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蒙蓧是誰?吃貨的天堂!

蓧面窩窩

在中國草原天堂呼和浩特, 有個吃貨的天堂, 那就是蒙蓧。

視頻載入中...

蒙蓧餐館

涼拌蓧面

蒙蓧?沒聽說過!是的, 蒙蓧!一家還未正式開業的餐館, 當然沒聽說過, 但是你去了一次, 就離不開她了。 吹牛!我不是“和托”:蒙蓧, 不是內蒙古蓧麵館, 但有內蒙古最好的武川蓧面;蒙蓧, 不是蒙餐館, 但有中國第九大菜系蒙餐經典之作;蒙蓧, 不是巴盟人家, 但有地道的巴盟燴酸菜、伊盟精燴菜;蒙蓧, 不是湘鄂茶館, 但有湘鄂特色的北方原創糯米排骨等等, 這不是雜餐館嗎?是的, 這裡正在彙聚並創造中國第十大菜系北方特色菜。

內蒙古大草原

蒙蓧, 是個有文化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餐館。 “蒙”取自內蒙古純天然、無污染大草原有機食材。 “蓧”蓧悠久的餐飲文化歷史和豐富的健康營養的食品之意。 “蒙蓧”為家庭加和、為朋友加氣、為健康加力、為事業加量、為生命加油, 意即在蒙蓧吃飯具有“和氣”“力量”“摟起袖子加油幹”之寓意。 有史實為證。

蓧面筒筒

先說“蒙”。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出自南北朝時期描述內蒙古的最早、最牛的詩歌。 地廣物博、純淨天然的內蒙古大草原, 孕育了豐富營養的物產。 蒙蓧把草原大地的精華聚集起來, 不添加任何調味品, 用良心做出媽媽的味道, 這就是蒙蓧的美食哲學——吃出和氣、吃出力量,

吃出健康。

豬排骨燴菜

請看, 蒙蓧的好食材:雞是草原散養雞, 羊是中國羊都阿爾巴斯的羊, 牛是中國最美草原、中國草都錫林郭勒的草原牛, 豬是塞外糧倉巴彥淖爾的精養豬, 它們都是“吃得是中草藥, 喝得是礦泉水”長大的;土豆是中國薯都烏蘭察布的, 蓧面是中國蓧面之鄉內蒙古武川縣的;富硒雞蛋、有機蔬菜等等。這些食材都是貨真價實的真品,媽媽做菜的必備品。特別是內蒙古武川蓧面北方家喻戶曉的好食材。20世紀50年代,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察哈爾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蓧面。他說,當年在晉西北轉戰,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蓧面,那又筋又細的蓧面,支持過晉察綏陝根據地革命將士的偉大鬥爭。

蓧面魚魚

再說“蓧”。前面說過,“蓧”有蓧面和力量之意。內蒙古是世界燕麥原產地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燕麥(蓧麥)的最大生產基地。在內蒙古有“四十裡蓧面,三十裡糕,二十裡蕎麥面餓斷腰”的諺語,意即蓧面耐飽,吃了有力量。漢武帝命名“蓧面”,吃了它打敗了匈奴,李淵吃了蓧面,打了勝仗,建立了唐朝。

內蒙古大草原萬馬奔騰

相傳,漢武帝命隨軍在內蒙古駐地墾荒。當時別的農作物在當地產量有限,只有蓧面產量很高。漢軍食後,軍力大增、耐饑寒,經酷暑,最後戰勝匈奴。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犒勞三軍,並封敬獻穀物的大臣蓧司為大將軍,命名這種穀物為蓧面。

北方名吃

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老方丈對李淵說,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蓧面筒筒端了出來,李淵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稱其為"蓧面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便把"蓧面三生三熟"的加工,製作方法和蓧面的各種吃法傳給袁煥。從此蓧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爭,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內蒙古的武川等地。隨後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內蒙古、陝西、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這就是蒙蓧,一個傳承歷史餐飲文化的餐館,一個讓媽媽的味道陪伴你終身的家庭廚房。(楓葉,同時發在百家號北方融媒)

蒙蓧,為健康加油

蒙蓧二樓

看得見的蒙蓧廚房

蓧面是中國蓧面之鄉內蒙古武川縣的;富硒雞蛋、有機蔬菜等等。這些食材都是貨真價實的真品,媽媽做菜的必備品。特別是內蒙古武川蓧面北方家喻戶曉的好食材。20世紀50年代,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察哈爾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蓧面。他說,當年在晉西北轉戰,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蓧面,那又筋又細的蓧面,支持過晉察綏陝根據地革命將士的偉大鬥爭。

蓧面魚魚

再說“蓧”。前面說過,“蓧”有蓧面和力量之意。內蒙古是世界燕麥原產地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燕麥(蓧麥)的最大生產基地。在內蒙古有“四十裡蓧面,三十裡糕,二十裡蕎麥面餓斷腰”的諺語,意即蓧面耐飽,吃了有力量。漢武帝命名“蓧面”,吃了它打敗了匈奴,李淵吃了蓧面,打了勝仗,建立了唐朝。

內蒙古大草原萬馬奔騰

相傳,漢武帝命隨軍在內蒙古駐地墾荒。當時別的農作物在當地產量有限,只有蓧面產量很高。漢軍食後,軍力大增、耐饑寒,經酷暑,最後戰勝匈奴。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犒勞三軍,並封敬獻穀物的大臣蓧司為大將軍,命名這種穀物為蓧面。

北方名吃

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老方丈對李淵說,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蓧面筒筒端了出來,李淵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稱其為"蓧面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便把"蓧面三生三熟"的加工,製作方法和蓧面的各種吃法傳給袁煥。從此蓧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爭,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內蒙古的武川等地。隨後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內蒙古、陝西、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這就是蒙蓧,一個傳承歷史餐飲文化的餐館,一個讓媽媽的味道陪伴你終身的家庭廚房。(楓葉,同時發在百家號北方融媒)

蒙蓧,為健康加油

蒙蓧二樓

看得見的蒙蓧廚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