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大女教授玩了一次“跨界”,直呼好過癮!

“成為英雄還是做在路邊鼓掌的人?”

對於這個問題

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而文中的這位浙大女教授也用親身經歷

給出了屬於她的選擇

一頭黑色偏分直發, 一雙清亮明眸, 說起話來條理清晰, 語調柔和, 這位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知性大方、溫和有禮。

梁君英

作為外語學院教授, 她說工作中自己最喜歡的身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英語老師, 而最近幾年她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女教授聯誼會的副秘書長。 課堂內外, 她深受學生歡迎;一些活動現場, 師生們總能一眼認出她, 因為她通常是那位細細聆聽、娓娓講述的主持人。 跨學科的專業背景、跨界的校園活動主持人, 梁君英卻告訴記者, 她最大的愛好是坐在路邊鼓掌, 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聆聽”。

聆聽學生:鼓勵交叉學科人才培養

今年上半年, 梁君英收到了一封曾經上過她英語課的畢業校友的來信,

這位校友請她寫一封申請牛津大學“新能源經濟”博士專案的推薦信。 不久前他又來信, 說自己在牛津一切安好, 並拿到了中國學生在牛津留學的獎學金。 這位校友本科就讀於浙大能源學院, 碩士攻讀了斯坦福大學的環境保護專業, 現在博士又換了一個專業方向。 一位能源專業的工科生, 一位斯坦福的畢業生, 為什麼這麼多年了還想著請自己的大學英語老師寫推薦信呢?因為讓這位學生“大膽”萌生跨專業學習想法就是源自梁君英的一節英語討論課。

梁君英

見過梁君英的人, 會覺得她的形象氣質很符合一位文科教授的“人設”。 然而, 這位文科教授的最後學歷其實是非常理性的基礎心理學博士。 從英語語言文學學士, 到心理語言學碩士, 再到心理學博士, 一步步走來, 都源于梁君英對交叉學科的熱情。

同樣, 梁君英將這股對於交叉學科的熱情也投注在了教學中。 課餘時間, 梁君英會及時關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通報》等世界自然科學領域前沿的研究動態,

通過自己的英語課堂及時分享給學生。 既考慮鍛煉學生的學術英語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公共演講能力, 又鼓勵他們拓展視野與思維。 她會給課堂裡的每個小組佈置一項話題討論。 開頭提及的那位能源學院校友當年就是被分在了“環境保護”的話題中。

為了講好這個話題, 這個小組把焦點放在水資源保護上, 他們在課後去了西溪濕地、余杭塘河等地檢測水質, 進行了細緻的資料分析與對比, 在課堂中拿出了資料詳盡的英文分析報告。 令梁君英意外的是, 英語課程雖然結束了, 但是這組成員對環境保護的興趣一直延續了下去。 他們假期走出杭州, 去了趵突泉、都江堰、日月潭等地繼續做深度調研,

尤其是這位能源專業的男生, 對環境保護的興趣一發不可收, 最終選擇攻讀了斯坦福大學的環境保護專業的碩士學位。 當年, 也是梁君英為他寫了推薦信。

作為一名外語學院的教師, 對於如何培養適應國際化競爭的人才, 梁君英老師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 浙大的學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的大學英語課, 可能大家眼裡只是一門普通的基礎課程, 但其實非常關鍵, 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因為首先我們的學生大多是新生, 新生的好奇心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是創新力的重要源泉;其次我們的學生來自各個專業, 課堂上經常會迸發出火花, 這是不同學科一起交流的有趣之處。 對於浙大的孩子來說, 除了學好自己的本專業,也需要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更要挖掘自己的潛力。走向國際,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多學科融合的素養,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世界因我更美好’的信心與勇氣,更要有浙大人求是創新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感和天下情懷。”

聆聽同事: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回憶起當年剛入職時,梁君英覺得特別幸福,“學校對每一位青年教師都非常照顧,提供了許多成長與發展的空間。”2007年,梁君英加入了外語學院青年教師創新平臺,擔任平臺負責人;2008年,梁君英進入了社科研究院組建的人文社科青年教師組織“清源學社”。2013年底,評上教授後,梁君英加入了女教授聯誼會。

