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宋之韻》第十集 多面詞人

視頻載入中...

《宋之韻》創作歷經13年, 縱橫20餘省, 行程10萬多公里。 由中國頂尖紀錄片人連袂奉獻。 她秉承了《唐之韻》的一貫風格, 全片以詞人和流派為分集, 但她沒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層面上, 而是更關注那些作詞的人——關注他們的喜樂哀愁、他們的沉浮榮辱、他們的家國情懷, 以及他們對時代深沉的溫情與眷戀。

導演:康健甯 編劇:樊修章

解說:高峰 作曲:張大為

《宋之韻》第五集 奉旨填詞

《宋之韻》第六集 曠世奇才(上)

《宋之韻》第七集 曠世奇才(下)已丟失

《宋之韻》第八集 蘇門學士

解說詞

賀鑄原籍文士輩出的紹興,

生長在河南輝縣百泉, 是京劇《賀後罵殿》裡, 那個賀後的娘家晚輩人, 又自稱是晚年隱居鏡湖的盛唐詩人賀知章的後裔。 據說他相貌奇醜當時人稱他賀鬼頭。 按他的社會地位和社交圈子, 他本來應當在官場一帆風順。 可惜他生性高傲, 任俠尚氣, 不管什麼達官貴人, 話不投機就敢叫人下不了臺。 於是他一生不得志, 只做過幾任小官。 不過, 他的詞名在北宋後期倒是有口皆碑的。 既然他以豪俠自命, 又曾擔任過武職, 四十歲以後才改任文官, 這就使他對生活的開掘, 要比別人廣一些。

他在《六州歌頭》這首詞中說, “少年俠氣, 交結五都雄。 肝膽洞。 毛髮聳。 立談中。 死生同。 一諾千金重。 ”年輕時有一股俠客的義氣, 結交的都是通都大邑的傑出人物。

與人肝膽相照, 路遇不平, 立時就能怒髮衝冠。 哪怕跟人站著說上一會兒話, 只要說得投機, 就能一諾千金, 甚至以生命相許。

“推翹勇。 矜豪縱。 輕蓋擁。 聯飛鞚。 鬥城東。 轟飲酒壚, 春色浮寒甕。 吸海垂虹。 ”公認是最勇敢的人, 自己也以狂放不羈自豪。 一出來就車馬一大群, 在京城裡並駕而行, 在酒店裡起哄狂飲, 一甕一甕的酒一飲而幹, 就象長虹吸海一樣。 在另一首《小梅花》中, 他慷慨悲歌“縛虎手, 懸河口, 車如雞棲馬如狗。 白綸巾, 撲黃塵, 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手能縛虎, 口若懸河, 一個能文能武的英雄人物, 坐的卻是雞窩一樣的馬車, 駕車的馬小得像狗。 我輩豈是普通人, 怎麼就在黃塵中奔走找不著出路呢?

賀鑄這一類詞在北宋算是鳳毛麟角, 而對南宋一些詞人, 象辛棄疾和辛派詞人則有示範作用。 賀鑄堪稱北宋第一的, 還不止這個——

《搗練子》

砧面瑩, 杵聲齊, 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應萬里, 戍人猶在玉關西。

《搗練子》

邊堠遠, 置郵稀, 附與征衣襯鐵衣。

連夜不妨頻夢見, 過年惟望得書歸。

邊境上有征人, 內地就會有思婦。 唐代的邊塞詩人, 就擅長寫這種思婦題材。 邊塞詩是唐詩中最耀眼的一朵奇花。 宋代由於對外總是妥協投降, 根本沒有創作邊塞詩詞的氣魄。 因而賀鑄這幾首寫思婦的詞與前面介紹的范仲淹的《漁家傲》一樣, 就顯得特別珍貴。 不過, 這兩首詞與唐詩相比, 畢竟缺乏震撼人心的力度。

上片說,

妻子給駐守邊疆的丈夫寄衣服, “寄到玉關應萬里”, 寄到玉門關就是千里萬里, 而況丈夫出了玉門關, 還有千里萬里。 這實際就是說, 能不能寄到根本沒有把握。 下片則說“連夜不妨頻夢見”, 就算天天晚上都能在夢裡相見, 那也是空的, 今年又白等了一年, 音信全無。 “過年惟望得書歸”但願過了年能有信寄回來。 詞中展示的, 只是一絲無可奈何的悲哀。 而李白的《子夜吳歌》則說:

長安一片月, 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就連妻子思念出征的丈夫, 也要感歎一聲,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也帶幾分英雄主義的氣概。

賀鑄不光詞寫得好, 詩文也很有名, 只可惜多已散佚。 他有一首歌頌寇准人格高大的七律,

詩題說有人拿一幅寇准的畫像掛在驛舍裡, 詩人看了大為感動, 於是寫了這首詩。 儘管賀鑄感到寇准“凜凜英風萬世孤”使他“忽瞻容貌涕洟俱”, 末聯很別致, “不煩搖扇蒼蠅去, 一片寒冰掛座隅”。 有寇准的畫像掛在驛舍裡, 就像放了一塊冰, 不用搖動扇子趕, 蒼蠅也不敢過來。 以此來形容寇准一身正氣, 有震懾的威力, 使蒼蠅似的小人不敢不有所收斂。 “不煩搖扇蒼蠅去, 一片寒冰掛座隅”, 寫寇准的“凜凜英風萬世孤”, 從側面切入, 寫得可謂一筆到位, 有很強的震撼力。

