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中國美食被外國人一改造,吃貨看著真揪心啊!

包子+披薩, 等於什麼?

答案是包薩(baozza)!

據路透社3月29日報導, 北京三裡屯有一家美國人開的店, 專賣“包薩”。 它的做法和中國傳統包子一樣, 只是餡料不同。

2015年, 克裡到中國南方出差, 聊到包子和美國傳統食物時, 他脫口而出“包薩”!

於是, “包薩”就誕生了。

克裡回到美國後, 就開始鑽研菜譜。 2016年, 他辭掉了在美國的諮詢工作, 搬到中國創業。

目前他的“包薩”主打四種口味:

肉食之愛(The Meat Lover)

意式瑪格麗特(The Margherita)

辣味夏威夷(The Hawaiian Jalapeño)

BBQ燒烤雞肉(The BBQ Chicken)

小編倒覺得這更像是餡餅有木有。

俗話說,飲食文化不同就是最大的鴻溝。

雖然這句“俗話”是我說的,但我覺得沒毛病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體驗,當你覺得吃一個菜特別好吃,然後十分熱情的推薦給朋友,當朋友嘗了之後卻只是:

那種心情簡直是鬱悶到極點,好像找個東西發洩一下!

小編發現,這種感覺放在形容外國人吃中餐上再合適不過了。最近網友就一個外國人“糟蹋”中國美食的例子。

上周,英國一雜誌拍攝的一段關於小籠包(湯包)的視頻,惹怒了亞洲網友。3月28日,倫敦都市消費指南雜誌Time Out London在臉書上傳了這段視頻。

小籠包是中國傳統美食,之所以與眾不同,關鍵就在於湯汁。正確吃小籠包的方法應該是把裡面的湯汁先吸到嘴裡,然後再把包子吃進去。

但視頻中的食客在吃小籠包時先把它戳破,倒掉了裡面的灌湯……

還打出字幕:“快去吃得到處都是!”(go get gooey)

excuse me?!亞洲吃貨們已經提刀在路上了!

不僅吃法不當,Time Out London還把小籠包的湯汁形容為"爆炸性的包子汁"(exploding soup),網友們立刻譴責:你們這是在褻瀆小籠包啊!

吃貨小編表示,最精華的部分被你們給浪費了,心疼!

也有人乾脆祭出小籠包“正確吃法”,趕緊吃坨包子平息一下怒氣。

不過話說回來,一切都是歸因於飲食文化的不同,其實剛剛小編舉的“包薩“和小龍包吃法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中國人如今滲透到了世界各國,也把中國菜帶去了世界各地,但為了迎合當地的飲食習慣,中國菜在不同國家都被改良了。就比如在美國,有一種叫美式中國菜,它並非是中餐,中餐經過幾十年在美國的發展,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

下面給大家說幾道道常見美式中國菜,都是深受美國人歡迎的。

美國版蟹肉餛飩

這個餐前小食也有譯作“仰光蟹”的,它只不過是模樣有點象蟹罷了,其實就是炸雲吞,內裡包著乳酪(Cream Cheese),運氣好的話還會有些人造蟹肉在裡面。中國漢族的食品裡是沒有乳酪的,但美國人喜歡,於是這只“蟹”就應運而生了。說實在的,這種小食並不難吃,就是和餐後的幸運諫餅(Fortune Cookie)一樣,都是美國的中餐“特產”。

“雜碎”(Chop Suey)

中國人說的雜碎,是動物內臟,但是美國人不吃,所以美國的中餐“雜碎”,指的就是將亂七八糟的、中國餐廳常用菜都炒在一起,大白菜絲、肉絲、豆芽菜、芹菜、青椒絲、洋蔥絲等,統統“一鍋端”。聽說,這道菜是當年從廣東臺山到美國修鐵路的移民們實在沒吃的了而發明出來的,曾一度成為“中餐”的代名詞。可想而知,這道菜沒有定式,哪家餐廳都可以抓一把剩菜炒成一碟。1903年,梁啟超赴美時品嘗了此菜,且留下著名的評價:“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

