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鄉式召喚的陳冠華,入世也可以紅塵不染

入世而紅塵不染

童年往事般的中興新村、初中住校修士身影錯約的衛道中學、以及留學美國時在西岸見到的嬉皮文化, 都像人生紋理般交織編譜出現今的陳冠華來。

在臺北以具文人儉樸氣質建立自我設計風格的陳冠華, 經過近十年的工作後, 覺得當對自我做個檢討與反省的時候了。 他說這段時間藉著碰了不少一鼻子灰的經驗, 開始懂得有些東西不需要再去碰了, 他人生的方向如今也因此可以更清楚些了。

他認為對土地、人文與社會的真正關心才是他現今所最重視的事, 對主流流行文化則以輕忽視看。

陳冠華仿佛以肉身般的設計作品, 不停歇的試圖向世人證明, 即令入世也可以紅塵不染。

既相依又相望的距離

陳冠華說他之所以會成為建築人, 是因為小時候他讀國語日報, 讀到“有篇故事說一個奮鬥成功的年輕人, 如何在故事終了時看著自己設計完成的大樓, 而生出心滿意足的神情”, 這個鮮明的影像叫當時年幼的他心生嚮往, 也自此長存于陳冠華日後的腦海中。 高中時期當同學們都熱衷於塗畫武俠故事作消遣時, 他卻訝異的發現自己書的居然全都是一幢幢的房子, 好像宿命般的他就以逢甲大學建築系, 作了他建築生涯的出發點。

他形容大一時的自己“流氣十足、自恃傲物、不愛上課”,

但是到了大一下學期年紀不到50的父親突然出了車禍, 腦部受創身體癱瘓也因此退職, 這對身為獨子的他造成極大的衝擊, 也忽然意識到自己要對妹妹與母親負起一些人生責任的事實。 大二時修了王梅老師的《閱讀討論》課, 開啟了他對建築知識全面的探索熱情, 同時那時候在東海大學教授美術史的蔣勳, 也會在課後到他們的宿舍, 和逢甲的建築學子談天說地, 常常是由入夜聊到天明, 然後天亮後蔣老師一夜不眠的就趕火車回臺北。

陳冠華描述這些當時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年輕教育者, 如何形塑了如今的他的同時, 不經心的轉說到了更幼年時的他了:“我現在逐漸發現我的童年經驗, 事實上十分深刻的正在牽引著我如今的人生方向與抉擇。

出生在中興新村公務員家庭的陳冠華,對同樣成長于鄰近詹宏志敘述自己家鄉草屯為“一個同質性很高的單純世界”的說法深表同意, 而且他補充說:“那是個乾淨儉樸的環境, 大人們好像都瘦、都穿著白色港衫, 飄飄著衣服的露出某種理想未遂, 又被阻絕于臺北繁華富裕機會外的落表情。 ”但他卻認為如今自己對空間品質的要求, 與追求安靜、反商業繁華的人生態度, 實則都是源于中興新村的環境和他初中時所念的衛道中學。

“我在衛道時住校, 有點與學校環境疏離, 我喜歡游泳、打球和獨坐在由修澤蘭女士設計的教堂後的山坡上看落日, 或在樹下讀我愛看的書, 由修士主導平靜的校園生活,

事實上延續著我童年一樣的環境品質。 ”

陳冠華說他自幼致敏感而且瘦弱白皙, 父母早年不安的婚姻關係, 使他習慣於以冷靜距離看這個世界, 也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性, 他說他很小就讀完了瓊瑤, 之後看東方出版社的各樣書籍, “反正找得到手的書都看。 ”

1986年陳冠華繼續到美國奧瑞崗大學修建築碩士, 在稱為雨津(Eugene)的小鎮, 他初次遇見了充滿理想色彩的嬉皮文化:“在周日的假日市集, 我看到嬉皮如何平靜愉悅的彼此分享同一顆蘋果, 並串結清晨時才摘的小玫瑰花圈來販售, 這樣的生活態度與方式給了我極大的衝擊。 而我在上課的余時, 也能以安靜的心情聆聽很多好音樂, 我記得那時重讀紅樓夢,

覺得對書內的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深入瞭解。 ”

雨津嬉皮們對自然與和平的嚮往態度, 以及中興新村單純寧靜的生活, 對後來在臺北從事空間設計工作的陳冠華, 不時會發出有如原鄉式的召喚, 讓身為臺北空間菁英品味塑造者之一的他, 開始思索起商業機制與主流流行文化的真實價值為何的問題, 而對都市無根的商品文化的逐漸厭倦, 也讓他開始反省自己究竟應該要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環境給這塊土地上的人呢?但背離了主流流行品味是否也意味著生存競爭力的喪失呢?

