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態」再造綠水青山新關山

初冬時節,走進關山腹地,置身茫茫林海,我們被深深震撼。 幾十載寒來暑往,一代代關山林業人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艱苦奮鬥、綠色發展,構築起了平涼乃至隴東重要的生態屏障、水源之頭、城市之肺。

目前,關山林區總面積70多萬畝,林地面積5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72.75%。 從高空中俯瞰,猶如一顆璀璨的“綠色寶石”鑲嵌在隴東黃土高原上。

綠起來——讓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樹

關山林區是全省十大國有林區之一,位於平涼市南部,與陝西、寧夏接壤,屬秦嶺餘脈,享有“小天山”之美譽。

歷史上,這裡奇峰疊嶂,飛瀑直流,古木參天,植被茂密。 《平涼林業志》顯示:“漢景帝時(西元前156—141年)在今華亭設呼池苑”,專供皇家牧獵。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對關山林區的專管機構,平涼市關山林業管理局雖然經歷了關山森林經營所、關山林業總場、水保師三團、林二師三團、林建師三團、平涼地區關山林業總場、平涼地區關山林業管理局等稱謂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一代代關山林業人植綠護綠的初心。

今年73歲的郭金生是關山林管局的退休幹部。 1965年,響應國家支援黃河中游成立128個林業工作站的號召,他和妻子一起,從老家河北保定來到了大西北。 護林隊長、工作組長、生產科長、紀委書記,直到1998年退休,他和老伴再也沒有離開過關山林區。 “塞罕壩的精神,和我們關山精神,都是相通的,甚至我們的造林條件,還要比他們艱苦。 ”郭金生撫今追昔……

回首往事,關山“林一代”們感慨萬千:上山造林,每人背一個桶,桶裡裝著水,苗子就在水裡泡著,步行兩三個小時、甚至四五個小時,才能到達造林地。

山裡沒有路,只好手腳並用,爬著上去。 頭頂飄過一片雲,嘩嘩一陣大雨,全身打濕。 關山林區,4月份的溫度要比外界低3到7度,有時山底下雨、山頂下雪,整個人都被凍透。

造林初期,關山林業人住茅草屋、喝冰雪水,頂風冒雪,墾荒植樹,度過了異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贏得了今天的滿目青山。

進入新世紀後,海拔2000米以下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造林基本完成,關山林管局開始對海拔2000米以上條件十分惡劣的地段進行綠化,但年年組織栽樹,卻成效甚微。 緣何?

“鼠害太嚴重!”關山林管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朱建平告訴記者,隨著造林地塊的向上擴大延伸,地下害獸中華鼢鼠危害十分嚴重,致使苗木成活率極低,難成林的現象很突出。

“樹根都讓鼠吃了。 春季栽的樹,到秋季能死80%,再到第二年春季全部死光。 ”

關山林管局曾嘗試過捕殺、投藥等多種辦法,效果都不明顯。 2011年底,王世鴻到任局長後,帶領一班人,下林地,查鼠害,摸索經驗,創造性發明出“鐵網圍根”防鼠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關山林區造林難保存的問題,成活率一下子從不足20%提高至90%以上。

從此,關山林管局造林的品質“加速度”,最多時一年造林2萬畝。 近五年來,關山林管局推廣應用該項技術,連片規模造林8萬多畝。

記者在現場看到,4年前栽植的苗木,迎著寒風,健壯生長,綠油油一片,鐵網完好,持續發揮作用。 朱建平介紹,這一獨創性發明,對於解決中華鼢鼠危害嚴重的全國同類地區都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已獲得國家專利。

最近幾年,關山林管局持續增林擴綠,大力實施攻堅造林工程。 資源科科長熊鵬煒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讓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樹,不留一塊空地。 ”

管起來——看不好林子愧當護林員

從每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1日,是關山林區森林防火期,也是關山人一年中神經繃得最緊、巡山查林和值班值守任務最為繁忙的季節。

