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運城最洋氣的地方……」以物證史的城市客廳與大學

運城日報 黃河晨報 運城新聞網 官方發佈平臺

以物證史的城市客廳與大學

——運城博物館印象

運城博物館一角。 張建群 攝

這幾天, 運城博物館舉辦“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晉陝豫冀四省宋遼金元陶瓷特展, 機會難得, 12月2日, 週末, 前往先睹為快。 到了運城博物館後, 發現有幾輛大巴停在館外, 不絕如縷的外縣參觀者正列隊進入展館。 憑身份證進得館內, 又發現安檢工作很是嚴格,

隨身的包是一定要從檢測儀裡過一下的。 還發現, 請了講解員的參觀者, 每人由工作人員發放一個耳麥, 這樣可以清晰地聽到講解, 而不受別的團隊干擾。

博物館館長周文全先生週末在崗, 熱情地迎來送往。 總之, 運城博物館給人的整體印象是, 現代、規範、高雅, 來來往往的參觀者給博物館平添了不少生機與活力。

記者 張建群

右上圖為“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陶瓷特展上的展品——窯變淨瓶右上圖為“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陶瓷特展上的展品——窯變淨瓶

細膩瓷器傳遞生活氣息

在講解員小李的引領下, 記者首先步入臨展區, 也就是位於博物館負一層的“山河相依, 窯火輝映”晉陝豫冀四省宋遼金元陶瓷特展。 青白花彩四大主題的瓷器展雖然沒有想像中那樣珠光寶氣, 但卻足夠細膩靜謐, 濃濃的藝術氣息與生活氣息無聲地在展廳流淌, 刹那間讓你忘卻館外的車水馬龍、喧囂熱鬧。

青瓷顧名思義就是淡青色的瓷器, 古樸而安靜, 沒有豔麗的花紋, 只有一些細細觀察才有的本色花紋。

一碗一盞全是北方的簡約與端嚴。 想像著這些青色的瓷器安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便是一種特別的裝點, 不聲不響, 卻不可或缺。

白瓷當然就是一色兒的白, 潔淨與安詳是白瓷的品質。 依然是本色的花紋,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沒有機械的介入, 全是人力的締造, 你便不得不感歎白瓷的精緻。 有荷花形的, 有鳥形的, 還有葉子形的, 不知道得要多大的定力, 才能夠將泥與水、火與風塑造成這樣的藝術精靈。

花瓷其實就是顏色深一些的帶花紋的瓷器, 小李告訴我, 這些從外形到花紋都略顯粗獷與奔放的瓷器, 是少數民族到中原後帶來的影響。 宋朝的理學與儒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安靜與優雅, 而遼金少數民族因為在草原生活,

更喜歡一種張揚的美, 所以有了圖案醒目、器形誇張的瓷器。 藝術是生活的產品, 誰說不是呢?

彩瓷終於有了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色彩, 但因為是描摹在瓷器上, 那色彩便是低調與含蓄的了, 與清代的琺瑯彩瓷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 天然生成的三彩也足夠神奇, 還有窯變, 有淚滴、蚯蚓痕跡。 有梅瓶、有春瓶、有玉壺、有淨瓶, 古人盛酒、插花、祈福的載體都打造得那般精巧與美麗。 還有各種各樣的瓷枕, 吉祥的虎枕、可愛的娃娃枕, 均有一種祈願在其中。

觀展中你可以看到和聽到耀州瓷, 就是河東民謠中“五月十三滴兩點, 耀州城裡買大碗”的耀州。 還有汝瓷、有鈞瓷……堪稱一堂瓷器文化大課。

象牙化石訴說滄桑歷史

運城博物館的展品共分為十個展區,第一個展區便是華夏尋根。全是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展品。砍削器、石頭石塊,都是老祖先與自然抗爭的工具。石箭頭、骨針、骨簪又是另一種器具。

垣曲的世紀曙猿圖、西侯度的燒骨圖、夏縣西陰的半個蠶繭化石,都是遙遠幽深的史前文化記憶,有權威的考古專家做出結論,給了古河東地區一種特殊的歷史內涵。人類文明濫觴之地,由一件件考古發現的文物證明歷史,告訴我們,古河東就是華夏文明的直根與主題公園。

