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5億年前,初生地球經歷多次小行星撞擊,結果超出科學家想像!

據最新研究顯示, 距今45億年前, 月球剛剛形成時期, 地球曾多次遭遇小行星撞擊, 但這些撞擊非但沒有毀滅地球, 相反, 還極大增加了地球品質, 提供了很多寶貴的金屬元素, 如金、銀、鉑等。

根據“大衝擊(Big Splash)”假說, 在地球形成初期, 曾和火星大小的巨大天體相撞, 濺出的物質最終形成月球。

最近, 科羅拉多西南研究學院的學者通過電腦類比發現, 在“大衝擊”之後, 有很長一段時間小行星多次撞擊地球。 這些小行星直徑最大的有3000公里, 被稱為“微行星”。

早期的地球是引力作用下的塵埃雲塊, 這種微行星的撞擊被稱為“晚期吸積”, 它們最終融入年輕的地球, 對地球行星系統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瑪律西博士介紹說, 他們對月球形成後上千萬年的“晚期吸積”發生的撞擊和金屬礦物融入地球的過程進行了模擬。

通過模擬, 科學家發現, 晚期吸積提供給地球的品質遠超想像, 對地球早期演變起到重要作用。

根據地幔中高“親鐵元素”——如金、鉑和銥的集中程度, 之前的研究認為, 地球形成晚期融入的微行星約占總品質的5%。 但這種結論的前提是小行星的高親鐵元素存在於星幔中。

瑪律西博士研究表明, 晚期吸積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 絕大多數高親鐵元素存在於小行星的金屬內核裡。

電腦類比的結果顯示, 大量的微行星內核和地核撞擊並融為一體, 或反彈回太空, 脫離地球引力。 而地幔中增加的親鐵元素反而沒有那麼多。 加在一起, 微行星提供的地球品質比早先估計的多2至5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