不過, 賀鑄詞的主導風格, 還是用濃麗精緻的語言, 來寫用戀情的那一類。 造語豔麗又顯得很典雅, 這才是他最有特色的地方, 下麵這一首是他的代表作——

《青玉案》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所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在門外看見一女子向他走來,但走到半路上又折了回去,於是他目送那女子一步步走遠,終於看不見了。然後詞人就想像,這女子可能住在哪裡呢?“月臺花榭,瑣窗朱戶”那住處一定非常幽深偏僻,大概只有春天才能找到吧。

這首詞很像現代詩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其中一節說——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的遠了

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戴望舒詩中那個像夢一樣淒婉迷茫的女郎,與賀鑄詞中這個“淩波不過橫墉路”的女子,其實都是對人生理想的一種朦朧的渴望與追求。

《踏莎行》也是賀鑄的名詞——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這首詞借遲開的荷花起興,曲折委婉的表達出,詞人失路的悲哀。荷花開在夏天,跟春天無緣,所以說“當年不肯嫁春風”。可是因為開得晚,開在秋天,結果剛一開就已是秋風乍起,就到了凋謝的時候,所以說“無端卻被秋風誤”。在楊柳依依的回塘,鴛鴦游泳的浦口,綠萍迅猛繁殖,把荷花裹在中間,賞花人就是坐船也劃不進去。由於冷落,就連蜂蝶也不往這裡飛,荷花於是而自開自落。別人不來,可騷人也就是詞人還是來了,將謝未謝的荷花,於是淒然地望著詞人,好象說“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這兩句詞所表達的,比千言萬語的牢騷所希望表達的還要全面。在人生這個永遠在選擇又永遠在捨棄的過程中,當我們後悔因選擇失誤而造成不愉快,甚至是終身遺憾時,我們很自然就會歎息一聲“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下面這首悼亡詞,也是賀詞中的珍品——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詞人在蘇州有一處舊居,後來妻子死在這裡,他也就離開了。一年後,大概是周年祭回來掃墓吧,“舊棲新壟兩依依”,舊居和新墳都使他心情無比沉重。晚上他又睡在這所房子裡,正遇上下雨,由不得想起曾經有一回,也這樣雨聲淅瀝,妻子在一旁補衣的情景。他悲從中來,於是開始構思這首不朽的悼亡詞,說“重過閶門萬事非”,其實蘇州一切如舊,唯一的變化,就是詞人的妻子死了。因而下句說“同來何事不同歸”,這椎心泣血的一聲質問,是對往事的無法拋開,也是對眼前事實的無法接受,包含了無限的悽楚。“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這是飽含著血淚的回憶。使讀者不由自主要隨詞人一同跌入靈魂失重的悲哀。中唐詩人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說,“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是審美衝擊波至今沒有減弱的名句。我們還會想起蘇軾的悼亡詞來,詞是說的正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詞中相顧無言的細節,是最為震撼人心的。賀鑄這首詞,其震撼人心之處,也就在“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的細節描述。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所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在門外看見一女子向他走來,但走到半路上又折了回去,於是他目送那女子一步步走遠,終於看不見了。然後詞人就想像,這女子可能住在哪裡呢?“月臺花榭,瑣窗朱戶”那住處一定非常幽深偏僻,大概只有春天才能找到吧。

這首詞很像現代詩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其中一節說——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的遠了

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戴望舒詩中那個像夢一樣淒婉迷茫的女郎,與賀鑄詞中這個“淩波不過橫墉路”的女子,其實都是對人生理想的一種朦朧的渴望與追求。

《踏莎行》也是賀鑄的名詞——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這首詞借遲開的荷花起興,曲折委婉的表達出,詞人失路的悲哀。荷花開在夏天,跟春天無緣,所以說“當年不肯嫁春風”。可是因為開得晚,開在秋天,結果剛一開就已是秋風乍起,就到了凋謝的時候,所以說“無端卻被秋風誤”。在楊柳依依的回塘,鴛鴦游泳的浦口,綠萍迅猛繁殖,把荷花裹在中間,賞花人就是坐船也劃不進去。由於冷落,就連蜂蝶也不往這裡飛,荷花於是而自開自落。別人不來,可騷人也就是詞人還是來了,將謝未謝的荷花,於是淒然地望著詞人,好象說“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這兩句詞所表達的,比千言萬語的牢騷所希望表達的還要全面。在人生這個永遠在選擇又永遠在捨棄的過程中,當我們後悔因選擇失誤而造成不愉快,甚至是終身遺憾時,我們很自然就會歎息一聲“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下面這首悼亡詞,也是賀詞中的珍品——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詞人在蘇州有一處舊居,後來妻子死在這裡,他也就離開了。一年後,大概是周年祭回來掃墓吧,“舊棲新壟兩依依”,舊居和新墳都使他心情無比沉重。晚上他又睡在這所房子裡,正遇上下雨,由不得想起曾經有一回,也這樣雨聲淅瀝,妻子在一旁補衣的情景。他悲從中來,於是開始構思這首不朽的悼亡詞,說“重過閶門萬事非”,其實蘇州一切如舊,唯一的變化,就是詞人的妻子死了。因而下句說“同來何事不同歸”,這椎心泣血的一聲質問,是對往事的無法拋開,也是對眼前事實的無法接受,包含了無限的悽楚。“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這是飽含著血淚的回憶。使讀者不由自主要隨詞人一同跌入靈魂失重的悲哀。中唐詩人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說,“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是審美衝擊波至今沒有減弱的名句。我們還會想起蘇軾的悼亡詞來,詞是說的正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詞中相顧無言的細節,是最為震撼人心的。賀鑄這首詞,其震撼人心之處,也就在“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的細節描述。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壟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