參加了這麼多青年組織,梁君英得到了很多機會,她不斷拿起話筒,成為一名主持人。她清晰地記得,自己在女教授聯誼會裡的第一場主持,是浙大70後雙胞胎女教授“鮮豔姊妹花”的分享會。其實,梁君英早在2008年便結識了“鮮豔姊妹花”中的妹妹李豔教授,“因為我們都是清源學社的第一批‘會員’,而且是學社裡‘唯二’的女老師,所以這麼多年裡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對彼此也非常瞭解。”在這場分享會裡,梁君英拋出了許多看似“姐妹淘”卻很有啟發意義的問題,比如“姐姐妹妹有沒有心電感應”,“看著學霸姐姐,妹妹如何緩解壓力”,“職業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等,兩位教授結合親身經歷,一一應答。

主持 “鮮豔姊妹花”分享會

活動的順利舉辦,讓梁君英的跨界主持之路從此鋪展開來。此後,她主持了學校教師發展委員會的“師說”論壇、“擁抱陽光,笑對陰影--做更好的自己”女教師經驗交流會等一系列教師交流活動。

2014年,浙大成立了教師發展委員會。梁君英擔任了第一期師說論壇——“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的訪談主持。葉志鎮、潘一禾和歐陽宏偉三位教授是這期論壇的嘉賓,他們都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其中兩位還是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教師的職責是什麼,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教師應該如何看待名利……這些是梁君英在當時發出的一連串提問。回憶起這場論壇,梁君英語調上揚,語速加快,恨不得把幾位元教授的精彩回答全部複述出來。

主持首屆師說論壇: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

“潘一禾老師非常出色,但為人卻很低調。她說是因為她在下鄉當知青時,從老鄉身上學到‘踏實’和‘樸素’的為人處世風格,所以喜歡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從潘一禾老師身上,梁君英汲取了“安靜的力量”,也成為了一位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陪伴自己的學生成長。作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歐陽宏偉老師對學術的熱情、對學生的深情至今仍令梁君英記憶猶新。“歐陽老師說今天我們做老師,‘請一定要手心朝上’,托起學生的希望。”

主持第五期師說論壇:立德樹人是教師的神聖使命

每回聆聽同事的心聲後,梁君英總會感慨自己是幸運的。“浙大的老師是卓越的。我們的老師,一直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時時刻刻體現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堅守著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努力的信念、勇氣、持之以恆。”

聆聽成長:為優秀女性科研者加油喝彩

2015年,一項針對浙大在讀生的調查資料顯示,浙大女碩士、女博士分別占本校碩士、博士總人數的35%,而浙大的女教授只占到教授總數的13%-14%。就此現象,梁君英在當年的教代會上,提出了一項議案《學校公共政策中的女性視角》。這項提案也成為了當年的優秀提案。

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有志於投身科研事業,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為困擾不少女性科研者成長道路上的難題。

當被問及如何解決事業、家庭的難題時,梁君英笑著打趣道:“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男同胞也應該認真回答:男同胞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呢?”接著她很快回到正題上:“過去四年,跟我們學校很多的女教授接觸,我發現‘喜歡’兩個字非常重要。我認識的很多女教授,都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中國最優秀的孩子,我們每天面對的是最有學術信念與學術熱情的同事,我們每天的工作是探索與發現這個物質世界或者精神世界的規律,自然是心生歡喜。要是喜歡,那麼難題應該也是喜歡的一部分,會想著怎麼去克服。”

這些優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往往也是孩子的母親。在梁君英看來,女性在學術研究中練就的選擇、判斷、分析、整合、總結、創新能力,在生活中、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也非常重要;同時學術研究中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邏輯清晰的分析能力,面對困難或迎頭而上或另闢蹊徑不放棄的能力。“即使以後不從事科研工作,成為一位全職媽媽,高學歷女性為家庭、為社區、為社會所做的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主持青荷之約:女教授、青年女教師與女學生共話成長