這個展區的特點是沒有顏色,全是土石之形與色,樸素而低調,那正是根的顏色。記者印象深的是一枚近兩米長的象牙化石,據小李講,這枚象牙的長度比如今南方的大象牙齒要長很多。這告訴我們,古河東地區曾經生活有壯碩的大象,這裡有過原始森林、有寬廣的水面,現在這裡又是農耕文明的發祥與傳承之地,正是滄海桑田造就的神奇。

館藏珍寶喚醒藝術記憶

在根的色彩與形狀裡走累了,館藏珍寶展區會給你一種亮麗。那個比後母戊大方鼎還要早300年的青銅鼎過去是權力的象徵,如今是鎮館之寶。可惜原物在省博物院,這裡陳列的是複製品。青銅時代在河東留下了層層疊疊的記憶,除了鼎,還有各種青銅器、生活用品、鐘。有規模的是一組銅鏡,鏽跡斑斑但無妨當年它們映照過的歷史與面孔。青銅時代的印跡還有錢幣,各個朝代的錢幣,以形狀與文字標識著不同朝代的名號、追求和故事。

在有些沉悶的色彩中漫步一段時間後,眼前忽然有了色彩。是絢爛的畫,有聞喜的,有新絳的,佛教水陸畫像,色彩明豔,人物豐富。還有永樂宮壁畫、青龍寺壁畫,滿牆的仙風道骨,說不盡莊嚴與風流。還有稷益廟裡的農事圖,圖上的人們認認真真地春種秋收,畫圖的人們認認真真地描繪重現,參觀的人們慢慢地回味追憶。這一刻,你會感慨,物質曾經是那麼吸引人,但是留下來、傳下去的卻只有當年看似無用的藝術。

土木華章書寫河東壯景

走出館藏珍寶展區,走進的便是土木華章區。運城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名列第一。這要感謝山西所處的位置與氣候環境,更要感恩我們的先祖,他們用歲月與生命締造的古建,穿越歷史風雨步入現代,奏響了輝煌的土木華章。

山西省四大唐建之一的芮城廣仁王廟,當年梁思成先生與林徽因女士發現了它。當代萬科集團龍計畫又賦予了它新生。在原基礎上維修的廣仁王廟如今氣宇軒昂,呈現著大唐盛世景象,在陳列區以一種令人振奮的姿態告訴我們,河東這塊厚土曾經多麼輝煌雄壯。先賢曾經多麼智慧洞明,他們用土木承載信仰,用古建傳承歷史。

還有新絳光村福壽寺的懸塑觀音,與晉祠中的塑像有異曲同工之妙。再有絳守居園池,小亭水渠、花圃長廊,盡是古人的詩意與浪漫。

裴柏村的三絕碑,韓愈撰文寫裴度,清代祁雋藻重書,文書刻俱佳,任何一個名字都讓人如雷貫耳。

司馬溫公祠,涑水先生一本《資治通鑒》續接了河東的文脈,自唐以降,文壇河東名家輩出,在司馬光先生處無疑達到史學另一個高峰。這裡的杏花碑,因杏花長伴而芬芳永存。

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都是古人寄託登高望遠理想的所在。李家大院善文化集結處,中西合璧、南北融匯的建築告訴我們,先賢們從來就沒有停下遠行的腳步,他們在詩和遠方中安頓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沉甸甸的土木記憶。

名人如星綻放人文天空

在河東古建的長廊裡遊走,追先懷遠的情緒會越來越濃。接下來的展區是名人館了。以裴、柳、薛、王河東四大望族為綱,你可以看到燦若群星的河東先賢,僅河東聞喜裴氏一門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哪一個不是聲威赫赫、名動天下?河東柳氏以柳宗元為代表,還有柳公權、柳下惠、柳詠……唐代柳氏在政治、軍事、文化各界均有巨擘,令人仰視。河東薛氏亦頗不凡,那位寫出了讓隋煬帝自歎弗如的“戶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那位讓太平公主一見傾心的帥氣駙馬薛紹,那位以畫鶴聞名的薛稷。還有薛儆,他是唐代宗時的駙馬,在家鄉留下了墓葬,以物證史坐實了河東薛氏在萬榮縣薛吉村的歷史。還有王氏,王通、王績、王勃,大儒詩人之家,一首《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至今傳唱不已。還有王之渙,雖然是寓居絳州,但他的《登鸛雀樓》,留住了一座樓,也留住了他在詩壇的盛名。還有近當代的名人,不可勝數。博物館還有鹽文化展區、成就展區等,都令人精神振奮、心潮澎湃。

