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屌絲逆襲之道,家裡蹲蹲出了2億美元身價,全世界男人為他瘋狂

前幾年, 伴隨著“貼吧文化”的興起, 各類標籤詞血肉橫飛, “屌絲”這個標籤化的詞也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了。 無論是“諷刺”用語也好, “自嘲”用於也罷, 在這個詞的後面, 我們能看到很多逃避現實之人的影子。

“逃避現實”就成了部分人最愛幹的事情, 有的人為了逃避現實去遠方旅行, 有的人為了逃避現實躲進深山, 也有的人為了逃避現實沉溺在網路的世界裡。

不論是現實太殘酷也好, 還是他們過於怯懦也好, 人各有志, 不好強求。

今天, 我們要說的這位大叔, 也是“逃避現實”中的佼佼者, 可他逃避現實, 愣是給他帶來了幾億美金的收入。

就在幾年前, 這位大叔還是屬於扔人堆裡就找不到的主兒, 除了不吸毒酗酒外, 幾乎和全世界所有的廢柴屌絲一個樣, 啃老, 家裡蹲, 三十多歲還在家通宵打遊戲, 沒有任何成就。 可以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屌絲了!

然而, 也就是這樣一位“廢柴”, 在幾年後, 做了一款遊戲, 足足2000多萬銷量。 而他本人, 也成了遊戲圈爭相模仿學習的對象。

他就是藍洞公司創意總監, 《絕地求生:大逃殺》的製作人——布蘭登 · 格林

提起格林, 我想大家可能並不熟悉。 但《絕地求生》這款遊戲, 我想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 由於“大逃殺”的火熱, 人們也習慣的稱他為“大逃殺”之父。

然而, “大逃殺創始人”這個頭銜其實和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真正的“大逃殺之父”, 其實是日本作家高見廣春。

在隨後的幾年裡出現的各類影視劇, 譬如《國王遊戲》、《饑餓遊戲》等大逃殺類型的作品, 靈感都來自於《大逃殺》一書。

當然也不能說“大逃殺”和格林一點關係都沒有, 畢竟把“大逃殺”這理念告訴世人的, 是格林。

當然,按照咱們老祖宗的話叫:“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格林也不例外,雖然如今過的不錯,但曾經他真的挺慘的。

人生輸家格林

早些年的格林,是一名自由攝影和圖形設計師,還有一定的網頁設計經驗,收入穩定,過著自由又舒適的日子。

然而一個女孩改變了他,於是為了追隨心愛的姑娘,他遠走他鄉,來到了她所在的國度——巴西。

本以為遇見人生的真愛的格林就覺得這樣一輩子就過去了,沒有太多波瀾但也平淡是真。但上天卻沒給格林這樣好的運氣,陪伴妻子兩年後,因為雙方感情破裂,他離婚了。

婚姻的失敗,讓格林徹底放棄了對生活的追求。回到老家愛爾蘭以後,他非但沒有重拾信心重振旗鼓,反而買了一堆遊戲機,和泡面把自己關在家中當起了家裡蹲。每天醒來就是遊戲,遊戲結束後就是睡覺,不問世事。

這時候的格林,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生輸家,輸得一敗塗地的那種。

遊戲玩家格林

而立之年的格林,沒有成績,反而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Loser。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又無可奈何。

在那段墮落的日子裡,格林每天都靠著《武裝突襲》和《DayZ》這兩款遊戲度日。

但他並不是一個盲目的玩家,越來越多的遊戲經驗,讓他在深入瞭解遊戲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的思考這個遊戲的問題與不足。

或許這樣的思考讓他從遊戲中獲得的樂趣少了很多,但處於低谷的他,正是靠著這些思考,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對於每個玩家來說,做一款自己喜歡玩的遊戲,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格林不但有這樣的想法,還付諸了行動。

要做MOD!

雖然格林是名資深玩家,但他並不擅長程式設計,僅有的網頁設計經驗,也只能支撐他做出掛靠在遊戲上的MOD。

這時,之前玩的《武裝突襲》和《DayZ》以及喜歡看的《大逃殺》,成了他主要的靈感來源。

在傳統的射擊遊戲中,玩家每次都會有幾條命,遊戲中沒有倖存者,只有贏家。

能否加大玩家在玩遊戲時的緊張感,讓他們更注重角色生存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無腦衝鋒?