左宗棠雞

這款在中國長大的人多半沒有聽說過的菜,是臺灣大廚彭長貴在50年代創造出來的,事實上和左宗棠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當彭長貴70年代把這個菜帶到美國後,受到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喜愛,頓時聲名大噪,中國餐廳紛紛效仿,又加以變化,從原來的鹹辣味變成了美國人喜愛的甜味,酸甜炸雞是也。

小編要特別說說這道菜,它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地位,甚至專門拍了一部紀律片《尋找“左宗棠雞”》

李鴻章雜碎

這道菜在美國流行了100多年,冰箱裡有什麼殘羹剩菜拿來大火快炒,上面再蓋個煎蛋,好了,一碗李鴻章雜碎就成了。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喜歡到當地的中餐館進膳。當地一些美國人打聽李鴻章吃的食品,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於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全美,這就是這道菜的來歷。據說大淘金時期一些中國廚子來到美國為礦工提供飲食,賣給醉醺醺的美國礦工。

木樨肉(Mooshu pork)

木樨肉也叫木須肉,是典型的北方菜,原料一般是豬肉、黑木耳、雞蛋、黃瓜、金針,清清爽爽很可口。但美國人是不吃黑木耳的,因此此地的木須肉和我們熟悉的完全不同,常加入豆芽和大量的甜汁,並且配薄餅卷著吃,搞得和春捲差不多了。

酸甜咕嚕肉

大塊豬肉錘松後炸酥,裹上橘紅色醬汁,深受美國南部BBQ風格毒害的一道菜。

酸甜咕嚕雞

腰果蝦(Chicken with Cashew Nuts)

美國只有凍蝦沒有活蝦,所以做這個菜正合適。腰果蝦可以說是美式中餐裡的“貴族”了,因為腰果、開心果這些中國很貴的堅果原來在美國本地也非常昂貴,只有夏威夷產啊。筆者自己家也時不時會做這個菜,當然不會象餐館裡的那樣蝦少、腰果也少,配的蔬菜倒成了主角。

雞蛋捲

中國有人吃這東西麼?這個表皮巨厚,上面炸得滿是水泡就像《驅魔人》裡琳達·布雷爾的臉一樣的東西一點都不像中國的春捲,春捲應該是小小的、薄薄的、脆脆的——應該是可以下嚥的。

牛柳爆炒西蘭花

西蘭花是美國中餐中的一員大將,不僅炒牛肉,炒蝦、炒雞肉都能配西蘭花。這是因為西蘭花便宜又健康,如果不是蔬菜常被炒的太老、醬汁太鹹太濃外,還是勉強可以吃的。

幸運餅乾

又一道娛樂西方人的東西,裡邊塞有不同的字條,吃到什麼就看運氣了。

別看走出去的中國人對以上“美式中國菜”評價不佳,但在美國人眼中,它們卻是有另一番味道。比如對“左宗棠雞”,幾位美國大廚是這麼說的——

Jonathan Wu:我認為“左宗棠雞”可以說是美國中餐的象徵,因為肉是那麼多,味道是那麼甜——這不就是美國味道嘛!它又便宜又熟悉,喜歡它的美國人才不管它正宗不正宗呢! Wylie Dufresne:“左宗棠雞”雖然是“卡通化”了的中餐,但是有誰能抵抗這有點甜有點辣的炸雞? Jason Marcus:我是猶太人,小時候每週至少要全家下一次中國餐館。“左宗棠雞”的味道很像東歐猶太人菜肴的味道,讓我想起了祖母的甜酸肉丸。 而對於其它一些“美式中餐”,銳參考的幾位美國朋友也都豎起了大拇指—— Joe:我很喜歡吃腰果蝦,雖然比起中餐館其他的菜它要小貴一些,但是美國菜裡的蝦做法很有限,除了冷盤就是炸或者烤串,中餐則別具一格,和腰果的爽脆配起來就更好了。 Larry:炸春捲不就是中餐小食的代表嗎?我每次去都必點哦!我也試過正宗的點心,很精緻也花樣費城多,但有些餡料不知道是什麼,哦,還有雞爪子,怕怕! Ashley:我知道正宗中餐有骨頭要啃,我不太會吐骨頭,美式中餐就沒有哦,光憑這個就該點個贊啦!

