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首映 真實還原共產黨領導的平北抗戰

在紀念“一二·九”運動82周年前夕, 由北京市延慶區推出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 3日在“一二·九”運動發源地清華大學首映。 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視角, 真實還原了平北抗戰的歷程和全貌, 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人及平北軍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揭示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真諦, 並通過回顧真實抗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據悉, 該片將於12月8日在全國各大院線公映。

12月3日, 由北京市延慶區推出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在一二·九運動發源地——清華大學首映。

北平即北京, 北平以北, 指北至內蒙古、東至承德、西至張家口的一片長城內外廣袤區域, 其西北至東南200公里, 東北至西南125公里, 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 平北地區包括了偽滿洲國所屬熱河省的豐甯、灤平, 偽華北自治政府所屬河北省的昌平、懷柔、密雲、順義, 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所屬宣化省的宣化、龍關、赤城、懷來、延慶,

偽察哈爾盟公署所屬的張北、崇禮、沽源、康保、寶昌等縣, 是偽滿、偽蒙疆、偽華北三個偽政權的接合部。 平北抗戰在全民族抗戰中, 戰略地位重要, 對敵鬥爭殘酷, 軍民犧牲巨大, 歷史意義深遠。

1938年6月, 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 途經平北地區, 播下抗日火種。 同年12月, 延慶沙塘溝成立了平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 1940年1月5日, 後七村霹破石建立了平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昌延聯合縣人民政府, 繼而擴大成立了平北抗日根據地。 在這塊處於華北抗戰最前沿的平北大地上, 平北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敵, 牽制和抗擊了大量華北日軍、偽軍及部分偽蒙軍、偽滿軍, 對晉察冀乃至華北抗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影響。

抗戰期間, 僅龍關、赤城兩縣, 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為國捐軀;優秀指揮員、十團團長白乙化光榮殉國;中共昌延縣委書記徐智甫、縣長胡瑛、豐灤密縣長沈爽身陷重圍, 壯烈犧牲;連長謝瑞殺場浴血;英雄母親鄧玉芬獻出丈夫愛子六人;民兵英雄何金海大擺地雷陣, 威迫敵膽……皆為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

影片《北平以北》圍繞兩條線索展開, 勾勒了平北抗戰的歷程和全貌。 一條以白乙化、王亢、才山、王波等曾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青年學生骨幹為線索, 重點講述了白乙化等人在1935年12月9日, 領導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 喚醒民眾覺醒, 反對華北自治, 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 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此後, 這些學運骨幹投筆從戎, 奔赴抗戰一線。 晉察冀軍區以這70余名青年才俊為骨幹、成立了八路軍中唯一的知識份子團——老十團。 十團在平北地區縱橫馳騁, 英勇殺敵, 展現出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救國救民的歷史擔當。 另一條以時間為線, 講述了從1938年5月到1945年8月, 平北軍民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抗戰思想指導下, 堅持“三位一體”(即堅持平西、鞏固冀東、開闢平北)戰略, 在開闢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進行党的建設、開展武裝鬥爭和實行統一戰線等艱苦歷程。 影片還揭露了侵華日軍在平北地區製造千里無人區、“人圈”和多起慘案所犯下的罪行。

《北平以北》拍攝歷時一年, 運用了人物訪談、故事講述、情景模擬等藝術表現手法,

經過精心打磨, 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故事性和藝術效果, 許多觀眾看後潸然淚下。 十團政委曾威將軍之子曾建國在觀看影片後, 熱淚盈眶地說:“感謝延慶老區和創作團隊為拍攝父輩抗戰、還原歷史真實所做的不懈努力。 ”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丁旭東說:“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主旋律影片, 對平北抗戰進行了藝術挖掘, 拾起了許多散落在民間、少為人知的真實抗戰英雄人物故事, 使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史有了新的認識。 ”

清華大學學生黃力煒表示, 無論是“一二·九”運動還是平北抗戰, 學生烈士們都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精神, 他們將精神付諸於行動, 真正地為國家奉獻了自己。 我們在回顧這段艱苦卓絕、戰火硝煙的歲月時,要用心體會先烈們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並將他們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近年來,延慶區注重加強近代革命史研究,大力挖掘紅色資源,新建改建紀念場館,搶救性地拍攝了“老兵系列”專題,推出了平北抗戰時期党的建設專題展,在大莊科鄉後七村建立了開放式紅色體驗基地,推出“重走長征路”等活動,擴大紅色文化外延,打造紅色旅遊品牌,為地區精准扶貧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

欄目主編:宰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我們在回顧這段艱苦卓絕、戰火硝煙的歲月時,要用心體會先烈們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並將他們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近年來,延慶區注重加強近代革命史研究,大力挖掘紅色資源,新建改建紀念場館,搶救性地拍攝了“老兵系列”專題,推出了平北抗戰時期党的建設專題展,在大莊科鄉後七村建立了開放式紅色體驗基地,推出“重走長征路”等活動,擴大紅色文化外延,打造紅色旅遊品牌,為地區精准扶貧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

欄目主編:宰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