有幫助,還得讓領導覺得不低俗,同時也宣傳了自己的工作。

吳莉對自己要求很高,總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她所負責的旅遊工作,宣傳屬性比較強,特別是轄區內的幾個景區,總是希望能讓更多外地人知曉,“微信等新媒體是比較適合的推廣方式”。

起初,吳莉讓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負責微信製作,但效果不理想,閱讀量和轉發量都不高,“可能他們更習慣於政府公文寫作,文風較嚴肅,說教味較重,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吳莉嘗試通過商業策劃公司幫助運營公號,閱讀量立馬上了檔次,特別是請“網紅”到景區現場直播的幾篇稿件,閱讀量很快達到10萬+。不過,相關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了衝擊10萬+閱讀量,有的文章就是標題黨,有的甚至直接‘複製’別的景區的文案,帶來的結果是‘網上叫好網下不叫座’,景區並沒有增加多少遊客,領導也認為沒有展示出本地旅遊特色。”

吳莉覺得這樣的10萬+不妥,“我們是要發展旅遊業,是要吸引人氣,但不能只賺眼球,要吸引更多人到景區來遊玩,只有他們親身體驗了,才可能真正喜歡上這個地方,才有可能形成持續消費”。

在考察多個旅遊公號後,吳莉認為還是應該挖掘景區的內在美,以某一個點為突破口,通過活潑的行文,配以美圖、視頻等流行元素,讓大眾真正認識景區的美及文化內涵。

新媒體的運作思路也隨之改變。“以前,我們主要是依託社會上的公司運營公號,現在改為旅遊局、景區與運營公司一起開會策劃選題、製作文案,力爭每一篇都是高品質的好文。”

新方案很快就起到了積極效果。國慶日後,旅遊進入淡季,旅遊局與當地一家景區策劃民俗文化節活動,通過公號推送精心準備的民俗文化視頻,並運用時下流行的網路用語重新包裝,同時配發優惠資訊。文章發佈後,閱讀量很快就達到10萬+,市場反響熱烈,隨後幾天景區遊客大增。“我們查看後臺和留言才知道,不僅本地人對這篇文章很關注,很多在外地的打工者也在幫忙轉發,他們都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吳莉說。

“對於10萬+,我們是消費者,但我們不做糊裡糊塗的消費者。”吳莉說,10萬+如同一把雙刃劍,做得好便可形成良性發展、多方共贏,但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數字好看,否則就只是個數字,沒什麼意義。

“既然粉絲出資支援生態農業,我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眾籌事件後,劉傑和公司高管認識到,運營公號其實跟生態農業創業一樣,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單純博眼球,而是應讓粉絲對公司、對產品產生持續信任。“在不虛假、不嘩眾取寵、不低俗的情況下,不論是自己做公號,還是請大V推廣,我們追求的是有品質的10萬+,希望吸引的是認同我們理念的粉絲。”

不看閱讀量,只看實際效果

與劉傑一直都追求高品質10萬+的夢想不同,幫一家展會公司運營微信公號的張薇,雖然早期也是10萬+的擁躉,但很快就斷了追求10萬+的念頭。

在接管展會公司微信公號之前,張薇在自媒體圈已小有名氣,其公號閱讀量通常都在數千以上,運氣好的話還能破萬。若遇上有廣告主投放,她也會花錢買流量沖10萬+。

試著做了幾期展會公司的公號文章後,張薇發現,這類文章不太好蹭社會熱點,要提高閱讀量有難度。為給甲方留下好印象,張薇像打理自己的個人公號一樣拼命轉發,也試過花錢買流量,硬是將公號文章的閱讀量做到10萬+。

哪知,試運行幾次後,甲方負責人找她談話,說公司要的不是閱讀量和點贊數,而是公號文章能否精准地到達目標人群,文章的內容能否在目標人群中形成持續影響。

張薇終於明白,展會公司做微信公號的目的,與自媒體內容創業有本質不同。內容創業的商業模式,是希望通過高閱讀量吸引商家投放廣告,而展會公司的公號則希望影響特定行業的目標人群,粉絲一定得是該行業內或是對該行業比較關注的人。假如要辦一場食品博覽會,推送公號文章的目的,是要看能不能在食品行業內引發轟動,能不能邀請到50-100位食品行業的企業參展。如果能,就行了。

