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弘揚“紅船精神”

□蔡偉達

10月31日, 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 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 回顧建黨歷史, 重溫入黨誓詞, 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湖重要講話中強調, 要結合時代特點, 大力弘揚以“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深刻內涵的“紅船精神”。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作為紅船旁的黨報, 10多年來一直堅持大力宣傳和弘揚“紅船精神”, 從“‘紅船精神’大討論”連續報導,

到“‘紅船精神’萬里行”大型新聞行動, 從電視政論片《紅船》到《紅船駛進中國夢》……嘉報人始終牢記穆青同志“努力辦好紅船旁的黨報”的諄諄教導, 不斷踐行“紅船精神”。 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南湖重要講話精神的今天, 在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當下, 我們更要從“紅船精神”中不斷汲取創新的力量、奮鬥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用首創精神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用首創精神引領創新發展,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這是紅船旁的黨報新聞工作者弘揚“紅船精神”所必須堅守的原則。

以創新為魂,

做大做強做精重大主題報導, 提高新聞輿論工作“四個力”。 近年來, 嘉報集團致力於發揮紅船旁黨報的獨特優勢, 創新理念和手段, 將重大主題報導置於全國的大背景下, 充分挖掘嘉興獨特的地方元素, 著力提升創新能力, 從而增強重大主題報導“同題作文”的針對性、實效性、感染力,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作模式和廣泛深遠的報導影響力。

在黨的十九大宣傳報導工作中, 集團各媒體精心策劃, 把創新思維貫穿於“兩報一網”“兩微一端”全媒體, 貫穿於迎接宣傳貫徹十九大報導全過程。 《嘉興日報》策劃推出兩組以嘉興小故事折射時代大發展的系列報導——“八八戰略實踐者說”和“一船紅中國 喜迎十九大——踐行新理念的嘉興微樣本”。

《南湖晚報》策劃推出的“我是紅船精神踐行者”三部曲大型新聞行動, 貫穿十九大會前、會中、會後3個階段, 會前推出“我推薦——我是紅船精神踐行者”, 會中推出“我報告——銘記總書記的囑託”, 會後推出“我宣講——十九大精神鏗鏘行”。 《南湖晚報》“十九大時光”的創意封面表達也是另闢蹊徑, 精准把握了黨的十九大的深刻精神內涵, 緊扣了黨的誕生地獨有的紅色元素——紅船, 在內容價值上凸顯主流的“氣質”和“厚度”, 在視角表達上體現親民好看的“顏值”和“角度”, 獲得了業界和讀者的廣泛點贊。

以融合為要, 打造“移動優先”傳播新體系, 形成多端齊發媒體新格局。 在融合傳播方興未艾的時代潮流下, 集團將新媒體建設作為戰略重點,

大力推進以“兩微一端”為載體的媒體深度融合工作, 改革體制機制, 創新傳播方式, 充分利用資源和人才優勢, 理順內部管理體制機制, 優化和規範運行規則, 打造“移動優先”傳播新體系, 形成報網屏多端齊發的媒體新格局。 從2016年開始, 以《南湖晚報》為探索試驗田, 率先打破原先採編部門結構, 啟動擁有全新理念和任務的全媒體中心。 嘉興線上打通採編、經營、全媒體等的整體傳播鏈, 進一步明確職責、細化分工, 探索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移動優先”傳播新體系下的全媒體融合傳播, 如今已經成為重大主題報導的常態。 嘉興日報微信公眾號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推出的“學十九大報告, 最打動我的一句話”互動徵集活動,

用最及時、最便捷的方式, 廣泛聚集幹部群眾學習、熱議十九大報告, 用接地氣、聚人氣、顯朝氣的路徑和方法, 打響了黨的誕生地新媒體關於十九大報告精神宣傳的第一戰, 互動徵集活動吸引5000多粉絲發表1萬多條留言, 嘉興市網信辦還把這個活動作為樣本, 向各地推介。 嘉興線上在10月31日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南湖紅船結束後的當天晚上, 精心製作推出了H5作品《習總書記重訪嘉興——南湖兒女不忘您的親切關懷和諄諄教導!》, 迅速在“兩微一端”形成傳播熱點, 受到各界的高度好評, 點擊量突破20萬。