經過不懈努力後,格林在《武裝突襲2》上製作的大逃殺MOD上線了。

在MOD中,玩家被空投到一片區域,在廢棄建築物搜尋槍支彈藥與補給品,隨著地圖變小,玩家為了生存不得不自相殘殺,最終的那名倖存者獲得勝利。

僅僅看小說和電影就已經血脈噴張的“大逃殺模式”,讓玩家親自來玩,刺激感立馬俘獲了大家的心。

當格林的《大逃殺》MOD小有名氣後,恰逢《武裝突襲3》開啟了內測。

為了讓大家玩到引擎更優秀的《大逃殺》,他將這個MOD移植到了《武裝突襲3》上。

在推出後的第一個月,《大逃殺》的下載次數就突破了20萬,月活躍人數甚至達到了5萬,要知道,《武裝突襲3》賣了4年,也才300萬銷量。

殺戮之王格林

在國人因為一篇“紅衣軍團”的文章,開始接觸《H1Z1》之後,很多人還是不知道,這款遊戲本來是沒有大逃殺模式的。

最開始的《H1Z1》,僅僅是一款末日生存遊戲,儘管最可怕的依然還是其他玩家,但沒有毒圈的設定,僅僅是以活下去為目標而已。

在格林的《大逃殺》MOD火了後,前索尼線上娛樂的總裁,直接打電話邀請他去公司,接著他就飛去了美國聖地牙哥,去和他們談如何在《H1Z1》中添加《大逃殺》模式。

由於《H1Z1》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做大逃殺類型的遊戲,所以在後續添加模式時,並不能完全實現格林的想法,很多設定都是妥協之後的結果。

但《H1Z1:殺戮之王》的誕生過程,還是讓格林系統的學習到了許多遊戲開發的經驗與知識。

而《H1Z1:殺戮之王》的成功,則給了他信心:大逃殺模式的終點絕對不在《H1Z1》。

絕地求生格林

在《H1Z1》上線一年後,格林收到了一個遊戲公司的邀請。

比起索尼、育碧、暴雪這些,這家公司小到只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遊戲,還屬於那種沒沖出亞洲的範疇。

這款遊戲叫《Tera》,國內也有公司代理

但比起那些流水線遊戲公司,這家公司的想法卻與格林不謀而合。

在首爾當面談過後,藍洞和格林達成了一致,於是,他應邀加入藍洞,並擁有了一支遊戲開發團隊。

《絕地求生》誕生的地方

比起《H1Z1:殺戮之王》,《絕地求生》是一款純粹為大逃殺而生的遊戲,諸多設定都保留了格林的想法。

在開發《絕地求生》期間,不斷有員工提出質疑,“玩家一直死怎麼會喜歡玩?”“地圖這麼大哪有時間去學習熟悉?”

《絕地求生》上架Steam當天

事實證明,格林的很多想法都成了《絕地求生》的特色。

作為一個半路殺出來的遊戲設計人員,格林跳出了那些條條框框,成就了《絕地求生》,也徹底脫離了過去的陰影,完成了自己的“絕地求生”。

人生贏家格林

隨著《絕地求生》席捲全球,藍洞公司的市值翻了70倍有餘,格林也站在了遊戲圈的頂端。

從人生輸家到人生贏家,有些人走了一輩子都沒走完,格林只用了幾年時間。

儘管在很多人眼裡,這就是一個“走了狗屎運”的故事,但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在《絕地求生》出來前,格林和開發團隊就已經確定了,以直播平臺為宣傳管道的行銷策略。

科隆邀請賽期間,《絕地求生》在Twitch上排名第一

正是直播與《絕地求生》的契合,讓這款遊戲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

從遊戲圈到娛樂圈,從娛樂圈到每個人的社交圈,它就像LOL和王者榮耀一樣,輕快地走完了蛻變的過程。

可以說,格林的成功,離不開前面數個遊戲與MOD製作的經驗積累,也離不開最後直播的這臨門一腳,一次選對是瞎蒙,次次選對,那就是本事。

是格林。

當然,按照咱們老祖宗的話叫:“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格林也不例外,雖然如今過的不錯,但曾經他真的挺慘的。

人生輸家格林

早些年的格林,是一名自由攝影和圖形設計師,還有一定的網頁設計經驗,收入穩定,過著自由又舒適的日子。

然而一個女孩改變了他,於是為了追隨心愛的姑娘,他遠走他鄉,來到了她所在的國度——巴西。

本以為遇見人生的真愛的格林就覺得這樣一輩子就過去了,沒有太多波瀾但也平淡是真。但上天卻沒給格林這樣好的運氣,陪伴妻子兩年後,因為雙方感情破裂,他離婚了。

婚姻的失敗,讓格林徹底放棄了對生活的追求。回到老家愛爾蘭以後,他非但沒有重拾信心重振旗鼓,反而買了一堆遊戲機,和泡面把自己關在家中當起了家裡蹲。每天醒來就是遊戲,遊戲結束後就是睡覺,不問世事。

這時候的格林,是個不折不扣的人生輸家,輸得一敗塗地的那種。

遊戲玩家格林

而立之年的格林,沒有成績,反而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Loser。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又無可奈何。

在那段墮落的日子裡,格林每天都靠著《武裝突襲》和《DayZ》這兩款遊戲度日。

但他並不是一個盲目的玩家,越來越多的遊戲經驗,讓他在深入瞭解遊戲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的思考這個遊戲的問題與不足。

或許這樣的思考讓他從遊戲中獲得的樂趣少了很多,但處於低谷的他,正是靠著這些思考,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對於每個玩家來說,做一款自己喜歡玩的遊戲,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格林不但有這樣的想法,還付諸了行動。

要做MOD!