張薇開始改變公號運營思路,只推送跟展會行業相關的文章,將更多心思放在稿件品質以及與粉絲的互動上,以黏住與該行業相關的粉絲,至於閱讀量是幾千還是幾萬,不必太刻意追求“虛假的繁榮”。

近兩年,張薇又陸續代理運營了幾家企業的微信公號,在與這些公司簽合同時,對方都沒有要求公號閱讀量一定要達到10萬+,“他們更看重的是能否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

“其實也的確沒必要非做到10萬+,因為甲方老闆都不是傻子,他們知道目標人群越細分,相應的粉絲量在短期內就越難做大,公號的閱讀量也就很難做到10萬+。”張薇說,還是以食品博覽會為例,公號的目標人群通常是省內或市內食品行業的企業家,假如一篇邀請食品行業參展的公號文章達到10萬+的閱讀量,甲方老闆一看就知道有水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商業模式不同,對10萬+的理解也就不同。”張薇說,在商言商,精明的商人更注重實際效果。

不做糊裡糊塗的10萬+消費者

相比商人對10萬+的“簡單粗暴”,有些政府部門消費10萬+的情況則要複雜得多。

作為中部省份某縣級市旅遊局局長,吳莉(化名)為10萬+絞盡了腦汁:推送的文章既要讓年輕人覺得有意思,又要讓老年人覺得有看頭,讓企業覺得對景區經營有幫助,還得讓領導覺得不低俗,同時也宣傳了自己的工作。

吳莉對自己要求很高,總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她所負責的旅遊工作,宣傳屬性比較強,特別是轄區內的幾個景區,總是希望能讓更多外地人知曉,“微信等新媒體是比較適合的推廣方式”。

起初,吳莉讓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負責微信製作,但效果不理想,閱讀量和轉發量都不高,“可能他們更習慣於政府公文寫作,文風較嚴肅,說教味較重,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吳莉嘗試通過商業策劃公司幫助運營公號,閱讀量立馬上了檔次,特別是請“網紅”到景區現場直播的幾篇稿件,閱讀量很快達到10萬+。不過,相關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了衝擊10萬+閱讀量,有的文章就是標題黨,有的甚至直接‘複製’別的景區的文案,帶來的結果是‘網上叫好網下不叫座’,景區並沒有增加多少遊客,領導也認為沒有展示出本地旅遊特色。”

吳莉覺得這樣的10萬+不妥,“我們是要發展旅遊業,是要吸引人氣,但不能只賺眼球,要吸引更多人到景區來遊玩,只有他們親身體驗了,才可能真正喜歡上這個地方,才有可能形成持續消費”。

在考察多個旅遊公號後,吳莉認為還是應該挖掘景區的內在美,以某一個點為突破口,通過活潑的行文,配以美圖、視頻等流行元素,讓大眾真正認識景區的美及文化內涵。

新媒體的運作思路也隨之改變。“以前,我們主要是依託社會上的公司運營公號,現在改為旅遊局、景區與運營公司一起開會策劃選題、製作文案,力爭每一篇都是高品質的好文。”

新方案很快就起到了積極效果。國慶日後,旅遊進入淡季,旅遊局與當地一家景區策劃民俗文化節活動,通過公號推送精心準備的民俗文化視頻,並運用時下流行的網路用語重新包裝,同時配發優惠資訊。文章發佈後,閱讀量很快就達到10萬+,市場反響熱烈,隨後幾天景區遊客大增。“我們查看後臺和留言才知道,不僅本地人對這篇文章很關注,很多在外地的打工者也在幫忙轉發,他們都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吳莉說。

“對於10萬+,我們是消費者,但我們不做糊裡糊塗的消費者。”吳莉說,10萬+如同一把雙刃劍,做得好便可形成良性發展、多方共贏,但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數字好看,否則就只是個數字,沒什麼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