作為女教授聯誼會的副秘書長,梁君英積極輔助會長、副會長組織各類交流活動,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加油、喝彩。她說,女教授聯誼會承載著很多的功能,其中溫暖與鼓舞年輕女教師、青年女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梁君英特別提到“女教授導師團”與青年女教師共話成長的活動。在青年女教師的成長過程中,職稱晉升、學術成果、教學評估、結婚生子,都是需要努力做好的。梁君英說當時的互動交流非常溫暖有愛,女教授們都一一分享了自己的“獨家秘笈”。記憶特別深刻的是會長何蓮珍老師。何老師坦承自己也面臨各種壓力,要學會傾訴:“我們雖然壓力很大,但教師職業是很有幸福感和價值感的,最大的欣慰就是培養了有成就的學生”;“工作中不怕體累,就怕心累。排解心累的最好方法是傾訴,提升幸福感。”藥學院院長楊波老師也詼諧地說:“週末加班在實驗室看一天的資料,別人覺得辛苦,我覺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假如有重大發現,那就是完美!”

“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梁君英說,“我們在自己學術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工作和家庭很難完美平衡這一個現實,但也要相信一個人在壓力下可以爆發無限的潛能,必要時也要學會落落大方地請求家人、同事的幫助。”

享受價值,提升職業幸福感;調整心態,快樂堅持終將水到渠成;信任他人,常懷感恩之心。

梁教授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一名浙大人是幸福的,坐在路邊為他人鼓掌是快樂的。

在浙大,還有許許多多同樣為科研奮鬥卻謙虛低調的女教授們。科研從不分性別,希望所有的女性科研人員能夠不忘初心,繼續在科研路上結伴同行。

作者:周思逸|葉鑫

除了學好自己的本專業,也需要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更要挖掘自己的潛力。走向國際,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多學科融合的素養,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世界因我更美好’的信心與勇氣,更要有浙大人求是創新為基礎的社會責任感和天下情懷。”

聆聽同事: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回憶起當年剛入職時,梁君英覺得特別幸福,“學校對每一位青年教師都非常照顧,提供了許多成長與發展的空間。”2007年,梁君英加入了外語學院青年教師創新平臺,擔任平臺負責人;2008年,梁君英進入了社科研究院組建的人文社科青年教師組織“清源學社”。2013年底,評上教授後,梁君英加入了女教授聯誼會。

參加了這麼多青年組織,梁君英得到了很多機會,她不斷拿起話筒,成為一名主持人。她清晰地記得,自己在女教授聯誼會裡的第一場主持,是浙大70後雙胞胎女教授“鮮豔姊妹花”的分享會。其實,梁君英早在2008年便結識了“鮮豔姊妹花”中的妹妹李豔教授,“因為我們都是清源學社的第一批‘會員’,而且是學社裡‘唯二’的女老師,所以這麼多年裡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對彼此也非常瞭解。”在這場分享會裡,梁君英拋出了許多看似“姐妹淘”卻很有啟發意義的問題,比如“姐姐妹妹有沒有心電感應”,“看著學霸姐姐,妹妹如何緩解壓力”,“職業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等,兩位教授結合親身經歷,一一應答。

主持 “鮮豔姊妹花”分享會

活動的順利舉辦,讓梁君英的跨界主持之路從此鋪展開來。此後,她主持了學校教師發展委員會的“師說”論壇、“擁抱陽光,笑對陰影--做更好的自己”女教師經驗交流會等一系列教師交流活動。

2014年,浙大成立了教師發展委員會。梁君英擔任了第一期師說論壇——“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的訪談主持。葉志鎮、潘一禾和歐陽宏偉三位教授是這期論壇的嘉賓,他們都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其中兩位還是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教師的職責是什麼,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教師應該如何看待名利……這些是梁君英在當時發出的一連串提問。回憶起這場論壇,梁君英語調上揚,語速加快,恨不得把幾位元教授的精彩回答全部複述出來。

主持首屆師說論壇:今天,我們如何當老師?

