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牛家角,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朱家角鎮, 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 位於上海市西部、青浦區中南部, 緊靠澱山湖風景區。 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 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 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併), 北與江蘇省昆山市澱山湖鎮接壤。

1991年, 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2007年, 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

2016年10月14日,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旅遊景點

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 澱山湖畔的上海水上運動場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施的活動中心;東方綠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是集商務、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娛樂旅遊基地;古鎮區已開發開放了課植園、大清郵局等20多個景點。

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 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 其中的北大街, 又稱“一線街”, 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 其東起放生橋, 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 是典型的江南老街。

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園有課植園和珠溪園;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名街有北大街, 又稱“一線街”, 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名橋有放生橋、泰安橋(何家橋)、平安橋(戚家橋)、福星橋(西柵橋)、永豐橋(詠風橋)和廊橋(惠民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義成泰醬園、童天和國藥號和俱樂部茶館;名勝古跡有清華閣十二景之—圓津禪院、清華閣十二景之二—慈門寺、席氏廳堂、“三泖漁莊”及王昶紀念館、柳亞子別墅——福履綏祉等。

牛家角

慈門寺

慈門寺即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 為朱家角著名古刹,

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 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 原名“明遠庵”。 明嘉靖中毀於兵禍, 隆慶五年, 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 民間稱為新殿。

明萬曆三十九年, 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 並賜烏斯藏大士一尊, 經二十部, 為此寺內特地建造觀音閣和藏經閣, 以珍藏這二件御賜的鎮寺之寶。 明崇幀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鐘樓, 樓高六丈二尺(20米), 鐘重二千五百斤。

幾經戰亂, 慈門寺逐漸衰落, 民國期間, 寺被改為醫院, 四十年代末僅存大殿、鐘樓等建築。 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縣人民醫院, 現為朱家角人民醫院住院部, 舊址上僅存雌雄古銀杏各一株。

<上海迪士尼樂園自在行3日遊&住二晚舒適酒店, 含自助早餐、迪士尼門票、機場酒店 成人價 ¥819 購買

慈門街

現慈門街是在原基礎上重建的, 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後院, 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 現為集商業、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慈門街

珠溪園

珠溪園位於鎮東首318國道的入口處, 建於解放後, 是朱家角鎮上除西井街的課植園外的又一座園林。

珠溪園原名共青公園, 建於1956年。 原為鎮上富戶蔡氏墓地, 占地70多畝, 內有池塘、小河, 把墓區分成3個圩頭, 以小橋相通。 墓區栽有松、柏、梅、榆、棕、鐵樹等名貴樹木和各種花卉。

珠溪園

課植園

課植園園址建在鎮西井街147號, 這是一處莊園式的園林建築,園主姓馬,名維騏,自號農圃。園取以“耕讀”之意,題名“課植”,俗稱馬家花園。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歷時15年,花銀30萬元。花園坐西朝東,正牆門面對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駁岸。整個莊園由廳堂區、假山區、園林區三部分組成。各種建築200餘間,占地5.3萬平方米。

北部為廳堂區,南部為假山區。假山區內高五層的逍遙樓頂,可俯瞰全鎮景色。碑廊內,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書寫的“梅花詩”等碑刻數塊,文徽明“遊西山詩”、唐寅、周天球的詩文石刻共12塊。

荷花池西為園林區,亦稱稻香村。內有數十畝的各種花卉樹木;北部有“耕九餘三堂”,西南角上是小遊覽區,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等。

課植園

泰安橋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于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刹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隻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閑獨步,古寺一橋通。”這裡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律禪院,"一橋"便是泰安橋。

泰安橋

圓津禪院

圓津禪寺為清華閣十二景之一,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系禪宗曹溪一脈,淞吳名刹,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故又名“娘娘廟”,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