這一連串的思索與困惑, 在幾年前他開始設計一系列位在花蓮海邊小住宅案時, 似乎找尋到了答案。 陳冠華說:“我從臺北出發去建築基地, 每次都先搭火車去花蓮,再轉搭客運一個半小時到花蓮南邊65公里的石梯坪,我每次去都露營住在那裡,這樣花了幾年從設計一直到施工完成的過程,對我而言有如一場自我洗滌的漫長經歷。”

這樣的自我洗滌讓陳冠華又與童年在中興新村時的自我連接上了。

同時也是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老師的陳冠華,認為建築教育不是只有以手操作的思考,而應該是全面性“文藝復興人”式的教育。他喜歡師徒制與生活全面結合的教育方式,他說:“不管做什麼設計,達觀的意圖一定要在。而且學校不是樂園或淨土,不應自絕於外面的社會,學院本是社會的反省機制,失去反省能力的學院一定不會是好的學院。”

陳冠華曾在教授大一的基本設計課程中,讓學生看了一學期黑澤明的電影,他並不擔心學生設計技巧沒有得到及早磨練,反而覺得“大一學生要先被解構,要先脫離現在這種功利目的導向教育系統的鉗制,讓他們先回返真實的本我,才能再繼續下一階段的教育,而這其中人文廣度的架構尤其重要。”

陳冠華稱黑澤明為“無可救藥的人道主義者”,或者也是因為黑澤明就是他潛意識中對自己暗自期許吧!

土地與童年往事的空間

陳冠華說自己設計的源泉與啟發,皆是來自他對童年中興新村的記憶,以及自我與自然大地對話後的感觸。

在花蓮石梯坪高宅案中,他決定離異環境四周的都市精緻品味,以低廉的預算、以及本土鄉下低限的施工方式,來嘗試另一種空間美學的可能,因為他意識到都市菁英品味的本身,終將會有面臨瓶頸困境的不可避免性。

石梯坪高宅案

他在面海背山極狹長的基礎上,以幾道粗曠的鋼筋混凝土承重牆,架構出住宅的大輪廓,他說:“這些水泥牆,將在時間的薰染過程中,與身後的岩石峭壁、以及眼前的海岸岩石一樣的在日後融入宇宙自然的全體之中。”

對材料本質不裝飾的美感追求,以及誠實直接的設計態度,使這棟住宅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遼闊的悲壯感覺,與對自我美學追求的強勢堅持力量。陳冠華也玩笑似地笑說這空間的確有某種肅殺氣,“但如果看久了,還是有某種內藏的溫柔會感覺得到的”,他更挪揄地補充說:“縣府原先還不發使用執照,因為承辦員一直認為這房子還沒蓋完呢!觀光局也有人來建議我們加上紅瓦斜屋頂,他們擔心我這房子不雅觀,會破壞花蓮海岸的觀光資源。”

在陳冠華新近完成位在士林捷運不遠處的寬庭生活館中,與石梯坪高宅一樣,空間材料被剝除了所有的裝飾,以近乎裸露最真實的本我面目面對世界,但這間臨著公園與木棉路樹的都市空間,卻似乎找到了如何自在安置自己的位置,因此石梯坪案中挺著脊幹士人般不屈服睨看著環顧世界的身姿,似乎在這裡就寬鬆下來了,一種大隱的怡然與微微顯露自我放縱的華麗,也同時袒露面貌的可以並存不悖。

不管是壯烈的節奏、是大隱的怡然或是微微的華麗,陳冠華覺得他現今的空間設計,都仿佛不自覺得在複製著他童年中興新村所見的記憶呢!