從華亭縣城出發,沿著崎嶇顛簸的山路一直到關山林區最深處,沿途貼滿了宣傳護林防火的警示標語,各主要路口設置了防火檢查哨卡,在各個山頭,戴著紅袖章和林政執法證的護林員用望遠鏡不停地巡查。

王玉貴已有23個年頭沒有和家人一起過春節、吃團圓飯了。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關山護綠播綠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去年,王玉貴代表平涼市,在蘭州參加中國技能大賽甘肅省營林試驗員省級一類決賽,獲得個人一等獎。

王玉貴所在的麻庵林場是關山林管局5個林場中路途最為偏遠、條件最為艱苦的林場,而他所在的銅廠溝管護站又是麻庵林場條件最差,資訊、交通最為不便的基層網站,在別人不願去甚至不敢去的地方,他一待就是十幾年。

上午9點準時出門,晚上饑腸轆轆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他天天如此走在巡山護林的路上。

1985年,年僅18歲的崔州蘭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當起了護林員。而他這一干,就是32年。

“那個時候,林場不通電、不通路、沒有電話、與外界完全隔絕,林區的艱苦沒法說。”崔州蘭就在這樣的環境裡開始了他新的人生。“看管不好林子,就愧當了護林員。”這是父親對崔州蘭的叮囑,他銘記在心。

“幾十年來,凡是崔州蘭走過的地方,看護過的林子,沒有發生過一次事故。他把林子看得比他的命還貴。”海龍山林場場長楊紅娃說。

海拔2560米的趙家山管護站是關山林管局管護人工林面積最大、條件最為艱苦的管護站之一,至今仍不通水電。大雪封山之後,人員給養須定時投送。站長楊永軍告訴記者,想家時,看看桌子上擺放的“全家福”。因人工林面積大,這個站是全域一級防火重點區域。逢年過節,對他們來說,比平時更加緊張——“重要節點、關鍵路口,24小時嚴防死守。”

在關山林區,有上百名像王玉貴、崔州蘭、楊永軍這樣的護林員,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守護著這滿山綠色。

為了這滿山綠色,半個多世紀來,幾代關山林業人墾荒造林,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疾病纏身,“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近年來,一些旅遊愛好者和進山撿拾松籽的人越來越多,即便是冬季,人為活動也很頻繁,關山又是邊界林區,森林防火的形勢非常嚴峻,壓力很大。

為此,關山林管局在林火管控上,按照“一張圖”管理辦法,健全局場站三級管護網路,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靠實管護責任,切實將林區的一溝一坡、一草一木置於有效管控之下。同時,在林區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建成了“天眼”工程,即時掌控林情動態,做到了問題早發現、隱患早排除。

“家屬在祭奠先人時,我們護林員一人守一個墳頭。”楊紅娃告訴記者,通過狠抓火源管控、與林區住戶簽訂監管合同等方式,著力構建一張群眾廣泛參與、鄉場村、森林公安齊抓共管的林火管控網路。

好起來——“關山模式”在隴原大地推廣

關山林區,屬天然次生林,主要有青岡、白樺、紅樺、山楊、落葉松等150多類植物,多而雜。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持國家經濟發展,林區主要以採伐為主。天保工程和“三北”工程實施以後,保護生態成為國家戰略,植綠護綠進入快車道。

2014年8月,關山林管局組織人員赴河北參觀學習,以科學先進的理念引領林區發展。他們在結合關山實際基礎上,確定了以德國“近自然育林”理論為指導,以“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模式,選擇了以育林為目的的擇伐作業方式——采壞留好、留優去劣。通過選擇生長健壯、條件良好的樹木確定為目標樹,實行編號和GPS定位,對具有生長潛質的樹木作為“目標樹”的“伴生木”予以保留,對剩餘影響目標樹長成參天大樹的雜灌進行清理,以保證“目標樹”健康成長。

熊鵬煒介紹,同樣是“伐”樹,以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卻能使森林越“伐”越多,越“伐”越好。這樣撫育過的林子,大徑級木材比常規經營提高100%,終期收益將加倍增長。同時,由於林分結構的改變,喬灌草複合生長,森林生態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

