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拳——源于孔孟之鄉的武術

圖為武術家蔡龍雲(已故)指導學生演練華拳

一、華拳的起源與發展

“華拳”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個古老拳種。 它發源于山東濟寧。

據《濟寧概況》介紹, 建國前濟寧縣有私人拳房47處。 除民間設有拳房練武外, 其它體育項目屬於空白。

關於華拳的文字資料很少, 據著名的武術家蔡龍雲先生1961年在《體育報》上撰文介紹:練華拳的人尊奉唐開元年間的技擊家蔡茂為創始人。 據傳華山附近的遊俠蔡茂精技擊, 擅劍術, 散居長安, 閒時常拔劍練武, 因與權貴之家結怨, 手刃仇人, 遂避禍山東任城(今濟甯市任城區), 並在當地以其術傳人。 蔡茂的技擊在那時雖已成術, 卻還沒有成“套”。 同時, 也沒有出現“華拳”這一名稱。 到了宋宣和年間, 蔡茂的後人蔡泰(字無驕)、蔡剛(字有為), 繼承祖先之術, 勇武過人, 常被州郡選為相撲手參加諸道州郡或京都的“露臺爭跤”。 在打擂時“遮截架解”的格鬥實踐中,

他們的技擊術得到了發展, 並自成一家, 華拳實戰應用中的戰略戰術, 如“乍動乍靜, 勢無常定;見機不失, 遇時不疑”、“動中寓守, 敗則無慮, 守中有動, 勝則有機”、“欲進先退, 敵不為防;欲退先進, 敵不為逼”、“敵進欲動, 迅而攻之;敵退欲守, 逼而擊之;引敵外偏, 直而擊之;誘敵直入, 截而擊之”、“驕剛無備, 怯則無勇;善敗不亡, 敢勝有為”[1]等, 據說就是由蔡泰、蔡剛傳下來的。 那時候, 在瓦舍的相撲藝人中間, 出現了一種“喬相撲”和“打套子”的運動, 或單舞或假打, 均都成套有譜。 相撲雖假, 但多有格鬥之法。 左右軍、英略社、角抵社的一些都頭、健兒、遊俠子弟, 對“喬相撲”, “打套子”的運動頗感興趣, 多有跟從藝人學習的。 蔡剛、蔡泰也從其學習, 並在閒時把自家祖傳的技擊術按照“喬相撲”、“打套子”的規矩與方法編造成套。
套子必有名, 為了表示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和區別于“喬相撲”、“打套子”, 他們便把自己編造的套路稱之為“華拳”, 至此, “華拳”的名稱和拳法套路便流傳開來。 明嘉靖年間, “華拳”傳至華山蔡氏後裔濟甯人蔡挽之的時候, 在民間體育、舞蹈、造型、樂律、藝術和中醫學的影響下, 不論在內容上, 還是在形式上, 都更加豐富、充實和完整, 形成了“動迅靜定, 式正招圓, 心動形隨, 意發神傳”形神兼備的特點, 這些特點成為華拳套路運動技法的“靈魂”。 蔡挽之總結了當時民間流傳的武術套路的結構與方法, 吸取了古代軍事家、謀略家的思想精華, 提出了“華拳”套路創編應該“虛實相生,
繁簡相間, 開合分疆, 賓主分位”[2]的說法。 後來, 蔡挽之把中國古代哲理與中醫學精、氣、神“三華貫一”的理論作為華拳拳法的理論基礎, 寫成了《華拳秘譜》, 使華拳形成了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系統、完整而又便於流傳的拳種。 後來“華拳”的套路基本上就是據此原則創編出來的。

在山東濟甯邵鄉蔡桁村, 歷代家家習武, 精於槍劍。 因與華山蔡氏有同姓之誼, 遂得華拳之法。 但蔡桁人與華山蔡氏並不同宗。 “華拳”傳至明末清初的蔡公盛、丁玉山等人時, 已發展到40多種, 有徒手與器械, 也有初高級之分, 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路華拳”已基本定型, 其套路運動的內容更加豐富與完整。 由於“華拳”的套路運動趨向高級與複雜化,

相應的出現了為練好套路運動要打好功底的“基本功”。 著名的華拳先師蔡公盛在總結了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華拳練習原則。 強調練華拳必須經過基本身體素質和技術技巧訓練之後, 才能學習套路。 他並對學習華拳套路提出了“拳有基, 拳為本, 練拳藝”、“腰要柔, 腿要活”以及“襠要站, 頂要拿”的訓練原則與要求, 並總結創造了練習腿部與腰部柔韌、靈活、協調的“壓、搬、懸、踢、劈、撕、耗”、“俯腰、轉腰、擰腰、翻腰、刷腰、擺腰、甩腰、下腰”以及練習上肢的“臥、耕、推、吊、靠、空、爬”與練習下肢的“提、弓、落、馬、站”等華拳的基本內容和練習方法。 從而為系統學習華拳套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也是蔡公盛先師為了華拳的充實、完善與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這一時期,另一位華拳大師丁玉山對華拳的技法理論與套路的編排方法也提出了“簡以剛彌,繁以柔補”和“襯賓托主”的補充說明。