但是不管在陳冠華的石梯坪高宅或寬庭生活館裡,人與空間似乎都有著某種對望式的辯證關係存在,仿佛他正在思索著人與建築間的定位究竟為何!這也叫我同時想起宋文人書中,書者與山水間又相依卻又彼此對視遙長卻也緊密的關係,或許這也是陳冠華對人類源于自然,卻已永遠無法再身為自然困境的某種反思吧!

文|阮慶嶽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新美學孤獨星球

每次都先搭火車去花蓮,再轉搭客運一個半小時到花蓮南邊65公里的石梯坪,我每次去都露營住在那裡,這樣花了幾年從設計一直到施工完成的過程,對我而言有如一場自我洗滌的漫長經歷。”

這樣的自我洗滌讓陳冠華又與童年在中興新村時的自我連接上了。

同時也是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專任老師的陳冠華,認為建築教育不是只有以手操作的思考,而應該是全面性“文藝復興人”式的教育。他喜歡師徒制與生活全面結合的教育方式,他說:“不管做什麼設計,達觀的意圖一定要在。而且學校不是樂園或淨土,不應自絕於外面的社會,學院本是社會的反省機制,失去反省能力的學院一定不會是好的學院。”

陳冠華曾在教授大一的基本設計課程中,讓學生看了一學期黑澤明的電影,他並不擔心學生設計技巧沒有得到及早磨練,反而覺得“大一學生要先被解構,要先脫離現在這種功利目的導向教育系統的鉗制,讓他們先回返真實的本我,才能再繼續下一階段的教育,而這其中人文廣度的架構尤其重要。”

陳冠華稱黑澤明為“無可救藥的人道主義者”,或者也是因為黑澤明就是他潛意識中對自己暗自期許吧!

土地與童年往事的空間

陳冠華說自己設計的源泉與啟發,皆是來自他對童年中興新村的記憶,以及自我與自然大地對話後的感觸。

在花蓮石梯坪高宅案中,他決定離異環境四周的都市精緻品味,以低廉的預算、以及本土鄉下低限的施工方式,來嘗試另一種空間美學的可能,因為他意識到都市菁英品味的本身,終將會有面臨瓶頸困境的不可避免性。

石梯坪高宅案

他在面海背山極狹長的基礎上,以幾道粗曠的鋼筋混凝土承重牆,架構出住宅的大輪廓,他說:“這些水泥牆,將在時間的薰染過程中,與身後的岩石峭壁、以及眼前的海岸岩石一樣的在日後融入宇宙自然的全體之中。”

對材料本質不裝飾的美感追求,以及誠實直接的設計態度,使這棟住宅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遼闊的悲壯感覺,與對自我美學追求的強勢堅持力量。陳冠華也玩笑似地笑說這空間的確有某種肅殺氣,“但如果看久了,還是有某種內藏的溫柔會感覺得到的”,他更挪揄地補充說:“縣府原先還不發使用執照,因為承辦員一直認為這房子還沒蓋完呢!觀光局也有人來建議我們加上紅瓦斜屋頂,他們擔心我這房子不雅觀,會破壞花蓮海岸的觀光資源。”

在陳冠華新近完成位在士林捷運不遠處的寬庭生活館中,與石梯坪高宅一樣,空間材料被剝除了所有的裝飾,以近乎裸露最真實的本我面目面對世界,但這間臨著公園與木棉路樹的都市空間,卻似乎找到了如何自在安置自己的位置,因此石梯坪案中挺著脊幹士人般不屈服睨看著環顧世界的身姿,似乎在這裡就寬鬆下來了,一種大隱的怡然與微微顯露自我放縱的華麗,也同時袒露面貌的可以並存不悖。

不管是壯烈的節奏、是大隱的怡然或是微微的華麗,陳冠華覺得他現今的空間設計,都仿佛不自覺得在複製著他童年中興新村所見的記憶呢!

但是不管在陳冠華的石梯坪高宅或寬庭生活館裡,人與空間似乎都有著某種對望式的辯證關係存在,仿佛他正在思索著人與建築間的定位究竟為何!這也叫我同時想起宋文人書中,書者與山水間又相依卻又彼此對視遙長卻也緊密的關係,或許這也是陳冠華對人類源于自然,卻已永遠無法再身為自然困境的某種反思吧!

文|阮慶嶽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新美學孤獨星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