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好玩!這本能帶你“打開宇宙”的書,還獲全國獎最高分!

還記得,

那個仰望星空時的天文夢嗎?

現在,

是時候重拾起它了!

翻開一本書, 銀河系、太陽系、地球、行星運動、日食、月食……你能想像這些天文場景能在這書上動態地展現嗎?

而這可不是什麼動畫裡的“魔法書”, 而是一本真正現實中的書。

浙師大地理與環境學院地理專業的曾恒冰, 就帶領著“經天緯地”團隊的3名成員, 前後花了近4個月的時間手工打造了這本科普立體書——《另一個維度看天文》,

實現了用三維視角呈現宇宙奧秘。

視頻載入中...

▲點擊觀看視頻, 一鍵進入三維宇宙空間

我國是航太大國, 航太事業已做到領先, 但在天文科普上卻是滯後的, 天文“掃盲”已迫在眉睫。

如何用書本承載天文知識的同時, 又達到令青少年讀者喜愛進而實現科普的目的?這是曾恒冰團隊一直在探尋的, 也是《另一個維度看天文》的靈感起源。

1.與創意結合, 換個“打開宇宙”的方式

12月2日, “經天緯地”團隊憑藉該作品獲得了在北京天文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天文創新作品競賽天文科普創新類作品一等獎, 並以95.206分的決賽總評分獲得最高評分獎。

▲左數第二個就是曾恒冰

曾恒冰酷愛天文, 同時也是浙師大天文協會的一員。

今年8月初, 他從協會接到這個比賽的通知, 就萌生了要向大眾科普天文知識的想法, “一想到科普就最先想到書, 但又想要形式更新穎一些,

就聯想到了立體的書。 ”

曾恒冰有了這個想法之後, 很快就在天文協會、所在的班級和寢室招募志同道合的夥伴。

基於該創意, 再加上默契的團隊協作, 《另一個維度看天文》誕生了。

這本書可通過翻、拉、推、旋轉、展開、關閉、延伸、攤開等移動的位置結構設計, 將平面圖文外的空間延伸或加強,包含了八大行星、地球、行星運動、日食和月食、天文觀測這五大板塊。

有創意的機關設計,並搭配簡潔的文字介紹,讓讀者感覺直白易懂,還能激發其對天文探索的興趣。

▲課件“宇宙中的地球”視頻資料截圖

為彌補書本知識量有限的不足,團隊還在立體書的基礎頁面上附加了二維碼掃描區,讀者可利用手機掃碼觀看、使用由團隊獨立製作完成的微課教學flash課件,課件內有相關版塊的知識點教學和習題練習。

2.不會就現學,做“全能型”師範生

馬遠軍副教授的《地球概論》是他們大一學期的專業課,也是靈感重要的來源。“立體模型建構的想法都是基於專業課本上的平面圖思維發散想出來的。”曾恒冰是整個團隊最具創意的“軍師”,這也得益於扎實的專業理論學習。

▲會合運動:是指兩個天體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變化。一般指月球或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即距角的週期性變化。

但從創意落實到實踐卻並不容易。

“我們並沒有接觸過立體書的設計建構,更不用說製作了。”為此,曾恒冰團隊特意走訪了金華市區的幾家書店,參考漫畫、幼兒科普類的立體書,研究書本結構、框架以及排版,推敲書本的呈現方式。

等確定了書中各版塊的知識內容,以及立體呈現方式,就到了關鍵的技術環節。

“不會又沒關係,關鍵可以現學!”團隊成員何邁科主要負責書籍排版和手工製作,對他來說,這次製作是全新的探索。

“我不會排版,恒冰就給我推薦了一個ps網上直播教學平臺。”他們通過網路和天文學文獻搜集圖文素材,利用ps軟體進行後期處理,最後排版、彩印,裁剪製作。一遍遍地試錯、粘貼重來也沒難倒這個小夥子。

▲傅科擺:是依據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命名的,是證明地球自轉的一種簡單設備。雖然人們長久以來都知道地球在自轉,但傅科擺第一次以簡單的實驗予以證明。

▲太陽周年運動:實質是地球公轉運動的一種反映。由於地球每年(恒星年)繞太陽公轉一圈,而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正如坐在行駛的車輛中的人感覺周圍的物體向後運動一樣,看到的是太陽在恒星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後運動,每年轉一圈。

最終,團隊創新性地設計出了傅科擺、太陽周年運動等新穎獨特的立體模型,在太陽周年運動的立體模型中他們還結合了物理電路更好地類比展示太陽周年運動。

作為地理師範生,他們還發揮了專業特長,親自錄製微課講解知識難點,轉換成二維碼,供讀者擴展學習。

3.從科普出發,真正讓天文知識“下凡”

馬遠軍也是曾恒冰團隊的指導老師,在整個作品的內容體系上給出了建設性的指導。他認為,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公眾瞭解科學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然而作為普及科學知識重要載體的科普讀物的出版現狀卻不容樂觀。

