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功夫唯少林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影視劇中, 大佬們一般都來自少林, 而外國朋友對於中國功夫的最初認知也來源於少林。 這個派別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呢?

有待點評:

學好少林功夫, 走遍天下都不怕

——有待, 有所為, 方有所待

大家好, 我是老鞠。

俗話說, 天下功夫出少林。 人們一提中國功夫, 必稱少林;少林武術成為中華武術的象徵。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歷史地形成, 以佛教神力信仰為基礎, 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 並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體系。

少林功夫術的要旨是禪武合一。 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 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

嵩山所在的登封市百姓歷來有尚武之風, 據說因居民人人練武, 社會治安也要比別處好些。

在嵩山腳下, 經註冊過的大大小小的武術學校有75家, 常年在此習武的學生始終保持在6萬之眾。 其中不乏來自國外的洋學生, 有的一呆四五年, 都是沖著少林功夫來的。

歷史淵源

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 少林武功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 並因而得名。 少林功夫的歷史,

可以直接追溯到少林寺的創建年代。

稠禪師以禪法名世, 是少林寺最早岀現的武僧和少林禪武合一第一人。

北魏太和年間, 印度高僧跋陀經西域至中國, 因其精通禪法, 受到魏孝文帝崇信。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跋陀隨孝文帝遷都洛陽。 孝文帝為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寺, “公給衣供”。 因為寺院坐落在少室山北麓叢林之中, 故名少林寺。

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 四方學者聞風皆至, 徒眾數百。 這樣, 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 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

跋陀在少林寺傳授小乘禪法, 屬於印度傳統的止觀禪法。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禪定, 正是少林寺創始人印度高僧跋陀帶來的。 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 皆為一代名僧。

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西元五二七年), 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 面壁九年, 靜坐修心, 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

特點

千百年來, 心意把一直是少林寺的鎮寺絕技, 心意把是由心意而把持的動作, 沒有固定的招式, 以不變應萬變, 比較毒辣。

少林功夫的特點是注重技擊,立足實戰。因此其套路結構短小精悍、嚴密緊湊,動作剛健迅猛,攻防靈活有致,意識、動作統一。進則有方,退則有法,一氣呵成。

故拳理雲:“身之收縱,步之存進,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

門派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武術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武術流派,以武術正宗著稱,在中國武術和宗教佛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崛起於中州,遠播於海外,既是武功又是文化,是中華民族十分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發展歷史,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採用,武術整體退出武裝領域,少林功夫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修行、健體、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內涵亦更為豐富和完備。

非遺科普

十八般武藝是什麼?

十八般武藝跟少林寺經常聯繫在一起,那十八般武藝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兵器和技能其實並不止十八種哦。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少林功夫的特點是注重技擊,立足實戰。因此其套路結構短小精悍、嚴密緊湊,動作剛健迅猛,攻防靈活有致,意識、動作統一。進則有方,退則有法,一氣呵成。

故拳理雲:“身之收縱,步之存進,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

門派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武術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武術流派,以武術正宗著稱,在中國武術和宗教佛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崛起於中州,遠播於海外,既是武功又是文化,是中華民族十分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發展歷史,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採用,武術整體退出武裝領域,少林功夫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修行、健體、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內涵亦更為豐富和完備。

非遺科普

十八般武藝是什麼?

十八般武藝跟少林寺經常聯繫在一起,那十八般武藝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些兵器和技能其實並不止十八種哦。

——有待,有所為,方有所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