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花20兩黃金竟買到贗品,後來成為鑒藏界“國眼”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書畫的辨偽活動,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有記載, 明代張醜已將書畫鑒定, 定位為“判真偽、分優劣”。 但事實上古代書畫鑒賞中, 欣賞易而鑒定難, 欣賞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鑒定卻需要科學證明和確定結論。

徐邦達

憑藉故紙堆中的蛛絲馬跡, 辨別真偽, 傳承保護, 鑒定工作看似簡單, 實則具有很高的技術性。 在中國20世紀的古書畫鑒定家中, 有一位與謝稚柳、啟功並稱為中國書畫鑒定三大家的“奇人”, 他就是徐邦達。

徐邦達與楊伯達、謝稚柳、薛永年在美國鑒定中國古書畫

徐邦達寓目書畫以巨萬計, 鑒定水準飲譽業內, 書畫鑒藏界戲謔地稱他為“徐半尺”,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薛永年, 尊稱他為“國眼”, 身為鑒定學派的一代宗師, 徐邦達堪稱“華夏辨畫第一人”。

商賈之家的富二代, 耳濡目染鍾情書畫

1911年, 徐邦達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殷實的商賈之家, 父親徐堯臣雖為商人, 卻對文墨書畫情有獨鍾, 在做絲綢生意之餘, 只要是他相中的名家書畫, 定會不惜重金收入囊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 徐邦達自幼便對書畫有異常的興趣。

作畫中的徐邦達

當發現兒子在書畫方面天賦異稟後, 徐堯臣聘請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婁東派”後勁畫家李濤, 來教徐邦達系統學習山水畫。

徐邦達在臨摹古畫上花費了10年之久的功夫, 究其後來能成為書畫鑒定大家, 與自身深厚的書畫功底也是分不開的

徐邦達山水作品

上世紀40年代, 徐邦達的畫藝已名動江南, 學畫之外為博採眾長, 他又入吳湖帆先生門下, 同時師從趙叔孺先生學古書畫鑒別, 結識了很多書畫鑒定領域的行家與高手, 如大名鼎鼎的龐元濟、張蔥玉等, 在與眾多大家的來往、交流和學習中, 徐邦達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20兩黃金“交學費”,
“廢紙堆”裡淘寶貝

素有“徐半尺”之稱的徐邦達眼力驚人, 某次有人請他看畫, 卷軸剛展開只露出一片竹葉尖時, 他便脫口而出:“李方膺!”。

卷軸全部展開後, 果然是揚州八怪李方膺, 但即便是一生過眼書畫無數的“國眼”, 初入收藏時也不免栽了個跟頭。

王原祁 仿大癡山水圖軸

18歲那年,徐邦達看中一幅畫,據說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王原祁的手筆,他仔細審辨良久確信是真品,並且豪擲20兩黃金買下。

誰知等他拿給趙叔孺看時,卻得知這只是幅贗品,20兩黃金的高價“交學費”,雖然教訓深刻,卻也令他更加努力學習古畫鑒定。

懷素《食魚帖》(局部)

憑藉一雙如炬慧眼,徐邦達最擅長的就是“廢紙堆”裡淘寶。上世紀70年代,他在青島博物館“次等文物”裡,發現了國寶級的稀世珍品,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的唐摹本《食魚帖》。

徐邦達在美國著名學者藏家翁萬戈家鑒定書畫

這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高古摹本,之所以能免除被埋沒在故紙堆裡的厄運,還要多虧徐邦達的隨口一問。

當時他已完成青島博物館的鑒定工作,就在要離開的時候,徐邦達詢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是否還有沒鑒定過的字畫,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只剩一點不要緊的。然而徐邦達還是堅持都看了,白麻紙上的懷素《食魚帖》唐摹本,就此重見天日。

黃公望 剡溪訪戴圖軸 雲南省博物館藏

還有另外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

也是徐邦達從雲南博物館的“次等文物”中淘出來的,同在青島博物館一樣,徐邦達臨走時照例問了一句:“是否還有沒看的東西”,在一堆要處理的次等文物中,他發現了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現已成為雲南省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真假《富春山居圖》,識破乾隆騙局