雖然格林是名資深玩家,但他並不擅長程式設計,僅有的網頁設計經驗,也只能支撐他做出掛靠在遊戲上的MOD。

這時,之前玩的《武裝突襲》和《DayZ》以及喜歡看的《大逃殺》,成了他主要的靈感來源。

在傳統的射擊遊戲中,玩家每次都會有幾條命,遊戲中沒有倖存者,只有贏家。

能否加大玩家在玩遊戲時的緊張感,讓他們更注重角色生存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無腦衝鋒?

經過不懈努力後,格林在《武裝突襲2》上製作的大逃殺MOD上線了。

在MOD中,玩家被空投到一片區域,在廢棄建築物搜尋槍支彈藥與補給品,隨著地圖變小,玩家為了生存不得不自相殘殺,最終的那名倖存者獲得勝利。

僅僅看小說和電影就已經血脈噴張的“大逃殺模式”,讓玩家親自來玩,刺激感立馬俘獲了大家的心。

當格林的《大逃殺》MOD小有名氣後,恰逢《武裝突襲3》開啟了內測。

為了讓大家玩到引擎更優秀的《大逃殺》,他將這個MOD移植到了《武裝突襲3》上。

在推出後的第一個月,《大逃殺》的下載次數就突破了20萬,月活躍人數甚至達到了5萬,要知道,《武裝突襲3》賣了4年,也才300萬銷量。

殺戮之王格林

在國人因為一篇“紅衣軍團”的文章,開始接觸《H1Z1》之後,很多人還是不知道,這款遊戲本來是沒有大逃殺模式的。

最開始的《H1Z1》,僅僅是一款末日生存遊戲,儘管最可怕的依然還是其他玩家,但沒有毒圈的設定,僅僅是以活下去為目標而已。

在格林的《大逃殺》MOD火了後,前索尼線上娛樂的總裁,直接打電話邀請他去公司,接著他就飛去了美國聖地牙哥,去和他們談如何在《H1Z1》中添加《大逃殺》模式。

由於《H1Z1》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做大逃殺類型的遊戲,所以在後續添加模式時,並不能完全實現格林的想法,很多設定都是妥協之後的結果。

但《H1Z1:殺戮之王》的誕生過程,還是讓格林系統的學習到了許多遊戲開發的經驗與知識。

而《H1Z1:殺戮之王》的成功,則給了他信心:大逃殺模式的終點絕對不在《H1Z1》。

絕地求生格林

在《H1Z1》上線一年後,格林收到了一個遊戲公司的邀請。

比起索尼、育碧、暴雪這些,這家公司小到只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遊戲,還屬於那種沒沖出亞洲的範疇。

這款遊戲叫《Tera》,國內也有公司代理

但比起那些流水線遊戲公司,這家公司的想法卻與格林不謀而合。

在首爾當面談過後,藍洞和格林達成了一致,於是,他應邀加入藍洞,並擁有了一支遊戲開發團隊。

《絕地求生》誕生的地方

比起《H1Z1:殺戮之王》,《絕地求生》是一款純粹為大逃殺而生的遊戲,諸多設定都保留了格林的想法。

在開發《絕地求生》期間,不斷有員工提出質疑,“玩家一直死怎麼會喜歡玩?”“地圖這麼大哪有時間去學習熟悉?”

《絕地求生》上架Steam當天

事實證明,格林的很多想法都成了《絕地求生》的特色。

作為一個半路殺出來的遊戲設計人員,格林跳出了那些條條框框,成就了《絕地求生》,也徹底脫離了過去的陰影,完成了自己的“絕地求生”。

人生贏家格林

隨著《絕地求生》席捲全球,藍洞公司的市值翻了70倍有餘,格林也站在了遊戲圈的頂端。

從人生輸家到人生贏家,有些人走了一輩子都沒走完,格林只用了幾年時間。

儘管在很多人眼裡,這就是一個“走了狗屎運”的故事,但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在《絕地求生》出來前,格林和開發團隊就已經確定了,以直播平臺為宣傳管道的行銷策略。

科隆邀請賽期間,《絕地求生》在Twitch上排名第一

正是直播與《絕地求生》的契合,讓這款遊戲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

從遊戲圈到娛樂圈,從娛樂圈到每個人的社交圈,它就像LOL和王者榮耀一樣,輕快地走完了蛻變的過程。

可以說,格林的成功,離不開前面數個遊戲與MOD製作的經驗積累,也離不開最後直播的這臨門一腳,一次選對是瞎蒙,次次選對,那就是本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