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8億美元“賣身”,時代公司給出海新聞聚合App上了一課!

美東時間11月22日, 時代公司(NASDAQ:TIME)宣佈將以28億美元的價格(每股18.50美元)出售給美國媒體集團Meredith公司。

時代公司給自己劃上了階段性的句號。

圖注: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時代週刊》

而今年 8 月, 有消息稱中國聚合新聞App —— 今日頭條的母公司, 北京位元組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在它成立五年後, 拿到了一筆金額近20億美元的融資, 估值超過200億美元, 投資機構包括美國的私募機構 General Atlantic ( 泛大西洋投資集團 )。

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中, 時代公司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但美國新聞出版界巨頭的《紐約時報》, 則是另一方的代表。 它在2012年起用Mark Thompson之後堅定不移地走上“訂閱第一”的數位化道路。 截至截至2017年9月, 《紐約時報》總收入增長6.8%。 其中, 前三季度分別增長5.1%, 9.2%, 6.1%。

是什麼原因導致時代公司和紐約時報公司走向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又是什麼推動了位元組跳動這家公司的高估值, 以及美國資本的青睞?面對互聯網巨頭的衝擊傳統媒體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系列的問題背後, 似乎是中國出海的聚合新聞媒體海外“夾縫”中求生的答案。 畢竟, 時代公司選擇將品牌廣告往移動端引導的路線並不成功。

一、紙媒的衰落和傳統新聞媒體的互聯網轉型

傳統媒體數位化。 其實, 時代華納很早就知道Internet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曾嘗試線上業務, 並大刀闊斧的改革, 加快數位化進程, 包括提高廣告技術能力和為客戶提供有償服務。 例如, 時代公司曾將雜誌內容搬上互聯網供讀者付費閱讀, 還曾與蘋果公司達成協議, 約定在提出可行的數位訂閱模式之前, 為美國訂戶提供免費的iPad版本《時代週刊》。 但由於缺乏持續大力推廣和引導,

用戶一時之間未能適應這一新的閱讀習慣。

在來勢洶洶的互聯網趨勢下, 時代公司始終希望以廣告銷售帶動業務, 而廣告客戶則逐漸轉向數位平臺, 時代公司的轉型遭到嚴峻挑戰。 據瞭解, 2017年時代公司Q3廣告收入同比下滑12%至3.69億美元, 發行收入同樣跌了12%。

由廣告營收為主轉向“訂閱第一”。 相比於時代公司, 起步更早的《紐約時報》(1851年9月18日創刊)在數位化領域的探索已初見成效。 尤其是在2012年8月14日, Arthur Sulzberger任命BBC前總裁Mark Thompson為時代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之後。 Mark Thompson一上任即帶領紐約時報走上“訂閱第一”的道路。

2012年Thompson接手該報時, 讀者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4%, 而到目前, 《紐約時報》已擁有210萬數位內容訂戶, 來自印刷和數位內容的收入之和佔據目前該報總收入的62%。

Thompson近期在接受傳媒經濟學家Ken Doctor的專訪時表示, 《紐約時報》能預見一個印刷版報紙收入為零的未來, 這塊業務將不再有利可圖。

目前發達國家的很多旗艦報紙已經開始意識到讀者收入或將成為報業未來生存的最重要經濟支柱。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 甚至《華盛頓郵報》都開始更重視讀者收入而非廣告收入。

二、互聯網巨頭佔據了大部分廣告收入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 美國報紙行業的廣告收入從十年前的 500 億美元下跌到 2016 年的 180 億美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Facebook 和Google兩家公司目前霸佔了美國730 億美元數字廣告收入的 70%。

此前有協力廠商機構的資料顯示, 在移動廣告領域, Facebook和穀歌已經占到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份額,

實現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壟斷性優勢。 而且, 兩大巨頭的壟斷性優勢, 不局限於美國。 以Facebook為例, 其旗艦用戶端、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另外一款用戶超過10億人的聊天工具)三款產品的活躍使用者總和, 超過地球人口的一半。 這些軟體已經是許多國家手機族的必裝工具。

據Facebook於11月1日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 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47% 至103億美元, 這一顯著的增長幅度主要源於其廣告收入的增加。 Facebook第三季度廣告收入同比增加49%至101.4億美元, 淨利潤同比增長79%至47億, 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圖注:Facebook第三季度財報數據

三、傳統媒體抱團取暖,與網路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

像分析技術,從而實現廣告的精准投放和投後效果的精確跟蹤。傳統新聞媒體想要改變其與社交平臺和搜尋引擎之間的競爭格局,可能性大不。

但社交平臺本身不生產新聞,無法控制內容源,因而受到虛假新聞的負面影響,在權威、口碑和公信力方面暫時難以與傳統新聞媒體抗衡。西方老牌傳統媒體也在利用這一優勢,與網路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

例如,2015年,Guardian(英國衛報)、FT(英國金融時報)、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Reuters(路透社)在數字廣告方面達成合作,成立了一個名為“Pangaea”的廣告聯盟,共同應對Google、Facebook之類的新晉“廣告商”,通過Pangaea這個擁有精准廣告推送能力的系統,向全球2億多線上讀者推送廣告。

Guardian新聞媒體部的財務總監Tim Gentry表示,“Pangaea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高品質的成員夥伴。我們都知道,媒體的可信度是廣告主進行品牌宣傳時最看重的一點。我們結為聯盟後,將在高可信度的媒體環境下形成廣告的規模效應。”

四、出海聚合類新聞APP面臨傳統媒體和網路巨頭“雙面”夾擊

對聚合類新聞 app 來說,海外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既包括西方已經發展成熟的傳統媒體系統及其相互之間形成的聯盟,也包括由 Facebook、Twitter 、Snapchat 等社交平臺引導的用戶新聞閱讀習慣,及其與傳統媒體合作探索出的全新商業變現模式。

今日頭條之所以倍受資本市場青睞,在於其背後基於資料採擷的推薦引擎技術,以及市場對其“成為下一個Facebook”的期許。在使用者規模、資料樣本、多語種市場、合作資源等各方面均不敵Facebook的情況下,如何在海外“夾縫”中求生?