“潘一禾老師非常出色,但為人卻很低調。她說是因為她在下鄉當知青時,從老鄉身上學到‘踏實’和‘樸素’的為人處世風格,所以喜歡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從潘一禾老師身上,梁君英汲取了“安靜的力量”,也成為了一位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陪伴自己的學生成長。作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歐陽宏偉老師對學術的熱情、對學生的深情至今仍令梁君英記憶猶新。“歐陽老師說今天我們做老師,‘請一定要手心朝上’,托起學生的希望。”

主持第五期師說論壇:立德樹人是教師的神聖使命

每回聆聽同事的心聲後,梁君英總會感慨自己是幸運的。“浙大的老師是卓越的。我們的老師,一直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時時刻刻體現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堅守著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努力的信念、勇氣、持之以恆。”

聆聽成長:為優秀女性科研者加油喝彩

2015年,一項針對浙大在讀生的調查資料顯示,浙大女碩士、女博士分別占本校碩士、博士總人數的35%,而浙大的女教授只占到教授總數的13%-14%。就此現象,梁君英在當年的教代會上,提出了一項議案《學校公共政策中的女性視角》。這項提案也成為了當年的優秀提案。

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有志於投身科研事業,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為困擾不少女性科研者成長道路上的難題。

當被問及如何解決事業、家庭的難題時,梁君英笑著打趣道:“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男同胞也應該認真回答:男同胞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呢?”接著她很快回到正題上:“過去四年,跟我們學校很多的女教授接觸,我發現‘喜歡’兩個字非常重要。我認識的很多女教授,都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中國最優秀的孩子,我們每天面對的是最有學術信念與學術熱情的同事,我們每天的工作是探索與發現這個物質世界或者精神世界的規律,自然是心生歡喜。要是喜歡,那麼難題應該也是喜歡的一部分,會想著怎麼去克服。”

這些優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往往也是孩子的母親。在梁君英看來,女性在學術研究中練就的選擇、判斷、分析、整合、總結、創新能力,在生活中、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也非常重要;同時學術研究中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邏輯清晰的分析能力,面對困難或迎頭而上或另闢蹊徑不放棄的能力。“即使以後不從事科研工作,成為一位全職媽媽,高學歷女性為家庭、為社區、為社會所做的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主持青荷之約:女教授、青年女教師與女學生共話成長

作為女教授聯誼會的副秘書長,梁君英積極輔助會長、副會長組織各類交流活動,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加油、喝彩。她說,女教授聯誼會承載著很多的功能,其中溫暖與鼓舞年輕女教師、青年女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梁君英特別提到“女教授導師團”與青年女教師共話成長的活動。在青年女教師的成長過程中,職稱晉升、學術成果、教學評估、結婚生子,都是需要努力做好的。梁君英說當時的互動交流非常溫暖有愛,女教授們都一一分享了自己的“獨家秘笈”。記憶特別深刻的是會長何蓮珍老師。何老師坦承自己也面臨各種壓力,要學會傾訴:“我們雖然壓力很大,但教師職業是很有幸福感和價值感的,最大的欣慰就是培養了有成就的學生”;“工作中不怕體累,就怕心累。排解心累的最好方法是傾訴,提升幸福感。”藥學院院長楊波老師也詼諧地說:“週末加班在實驗室看一天的資料,別人覺得辛苦,我覺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假如有重大發現,那就是完美!”

“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梁君英說,“我們在自己學術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工作和家庭很難完美平衡這一個現實,但也要相信一個人在壓力下可以爆發無限的潛能,必要時也要學會落落大方地請求家人、同事的幫助。”

享受價值,提升職業幸福感;調整心態,快樂堅持終將水到渠成;信任他人,常懷感恩之心。

梁教授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一名浙大人是幸福的,坐在路邊為他人鼓掌是快樂的。

在浙大,還有許許多多同樣為科研奮鬥卻謙虛低調的女教授們。科研從不分性別,希望所有的女性科研人員能夠不忘初心,繼續在科研路上結伴同行。

作者:周思逸|葉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