好吧,雖然受到了好評,但作為中國吃貨還是不太能忍受的,畢竟中國那麼多美食沒能讓外國人嘗到它的原汁原味,真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啊!

(齊魯壹點 文/班長)

編輯:hx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編倒覺得這更像是餡餅有木有。

俗話說,飲食文化不同就是最大的鴻溝。

雖然這句“俗話”是我說的,但我覺得沒毛病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體驗,當你覺得吃一個菜特別好吃,然後十分熱情的推薦給朋友,當朋友嘗了之後卻只是:

那種心情簡直是鬱悶到極點,好像找個東西發洩一下!

小編發現,這種感覺放在形容外國人吃中餐上再合適不過了。最近網友就一個外國人“糟蹋”中國美食的例子。

上周,英國一雜誌拍攝的一段關於小籠包(湯包)的視頻,惹怒了亞洲網友。3月28日,倫敦都市消費指南雜誌Time Out London在臉書上傳了這段視頻。

小籠包是中國傳統美食,之所以與眾不同,關鍵就在於湯汁。正確吃小籠包的方法應該是把裡面的湯汁先吸到嘴裡,然後再把包子吃進去。

但視頻中的食客在吃小籠包時先把它戳破,倒掉了裡面的灌湯……

還打出字幕:“快去吃得到處都是!”(go get gooey)

excuse me?!亞洲吃貨們已經提刀在路上了!

不僅吃法不當,Time Out London還把小籠包的湯汁形容為"爆炸性的包子汁"(exploding soup),網友們立刻譴責:你們這是在褻瀆小籠包啊!

吃貨小編表示,最精華的部分被你們給浪費了,心疼!

也有人乾脆祭出小籠包“正確吃法”,趕緊吃坨包子平息一下怒氣。

不過話說回來,一切都是歸因於飲食文化的不同,其實剛剛小編舉的“包薩“和小龍包吃法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中國人如今滲透到了世界各國,也把中國菜帶去了世界各地,但為了迎合當地的飲食習慣,中國菜在不同國家都被改良了。就比如在美國,有一種叫美式中國菜,它並非是中餐,中餐經過幾十年在美國的發展,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

下面給大家說幾道道常見美式中國菜,都是深受美國人歡迎的。

美國版蟹肉餛飩

這個餐前小食也有譯作“仰光蟹”的,它只不過是模樣有點象蟹罷了,其實就是炸雲吞,內裡包著乳酪(Cream Cheese),運氣好的話還會有些人造蟹肉在裡面。中國漢族的食品裡是沒有乳酪的,但美國人喜歡,於是這只“蟹”就應運而生了。說實在的,這種小食並不難吃,就是和餐後的幸運諫餅(Fortune Cookie)一樣,都是美國的中餐“特產”。

“雜碎”(Chop Suey)

中國人說的雜碎,是動物內臟,但是美國人不吃,所以美國的中餐“雜碎”,指的就是將亂七八糟的、中國餐廳常用菜都炒在一起,大白菜絲、肉絲、豆芽菜、芹菜、青椒絲、洋蔥絲等,統統“一鍋端”。聽說,這道菜是當年從廣東臺山到美國修鐵路的移民們實在沒吃的了而發明出來的,曾一度成為“中餐”的代名詞。可想而知,這道菜沒有定式,哪家餐廳都可以抓一把剩菜炒成一碟。1903年,梁啟超赴美時品嘗了此菜,且留下著名的評價:“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

左宗棠雞

這款在中國長大的人多半沒有聽說過的菜,是臺灣大廚彭長貴在50年代創造出來的,事實上和左宗棠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當彭長貴70年代把這個菜帶到美國後,受到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喜愛,頓時聲名大噪,中國餐廳紛紛效仿,又加以變化,從原來的鹹辣味變成了美國人喜愛的甜味,酸甜炸雞是也。