用奮鬥精神提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精氣神

今年以來, 集團各媒體緊緊圍繞剿滅劣V類水、“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中心工作, 精心策劃推出10多個專欄專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講好嘉興故事。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定了經濟報導永遠是媒體的“主戰場”。而宣傳成就、提振信心,無疑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每逢盛會必曬成績,今年又逢黨的十九大召開、五年一次的嘉興市黨代會和換屆選舉的嘉興市兩會召開,集團各媒體紛紛拿出看家本領,開設專欄專題或組織系列報導,集中宣傳經濟建設新成績,挖掘經濟工作亮點,大力宣傳嘉興市上下齊抓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緊貼中心,重點關注轉型升級組合拳,大力宣傳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城鄉統籌等各領域的改革發展,重點關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新舉措、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建設的新成效、擴大有效投入的新動向、“三改一拆 美麗嘉興”的新氣象、製造業和互聯網的新融合。

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和發展我們的專業優勢。不可否認,現在紙媒的讀者在流失、廣告在流失、影響力在流失,但我國傳統紙媒還有著特殊的輿論宣傳引導功能,在任何語境下,這個功能都不能被削弱。因此,紙媒的生命力還會延續下去,紙媒生存,貴在堅守。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和發展我們的專業優勢。

持續推進“5+1”品牌建設,堅定品牌發展的恒心。10多年來,嘉報集團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提升地市黨報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打造具有個性特色、完整體系的黨報品牌,形成了以視覺表達、新聞評論、經濟報導、黨報熱線、江南週末和人才工程為架構的“5+1”品牌體系,並且不斷進行品牌維護與管理,賦予品牌新的適應發展的內容,確保品牌不斷豐富,影響力持續放大。

視覺表達品牌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紙媒拓展多媒,精心打造浙江新聞名專欄“視覺1+”,以攝影專題報導的“厚度”和“深度”在讀者中保持恒久“溫度”,繼2015年、2016年精心打造的全媒體影像報告《抗戰原色》和《匠心》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重大主題報導創新獎,今年又推出第三部影像報告《雙城記——聚焦嘉興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建設》,力爭再獲佳績。

新聞評論品牌從規模型走向品質型,在黨報每天推出“嘉興時評”的基礎上,在黨代會、兩會等重大會議期間推出像任仲平、之江平這樣的重磅述評文章,彰顯黨報評論的立論高度和思想深度。

經濟報導品牌緊扣中心工作,力求實用又好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報導中挖掘亮點,提振信心,在體驗式新聞、故事化表達上出新出彩,叫響“禾商”品牌。

黨報熱線品牌注重從輿論監督向服務民生轉變,選擇百姓關心、有重要意義的典型事件和新鮮話題,用開闊的視野和全新的視角進行深入、生動、立體的報導。

江南週末品牌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反映嘉興人文精神,相繼推出了“名人之後”“嘉興人在海外”“嘉興院士”“嘉禾匠人”等文化專欄,與市圖書館、新華書店聯合推出的全民閱讀活動“好書有約”被評為嘉興市十大文化品牌。

用奉獻精神打造紅船旁的新聞鐵軍

用奉獻精神教育新聞輿論工作者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座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明確“為了誰”,找准工作方向,不忘初心。近年來,集團加大全媒體記者的培養力度,通過設立新媒體部、組建全媒體採編團隊等方式,努力提升傳統媒體採編人員的全媒體意識和技能,推動採編人員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的改革實踐。集團通過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考核激勵制度,使每個人在新的組織中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標和原則去調整自己,再造自我。集團新聞採編人才、報業經營人才兩手抓,高層次人才、應用型人才兩手抓,全面優化人才的素質結構、層級結構和分佈結構,持續引進高素質人才,僅2016年以來就引進採編、經營、技術等各類人才20人,人才隊伍數量、素質持續提升,為集團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弄清“依靠誰”,明確工作根基,深化“走轉改”。今年新聞戰線全面開展深化“走轉改”活動,集團上下積極回應,結合新春走基層、喜迎盛會等重要時間節點,圍繞不斷提升表達能力和話語權威這個核心,動員採編人員紮根人民、走進基層、深入生活,大力宣傳嘉興市各項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巨大成就和經驗啟示,所開設的“走轉改”專欄專題超過10個。