從2015年開始,關山林管局在國家批准實施的森林撫育工作中,按照“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的“關山模式”進行森林撫育。這一創新做法得到了國家三北局及省林業廳的充分肯定。2016年5月,全省森林經營撫育現場會在關山林管局舉行,“關山模式”從此在隴原大地推廣。

201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出臺,作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隊”和主戰場,關山林管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這些年,關山林管局利用危舊房改造公租房、貧困林場幫扶等項目,投資1500多萬元,為玄峰、海龍、紅崖山3個林場建設40套公租房,使職工從危舊破爛的土坯房、瓦房搬到了水電網完備的新樓房;對馬峽、麻庵林場場部進行了維修,新修改建標準化管護站15個,新修林區道路78公里,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住上了樓房,吃上了自來水,冬季也燒暖氣。”在基層林場工作將近30年的趙海波感慨,“比起父輩,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不知好了多少倍。”

今年30歲的席軍強,是2015年6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林學碩士,作為全市特殊人才引進到關山林管局。在局機關工作2年後,被派往馬峽林場擔任副場長,主抓森林撫育、造林綠化工作。“剛去,不適應,心急。”席軍強坦陳,當時確有走的念頭。“後來看看周圍的同事,想想自己當初選擇專業的初心,也就坦然面對。”現在,他工作之餘,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把新科技、新技術運用到培育森林中去。

“林二代”柳軍是玄峰山林場場長,也是5個林場場長中最年輕的一個,今年33歲。“當完成一片造林後,很有成就感,越幹越美。”他已完全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

如今,關山林區森林面積在不斷增加,森林品質越來越好,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81萬噸,釋放氧氣11.34萬噸。位於關山腹地的省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蓮花台,正以特有的光彩散射出迷人的魅力,備受遊客青睞。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字字句句都說到了關山林業人的心坎上。

“這片森林就是我們的命根子!幾十萬畝林海來之不易,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是擺在新時期關山林業人面前的最大考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新時代要有新作為,關山林業人將自覺踐行十九大和塞罕壩精神,全面推進改革和發展,實現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大幅提升。”王世鴻表示。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關山護綠播綠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去年,王玉貴代表平涼市,在蘭州參加中國技能大賽甘肅省營林試驗員省級一類決賽,獲得個人一等獎。

王玉貴所在的麻庵林場是關山林管局5個林場中路途最為偏遠、條件最為艱苦的林場,而他所在的銅廠溝管護站又是麻庵林場條件最差,資訊、交通最為不便的基層網站,在別人不願去甚至不敢去的地方,他一待就是十幾年。

上午9點準時出門,晚上饑腸轆轆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他天天如此走在巡山護林的路上。

1985年,年僅18歲的崔州蘭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當起了護林員。而他這一干,就是32年。

“那個時候,林場不通電、不通路、沒有電話、與外界完全隔絕,林區的艱苦沒法說。”崔州蘭就在這樣的環境裡開始了他新的人生。“看管不好林子,就愧當了護林員。”這是父親對崔州蘭的叮囑,他銘記在心。

“幾十年來,凡是崔州蘭走過的地方,看護過的林子,沒有發生過一次事故。他把林子看得比他的命還貴。”海龍山林場場長楊紅娃說。

海拔2560米的趙家山管護站是關山林管局管護人工林面積最大、條件最為艱苦的管護站之一,至今仍不通水電。大雪封山之後,人員給養須定時投送。站長楊永軍告訴記者,想家時,看看桌子上擺放的“全家福”。因人工林面積大,這個站是全域一級防火重點區域。逢年過節,對他們來說,比平時更加緊張——“重要節點、關鍵路口,24小時嚴防死守。”

在關山林區,有上百名像王玉貴、崔州蘭、楊永軍這樣的護林員,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守護著這滿山綠色。

為了這滿山綠色,半個多世紀來,幾代關山林業人墾荒造林,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疾病纏身,“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近年來,一些旅遊愛好者和進山撿拾松籽的人越來越多,即便是冬季,人為活動也很頻繁,關山又是邊界林區,森林防火的形勢非常嚴峻,壓力很大。