出得展廳,不由得有小小的欣喜在心間,先賢已經走出了一條路,後來如我輩該怎樣不負韶華?敬業的館長周文全,還在館內忙碌。他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她承擔著傳承歷史、教化人文的重要作用。她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可以讓人們在這裡思接千載,暢想過去與未來。可以讓大家滌思淨慮,把腳步放慢,聽一聽歷史的聲音,也可以讓大家靜下來,調整前進的步伐與姿態。博物館是以物證史的地方,她是神聖的,也是肅穆的,她的建成與開放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與汗水。

衷心地祝願我們的博物館成為古河東大運城對外宣傳與推介的視窗,成為文化歷史的大學,現代城市的客廳,讓河東兒女心向一處,建設大運城的鬥志更加昂揚,書寫運城明天更壯美的華章。

近期熱點

☛ 流覽更多本地時政新聞,請關注《運城日報》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

☛ 流覽更多本地新聞資訊,請登錄”運城新聞“用戶端。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用戶端

歡迎登錄“運城新聞”用戶端爆料或撥打新聞熱線:0359-2233366

▍ 本期責編:陳雁冰

♫歡迎朋友圈!文章版權歸運城日報社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運城網信備案號 A00049

運城博物館的展品共分為十個展區,第一個展區便是華夏尋根。全是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展品。砍削器、石頭石塊,都是老祖先與自然抗爭的工具。石箭頭、骨針、骨簪又是另一種器具。

垣曲的世紀曙猿圖、西侯度的燒骨圖、夏縣西陰的半個蠶繭化石,都是遙遠幽深的史前文化記憶,有權威的考古專家做出結論,給了古河東地區一種特殊的歷史內涵。人類文明濫觴之地,由一件件考古發現的文物證明歷史,告訴我們,古河東就是華夏文明的直根與主題公園。

這個展區的特點是沒有顏色,全是土石之形與色,樸素而低調,那正是根的顏色。記者印象深的是一枚近兩米長的象牙化石,據小李講,這枚象牙的長度比如今南方的大象牙齒要長很多。這告訴我們,古河東地區曾經生活有壯碩的大象,這裡有過原始森林、有寬廣的水面,現在這裡又是農耕文明的發祥與傳承之地,正是滄海桑田造就的神奇。

館藏珍寶喚醒藝術記憶

在根的色彩與形狀裡走累了,館藏珍寶展區會給你一種亮麗。那個比後母戊大方鼎還要早300年的青銅鼎過去是權力的象徵,如今是鎮館之寶。可惜原物在省博物院,這裡陳列的是複製品。青銅時代在河東留下了層層疊疊的記憶,除了鼎,還有各種青銅器、生活用品、鐘。有規模的是一組銅鏡,鏽跡斑斑但無妨當年它們映照過的歷史與面孔。青銅時代的印跡還有錢幣,各個朝代的錢幣,以形狀與文字標識著不同朝代的名號、追求和故事。

在有些沉悶的色彩中漫步一段時間後,眼前忽然有了色彩。是絢爛的畫,有聞喜的,有新絳的,佛教水陸畫像,色彩明豔,人物豐富。還有永樂宮壁畫、青龍寺壁畫,滿牆的仙風道骨,說不盡莊嚴與風流。還有稷益廟裡的農事圖,圖上的人們認認真真地春種秋收,畫圖的人們認認真真地描繪重現,參觀的人們慢慢地回味追憶。這一刻,你會感慨,物質曾經是那麼吸引人,但是留下來、傳下去的卻只有當年看似無用的藝術。

