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衛院研究:臺灣24萬老人「肌少症」死亡率提高50%

▲國衛院研究:臺灣24萬老人「肌少症」, 死亡率提高50%。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跌倒是造成老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人隨著年紀增長,

身體機能降低, 也埋下健康隱憂。 國衛院最新調查顯示, 臺灣60歲以上老人的「肌少症」盛行率為13.2%, 約有24萬人受其困擾, 一旦BMI小於18.5%, 死亡率就會提高50%, 提醒老人應該不忌口, 「吃得下比吃營養更重要」。

「肌少症」主要可從3部分定義, 分別為肌肉量、手握力與走路速度。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 肌肉量的演算法為身體骨骼除以身高, 男性每平分公尺少於7.09kg, 女性每平方公尺少於5.70kg等後段班族群, 都可算在內。

手握力亦有男女之分, 男性小於25公斤、女性小於14公斤, 都屬肌無力的危險因數。 走路速度與身高有關, 大致而言只要在10秒內步行少於7公尺, 都算肌少症, 惟身高低於152公分的女性標準略低, 只要在10秒內走6公尺即可。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

許志成提到, 這項研究是追蹤40萬1996年至2008年臺灣本土世代族群, 發現不論年齡層, 只要BMI處於18.5以下或30以上2種極端值, 死亡風險都比健康體位(BMI介於18.5~24)之間來得高。 由此可知, 過重過過胖一樣不利於長壽, 同系列研究也發現,

即使體重較健康體位高一些, 只要保有肌肉量, 對身體就能生成保護作用。

中研院生醫科學所潘文涵教授也表示, 引發肌少症與衰弱症的主要原因, 與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有很大的關係。 該次研究發現, 我國衰弱老人的每日飲食中, 六大類食物攝取嚴重歪斜, 奶類、蔬果、蛋白質、油脂類嚴重不足, 全穀根莖類則攝取過多。

許志成提到, 防止肌少症除了需吃的營養, 還可從運動介入。 有氧運動如快走、快走都是不錯的方法。 對於不愛外出的老人, 則可采「阻抗運動」增加肌肉量, 「像是讓他們在邊看電視邊握彈力球, 站著時墊腳尖, 都是不錯的方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