為此,關山林管局在林火管控上,按照“一張圖”管理辦法,健全局場站三級管護網路,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靠實管護責任,切實將林區的一溝一坡、一草一木置於有效管控之下。同時,在林區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建成了“天眼”工程,即時掌控林情動態,做到了問題早發現、隱患早排除。

“家屬在祭奠先人時,我們護林員一人守一個墳頭。”楊紅娃告訴記者,通過狠抓火源管控、與林區住戶簽訂監管合同等方式,著力構建一張群眾廣泛參與、鄉場村、森林公安齊抓共管的林火管控網路。

好起來——“關山模式”在隴原大地推廣

關山林區,屬天然次生林,主要有青岡、白樺、紅樺、山楊、落葉松等150多類植物,多而雜。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持國家經濟發展,林區主要以採伐為主。天保工程和“三北”工程實施以後,保護生態成為國家戰略,植綠護綠進入快車道。

2014年8月,關山林管局組織人員赴河北參觀學習,以科學先進的理念引領林區發展。他們在結合關山實際基礎上,確定了以德國“近自然育林”理論為指導,以“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模式,選擇了以育林為目的的擇伐作業方式——采壞留好、留優去劣。通過選擇生長健壯、條件良好的樹木確定為目標樹,實行編號和GPS定位,對具有生長潛質的樹木作為“目標樹”的“伴生木”予以保留,對剩餘影響目標樹長成參天大樹的雜灌進行清理,以保證“目標樹”健康成長。

熊鵬煒介紹,同樣是“伐”樹,以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卻能使森林越“伐”越多,越“伐”越好。這樣撫育過的林子,大徑級木材比常規經營提高100%,終期收益將加倍增長。同時,由於林分結構的改變,喬灌草複合生長,森林生態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

從2015年開始,關山林管局在國家批准實施的森林撫育工作中,按照“目標樹為主的全林經營”的“關山模式”進行森林撫育。這一創新做法得到了國家三北局及省林業廳的充分肯定。2016年5月,全省森林經營撫育現場會在關山林管局舉行,“關山模式”從此在隴原大地推廣。

201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出臺,作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隊”和主戰場,關山林管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這些年,關山林管局利用危舊房改造公租房、貧困林場幫扶等項目,投資1500多萬元,為玄峰、海龍、紅崖山3個林場建設40套公租房,使職工從危舊破爛的土坯房、瓦房搬到了水電網完備的新樓房;對馬峽、麻庵林場場部進行了維修,新修改建標準化管護站15個,新修林區道路78公里,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住上了樓房,吃上了自來水,冬季也燒暖氣。”在基層林場工作將近30年的趙海波感慨,“比起父輩,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不知好了多少倍。”

今年30歲的席軍強,是2015年6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林學碩士,作為全市特殊人才引進到關山林管局。在局機關工作2年後,被派往馬峽林場擔任副場長,主抓森林撫育、造林綠化工作。“剛去,不適應,心急。”席軍強坦陳,當時確有走的念頭。“後來看看周圍的同事,想想自己當初選擇專業的初心,也就坦然面對。”現在,他工作之餘,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把新科技、新技術運用到培育森林中去。

“林二代”柳軍是玄峰山林場場長,也是5個林場場長中最年輕的一個,今年33歲。“當完成一片造林後,很有成就感,越幹越美。”他已完全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

如今,關山林區森林面積在不斷增加,森林品質越來越好,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81萬噸,釋放氧氣11.34萬噸。位於關山腹地的省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蓮花台,正以特有的光彩散射出迷人的魅力,備受遊客青睞。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字字句句都說到了關山林業人的心坎上。

“這片森林就是我們的命根子!幾十萬畝林海來之不易,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是擺在新時期關山林業人面前的最大考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新時代要有新作為,關山林業人將自覺踐行十九大和塞罕壩精神,全面推進改革和發展,實現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大幅提升。”王世鴻表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