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在安徽開幕

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普知識的渴求, “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公益活動近日在安徽拉開序幕。 這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安徽省科普作家協會聯合舉辦, 共建科普教育開放實驗室。

揭開科學實驗室的面紗

該活動計畫一年開展24次科普教育活動, 面向全國, 旨在為青少年揭開神秘的科學實驗室的面紗, 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科學家, 瞭解科學家的科研方式和學習方法, 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埋下希望的種子。

此活動的主要策劃者、實施者、“青年千人計畫”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班主任、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江俊教授向《科普時報》記者時表示:國家實驗室作為承擔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研究單位,

同時也有向公眾做科學普及工作的責任。 而科學的發展, 科研工作的薪火相傳, 更是離不開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少年強則中國強, 我們希望中國的少年, 不要變成“知識”的硬碟, 要擁有活學活用知識的才能、發現新知識的好奇心、主動學習知識的習慣、精准定位知識的素養、轉化知識的想像力、運用表達知識的創造力以及創造新知識的使命感和熱情。 ”

輕鬆氛圍 收穫滿滿

這種科普教育模式有何特別之處, 為何如此受歡迎, 其秘訣何在?身兼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的江俊教授介紹, 為了讓孩子們更為直觀、深刻地瞭解前沿科學知識, 活動邀請中科大各實驗室的老師、博士生給孩子們做科普講座,

並依靠精准科教長期積累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經驗, 努力把內容做到通俗易懂, 深入淺出,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聽懂的基礎上, 有所發揮。

在第一期科普周, 江俊做了題為“科學素養與成長面向未來”的科學講座。 在講座中他將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材料基因等科學內容與少年班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 生動地介紹如何從電子遊戲、迷宮走捷徑等生活角度出發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

在3D列印的科普周活動中, 中科大快速成型實驗室的博士生吳盡哲給小朋友們介紹3D列印的相關知識。 為了讓孩子們更易於理解, 吳盡哲將3D列印和“小美人魚”的故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讓孩子們可以一邊聽故事, 一邊學知識。 同時, 對表現活潑優秀的小朋友予以獎勵, 送給他們3D列印的“小美人魚”, 以激發孩子們參與的興趣。 這樣, 科普活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小朋友們在講演者的啟發下深入到科學原理層面, 積極發言探討, 暢談3D技術未來發展, 收穫滿滿。

如何參與“永不落幕的科普周”

那怎樣才可參加這麼棒的科普活動呢?目前, 活動採取兩種管道向小朋友發出邀請:其一, 通過定向邀約的方式, 每期邀請一所學校, 使得更多小朋友都有機會參與科普周活動;其二, 精准成材實驗室會將科普內容在“精准科教”的公眾號進行預告, 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通過參與每週末推送的“有獎問答”, 來獲得參加科普周的機會。

一直以來, 國家實驗室的發展以科教結合作為特色, 一大批青年教授既是科研第一線的主力, 同時也是少年班學院的班主任, 擔當少年班學生的科學方向指引人。 少年班學院從因材施教出發, 精准培育成材, 為國家實驗室提供了科研生力軍。 每次科普周上既有科學講座,也有少年班學生介紹學習心得。材料基因專案的技術骨幹肖恒宇,現是國家實驗室在讀博士生,他現身說法,介紹了自己的學習心得與科研經驗,從背英語單詞和學武術的兩個方面,現場“動手動腳”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告訴青少年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方法是融合應試與素質教育的最大關鍵。

感興趣的小朋友和家長們,可以參與其中親身體驗一下科普的魅力!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科普網

每次科普周上既有科學講座,也有少年班學生介紹學習心得。材料基因專案的技術骨幹肖恒宇,現是國家實驗室在讀博士生,他現身說法,介紹了自己的學習心得與科研經驗,從背英語單詞和學武術的兩個方面,現場“動手動腳”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告訴青少年學生高效率的學習方法是融合應試與素質教育的最大關鍵。

感興趣的小朋友和家長們,可以參與其中親身體驗一下科普的魅力!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科普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