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錢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掙多少錢,才能在澳洲幸福生活?

前幾天, 一張據傳是任澤平任職恒大被開出的“紅頭文件”, 引起了網友的議論。

在人們紛紛討論任澤平高達七位數的月薪的時候,

也有人翻出了馬雲的一句“金句”:“每月掙一二十個億很難受, 一個月掙一兩百萬很開心。 ”

照馬雲的話來說, 任澤平遠遠比他本人幸福太多。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錢當然是越多越好的, 那麼多少錢才算多呢?

關於這個問題, 或許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一份答案。

中國人:月薪過萬看似最幸福 但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去年年底, 國內媒體發佈了一條《2016年度中國幸福報告》的消息。

根據這個報告顯示:月收入過萬幸福感最高:其中, 收入在一個月1.2萬-1.5萬的幸福指數達到了3.81, 處於幸福的“峰值”;

然而奇怪的是, 收入在1.5萬以上受訪者的幸福感, 幾乎是與月收入在9000-1.2萬這個區間的受訪者持平的。

小編在國內曾有個男同學, 在剛畢業的時候, 月薪只有3000塊。

他對小編說, 他每天只花15塊錢的伙食費, 但是不要緊, 因為他相信自己月收入到了八千塊時, 晚上不僅可以吃套餐, 週末還可以吃火鍋, 肯定會比現在幸福。

後來他的月薪到了2萬, 可是整天在焦慮沒錢, 愁的晚上都睡不著。 因為家裡的存款都用來付房子的首付了, 僅剩的幾萬存款又因為孩子大了要接送, 咬牙付了車的首付;

小編這位男同學回想起過去剛畢業的日子, 忍不住感慨:

現在過得, 還沒有月薪三千時幸福。

月薪越高越不幸福這件事, 暗藏著一個西方國家中流行的, 結合了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名詞:

幸福遞減律。

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發展經濟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多的幸福, 無奈事實卻出現了與人們的願望完全相反的情況: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都有生活越富裕卻越不幸福的現象。

這就是以邊際效益遞減規律衍生而來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幸福遞減律”。

其實, 在國內, 也有很多人不認可“月薪1.2-1.5萬最幸福”這一說法。 《新京報》就在年初做過一項調查, “你覺得月薪1.2萬-1.5萬最幸福嗎?”

最後, 回答“是”的占比10.26%;“不是”的占比33.33%;“不好說”的占比56.41%。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才會讓人們越有錢,越不幸福呢?

澳洲人:有錢與幸福是永遠的變數問題

實際上,在上文中提到的《2016年度中國幸福報告》中提到,受訪者大多都認為幸福與錢無關,而是與樂觀程度、健康狀況、休閒滿意度、是否有伴侶、醫療服務滿意度有關。

如此來看,高福利,競爭壓力小的澳大利亞,當然是實至名歸的“最幸福國家”之一。

然而,大部分的澳洲人,也生活在龐大的壓力之下,而且越有錢的人,生活壓力越大。

前段時間,《每日電訊報》在澳洲做了一項調查:你認為有多少錢才是“有錢人”?

答案最後讓人大吃一驚:整整530萬澳元!

接受調研的2000名澳洲人表示:房價不斷上漲,生活成本不斷提高,$530萬的銀行存款才能讓他們有安全感。

據悉,這個數字在前些年是$100萬。前些年,大部分人認為$100萬的銀行存款足以讓他們衣食無憂。

當然,$530萬這個數字是平均水準。實際上,男性和女性對銀行存款的期待值還是有所差距。男性認為,$590萬的銀行存款才足夠稱為有錢人,而女性認為$480萬就夠了。

實際上,無論是世界哪個地方,只要是有工作能力、可以獨當一面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面臨著來自住房,出行,育兒,養老等方方面面的壓力。

在這裡,小編採訪到了幾位在澳洲生活工作的華人,詢問他們的幸福感。

Kate,悉尼知名brunch店老闆娘

現在我賺多少就拿多少,賠錢就沒月薪的。

對於拿多少才有幸福感,我也沒個底。大概年收入$10,000澳幣就可以開心了吧,但現在對於我來說,賺得還不夠我買買買,幸福毛

Jenny,澳洲某四大行 Senior Personal Banker

目前年收入7.5萬澳元,認為年薪10萬澳元以上才算幸福。

Susan,某會計事務所任職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在國內某個公司找到了工作,工作很清閒沒壓力,3000塊淘寶買衣服點個外賣不僅夠用,還能剩個幾百塊和朋友出去唱k聚會。

