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宋之韻》第九集 婉約魁首

視頻載入中...

《宋之韻》創作歷經13年, 縱橫20餘省, 行程10萬多公里。 由中國頂尖紀錄片人連袂奉獻。 她秉承了《唐之韻》的一貫風格, 全片以詞人和流派為分集, 但她沒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層面上, 而是更關注那些作詞的人——關注他們的喜樂哀愁、他們的沉浮榮辱、他們的家國情懷, 以及他們對時代深沉的溫情與眷戀。

導演:康健甯 編劇:樊修章

解說:高峰 作曲:張大為

《宋之韻》第五集 奉旨填詞

《宋之韻》第六集 曠世奇才(上)

《宋之韻》第七集 曠世奇才(下)已丟失

《宋之韻》第八集 蘇門學士

【解說詞】

秦觀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他的詞情韻淒婉, 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他性格柔弱內向, 情感細膩纏綿。 由於和蘇軾交往, 他這個不大熱心政治的人, 不由自主的捲入了黨派鬥爭, 被一再貶官, 一直貶到廣東的雷州, 最後死在文本的藤州, 只活了五十一歲。

他的詞最突出的特點, 就是在纏綿不盡的情感波瀾中, 永遠都飽和著揮發不盡的哀愁。 “春去也, 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兩句詞正好展示出他的詞給人的總體印象。 他千古傳誦的名篇《滿庭芳》是他三十一歲時在今天紹興為告別一個歌伎而作的。 那時他還沒有遭受政治迫害, 按說情緒應當是輕鬆的, 可他卻寫得那麼纏綿悱惻, 像個飽經憂患的人。

山抹微雲, 天連衰草。 畫角聲斷譙門。 暫停征棹, 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 空回首, 煙靄紛紛。 斜陽外, 寒鴉萬點。 流水繞孤村。

銷魂, 當此際。 香囊暗解, 羅帶輕分。 謾贏得青樓, 薄幸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 襟袖上, 空惹啼痕。 傷情處, 高城望斷。 燈火已黃昏。

讀這首詞, 最可注意的, 一是秦觀對歌伎舞女不僅沒有玩弄的心理, 而且是作為正式的戀愛對象。 二是他的思想感情女性氣質很重, 展示出濃厚的陰柔美, 這是他的詞令人擊節歎賞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 不光是詞, 他的詩一樣也具有陰柔美。

一夕輕雷落萬絲, 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 無力薔薇臥曉枝。

一夜春雷隱隱, 震落細雨如絲, 清早泛晴的亮色, 遇在綠琉璃瓦上, 反射出深一塊淺一聲的綠色, 脈脈含情的芍藥綴著雨點兒, 象含著淚珠兒,

薔薇的嫩枝被雨泡了一夜, 軟軟的, 像剛睡醒一樣嬌柔無力。

很顯然, 秦觀寫這首詩的時候, 是用寫詞一樣的眼光來觀照的。 而所見的芍藥和薔薇都帶著濃厚的女性氣質, 詩也就帶出一種女人氣。 金朝大詩人元好問說, “有情芍藥含春淚, 無力薔薇臥曉枝。 拈出退之出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詩。 ”這是說秦觀“有情芍藥含春淚, 無力薔薇臥曉枝”這兩句寫得非常精巧的詩, 讓韓愈《山石》中的“山石犖確行徑微, 芭蕉葉大梔子肥”這種詩一比, 就顯得格局狹小, 只能算女郎詩。 當然, 元好問這話也帶有偏見, 因為女郎詩不過是風格偏于陰柔罷了, 在詩歌的百花園裡, 這一格也是不可少的。 蘇軾能把詞寫得像詩, 秦觀為什麼就不能把詩寫得像詞呢?