聚合新聞App的背後是基於海量資訊的資料採擷技術和基於使用者偏好模型的推薦引擎,例如,BACA公司旗下瞄準印尼市場的Baca和瞄準巴西市場的Central das Notícias lite,以及主要面向中東北非市場的هلا بالعيال(英文名:Wonder News)。這些聚合類產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投其所好”,使用者喜歡什麼內容,引擎推薦什麼內容。在這方面,傳統媒體具有明顯劣勢。例如,《時代週刊》曾試圖推出一本個性化的印刷雜誌《我的》(Mine),基於讀者的偏好對時代華納旗下一系列出版內容進行混合編輯。結果由於缺乏直接的資料化回饋,且試錯和調整成本高昂,最終被批關注內容領域太廣、無法做到真正的個性化,在讀者群體中接受度較低。

在商業和變現模式方面,聚合新聞APP還擁有兩個利好條件。一是聚合新聞APP天生具有與用戶連接的基因,而基於大資料和使用者畫像的移動端數位廣告模式已為Facebook所驗證;二是聚合新聞APP以演算法驅動內容(包括廣告)的推薦和資料的回收,在當前廣告主越來越注重投放廣告效果(無論是品牌廣告還是效果類廣告)趨勢下,機會增加。

此外,除了現階段最主要的變現模式——廣告以外,聚合新聞APP在與用戶交互的過程中,還可能發現新的發展方向和商業變現模式。例如,今日頭條7月21日上線電商導流產品“今日特賣”。另外,今日頭條在2017年國際化戰略中押下重注的小視頻方向也值得我們注意。

【本篇文章屬於白鯨出海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注:Facebook第三季度財報數據

三、傳統媒體抱團取暖,與網路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

像分析技術,從而實現廣告的精准投放和投後效果的精確跟蹤。傳統新聞媒體想要改變其與社交平臺和搜尋引擎之間的競爭格局,可能性大不。

但社交平臺本身不生產新聞,無法控制內容源,因而受到虛假新聞的負面影響,在權威、口碑和公信力方面暫時難以與傳統新聞媒體抗衡。西方老牌傳統媒體也在利用這一優勢,與網路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

例如,2015年,Guardian(英國衛報)、FT(英國金融時報)、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Reuters(路透社)在數字廣告方面達成合作,成立了一個名為“Pangaea”的廣告聯盟,共同應對Google、Facebook之類的新晉“廣告商”,通過Pangaea這個擁有精准廣告推送能力的系統,向全球2億多線上讀者推送廣告。

Guardian新聞媒體部的財務總監Tim Gentry表示,“Pangaea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高品質的成員夥伴。我們都知道,媒體的可信度是廣告主進行品牌宣傳時最看重的一點。我們結為聯盟後,將在高可信度的媒體環境下形成廣告的規模效應。”

四、出海聚合類新聞APP面臨傳統媒體和網路巨頭“雙面”夾擊

對聚合類新聞 app 來說,海外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既包括西方已經發展成熟的傳統媒體系統及其相互之間形成的聯盟,也包括由 Facebook、Twitter 、Snapchat 等社交平臺引導的用戶新聞閱讀習慣,及其與傳統媒體合作探索出的全新商業變現模式。

今日頭條之所以倍受資本市場青睞,在於其背後基於資料採擷的推薦引擎技術,以及市場對其“成為下一個Facebook”的期許。在使用者規模、資料樣本、多語種市場、合作資源等各方面均不敵Facebook的情況下,如何在海外“夾縫”中求生?

聚合新聞App的背後是基於海量資訊的資料採擷技術和基於使用者偏好模型的推薦引擎,例如,BACA公司旗下瞄準印尼市場的Baca和瞄準巴西市場的Central das Notícias lite,以及主要面向中東北非市場的هلا بالعيال(英文名:Wonder News)。這些聚合類產品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投其所好”,使用者喜歡什麼內容,引擎推薦什麼內容。在這方面,傳統媒體具有明顯劣勢。例如,《時代週刊》曾試圖推出一本個性化的印刷雜誌《我的》(Mine),基於讀者的偏好對時代華納旗下一系列出版內容進行混合編輯。結果由於缺乏直接的資料化回饋,且試錯和調整成本高昂,最終被批關注內容領域太廣、無法做到真正的個性化,在讀者群體中接受度較低。

在商業和變現模式方面,聚合新聞APP還擁有兩個利好條件。一是聚合新聞APP天生具有與用戶連接的基因,而基於大資料和使用者畫像的移動端數位廣告模式已為Facebook所驗證;二是聚合新聞APP以演算法驅動內容(包括廣告)的推薦和資料的回收,在當前廣告主越來越注重投放廣告效果(無論是品牌廣告還是效果類廣告)趨勢下,機會增加。

此外,除了現階段最主要的變現模式——廣告以外,聚合新聞APP在與用戶交互的過程中,還可能發現新的發展方向和商業變現模式。例如,今日頭條7月21日上線電商導流產品“今日特賣”。另外,今日頭條在2017年國際化戰略中押下重注的小視頻方向也值得我們注意。

【本篇文章屬於白鯨出海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