出生於清光緒三年的蔡公盛長孫蔡桂勤,自幼習武,跟祖父學習華拳及其實戰方法,並打下了堅實的武功基礎,後因家境貧困,祖父病故,舉家離蔡桁遷至濟甯城裡南門外的皇經閣附近居住,這一環境的變遷,使蔡桂勤有機會遇見了以華拳名噪一時的“齊魯大俠”丁玉山,並留下了“雪飛太白,志堅遇明師”的傳奇故事。他拜丁氏為師,苦練三年,盡得丁氏所傳華拳的真傳,逐漸獨步武壇,成為晚清時期的中國華拳宗師。

1897年(清光緒23年),蔡桂勤隻身南游,在蘇州錦源鏢局當了一名鏢師,揚鏢大西北,在晉陝甘寧一帶曾多次戰敗江湖藝人,留下了通行無阻的美名。1905年(光緒31年)蔡桂勤來到上海,與師兄李瑞雲及胞弟蔡桂儉一起創立了西慶鏢局,並親任總教頭。他憑著華拳技法和一杆鐵槍馳騁于大江南北。蔡桂勤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了華拳技法,他把實戰技擊的“欲發先收”的發力技巧融化到華拳套路與技法練習之中,促進了華拳套路向演練與實用化方向發展。

蔡桂儉先生也對華拳套路的運動技法提出了“撐、拔、張、展”的練習方法,為現代華拳“挺拔俊逸”、“骨清肌健”的運動風格奠定了基礎,對現代華拳的發展影響較大。李瑞雲先生後來到杭州靈隱寺出家為僧,法號“如修法師”,他把釋家禪功與華拳套路相結合創編了“以氣為主,以形為輔”,帶有“托、提、聚、沉”呼吸之法的、獨具一格的“羅漢拳”。

1906年(光緒32年),蔡桂勤在上海與“鑒湖女俠”秋瑾相遇,秋瑾慕名向他求教劍術,在教劍過程中,他深受秋瑾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嚮往革命。1920年,蔡桂勤經革命同仁李宗黃的引見,與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相識,前往廣東成為元帥府的座上客,軍政要人跟他習武者眾多。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他浪跡江湖,遍遊名山,先後在湖北襄樊、江西南昌、湖南長沙、河南開封等地居住,同時為華拳技法在全國各地的流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32年,蔡桂勤回到上海,以教拳為業,培養了許多武術人材,使華拳在南方也廣為流傳。

早在1943年就已打敗俄國拳擊手而揚名全國的華拳傳人蔡龍雲,是蔡桂勤的兒子。蔡龍雲先生1929年出生于山東濟寧,4歲時隨父親練武,9歲時華拳套路與實戰技法就已很精熟,14歲時,他代表上海武術界與耀武揚威的外國洋拳師馬索洛夫在上海亞爾培路回力球場進行了擂臺賽,他運用華拳實戰技法,以靈活的“燕子穿林”、“鷂子翻身”,時而“左躲右閃”,時而“閃展騰挪”,有時一俯腰可穿入高大的馬索洛夫身後,使馬索洛夫抓不住,摸不著,難以出手,在靈活多變的戰術中,蔡龍雲先生越戰越勇,用華拳散打的“迎面三腿”和“連環手拳法”將馬索洛夫擊倒多次,最後用“擺拳”與“黑虎掏心拳”打在了馬索洛夫右耳腮的頸動脈與胃部,再一次將馬索洛夫打倒在地,再也沒有爬起來,不僅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也使中國武術界揚眉吐氣,當時的《新聞日報》等報刊都作了大幅報導,轟動一時。因他的小名叫“大龍”,故被武術界人士稱之為“神拳大龍”。蔡先生14歲戰敗俄國大力士的事已成為故事,至今仍在武術界廣為流傳。