《鵲橋仙》

纖雲弄巧, 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上下片一樣, 都是前三句敘事, 後兩句就所敘的事, 進行哲理的概括。 “銀漢迢迢暗度”, 織女悄悄地渡過銀河, 敘七月七日織女渡過鵲橋會見牛郎的神話傳說。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儘管每年都只有秋天能見上一面, 但由於感情真摯, 永不變心, 就比人世間那種見異思遷的淺薄之情要強得多。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柔情像天河的水一樣滔滔不絕, 會面的佳期卻像夢一樣短暫, 怎捨得渡過鵲橋再回到對岸去。 到這裡, 詞人又出來總結說“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只要感情能歷久不變, 又哪在乎朝朝暮暮能不能見上。 由於這一概括, 既提到哲理的高度上, 又貼近生活, 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 就使這首詞的內涵顯得特別豐富。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千百年來, 兩地相思的有情人, 誰不是用這兩句詞來求得暫時的溫慰, 來填補內心的空缺呢?

纖雲弄巧, 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連寫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情緒也偏於低沉, 可想而知, 他貶官之後的詞, 該是怎樣的傷感了。

《踏莎行》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月朦朧,霧朦朧,樓臺消隱,渡口消失,那避世的桃花源,該到哪裡去尋找呢?詞人的內心只剩下徹底的失望。獨自住在旅舍裡,聽杜鵑在斜陽裡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種鏡況叫人怎麼能忍受得了呢?朋友們每次寄信來慰問,都只是增加一重愁恨,郴江啊,你原是繞著郴州的山流著的,為什麼能流出去流進湘江呢?為什麼我被貶在這裡,卻就是走不出去呢?“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個好象問的很傻的問題,愈益襯出詞人內心的無限悲哀。

秦觀是個被情折磨得不能自拔的詞人,情對他來說,幾乎是人生的第一要義。有時,他乾脆把自己設想為女性,用女性的被拋棄,琮寄託自己被朝廷拋棄的哀怨。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詞中的抒情主人公,一個被拋棄的女子,在春雨濛濛中上到小樓上,她感到孤獨無依,以致暮春天氣竟像深秋一樣的淒涼。她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呆呆地對著屏風,看著那淡煙流水的畫面出神,她這樣也不知坐了多久,終於還是坐不住了,於是又起身把窗簾掛在小銀鉤上,望著窗外。窗外絲絲的小雨,就像她心頭灑落的愁緒,殘花幽幽的飄落,像夢一樣地落地無聲。她的心也隨之進入了一種失重狀態,百無聊賴向無限的孤獨中沉落。

李後主說“人生愁恨何能免”,愁也許只次於呼吸一等,同樣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然而對一般人來說,愁是跳躍出現的,而對秦觀則是人生的全過程,可以說他是愁死的。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當年在京城開封府郊外歡宴的時候,像鵷鷺一樣排成行趕著車在路上飛跑。那攜手歡遊之處,如今還有誰在呢?“日邊清夢斷”,再回到京城,靠近皇帝身邊的可能已經像夢一樣的消亡,再也喚不回來了。剩下的只是“鏡裡朱顏改”,一天一天迅速地消失青春的顏色,照一回鏡子就老一回。“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又一個春天消逝了,經不住時間震撼的鮮花一瓣一瓣飄落,都飄進無限擴張的愁的海洋。

據記載,秦觀的朋友曾說他“必不久於世”,原因是一個人到了愁如海的地步,是活不長的。這種記載即便於事未必有,也於理必有。因為泡在愁海裡的靈魂,必然會被淹死。

秦觀這個多愁善感的詞人,生活是暗淡的,思緒是暗淡的,連靈感也是暗淡的。只有在夢裡,他的目光才會閃現出一抹淡淡的春色,下面這首詞就是他夢中寫就的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在夢中,他的靈感閃現為五彩繽紛的煙火,他夢入山溪深處,春雨綿綿中到處是鮮花盛開,到處是黃鸝鳴叫,飛雲幻作龍蛇,在碧空伸屈變化,於是他在古藤陰下喝酒,喝醉了就躺下睡覺,東西南北一概不管。“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放鬆,醒著的時候,他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舒坦過。他活得太累了,他渴望從貶謫的現實中跳出來,能“行到小溪深處”去尋找“有黃鸝千百”一起鳴叫的妙境。既然活在夢中比醒著的時候輕鬆,死對他來說,大概也是一種解脫,一種全身心的放鬆吧。

