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別再犯傻了:吃啥未必補啥

文/林殷 王一辰 北京中醫藥大學

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12月刊

編者按:老百姓常說“吃啥補啥”, 腦力消耗過多吃點動物腦子補補, 貧血了多吃點紅色的食物, 不少人認為這就是中醫食療的一大特色, “以形補形”嘛!然而這種觀點卻並非絕對, 不僅經常被西方現代醫學的擁躉者作為中醫“不科學”的理由進行批判, 也常被一些“偽中醫”所利用, 反而對大眾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邀請研究中醫食療的養生專家林殷教授為您講解——

所謂“以形補形”, 指吃外形與人體某器官組織相似的食物,

就可達到補益人體該部位目的的觀點。 如認為吃形狀像腦回模樣的核桃能補腦、吃橫切面有如眼睛鞏膜狀放射條紋的胡蘿蔔能改善視力。

由此展開還可有“以色補色”和“以髒補髒”, 前者如吃紅色食物補血、吃黑色食物補腎, 後者則像吃肝補肝以及吃皮補皮、吃骨補骨等。 人們通常認為, 這是中醫食療學的特色之一, 但據筆者檢索相關文獻, 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從世界醫學發展史看, “以形補形”不是國人獨有, 其他地區的古人也有類似做法。 法國文化人類學家列維·布留爾在其《原始思維》中提到古巴比倫人也常以髒補髒:“那些非常流行的食人風俗以及用人作祭祀的儀式說明了這一點(指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神秘意義,

故相互間可產生某種作用)。 心臟、肝臟、腎臟、眼睛、脂肪和骨髓等, 都給憑空添上一種能對那些吃它們的人發生這樣或那樣作用的能力。 ”這種神秘觀念促成了以髒補髒的做法, 並曾在世界許多地方不約而同地出現過。

古人“以形補形”, 並非眾口一詞

古醫籍裡既有“心補心”“肺補肺”“肝補肝”“腎補腎”之說, 也有“腸傷腸”“髓傷髓”“血傷血”之論, 表現出一種辨證思維傾向。

“腸傷腸”辨證指烹飪不得法(如沒煮爛)難消化或食用過多會導致腹瀉(“煮不爛, 或食多亦令人泄”)。

“髓傷髓”最初指吃羊和豬等動物腦髓會導致男子性功能甚至生育能力下降, 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認為“豚腦, 損男子陽道, 臨房不能行事”(注:豚原指小豬, 也可泛指豬)、“羊腦、豬腦, 男子食之, 損精氣少子”。 章穆則認為, 不單羊腦、豬腦損人, 所有動物腦髓皆在此列, “諸畜、諸獸、諸禽腦髓亦然”。

“血傷血”指多吃動物血會導致腹瀉, “血, 多食令人作泄”。

“以形補形”, 古今有別

以現代坊間流傳的幾則“以色補色”說法分析, 發現不少屬今人發揮或附會。 如有人認為, 赤小豆皮紅, 可以補血。 古籍只說它可利水解毒, 《傷寒論》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外解表邪、內清濕熱, 現代營養學證實其利水功效可能在於富含鉀元素(860毫克/100克, 遠高於香蕉的256毫克/100克)。

現代營養學證實其含鐵量並不高,

據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食物成分表》所列, 紅棗的含鐵量為1.2毫克~2.3毫克/100克, 且屬非血紅素鐵, 人體吸收率僅5%。 由此可見, 吃赤小豆和紅棗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是養生誤區。 至於紅棗補血的說法, 其實紅棗在中藥書歸為“補氣”藥, 當然從補氣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角度看, 有一定道理。

再說“以皮補皮”的觀點,也是現代人知道了膠原蛋白對保持皮膚彈性作用後的盲目附會。古醫籍中記載,豬皮性涼味甘,功效在於“清虛熱、治下利、心煩、咽痛”(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傷寒論》有“豬膚湯”(注:由豬膚、白蜜、白粉三者組成,豬膚即豬皮)治療少陰病下痢、咽痛諸症。古籍中能“悅澤皮膚”的是動物油脂如豬油、羊油,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以豬油“作手膏,不皸裂”,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羊脂熬熟外塗可“潤肌膚”,這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倒是不謀而合。

還有“以血補血”,恐怕也是現代人的附會。因為古人食用絕大多數的動物血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止血,二是解毒。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清酒炒豬血治療便血,“豬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用飲鮮鴨血“解野葛毒”,飲鮮豬血、犬血 “解射罔(注:烏頭)毒”,清代汪昂《本草備要》裡有飲羊血“解金銀諸毒”。生飲鹿血似乎和補血“沾邊”,如《調疾飲食辯》記載:“(鹿)血大補陰虛,止腰痛,添精益血,治肺痿吐血,崩中漏下。又解一切金石藥毒。均宜乘熱生飲。”但鹿血和鹿茸、鹿角一樣,都以溫補下焦見長,只適合於有虛寒體征者,鹿“其茸、角、鞭、血皆主溫補下元,惟虛寒之體宜之”(《隨息居飲食譜》),可見用鹿血補血並非人人皆宜,更不應誤解其為補血通用品。