在迎接宣傳貫徹十九大報導中,集團各媒體緊密結合深化“走轉改”活動,挖掘基層的先進經驗、先進典型和“最美”現象。集團領導紛紛帶隊,深入基層,采寫報導了讓荒蕪地變肥沃寶地的“80後”村支書李波、17年不間斷獻血296次的湯錫強、用25年青春換回40項國家專利的姚輝軍等一批“紅船精神”踐行者,挖掘出了依靠混合所有制改革走上世界之巔的巨石公司、接軌上海發揮區位優勢的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批踐行“八八戰略”的優秀典型。

在央媒集中報導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成就之後,《嘉興日報》記者蹲點嘉善一個多月,跑遍嘉善角角落落,用全新的視角重訪當年的老問題,推出了“科學發展如何示範: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導。《南湖晚報》每年春節都會策劃推出有分量、有溫度的“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今年繼續組織多名老家在湖北、安徽、陝西、湖南、山東等地的晚報記者,在春節回家時深入當地採訪,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反映各地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文化豐富多彩的生動景象。

解決“我是誰”,明確身份職責,培養過硬隊伍。近年來,集團先後開展了“三項學習教育”“踐行社會責任,做一個合格的黨報工作者”“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四向四做’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等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以思想政治建設為基礎,以新聞業務實踐為載體,重點推進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三方面建設。

今年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在各支部、各部門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南湖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激發了嘉報人弘揚“紅船精神”、爭做優秀黨報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政治意識、業務水準、工作作風、紀律觀念都得到了有力的鍛煉和較大的提高。集團堅持把政治理論學習與新聞業務知識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員工的再學習、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專家學者為採編人員和經營骨幹授課;組織到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合作院校進行培訓,參與各種形式的異地採訪活動,有效拓寬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視野,鍛煉了隊伍。

(作者系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

精心策劃推出10多個專欄專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講好嘉興故事。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定了經濟報導永遠是媒體的“主戰場”。而宣傳成就、提振信心,無疑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每逢盛會必曬成績,今年又逢黨的十九大召開、五年一次的嘉興市黨代會和換屆選舉的嘉興市兩會召開,集團各媒體紛紛拿出看家本領,開設專欄專題或組織系列報導,集中宣傳經濟建設新成績,挖掘經濟工作亮點,大力宣傳嘉興市上下齊抓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緊貼中心,重點關注轉型升級組合拳,大力宣傳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城鄉統籌等各領域的改革發展,重點關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新舉措、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建設的新成效、擴大有效投入的新動向、“三改一拆 美麗嘉興”的新氣象、製造業和互聯網的新融合。

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和發展我們的專業優勢。不可否認,現在紙媒的讀者在流失、廣告在流失、影響力在流失,但我國傳統紙媒還有著特殊的輿論宣傳引導功能,在任何語境下,這個功能都不能被削弱。因此,紙媒的生命力還會延續下去,紙媒生存,貴在堅守。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和發展我們的專業優勢。

持續推進“5+1”品牌建設,堅定品牌發展的恒心。10多年來,嘉報集團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提升地市黨報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打造具有個性特色、完整體系的黨報品牌,形成了以視覺表達、新聞評論、經濟報導、黨報熱線、江南週末和人才工程為架構的“5+1”品牌體系,並且不斷進行品牌維護與管理,賦予品牌新的適應發展的內容,確保品牌不斷豐富,影響力持續放大。

視覺表達品牌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紙媒拓展多媒,精心打造浙江新聞名專欄“視覺1+”,以攝影專題報導的“厚度”和“深度”在讀者中保持恒久“溫度”,繼2015年、2016年精心打造的全媒體影像報告《抗戰原色》和《匠心》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重大主題報導創新獎,今年又推出第三部影像報告《雙城記——聚焦嘉興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建設》,力爭再獲佳績。