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王時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劉墉、鄭板橋、錢大昕、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來過禪院並留下詩畫墨蹟。其中王昶亦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板及其他許多故物。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收藏于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縣博物館。五十年代初,禪院被拆,現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為了再現禪院昔日景觀,在圓津禪院修復委員會的主持下,於2000年5月動工修“三聖殿”,重建“圓通寶殿”等,同年9月竣工。

圓津禪院

涵大隆醬園

涵大隆創建於1886年,現在牆上的店名仍是當年開業時寫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釀造業發展迅速。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制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的特色產品。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雙料醬油分別獲獎,後來又在南洋勸業會和國貨展覽會上分別獲獎。1956年,涵大隆和鎮上另外幾家大醬園合併,組成酒醬合作商店,總稱涵大隆。

涵大隆醬園

地方特產

鱸魚

鱸魚體形似紡錘,巨口細鱗,兩鰓膨大,頭兩側各有一對紅紋,故名“四鰓鏟”,可以用其紅燒、煮羹或者燉雞湯更。“四鰓護”過去是上貢朝廷的珍品。

澱山湖所產鱸魚,以肉質細嫩鮮美著稱。唯因近年河河湖泊的水質污染,以及建閘後阻斷了洄游通道,產量日漸減少。

清水大閘蟹

清水大閘蟹是澱山湖特產,連一岸之隔、湖水相通的元蕩湖出產的蟹,其形狀與味道都不可同日而語。清水大閘蟹殼青、體壯、螯肥、腳細、膏多,在農曆六月就見之於市,俗稱“六月黃”。民諺雲:“忙中忙,不能忘記六月黃”。意即不能錯過這吃蟹的季節。待到金秋時節,特別是秋風一起,蟹殼堅硬,肉質飽滿,有“九雌十雄之諺,意為農曆九月以雌蟹為佳,十月則以雄蟹為上。

1964年,陳毅副總理視察青浦,過澱山湖時詩興大發,留有“我願秋涼再來此,滿筐大蟹醉糊塗”的美好詩句。

河蝦

澱山湖所產河蝦體壯肉嫩,殼薄透明,身體長形,色澤青綠,頭部有長短角各一對,有密排的細足,生命力旺,力道大,假如把活蝦投入盆中,會向檯面四面八方跳躍,因此人們把澱山湖蝦稱作“滿台飛”。

河蝦有多種食法,如用白酒浸漬的活蝦稱為”醉蝦”。鮮食有鹽水蝦、油爆蝦、炒蝦仁、蝦餅子,還可由蝦仁和蛋做成“蝦仁拉絲蛋”。或者曬成蝦幹,能久藏不壞,用以煮湯。

鰻鱺

鰻鱺身體長形,前部圓筒狀、頭尖皮厚,有膠汁粘液、鮮細小、埋沒皮膚下。背上部灰黑,腹部白色,性喜暗怕光、晝伏夜出。

澱山湖所產鰻鱺,肉質鮮嫩,肥而不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特別豐富,並有磷、鈣、鐵等元素,是上等的食用魚鮮之一,有“水中人參”之稱。白露季節的籪鰻做成紅燜鰻鱺,是一道名菜。

甲魚

甲魚學名叫鱉,是水陸兩栖爬行動物。甲魚肉質鮮美,含有高蛋白、高脂肪,用以紅燒、清蒸都是酒席、宴會上的名貴菜肴,尤以澱山湖的甲魚更是極品。特別是四、五月份的菜花甲魚,更是體肥肉嫩,既是一道美食佳餚,又可作為壯縣補陽的滋補佳品。

銀魚

澱山湖銀魚,系太湖短吻銀魚,屬小型淡水魚類。身細長,在7-10釐米之間,銀白透明無骨,肉質細潔,清明前後上市最多。銀魚可炒可蒸,或做自圓煮湯。把雞蛋和銀魚燒成蛋餅,俗稱“銀魚燜蛋”。如製成魚圓,炒煮皆宜。也可曬成魚幹,可以入藏,用以煮湯或涼拌,為佐酒佳餚。

