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二代塞罕壩林場務林人、場長劉海瑩:當好“先鋒樹”再創新輝煌

“當我得知塞罕壩林場獲得聯合國2017‘地球衛士獎’的時候, 我激動得眼淚立刻就流了出來。 ”12月5日, 在肯亞奈洛比出席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當時, 我首先想到了三個人。 ”

劉海瑩想到的這三個人, 是三位塞罕壩的創業者, 他們為塞罕壩的茫茫綠色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以他們為代表的一代代塞罕壩人, 最有資格獲得“地球衛士”的稱號。

劉海瑩說, 人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造林時, 會先栽上一些適應性強的樹, 為其它樹種落地生根創造條件, 這些樹被叫作“先鋒樹”。 “在我的心裡, 王尚海、李興源、王鳳明就是一棵棵永遠挺立在壩上的‘先鋒樹’。 ”

1962年, 40歲的王尚海是承德專署農業局長。 組織決定籌建塞罕壩林場, 派他擔任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 王尚海二話沒說, 舉家上壩。 很多林場老職工都記得,

老書記曾經當眾掉過兩次眼淚, 一次是馬蹄坑大會戰勝利的時候, 他跪在山坡上號啕大哭;一次是他的小兒子發高燒, 因為大雪封山, 孩子的病轉成了小兒麻痹。 知道孩子將落下終生殘疾, 他緊緊地抱著孩子, 哭了很長時間。

王尚海在塞罕壩幹了13年, 在任期間林場完成造林54萬畝。 1989年, 68歲的王尚海病逝。 遵從遺願, 他的骨灰撒在了馬蹄坑。 伴他長眠的那片落葉松林, 如今稱做“王尚海紀念林”。

劉海瑩想到的第二個人, 是為塞罕壩引進樟子松的林場技術員李興源(後曾擔任省林業廳廳長)。 塞罕壩原來是沒有樟子松的。 樟子松的家鄉在大興安嶺, 它耐寒、耐旱、耐瘠薄。 1965年春天, 李興源開始試驗引進樟子松。 一試三年, 終獲成功。 如今,

樟子松已成為塞罕壩的第二大樹種, 解決了乾旱沙地造林的一大難題。

劉海瑩要說的第三個人, 是他的入黨介紹人王鳳明。 工作十幾年, 王鳳明的工作崗位換過四五回, 最苦、最偏遠的林場他都幹過。 “我是個黨員, 党讓幹啥就幹啥, 幹啥也得幹好!”這是王鳳明最常說的一句話。 2005年, 一位工人在清理水井時遇險, 他第一個跳下井去救人, 不幸以身殉職, 年僅50歲。

“今天, 塞罕壩林場獲得地球衛士獎, 我首先要把這個獎獻給以老書記王尚海為代表的這些英雄們, 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已經化為這億萬棵大樹, 染綠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些屹立在塞罕壩的“先鋒樹”, 就是劉海瑩人生的榜樣。 像他們一樣, 劉海瑩把人生和事業紮根在這片林海。

在林場工作以來, 劉海瑩主持完成了樟子松常年造林、雲杉育苗技術等多項課題研究, 創造了石質山區造林綠化新模式。

劉海瑩說, “如今綠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 守住、守好這片林子, 是我們的使命!目前塞罕壩林場森林資源總價值已達到202億元, 每年帶動當地實現社會總收入超過6億元。 塞罕壩的這片綠水青山, 已經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把塞罕壩精神發揚光大, 在綠色發展的新征途上當好‘先鋒樹’, 再創新輝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