新聞評論品牌從規模型走向品質型,在黨報每天推出“嘉興時評”的基礎上,在黨代會、兩會等重大會議期間推出像任仲平、之江平這樣的重磅述評文章,彰顯黨報評論的立論高度和思想深度。

經濟報導品牌緊扣中心工作,力求實用又好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報導中挖掘亮點,提振信心,在體驗式新聞、故事化表達上出新出彩,叫響“禾商”品牌。

黨報熱線品牌注重從輿論監督向服務民生轉變,選擇百姓關心、有重要意義的典型事件和新鮮話題,用開闊的視野和全新的視角進行深入、生動、立體的報導。

江南週末品牌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反映嘉興人文精神,相繼推出了“名人之後”“嘉興人在海外”“嘉興院士”“嘉禾匠人”等文化專欄,與市圖書館、新華書店聯合推出的全民閱讀活動“好書有約”被評為嘉興市十大文化品牌。

用奉獻精神打造紅船旁的新聞鐵軍

用奉獻精神教育新聞輿論工作者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座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明確“為了誰”,找准工作方向,不忘初心。近年來,集團加大全媒體記者的培養力度,通過設立新媒體部、組建全媒體採編團隊等方式,努力提升傳統媒體採編人員的全媒體意識和技能,推動採編人員積極投身媒體融合發展的改革實踐。集團通過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考核激勵制度,使每個人在新的組織中重新定位,按照新的目標和原則去調整自己,再造自我。集團新聞採編人才、報業經營人才兩手抓,高層次人才、應用型人才兩手抓,全面優化人才的素質結構、層級結構和分佈結構,持續引進高素質人才,僅2016年以來就引進採編、經營、技術等各類人才20人,人才隊伍數量、素質持續提升,為集團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弄清“依靠誰”,明確工作根基,深化“走轉改”。今年新聞戰線全面開展深化“走轉改”活動,集團上下積極回應,結合新春走基層、喜迎盛會等重要時間節點,圍繞不斷提升表達能力和話語權威這個核心,動員採編人員紮根人民、走進基層、深入生活,大力宣傳嘉興市各項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巨大成就和經驗啟示,所開設的“走轉改”專欄專題超過10個。

在迎接宣傳貫徹十九大報導中,集團各媒體緊密結合深化“走轉改”活動,挖掘基層的先進經驗、先進典型和“最美”現象。集團領導紛紛帶隊,深入基層,采寫報導了讓荒蕪地變肥沃寶地的“80後”村支書李波、17年不間斷獻血296次的湯錫強、用25年青春換回40項國家專利的姚輝軍等一批“紅船精神”踐行者,挖掘出了依靠混合所有制改革走上世界之巔的巨石公司、接軌上海發揮區位優勢的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批踐行“八八戰略”的優秀典型。

在央媒集中報導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區建設成就之後,《嘉興日報》記者蹲點嘉善一個多月,跑遍嘉善角角落落,用全新的視角重訪當年的老問題,推出了“科學發展如何示範: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導。《南湖晚報》每年春節都會策劃推出有分量、有溫度的“新春走基層”系列報導,今年繼續組織多名老家在湖北、安徽、陝西、湖南、山東等地的晚報記者,在春節回家時深入當地採訪,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反映各地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文化豐富多彩的生動景象。

解決“我是誰”,明確身份職責,培養過硬隊伍。近年來,集團先後開展了“三項學習教育”“踐行社會責任,做一個合格的黨報工作者”“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四向四做’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等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以思想政治建設為基礎,以新聞業務實踐為載體,重點推進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三方面建設。

今年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在各支部、各部門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南湖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激發了嘉報人弘揚“紅船精神”、爭做優秀黨報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政治意識、業務水準、工作作風、紀律觀念都得到了有力的鍛煉和較大的提高。集團堅持把政治理論學習與新聞業務知識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員工的再學習、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專家學者為採編人員和經營骨幹授課;組織到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合作院校進行培訓,參與各種形式的異地採訪活動,有效拓寬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視野,鍛煉了隊伍。

(作者系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