若篤信“以形補形”,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湊巧吃對了

如吃豬血、鴨血等改善了缺鐵性貧血,是因其富含蛋白質、鋅、維生素B2和食用價值較高的血紅素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血紅素鐵的吸收率達25%)。

但並非所有貧血患者吃動物血都見效。如果是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因其體內鐵含量已超標,反而要吃清除體內鐵質的藥物;另如巨幼細胞貧血,主要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B12和/或葉酸所致,單純補充鐵劑包括吃動物血製品也無效。

不巧吃反了

如原想通便,吃了香蕉反而便秘了。通常治療遲緩(無力)性便秘,除了多喝水還應選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而每百克香蕉中的水分占75.8%,遠低於杏(91%)、李子(90%)和葡萄(88.7%);每百克香蕉中的膳食纖維(包括果膠等可溶性膳食纖維)為1.2克,也低於梨(3.1克)、獼猴桃(2.6克)和鮮棗(1.9克)。另外,香蕉中含鉀豐富(256毫克/100克),比甜瓜(139毫克/100克)、西瓜(89毫克/100克)都高,鉀有利尿作用。

中醫素有“利小便實大便”之說,小便多了,大便會更乾燥。如果一不小心吃到的是沒熟透的香蕉,其中的單寧反而容易引起便秘。香蕉在古代又稱甘蕉、弓蕉、香牙蕉,值得一提的是,從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記載其“生食,大寒。主渴、潤肺”後,歷代醫籍除了談及可“療饑”“取實代糧”外,古人從來沒說過香蕉可通便!

倒楣吃壞了

如動物肝臟中富含維生素A,對改善夜盲症有益,但維生素A的正常供給量和中毒量之間差距很小,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維生素A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成年人為3000微克-視黃醇當量,孕婦為2400 微克-視黃醇當量,兒童為2000 微克-視黃醇當量。

有研究證實,如每天攝入維生素A 6500 微克-視黃醇當量以上達一個月時就可能中毒。孕婦維生素A中毒會致胎兒發育畸形。而每百克的雞肝中就含有維生素A 10414 微克-視黃醇當量,豬肝中維生素A 含量也不低(4972微克-視黃醇當量/100克)。

另外,豬、牛、羊腎均含不同數量的重金屬鎘,對人體危害頗多,除損傷肝腎外還會造成精子數目減少、受精卵不易著床而影響受孕。豬腦中含較多蛋白質,但膽固醇含量極高(2500毫克/100克),為等量雞蛋黃的8倍。腎功能不全、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病人原本就需限食膽固醇,腎功能不全者還須限制蛋白攝入量,若還吃豬腦 “補腦”會適得其反。

還有熊膽“養生”問題,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熊去氧膽酸對改善肝功能有一定作用,因此也被用來“保肝”或防治各種肝膽疾病,例如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確有臨床研究顯示出某些指標的改善,可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益處和副作用究竟有多大。

雖然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均未明確提出熊膽有毒,但熊膽汁是成分複雜的混合物,不止含有膽汁酸、膽色素等成分,也有經肝臟代謝排出的各種廢物,其中就有可能會包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服用熊膽以養生的民俗不宜提倡。

不僅熊膽養生不宜提倡,服用其他動物膽汁以養生者也應禁止。如食用魚膽和蛇膽會引起中毒。因此,中毒患者以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肝損害的發生率最高,其次表現為胃、腸、心臟、腦等臟器受累,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很高。

“以形補形”作為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食療學原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現代人如果還執迷或糾結於此,可能就弊大於利了。其實,沒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吃法,只要合理搭配、均衡膳食、食不過量就好。

編輯 I 小志

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12月刊

如需轉載 I 須獲授權 I 並注明出處

再說“以皮補皮”的觀點,也是現代人知道了膠原蛋白對保持皮膚彈性作用後的盲目附會。古醫籍中記載,豬皮性涼味甘,功效在於“清虛熱、治下利、心煩、咽痛”(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傷寒論》有“豬膚湯”(注:由豬膚、白蜜、白粉三者組成,豬膚即豬皮)治療少陰病下痢、咽痛諸症。古籍中能“悅澤皮膚”的是動物油脂如豬油、羊油,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說以豬油“作手膏,不皸裂”,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羊脂熬熟外塗可“潤肌膚”,這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倒是不謀而合。

