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眾說十九大]汪涵: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央廣網長沙12月6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在湖南長沙, 電視節目主持人汪涵幾乎成為了一張城市名片, 代表著風趣幽默、亦莊亦諧的長沙娛樂精神。 到長沙旅遊, 去芒果台觀看汪涵錄節目, 差不多就和到嶽麓山逛嶽麓書院、到火宮殿吃碗正宗臭豆腐一樣, 是經典的“打卡”行程。 特別報導《眾說十九大》今日對話嘉賓:電視節目主持人汪涵。

央廣記者姜文婧採訪汪涵

每週五的晚上, 《天天向上》節目熟悉的開場白響起, 又一個週末來臨。 舞臺上, 各種接地氣的話題妙趣橫生, 平凡的小人物也變得熠熠生輝。 從2008年8月開播至今, 《天天向上》已經陪伴了觀眾九年。 而汪涵, 一直是這檔節目的靈魂人物。

汪涵說:“天天向上要把各行各業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努力堅守的人打造得如明星一般聽到掌聲。 每個人在自己的行業中獻出一些小善, 這些小善集在一起,

就是現在中國要向全世界釋放的最大的‘善’。 ”

1998年拿起主持話筒的汪涵, 經歷過綜藝節目、大型晚會、脫口秀等各種類型的舞臺歷練, 憑藉其智慧、幽默的主持風格和精良的節目水準, 已成長為國內著名的全能型主持人。 觀眾緣不錯的汪涵坦言, 近年來觀眾的眼光越來越“挑剔”, “觀眾的眼界越來越高, 文化品位愈加提升, 這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創新。 如果把電視節目的創作者和觀眾比作一對戀人, 這就是一個彼此相互促進、魅力提升的過程。 作為電視人, 我們如果不進步, 觀眾就不選擇我們, 和我們分手。 ”

近年來, 不少國外受歡迎的電視節目, 往往被直接克隆到國內, 對此汪涵表示, 應辯證看待“借鑒”和“創新”的關係, 提升文藝原創力,

“所有的創新最開始都免不了借鑒, 不單是電視節目的創作, 很多方面都是如此。 然後, 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努力, 利用自身文化強健筋骨, 這樣, 我們才有可能爬到巨人的肩膀上。 因為巨人不會蹲著、趴著, 讓你爬到它的肩膀上。 ”

除了主持人的身份, 汪涵還先後擔任過多個公益活動的形象大使。 對於如何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這一問題, 汪涵非常關注。 2015年他自掏腰包465萬, 發起了方言保護計畫——“響應”(回應)。 該計畫將用5到10年的時間, 對湖南各地的方言展開調查研究。 在汪涵看來, 方言是傳統地域文化“活化石”, 也是維繫鄉愁的文化根系, “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推移, 方言逐漸消亡, 全球七千多種語言, 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消亡一種。

我們把湖南分成了57個方言調查點, 這可能需要5到10年才能夠完成, 我知道這並不容易。 然而, 我通過節目贏得虛名、積累財富, 為何不能用這虛名和財富為傳統文化澆澆水、松鬆土。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要堅定文化自信, 讓汪涵深有感觸。 如何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汪涵認為, 讓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 非常關鍵, “現在年輕的小朋友, 問他喜歡看什麼, 他會告訴你迪士尼;最喜歡看什麼電影, 他會說好萊塢;最喜歡聽什麼, 他回答嘻哈R&B。 因此, 媒體進行傳播時, 應該具備更多的文化自覺。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接受。 要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 而不是生硬地塞給他們。 比如, 我們搞方言傳播,

辦了一檔節目《13億分貝》, 讓90後的年輕人用其家鄉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生活。 ”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汪涵曾多次參與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10月, 汪涵就帶著天天兄弟主持團隊遠赴瑞士, 並在伯恩受到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爾德的接見。

汪涵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UNESCO進行過一次演講, 在演講中提到關於文化特別重要的六個字——‘文明、交流、互鑒’, 一定要有交流。 隨著國家日益強大, 中國在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十九大報告裡也提出, 最初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 最終要讓其強大起來。 強大起來的國家, 可以給全世界華人華僑很大的心理支撐。現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每個人臉上的幸福驕傲、釋放的善意,其實都是中國文化中星星點點的、璀璨的光亮。”

可以給全世界華人華僑很大的心理支撐。現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文化的縮影,每個人臉上的幸福驕傲、釋放的善意,其實都是中國文化中星星點點的、璀璨的光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