今天人們有幸在博物館一睹真品《富春山居圖》的風采,徐邦達可說是功不可沒。

比起前面提到的《雪夜訪戴圖》,《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更為有名的作品,描繪了浙江富春江的秀麗山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1745年,收藏達人兼“蓋章狂魔”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圖》,欣喜若狂之餘不免手癢,於是在這幅他認為的真跡上,瘋狂留下密密麻麻的各種題跋,唯恐別人不知道他有多興奮。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然而人生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就在第二年又有一幅《富春山居圖》被送進了宮,事實證明第一幅其實是明末摹本,後入宮的這幅才是黃公望原作。

於是乾隆就有點尷尬了,但貴為一言九鼎的天子,怎麼可能會承認自己看走了眼,於是大筆一揮“鑒定”真品為假,摹本後來又被稱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上世紀30年代山海關失陷後

故宮決定將重要文物南遷,徐邦達在上海期間,看到了庫房中的兩幅《富春山居圖》,其中一幅乾隆題寫了諸多溢美之詞,另外一幅則御筆提說為“假”,這不禁勾起了他的興趣。

正給學生上鑒定課的徐邦達

徐邦達的鑒定講求實質證據,在仔細鑒定後,他認為被乾隆判為真跡的題款,不符合元代的規範,完全沒有仿出元人題款風格的精髓,最終糾正了乾隆帝的“顛倒黑白”,為那幅被打入冷宮許久的,“假”《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

《雪竹圖》的歷史公案,與謝稚柳“掐架”

1983年,我國開展了史上第三次書畫普查,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一個7人專家鑒定小組。

徐邦達連同謝稚柳、啟功、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均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的成員,其中謝稚柳為鑒定組組長。

古書畫巡迴鑒定組7位專家合影

中國古畫浩如煙海,鑒定工作本就艱難複雜,再加上辨畫工作量相當大,幾位專家為一幅畫的真偽各持己見,也是常有的事。比如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名畫《雪竹圖》,圍繞著它就有一段歷史公案。

《雪竹圖》,現藏上海博物館

謝稚柳認為此畫的作者是五代畫家徐熙,依據是“落墨”的繪畫技法,為徐熙作品最為突出的藝術特點。徐邦達對此卻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他從《雪竹圖》所用絹的尺幅來考證,認為此畫最早不過南宋中期,至晚可以到元明之間,因此將《雪竹圖》徹底排除在徐熙或徐派畫之外。

謝稚柳在家中創作

就這樣,為了一幅《雪竹圖》,已是古稀之年的二老“掐了一架”,在當時造成了很大影響。

1987年12月下旬,鑒定組還為了兩位大師能夠握手言和,專門在北京安排了一次會議,徐邦達和謝稚柳至此關係緩和,在此後赴美看畫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是談笑如初。

徐邦達與夫人滕芳

徐邦達一生淡泊名利,他將自己畢生所藏大部分字畫,都捐給了浙江海甯的徐邦達藝術館。

從畫家到著名書畫鑒定大師,從為個人收藏、鑒定到為國家博物館鑒定收藏,徐邦達的品格更讓人高山仰止。

(研習社為您備上了更多美文,喜歡記得關注喲~~)

18歲那年,徐邦達看中一幅畫,據說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王原祁的手筆,他仔細審辨良久確信是真品,並且豪擲20兩黃金買下。

誰知等他拿給趙叔孺看時,卻得知這只是幅贗品,20兩黃金的高價“交學費”,雖然教訓深刻,卻也令他更加努力學習古畫鑒定。

懷素《食魚帖》(局部)

憑藉一雙如炬慧眼,徐邦達最擅長的就是“廢紙堆”裡淘寶。上世紀70年代,他在青島博物館“次等文物”裡,發現了國寶級的稀世珍品,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的唐摹本《食魚帖》。