塘鱧魚

塘鱧魚又稱菜花魚,四、五月份菜花盛開期間最為肥壯,故名“菜花魚”。佐以竹筍、鹹菜製成菜花魚湯,是一道時令名菜。

民風民俗

珠裡興市

農曆七月初七,是舊時朱家角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裡興市"。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裡",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裡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

珠裡興市其實就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隻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到農曆七月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隻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于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

清明放風箏

放風箏在朱家角鎮上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紮起簡易風箏,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箏上畫些西遊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箏嬉戲。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箏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薰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

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紮鷂,製成碩大的百腳鷂、蜈蚣鷂、蝴蝶鷂。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鷂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箏放上天,讓左鄰右舍共同賞玩。

搖快船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邐裡許,待香市散,回朱裡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

掌櫓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從三汾蕩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

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

音樂船

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

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

紮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紮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鉤鉤住,鐵鉤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表演"紮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鉤鉤住皮肉,未見滴血。"紮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

[五一]全程0購物,旅遊洗漱套裝,九寨享雙晚會活動 成人價 ¥1529 購買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呢?快快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吧!一起分享旅遊經歷,一起去看美麗的風景,一起吃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起聽動人的故事。

這是一處莊園式的園林建築,園主姓馬,名維騏,自號農圃。園取以“耕讀”之意,題名“課植”,俗稱馬家花園。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歷時15年,花銀30萬元。花園坐西朝東,正牆門面對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駁岸。整個莊園由廳堂區、假山區、園林區三部分組成。各種建築200餘間,占地5.3萬平方米。

北部為廳堂區,南部為假山區。假山區內高五層的逍遙樓頂,可俯瞰全鎮景色。碑廊內,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書寫的“梅花詩”等碑刻數塊,文徽明“遊西山詩”、唐寅、周天球的詩文石刻共12塊。

荷花池西為園林區,亦稱稻香村。內有數十畝的各種花卉樹木;北部有“耕九餘三堂”,西南角上是小遊覽區,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等。

課植園

泰安橋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始建于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刹圓津禪院門前。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隻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

清代名士曾有詩:“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聞市上,漁笛在溪東,蒲扇輕搖暑,蕉衫短受風;晚涼閑獨步,古寺一橋通。”這裡寫了"古寺一橋通",“古寺”即圓律禪院,"一橋"便是泰安橋。

泰安橋

圓津禪院

圓津禪寺為清華閣十二景之一,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系禪宗曹溪一脈,淞吳名刹,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故又名“娘娘廟”,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

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王時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劉墉、鄭板橋、錢大昕、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來過禪院並留下詩畫墨蹟。其中王昶亦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板及其他許多故物。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收藏于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縣博物館。五十年代初,禪院被拆,現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為了再現禪院昔日景觀,在圓津禪院修復委員會的主持下,於2000年5月動工修“三聖殿”,重建“圓通寶殿”等,同年9月竣工。

圓津禪院

涵大隆醬園

涵大隆創建於1886年,現在牆上的店名仍是當年開業時寫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釀造業發展迅速。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制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的特色產品。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雙料醬油分別獲獎,後來又在南洋勸業會和國貨展覽會上分別獲獎。1956年,涵大隆和鎮上另外幾家大醬園合併,組成酒醬合作商店,總稱涵大隆。

涵大隆醬園

地方特產

鱸魚

鱸魚體形似紡錘,巨口細鱗,兩鰓膨大,頭兩側各有一對紅紋,故名“四鰓鏟”,可以用其紅燒、煮羹或者燉雞湯更。“四鰓護”過去是上貢朝廷的珍品。

澱山湖所產鱸魚,以肉質細嫩鮮美著稱。唯因近年河河湖泊的水質污染,以及建閘後阻斷了洄游通道,產量日漸減少。

清水大閘蟹

清水大閘蟹是澱山湖特產,連一岸之隔、湖水相通的元蕩湖出產的蟹,其形狀與味道都不可同日而語。清水大閘蟹殼青、體壯、螯肥、腳細、膏多,在農曆六月就見之於市,俗稱“六月黃”。民諺雲:“忙中忙,不能忘記六月黃”。意即不能錯過這吃蟹的季節。待到金秋時節,特別是秋風一起,蟹殼堅硬,肉質飽滿,有“九雌十雄之諺,意為農曆九月以雌蟹為佳,十月則以雄蟹為上。