終於,他早早的告別了生活,結束了他那段永遠傾訴不盡的哀愁——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月朦朧,霧朦朧,樓臺消隱,渡口消失,那避世的桃花源,該到哪裡去尋找呢?詞人的內心只剩下徹底的失望。獨自住在旅舍裡,聽杜鵑在斜陽裡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種鏡況叫人怎麼能忍受得了呢?朋友們每次寄信來慰問,都只是增加一重愁恨,郴江啊,你原是繞著郴州的山流著的,為什麼能流出去流進湘江呢?為什麼我被貶在這裡,卻就是走不出去呢?“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個好象問的很傻的問題,愈益襯出詞人內心的無限悲哀。

秦觀是個被情折磨得不能自拔的詞人,情對他來說,幾乎是人生的第一要義。有時,他乾脆把自己設想為女性,用女性的被拋棄,琮寄託自己被朝廷拋棄的哀怨。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詞中的抒情主人公,一個被拋棄的女子,在春雨濛濛中上到小樓上,她感到孤獨無依,以致暮春天氣竟像深秋一樣的淒涼。她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呆呆地對著屏風,看著那淡煙流水的畫面出神,她這樣也不知坐了多久,終於還是坐不住了,於是又起身把窗簾掛在小銀鉤上,望著窗外。窗外絲絲的小雨,就像她心頭灑落的愁緒,殘花幽幽的飄落,像夢一樣地落地無聲。她的心也隨之進入了一種失重狀態,百無聊賴向無限的孤獨中沉落。

李後主說“人生愁恨何能免”,愁也許只次於呼吸一等,同樣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然而對一般人來說,愁是跳躍出現的,而對秦觀則是人生的全過程,可以說他是愁死的。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當年在京城開封府郊外歡宴的時候,像鵷鷺一樣排成行趕著車在路上飛跑。那攜手歡遊之處,如今還有誰在呢?“日邊清夢斷”,再回到京城,靠近皇帝身邊的可能已經像夢一樣的消亡,再也喚不回來了。剩下的只是“鏡裡朱顏改”,一天一天迅速地消失青春的顏色,照一回鏡子就老一回。“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又一個春天消逝了,經不住時間震撼的鮮花一瓣一瓣飄落,都飄進無限擴張的愁的海洋。

據記載,秦觀的朋友曾說他“必不久於世”,原因是一個人到了愁如海的地步,是活不長的。這種記載即便於事未必有,也於理必有。因為泡在愁海裡的靈魂,必然會被淹死。

秦觀這個多愁善感的詞人,生活是暗淡的,思緒是暗淡的,連靈感也是暗淡的。只有在夢裡,他的目光才會閃現出一抹淡淡的春色,下面這首詞就是他夢中寫就的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在夢中,他的靈感閃現為五彩繽紛的煙火,他夢入山溪深處,春雨綿綿中到處是鮮花盛開,到處是黃鸝鳴叫,飛雲幻作龍蛇,在碧空伸屈變化,於是他在古藤陰下喝酒,喝醉了就躺下睡覺,東西南北一概不管。“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放鬆,醒著的時候,他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舒坦過。他活得太累了,他渴望從貶謫的現實中跳出來,能“行到小溪深處”去尋找“有黃鸝千百”一起鳴叫的妙境。既然活在夢中比醒著的時候輕鬆,死對他來說,大概也是一種解脫,一種全身心的放鬆吧。

終於,他早早的告別了生活,結束了他那段永遠傾訴不盡的哀愁——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