後來決定辭職出國讀書,畢業後進入會計事務所,工資翻了好幾番,然而卻覺得壓力大,錢不夠用;

一邊擔心完不成KPI,一邊想不通為什麼同事能力不行收入還比我高,一邊還在算蘋果X要入手了,國慶要去趟紐西蘭發朋友圈,存了幾萬刀的存款,卻依舊每日生活在焦躁中。

Jesse,某跨國集團澳洲分部在職

有天被老闆叫過去,說海外有個崗位叫我過去,工資補助是以前的兩倍。

本來我都打算辭職的,但心想這個補貼,如果我是公務員的話,怎麼也要熬個三四年吧。還是出去賺兩年錢,太累了大不了離職唄。

現在想想,真是單純啊。

到海外,朝八晚十,折騰了二年。心說要死了要死了,不幹了不幹了,這錢真心不好賺啊,勞資視金錢如糞土,不就兩萬嘛,勞資要回國追尋夢想去。

然後新領導找我,再加兩萬。

又一次的,尊嚴被踐踏了。

回頭看看,多少工資的時候最幸福?其實是你心裡價位和工資持平的時候最幸福,這時候人會進入一個舒適區,對現在的狀態感到滿意,找到自己工作生活的節奏。穩定狀態下的人是最幸福的。

而狡猾的資本家總會逼你跳出舒適區,真是可惡啊。

其實,有錢不一定幸福,主要是與自己承擔的責任和周圍帶來的壓力,和你自己的野心有關。

馬雲之所以說“一個月掙兩三百萬很開心”,那是因為這代表著你有錢買房買車,並且供養得起一個家庭,這確實無論在中國還是澳洲,都是幸福的;

但是,根據一項名為“享樂跑步機效應”的心理學,人會因為很多小事很興奮和滿足,但是這種愉悅感會很快被適應,不能持久。

宋丹丹曾說過:

一開始只想要一個擁抱。不小心多了一個吻。然後想要一張床。一套房。一張結婚證。離婚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當初只是想要一個擁抱。

因為有欲念。所以才會慢慢變得貪心吧。

根據澳洲媒體之前的報導,有孩子的家庭,對於“幸福”的定義也更高:

有10歲以下孩子的父母,認為有370萬存款就能算作有錢人,而家裡有青少年的家庭則認為至少要820萬才能進入富裕階級。

雖然家中有孩子,你會理所當然的感覺到開心,覺得自己有了奮鬥的目標;但相對的,你也會為“成為父母”這個“野心”,做出更多的投資和犧牲。

都說實現財務自由才有幸福可言。但財務自由往往和個人的欲望相關聯,當你的能力趕不上自己的野心的時候,月薪無論是多少,都不會幸福。

《老子》裡有一句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換成今天更加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知足者常樂”。

在澳洲,有很多需要靠領取政府救濟金才能生活的流浪漢和低保家庭。

他們幸福嗎?應該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在中國一些三四線城市裡,拿著幾千的年薪,開著日系車,平淡度日的家庭一樣。

但如果你想要更多,如工作在北上廣或者悉尼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或者希望自己能有更多餘錢進行投資,贍養父母,培養子女的話,你的野心就會逐漸膨脹,你的能力如果跟不上,那麼你的心理落差,將會讓你永遠得不到滿足。

說到底,有多少錢才算幸福,永遠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才會讓人們越有錢,越不幸福呢?

澳洲人:有錢與幸福是永遠的變數問題

實際上,在上文中提到的《2016年度中國幸福報告》中提到,受訪者大多都認為幸福與錢無關,而是與樂觀程度、健康狀況、休閒滿意度、是否有伴侶、醫療服務滿意度有關。

如此來看,高福利,競爭壓力小的澳大利亞,當然是實至名歸的“最幸福國家”之一。

然而,大部分的澳洲人,也生活在龐大的壓力之下,而且越有錢的人,生活壓力越大。

前段時間,《每日電訊報》在澳洲做了一項調查:你認為有多少錢才是“有錢人”?

答案最後讓人大吃一驚:整整530萬澳元!