土木華章書寫河東壯景

走出館藏珍寶展區,走進的便是土木華章區。運城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名列第一。這要感謝山西所處的位置與氣候環境,更要感恩我們的先祖,他們用歲月與生命締造的古建,穿越歷史風雨步入現代,奏響了輝煌的土木華章。

山西省四大唐建之一的芮城廣仁王廟,當年梁思成先生與林徽因女士發現了它。當代萬科集團龍計畫又賦予了它新生。在原基礎上維修的廣仁王廟如今氣宇軒昂,呈現著大唐盛世景象,在陳列區以一種令人振奮的姿態告訴我們,河東這塊厚土曾經多麼輝煌雄壯。先賢曾經多麼智慧洞明,他們用土木承載信仰,用古建傳承歷史。

還有新絳光村福壽寺的懸塑觀音,與晉祠中的塑像有異曲同工之妙。再有絳守居園池,小亭水渠、花圃長廊,盡是古人的詩意與浪漫。

裴柏村的三絕碑,韓愈撰文寫裴度,清代祁雋藻重書,文書刻俱佳,任何一個名字都讓人如雷貫耳。

司馬溫公祠,涑水先生一本《資治通鑒》續接了河東的文脈,自唐以降,文壇河東名家輩出,在司馬光先生處無疑達到史學另一個高峰。這裡的杏花碑,因杏花長伴而芬芳永存。

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都是古人寄託登高望遠理想的所在。李家大院善文化集結處,中西合璧、南北融匯的建築告訴我們,先賢們從來就沒有停下遠行的腳步,他們在詩和遠方中安頓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沉甸甸的土木記憶。

名人如星綻放人文天空

在河東古建的長廊裡遊走,追先懷遠的情緒會越來越濃。接下來的展區是名人館了。以裴、柳、薛、王河東四大望族為綱,你可以看到燦若群星的河東先賢,僅河東聞喜裴氏一門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哪一個不是聲威赫赫、名動天下?河東柳氏以柳宗元為代表,還有柳公權、柳下惠、柳詠……唐代柳氏在政治、軍事、文化各界均有巨擘,令人仰視。河東薛氏亦頗不凡,那位寫出了讓隋煬帝自歎弗如的“戶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那位讓太平公主一見傾心的帥氣駙馬薛紹,那位以畫鶴聞名的薛稷。還有薛儆,他是唐代宗時的駙馬,在家鄉留下了墓葬,以物證史坐實了河東薛氏在萬榮縣薛吉村的歷史。還有王氏,王通、王績、王勃,大儒詩人之家,一首《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至今傳唱不已。還有王之渙,雖然是寓居絳州,但他的《登鸛雀樓》,留住了一座樓,也留住了他在詩壇的盛名。還有近當代的名人,不可勝數。博物館還有鹽文化展區、成就展區等,都令人精神振奮、心潮澎湃。

出得展廳,不由得有小小的欣喜在心間,先賢已經走出了一條路,後來如我輩該怎樣不負韶華?敬業的館長周文全,還在館內忙碌。他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她承擔著傳承歷史、教化人文的重要作用。她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可以讓人們在這裡思接千載,暢想過去與未來。可以讓大家滌思淨慮,把腳步放慢,聽一聽歷史的聲音,也可以讓大家靜下來,調整前進的步伐與姿態。博物館是以物證史的地方,她是神聖的,也是肅穆的,她的建成與開放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與汗水。

衷心地祝願我們的博物館成為古河東大運城對外宣傳與推介的視窗,成為文化歷史的大學,現代城市的客廳,讓河東兒女心向一處,建設大運城的鬥志更加昂揚,書寫運城明天更壯美的華章。

近期熱點

☛ 流覽更多本地時政新聞,請關注《運城日報》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

☛ 流覽更多本地新聞資訊,請登錄”運城新聞“用戶端。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用戶端

歡迎登錄“運城新聞”用戶端爆料或撥打新聞熱線:0359-2233366

▍ 本期責編:陳雁冰

♫歡迎朋友圈!文章版權歸運城日報社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運城網信備案號 A0004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