還有“以血補血”,恐怕也是現代人的附會。因為古人食用絕大多數的動物血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止血,二是解毒。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清酒炒豬血治療便血,“豬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用飲鮮鴨血“解野葛毒”,飲鮮豬血、犬血 “解射罔(注:烏頭)毒”,清代汪昂《本草備要》裡有飲羊血“解金銀諸毒”。生飲鹿血似乎和補血“沾邊”,如《調疾飲食辯》記載:“(鹿)血大補陰虛,止腰痛,添精益血,治肺痿吐血,崩中漏下。又解一切金石藥毒。均宜乘熱生飲。”但鹿血和鹿茸、鹿角一樣,都以溫補下焦見長,只適合於有虛寒體征者,鹿“其茸、角、鞭、血皆主溫補下元,惟虛寒之體宜之”(《隨息居飲食譜》),可見用鹿血補血並非人人皆宜,更不應誤解其為補血通用品。

若篤信“以形補形”,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湊巧吃對了

如吃豬血、鴨血等改善了缺鐵性貧血,是因其富含蛋白質、鋅、維生素B2和食用價值較高的血紅素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血紅素鐵的吸收率達25%)。

但並非所有貧血患者吃動物血都見效。如果是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因其體內鐵含量已超標,反而要吃清除體內鐵質的藥物;另如巨幼細胞貧血,主要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B12和/或葉酸所致,單純補充鐵劑包括吃動物血製品也無效。

不巧吃反了

如原想通便,吃了香蕉反而便秘了。通常治療遲緩(無力)性便秘,除了多喝水還應選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而每百克香蕉中的水分占75.8%,遠低於杏(91%)、李子(90%)和葡萄(88.7%);每百克香蕉中的膳食纖維(包括果膠等可溶性膳食纖維)為1.2克,也低於梨(3.1克)、獼猴桃(2.6克)和鮮棗(1.9克)。另外,香蕉中含鉀豐富(256毫克/100克),比甜瓜(139毫克/100克)、西瓜(89毫克/100克)都高,鉀有利尿作用。

中醫素有“利小便實大便”之說,小便多了,大便會更乾燥。如果一不小心吃到的是沒熟透的香蕉,其中的單寧反而容易引起便秘。香蕉在古代又稱甘蕉、弓蕉、香牙蕉,值得一提的是,從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記載其“生食,大寒。主渴、潤肺”後,歷代醫籍除了談及可“療饑”“取實代糧”外,古人從來沒說過香蕉可通便!

倒楣吃壞了

如動物肝臟中富含維生素A,對改善夜盲症有益,但維生素A的正常供給量和中毒量之間差距很小,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維生素A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成年人為3000微克-視黃醇當量,孕婦為2400 微克-視黃醇當量,兒童為2000 微克-視黃醇當量。

有研究證實,如每天攝入維生素A 6500 微克-視黃醇當量以上達一個月時就可能中毒。孕婦維生素A中毒會致胎兒發育畸形。而每百克的雞肝中就含有維生素A 10414 微克-視黃醇當量,豬肝中維生素A 含量也不低(4972微克-視黃醇當量/100克)。

另外,豬、牛、羊腎均含不同數量的重金屬鎘,對人體危害頗多,除損傷肝腎外還會造成精子數目減少、受精卵不易著床而影響受孕。豬腦中含較多蛋白質,但膽固醇含量極高(2500毫克/100克),為等量雞蛋黃的8倍。腎功能不全、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病人原本就需限食膽固醇,腎功能不全者還須限制蛋白攝入量,若還吃豬腦 “補腦”會適得其反。

還有熊膽“養生”問題,現代藥理研究認為,熊去氧膽酸對改善肝功能有一定作用,因此也被用來“保肝”或防治各種肝膽疾病,例如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確有臨床研究顯示出某些指標的改善,可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益處和副作用究竟有多大。

雖然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均未明確提出熊膽有毒,但熊膽汁是成分複雜的混合物,不止含有膽汁酸、膽色素等成分,也有經肝臟代謝排出的各種廢物,其中就有可能會包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服用熊膽以養生的民俗不宜提倡。

不僅熊膽養生不宜提倡,服用其他動物膽汁以養生者也應禁止。如食用魚膽和蛇膽會引起中毒。因此,中毒患者以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肝損害的發生率最高,其次表現為胃、腸、心臟、腦等臟器受累,若不及時搶救,死亡率很高。

“以形補形”作為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食療學原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現代人如果還執迷或糾結於此,可能就弊大於利了。其實,沒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吃法,只要合理搭配、均衡膳食、食不過量就好。

編輯 I 小志

來源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12月刊

如需轉載 I 須獲授權 I 並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