接受調研的2000名澳洲人表示:房價不斷上漲,生活成本不斷提高,$530萬的銀行存款才能讓他們有安全感。

據悉,這個數字在前些年是$100萬。前些年,大部分人認為$100萬的銀行存款足以讓他們衣食無憂。

當然,$530萬這個數字是平均水準。實際上,男性和女性對銀行存款的期待值還是有所差距。男性認為,$590萬的銀行存款才足夠稱為有錢人,而女性認為$480萬就夠了。

實際上,無論是世界哪個地方,只要是有工作能力、可以獨當一面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面臨著來自住房,出行,育兒,養老等方方面面的壓力。

在這裡,小編採訪到了幾位在澳洲生活工作的華人,詢問他們的幸福感。

Kate,悉尼知名brunch店老闆娘

現在我賺多少就拿多少,賠錢就沒月薪的。

對於拿多少才有幸福感,我也沒個底。大概年收入$10,000澳幣就可以開心了吧,但現在對於我來說,賺得還不夠我買買買,幸福毛

Jenny,澳洲某四大行 Senior Personal Banker

目前年收入7.5萬澳元,認為年薪10萬澳元以上才算幸福。

Susan,某會計事務所任職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在國內某個公司找到了工作,工作很清閒沒壓力,3000塊淘寶買衣服點個外賣不僅夠用,還能剩個幾百塊和朋友出去唱k聚會。

後來決定辭職出國讀書,畢業後進入會計事務所,工資翻了好幾番,然而卻覺得壓力大,錢不夠用;

一邊擔心完不成KPI,一邊想不通為什麼同事能力不行收入還比我高,一邊還在算蘋果X要入手了,國慶要去趟紐西蘭發朋友圈,存了幾萬刀的存款,卻依舊每日生活在焦躁中。

Jesse,某跨國集團澳洲分部在職

有天被老闆叫過去,說海外有個崗位叫我過去,工資補助是以前的兩倍。

本來我都打算辭職的,但心想這個補貼,如果我是公務員的話,怎麼也要熬個三四年吧。還是出去賺兩年錢,太累了大不了離職唄。

現在想想,真是單純啊。

到海外,朝八晚十,折騰了二年。心說要死了要死了,不幹了不幹了,這錢真心不好賺啊,勞資視金錢如糞土,不就兩萬嘛,勞資要回國追尋夢想去。

然後新領導找我,再加兩萬。

又一次的,尊嚴被踐踏了。

回頭看看,多少工資的時候最幸福?其實是你心裡價位和工資持平的時候最幸福,這時候人會進入一個舒適區,對現在的狀態感到滿意,找到自己工作生活的節奏。穩定狀態下的人是最幸福的。

而狡猾的資本家總會逼你跳出舒適區,真是可惡啊。

其實,有錢不一定幸福,主要是與自己承擔的責任和周圍帶來的壓力,和你自己的野心有關。

馬雲之所以說“一個月掙兩三百萬很開心”,那是因為這代表著你有錢買房買車,並且供養得起一個家庭,這確實無論在中國還是澳洲,都是幸福的;

但是,根據一項名為“享樂跑步機效應”的心理學,人會因為很多小事很興奮和滿足,但是這種愉悅感會很快被適應,不能持久。

宋丹丹曾說過:

一開始只想要一個擁抱。不小心多了一個吻。然後想要一張床。一套房。一張結婚證。離婚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當初只是想要一個擁抱。

因為有欲念。所以才會慢慢變得貪心吧。

根據澳洲媒體之前的報導,有孩子的家庭,對於“幸福”的定義也更高:

有10歲以下孩子的父母,認為有370萬存款就能算作有錢人,而家裡有青少年的家庭則認為至少要820萬才能進入富裕階級。

雖然家中有孩子,你會理所當然的感覺到開心,覺得自己有了奮鬥的目標;但相對的,你也會為“成為父母”這個“野心”,做出更多的投資和犧牲。

都說實現財務自由才有幸福可言。但財務自由往往和個人的欲望相關聯,當你的能力趕不上自己的野心的時候,月薪無論是多少,都不會幸福。

《老子》裡有一句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換成今天更加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知足者常樂”。

在澳洲,有很多需要靠領取政府救濟金才能生活的流浪漢和低保家庭。

他們幸福嗎?應該也是幸福的,就像是在中國一些三四線城市裡,拿著幾千的年薪,開著日系車,平淡度日的家庭一樣。

但如果你想要更多,如工作在北上廣或者悉尼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或者希望自己能有更多餘錢進行投資,贍養父母,培養子女的話,你的野心就會逐漸膨脹,你的能力如果跟不上,那麼你的心理落差,將會讓你永遠得不到滿足。

說到底,有多少錢才算幸福,永遠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