僅以環境科普和天文科普讀物的出版為例,這類出版物的數量與品質就與我國當前環境科學和天文科學取得的成就不相適應。

傳統的天文科普主要是借助望遠鏡、天象館等,這些是需要一定地理知識基礎的,並不太適合青少年讀者,所以很難普及。

而《另一個維度看天文》恰好能滿足所需。因此,這本立體書有很大的社會價值與教育意義。

▲月食: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

它可以應用于天文科普與天文教學領域。

「在天文科普領域加強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天文愛好者閱讀、瞭解天文知識。」

「在天文教學領域可作為高中、大學的教材輔助用書,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完成天文知識相關內容的教學。」

從一個想法到真正製成一本書,曾恒冰以及團隊成員都沒想到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我們仍然會堅持對天文的這份悸動,懷赤子之心,仰望星空,不改內心的天文情懷,繼續奮鬥!”之後,曾恒冰將和團隊成員一起對書中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完善,錄製更多的微課,並採用環保材料改進立體模型。

記者 | 徐雅 王青 厲真

圖片 | 池亨穎 韋露怡

編輯 | 徐雅

視頻 | “經天緯地”團隊

將平面圖文外的空間延伸或加強,包含了八大行星、地球、行星運動、日食和月食、天文觀測這五大板塊。

有創意的機關設計,並搭配簡潔的文字介紹,讓讀者感覺直白易懂,還能激發其對天文探索的興趣。

▲課件“宇宙中的地球”視頻資料截圖

為彌補書本知識量有限的不足,團隊還在立體書的基礎頁面上附加了二維碼掃描區,讀者可利用手機掃碼觀看、使用由團隊獨立製作完成的微課教學flash課件,課件內有相關版塊的知識點教學和習題練習。

2.不會就現學,做“全能型”師範生

馬遠軍副教授的《地球概論》是他們大一學期的專業課,也是靈感重要的來源。“立體模型建構的想法都是基於專業課本上的平面圖思維發散想出來的。”曾恒冰是整個團隊最具創意的“軍師”,這也得益於扎實的專業理論學習。

▲會合運動:是指兩個天體在天球上的相對位置變化。一般指月球或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即距角的週期性變化。

但從創意落實到實踐卻並不容易。

“我們並沒有接觸過立體書的設計建構,更不用說製作了。”為此,曾恒冰團隊特意走訪了金華市區的幾家書店,參考漫畫、幼兒科普類的立體書,研究書本結構、框架以及排版,推敲書本的呈現方式。

等確定了書中各版塊的知識內容,以及立體呈現方式,就到了關鍵的技術環節。

“不會又沒關係,關鍵可以現學!”團隊成員何邁科主要負責書籍排版和手工製作,對他來說,這次製作是全新的探索。

“我不會排版,恒冰就給我推薦了一個ps網上直播教學平臺。”他們通過網路和天文學文獻搜集圖文素材,利用ps軟體進行後期處理,最後排版、彩印,裁剪製作。一遍遍地試錯、粘貼重來也沒難倒這個小夥子。

▲傅科擺:是依據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命名的,是證明地球自轉的一種簡單設備。雖然人們長久以來都知道地球在自轉,但傅科擺第一次以簡單的實驗予以證明。

▲太陽周年運動:實質是地球公轉運動的一種反映。由於地球每年(恒星年)繞太陽公轉一圈,而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正如坐在行駛的車輛中的人感覺周圍的物體向後運動一樣,看到的是太陽在恒星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後運動,每年轉一圈。

最終,團隊創新性地設計出了傅科擺、太陽周年運動等新穎獨特的立體模型,在太陽周年運動的立體模型中他們還結合了物理電路更好地類比展示太陽周年運動。

作為地理師範生,他們還發揮了專業特長,親自錄製微課講解知識難點,轉換成二維碼,供讀者擴展學習。

3.從科普出發,真正讓天文知識“下凡”

馬遠軍也是曾恒冰團隊的指導老師,在整個作品的內容體系上給出了建設性的指導。他認為,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公眾瞭解科學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然而作為普及科學知識重要載體的科普讀物的出版現狀卻不容樂觀。

僅以環境科普和天文科普讀物的出版為例,這類出版物的數量與品質就與我國當前環境科學和天文科學取得的成就不相適應。

傳統的天文科普主要是借助望遠鏡、天象館等,這些是需要一定地理知識基礎的,並不太適合青少年讀者,所以很難普及。

而《另一個維度看天文》恰好能滿足所需。因此,這本立體書有很大的社會價值與教育意義。

▲月食: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一條直線上。月食可以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種。月食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

它可以應用于天文科普與天文教學領域。

「在天文科普領域加強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天文愛好者閱讀、瞭解天文知識。」

「在天文教學領域可作為高中、大學的教材輔助用書,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完成天文知識相關內容的教學。」

從一個想法到真正製成一本書,曾恒冰以及團隊成員都沒想到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我們仍然會堅持對天文的這份悸動,懷赤子之心,仰望星空,不改內心的天文情懷,繼續奮鬥!”之後,曾恒冰將和團隊成員一起對書中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完善,錄製更多的微課,並採用環保材料改進立體模型。

記者 | 徐雅 王青 厲真

圖片 | 池亨穎 韋露怡

編輯 | 徐雅

視頻 | “經天緯地”團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