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西吉|紅太故事:詮釋脫貧致富奔小康

1997年, 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謝興昌夫婦帶著5個娃, 用一根扁擔挑起全部家當, 和村裡10戶人家一起從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奔赴賀蘭山腳下的閩寧村。

心嚮往之的這個家, 卻給了謝興昌“當頭一棒”:滾滾沙塵裹著碎石四處飛舞, 一片蒼涼。 看著這個還不如老家的地方, 謝興昌對自己當初的決定開始惶惑不安。 他相信, 政府建的村子, 一定會好起來, 謝興昌硬著頭皮住了下來。 日子也是在逐漸好起來。

家鄉如今怎樣, 謝興昌不得而知。 讓小編帶大家走進去看看——

據瞭解, 這個當初讓謝興昌舉家“逃離”的地方——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

並沒有想像中的荒涼。 如今已是一排排整齊的新房依山而建, 乾淨的水泥村道上綠樹成蔭, 文化廣場漂亮寬敞, 一幅新農村的美好景象。

紅太村是西吉縣2016年的脫貧銷號村, 人均純收入不到5000元, 只是閩寧村的一半, 可與自身相比,

變化實在太多。

53歲的何靈武和謝興昌歲數相差不多, 當年紅太村陸陸續續有60戶人家搬到了閩甯村, 何靈武一家留了下來, 故土難離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據何靈武介紹:“現在的院子是2013年借助政府危房危窯改造項目蓋的, 自己前後花了64422元。 ”

何靈武一家四口人, 和大多數農村家庭一樣, 老兩口在家操持莊稼, 兒子、兒媳外出打工。 5頭牛、6畝玉米、5畝馬鈴薯, 還間種一些小雜糧, 加上在家門口的華林蔬菜基地打零工, 每年1萬多元的工資收入, 這個家庭還算寬裕。

“以前就是靠天吃飯, 除了馬鈴薯就是玉米, 現在政府補貼養牛, 才是實實在在增加了收入。 ”何靈武把自己生活的變化歸結為政府的幫扶。

精准扶貧中, 按照評星定級, 何靈武可以獲得5萬元貼息貸款。 可他沒有貸款, 他覺得自己手裡的錢能周轉開, 應該把錢留給更需要的人。 “再精准扶貧, 好日子還是要自己動手幹呢。 ”何靈武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

變化不止這些。

2016年, 在寧夏自治區團委派出的駐村第一書記金寶的努力下,

籌措460萬元, 給村口架起了橋, 80米長7米寬, 村民們將這座橋稱為“紅太大橋”, 解決了紅太周邊6個村3000多人的出行問題;幫扶單位對村裡考上二本的大學生, 每人資助3000元;引進20萬元滴水灌溉項目, 可覆蓋800畝農田用水;投資20萬元對村文化廣場進行了翻修, 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

昔日, 那些困擾著西吉縣紅太村村民生活、制約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難題, 如今正一一被破解。

大家都在看

-------------------

本文綜合自《固原日報》, 編輯:悅小悅。

經濟進退、行業冷暖、牛企動靜、觀察者發言, 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