徐邦達在美國著名學者藏家翁萬戈家鑒定書畫

這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高古摹本,之所以能免除被埋沒在故紙堆裡的厄運,還要多虧徐邦達的隨口一問。

當時他已完成青島博物館的鑒定工作,就在要離開的時候,徐邦達詢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是否還有沒鑒定過的字畫,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只剩一點不要緊的。然而徐邦達還是堅持都看了,白麻紙上的懷素《食魚帖》唐摹本,就此重見天日。

黃公望 剡溪訪戴圖軸 雲南省博物館藏

還有另外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

也是徐邦達從雲南博物館的“次等文物”中淘出來的,同在青島博物館一樣,徐邦達臨走時照例問了一句:“是否還有沒看的東西”,在一堆要處理的次等文物中,他發現了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現已成為雲南省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真假《富春山居圖》,識破乾隆騙局

今天人們有幸在博物館一睹真品《富春山居圖》的風采,徐邦達可說是功不可沒。

比起前面提到的《雪夜訪戴圖》,《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更為有名的作品,描繪了浙江富春江的秀麗山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1745年,收藏達人兼“蓋章狂魔”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圖》,欣喜若狂之餘不免手癢,於是在這幅他認為的真跡上,瘋狂留下密密麻麻的各種題跋,唯恐別人不知道他有多興奮。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然而人生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就在第二年又有一幅《富春山居圖》被送進了宮,事實證明第一幅其實是明末摹本,後入宮的這幅才是黃公望原作。

於是乾隆就有點尷尬了,但貴為一言九鼎的天子,怎麼可能會承認自己看走了眼,於是大筆一揮“鑒定”真品為假,摹本後來又被稱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上世紀30年代山海關失陷後

故宮決定將重要文物南遷,徐邦達在上海期間,看到了庫房中的兩幅《富春山居圖》,其中一幅乾隆題寫了諸多溢美之詞,另外一幅則御筆提說為“假”,這不禁勾起了他的興趣。

正給學生上鑒定課的徐邦達

徐邦達的鑒定講求實質證據,在仔細鑒定後,他認為被乾隆判為真跡的題款,不符合元代的規範,完全沒有仿出元人題款風格的精髓,最終糾正了乾隆帝的“顛倒黑白”,為那幅被打入冷宮許久的,“假”《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

《雪竹圖》的歷史公案,與謝稚柳“掐架”

1983年,我國開展了史上第三次書畫普查,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一個7人專家鑒定小組。

徐邦達連同謝稚柳、啟功、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均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的成員,其中謝稚柳為鑒定組組長。

古書畫巡迴鑒定組7位專家合影

中國古畫浩如煙海,鑒定工作本就艱難複雜,再加上辨畫工作量相當大,幾位專家為一幅畫的真偽各持己見,也是常有的事。比如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名畫《雪竹圖》,圍繞著它就有一段歷史公案。

《雪竹圖》,現藏上海博物館

謝稚柳認為此畫的作者是五代畫家徐熙,依據是“落墨”的繪畫技法,為徐熙作品最為突出的藝術特點。徐邦達對此卻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他從《雪竹圖》所用絹的尺幅來考證,認為此畫最早不過南宋中期,至晚可以到元明之間,因此將《雪竹圖》徹底排除在徐熙或徐派畫之外。

謝稚柳在家中創作

就這樣,為了一幅《雪竹圖》,已是古稀之年的二老“掐了一架”,在當時造成了很大影響。

1987年12月下旬,鑒定組還為了兩位大師能夠握手言和,專門在北京安排了一次會議,徐邦達和謝稚柳至此關係緩和,在此後赴美看畫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是談笑如初。

徐邦達與夫人滕芳

徐邦達一生淡泊名利,他將自己畢生所藏大部分字畫,都捐給了浙江海甯的徐邦達藝術館。

從畫家到著名書畫鑒定大師,從為個人收藏、鑒定到為國家博物館鑒定收藏,徐邦達的品格更讓人高山仰止。

(研習社為您備上了更多美文,喜歡記得關注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