1964年,陳毅副總理視察青浦,過澱山湖時詩興大發,留有“我願秋涼再來此,滿筐大蟹醉糊塗”的美好詩句。

河蝦

澱山湖所產河蝦體壯肉嫩,殼薄透明,身體長形,色澤青綠,頭部有長短角各一對,有密排的細足,生命力旺,力道大,假如把活蝦投入盆中,會向檯面四面八方跳躍,因此人們把澱山湖蝦稱作“滿台飛”。

河蝦有多種食法,如用白酒浸漬的活蝦稱為”醉蝦”。鮮食有鹽水蝦、油爆蝦、炒蝦仁、蝦餅子,還可由蝦仁和蛋做成“蝦仁拉絲蛋”。或者曬成蝦幹,能久藏不壞,用以煮湯。

鰻鱺

鰻鱺身體長形,前部圓筒狀、頭尖皮厚,有膠汁粘液、鮮細小、埋沒皮膚下。背上部灰黑,腹部白色,性喜暗怕光、晝伏夜出。

澱山湖所產鰻鱺,肉質鮮嫩,肥而不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特別豐富,並有磷、鈣、鐵等元素,是上等的食用魚鮮之一,有“水中人參”之稱。白露季節的籪鰻做成紅燜鰻鱺,是一道名菜。

甲魚

甲魚學名叫鱉,是水陸兩栖爬行動物。甲魚肉質鮮美,含有高蛋白、高脂肪,用以紅燒、清蒸都是酒席、宴會上的名貴菜肴,尤以澱山湖的甲魚更是極品。特別是四、五月份的菜花甲魚,更是體肥肉嫩,既是一道美食佳餚,又可作為壯縣補陽的滋補佳品。

銀魚

澱山湖銀魚,系太湖短吻銀魚,屬小型淡水魚類。身細長,在7-10釐米之間,銀白透明無骨,肉質細潔,清明前後上市最多。銀魚可炒可蒸,或做自圓煮湯。把雞蛋和銀魚燒成蛋餅,俗稱“銀魚燜蛋”。如製成魚圓,炒煮皆宜。也可曬成魚幹,可以入藏,用以煮湯或涼拌,為佐酒佳餚。

塘鱧魚

塘鱧魚又稱菜花魚,四、五月份菜花盛開期間最為肥壯,故名“菜花魚”。佐以竹筍、鹹菜製成菜花魚湯,是一道時令名菜。

民風民俗

珠裡興市

農曆七月初七,是舊時朱家角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裡興市"。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裡",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裡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

珠裡興市其實就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隻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到農曆七月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隻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于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

清明放風箏

放風箏在朱家角鎮上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紮起簡易風箏,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箏上畫些西遊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箏嬉戲。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箏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薰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

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紮鷂,製成碩大的百腳鷂、蜈蚣鷂、蝴蝶鷂。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鷂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箏放上天,讓左鄰右舍共同賞玩。

搖快船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邐裡許,待香市散,回朱裡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

掌櫓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從三汾蕩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

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

音樂船

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

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

紮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紮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鉤鉤住,鐵鉤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表演"紮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鉤鉤住皮肉,未見滴血。"紮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

[五一]全程0購物,旅遊洗漱套裝,九寨享雙晚會活動 成人價 ¥1529 購買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呢?快快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吧!一起分享旅遊經歷,一起去看美麗的風景,一起吃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起聽動人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