小編要特別說說這道菜,它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地位,甚至專門拍了一部紀律片《尋找“左宗棠雞”》

李鴻章雜碎

這道菜在美國流行了100多年,冰箱裡有什麼殘羹剩菜拿來大火快炒,上面再蓋個煎蛋,好了,一碗李鴻章雜碎就成了。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喜歡到當地的中餐館進膳。當地一些美國人打聽李鴻章吃的食品,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於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全美,這就是這道菜的來歷。據說大淘金時期一些中國廚子來到美國為礦工提供飲食,賣給醉醺醺的美國礦工。

木樨肉(Mooshu pork)

木樨肉也叫木須肉,是典型的北方菜,原料一般是豬肉、黑木耳、雞蛋、黃瓜、金針,清清爽爽很可口。但美國人是不吃黑木耳的,因此此地的木須肉和我們熟悉的完全不同,常加入豆芽和大量的甜汁,並且配薄餅卷著吃,搞得和春捲差不多了。

酸甜咕嚕肉

大塊豬肉錘松後炸酥,裹上橘紅色醬汁,深受美國南部BBQ風格毒害的一道菜。

酸甜咕嚕雞

腰果蝦(Chicken with Cashew Nuts)

美國只有凍蝦沒有活蝦,所以做這個菜正合適。腰果蝦可以說是美式中餐裡的“貴族”了,因為腰果、開心果這些中國很貴的堅果原來在美國本地也非常昂貴,只有夏威夷產啊。筆者自己家也時不時會做這個菜,當然不會象餐館裡的那樣蝦少、腰果也少,配的蔬菜倒成了主角。

雞蛋捲

中國有人吃這東西麼?這個表皮巨厚,上面炸得滿是水泡就像《驅魔人》裡琳達·布雷爾的臉一樣的東西一點都不像中國的春捲,春捲應該是小小的、薄薄的、脆脆的——應該是可以下嚥的。

牛柳爆炒西蘭花

西蘭花是美國中餐中的一員大將,不僅炒牛肉,炒蝦、炒雞肉都能配西蘭花。這是因為西蘭花便宜又健康,如果不是蔬菜常被炒的太老、醬汁太鹹太濃外,還是勉強可以吃的。

幸運餅乾

又一道娛樂西方人的東西,裡邊塞有不同的字條,吃到什麼就看運氣了。

別看走出去的中國人對以上“美式中國菜”評價不佳,但在美國人眼中,它們卻是有另一番味道。比如對“左宗棠雞”,幾位美國大廚是這麼說的——

Jonathan Wu:我認為“左宗棠雞”可以說是美國中餐的象徵,因為肉是那麼多,味道是那麼甜——這不就是美國味道嘛!它又便宜又熟悉,喜歡它的美國人才不管它正宗不正宗呢! Wylie Dufresne:“左宗棠雞”雖然是“卡通化”了的中餐,但是有誰能抵抗這有點甜有點辣的炸雞? Jason Marcus:我是猶太人,小時候每週至少要全家下一次中國餐館。“左宗棠雞”的味道很像東歐猶太人菜肴的味道,讓我想起了祖母的甜酸肉丸。 而對於其它一些“美式中餐”,銳參考的幾位美國朋友也都豎起了大拇指—— Joe:我很喜歡吃腰果蝦,雖然比起中餐館其他的菜它要小貴一些,但是美國菜裡的蝦做法很有限,除了冷盤就是炸或者烤串,中餐則別具一格,和腰果的爽脆配起來就更好了。 Larry:炸春捲不就是中餐小食的代表嗎?我每次去都必點哦!我也試過正宗的點心,很精緻也花樣費城多,但有些餡料不知道是什麼,哦,還有雞爪子,怕怕! Ashley:我知道正宗中餐有骨頭要啃,我不太會吐骨頭,美式中餐就沒有哦,光憑這個就該點個贊啦!

好吧,雖然受到了好評,但作為中國吃貨還是不太能忍受的,畢竟中國那麼多美食沒能讓外國人嘗到它的原汁原味,真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啊!

(齊魯壹點 文/班長)

編輯:hx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