建國後,華拳同其它傳統體育項目一樣,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視。1952年華拳的傳人蔡龍雲作為青年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二屆青年代表大會”。在繁忙的學習與工作中,蔡先生繼續著華拳的挖掘整理、弘揚與研究工作。1953年10月,他作為華東區的代表,還參加了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大會”,表演了已達爐火純青的家傳“華拳”、“峨眉刀”、“華拳對練”,並獲得金質獎章。1954年國家組建武術隊,他又首批被選入國家武術隊,並擔任隊長之職。1957年至1960年,蔡先生被抽調到國家体委,參與了建國後第一個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以及初級拳、刀、槍、劍、棍等武術套路的編寫,對武術的普及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蔡先生對華拳理論與技法也進行了挖掘、整理與研究,曾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華拳》,並多次在《體育報》、《新體育》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諸多介紹華拳的文章。蔡先生參加了建國後曆版體育院校(系)《武術》教材的編寫工作,經過他挖掘整理的華拳套路也被編進了教材,從而使華拳能夠在全國高校廣大師生中廣泛流傳。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來看,目前在書本中流傳的一些傳統武術技法,如“八法十二型”等,都是來自華拳拳理與技法,這都是經過了蔡先生的整理與研究,由他首先用文字介紹出來,並成為了當代武術理論的基礎。當然,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並出版了很多其他的武術專著,不僅為華拳,而且為整個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也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與自豪。

二、華拳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據蔡龍雲先生1962年在《體育報》撰文介紹:華拳傳至清初時,套路運動已發展到40多種,其中有徒手、有器械、有蔡公盛先師為了方便學習華拳創編的31法、72式基本功練法,形成了一個有初、中、高級之分的完整拳系。雖然套路頗多,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一至十二路華拳,這十二路華拳即能單人練習,又能雙人練習。除此之外,還有華拳的實戰技法,包括摔法、擒拿法、點打法等。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介紹,華拳的主要內容有功法,有套路,功法包括站樁、打樁、跑樁、打沙袋、摘星換月式等。套路有十八路初、中級拳術和器械套路、十二路高級套路(一至十二路華拳),高級套路即可單練又可對練。華拳的套路運動俱柔韌、剛猛、飄逸、急快、悠慢於一體,包含著跌撲、滾翻、平衡、跳躍等動作,具有動迅靜定、勢正招圓、形健勁遒、氣脈連綿、心動形隨、意發神傳的特點。

三、華拳基本技術要求、技法原理及其戰術思想

(一)華拳的手型、手法與步型、步法

華拳屬長拳類代表拳種之一,其主要手型有拳、掌、勾、爪,手法有推、穿、撩、摟、托、搖、掖、摘、劈、掮、架、拍、挑、栽、沖、挎、折、壓、抓、鎖、挫、抄等。主要步形有弓、馬、樸、虛、歇、丁、獨、弓箭步等,主要步法有踏步、擊步、行步、倒步、跳步等六種。

(二)華拳的主要腿法與跳躍動作

華拳主要腿法有鉤、踢、拐、跨、蹬、彈、踹、裡合、左右擺、前後掃等,主要的跳躍動作有箭彈、裡合片腿、左右飛腳、旋飛腳等。

(三)華拳的主要肘法與跌法

華拳的主要肘法有頂、提、托、壓、拐等,主要跌法有前滾翻、貼地滾轉、魚躍虎撲、盤腿跌撲等。

(四)華拳的基本技法要求

華拳的理論是以精、氣、神中的“三華貫一”為主導。“神附於形,由心而發,進而為功”。拳法講究形體工整、筋骨遒勁、心為主宰、動迅靜定、氣勢連貫、善調氣息、陰陽對立等。基本的技法理論是“八法”、“十二型”。對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步賽粘;精要充沛,氣要沉;力要順達,功宜純”。“十二型”即是: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

(五)華拳拳法原理與戰略戰術思想

1978年1月18日,全國體育院校《武術》專修教材在北京體院編寫,應張文廣教授邀請並親自主持,請上海體院蔡龍雲、武漢體院的溫敬銘、成都體院的習雲太三位教授,為北京體院武術專修班的同學,召開了一次以武術教學訓練為中心的經驗交流會和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蔡龍雲老師用簡短通俗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華拳的基本技法與要求,主要介紹了華拳“五體勻稱說”、“筋骨遒勁說”、“心為主宰說”、“動迅靜定說”、“不柔不剛說”、“虛實相生說”、“氣機時勢說”、“提托聚沉說”、“二而為功說”。

1、心為主宰是統帥

勇敢、頑強、奮勇拼搏、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與意識是由套路運動的形體來表現的,行動是體現意識的載體。但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心理決定的,意識支配行動。“心為主宰說”就是指意識的指導作用,它貫穿于華拳訓練、技擊和實戰的整個過程中,心志活動主宰著華拳拳法的一切。《華拳秘譜》有“心統性情,一身之主宰也。”“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心正而後身正”。其中包括“習武先習德”、“習武以德為本”的內涵,這裡強調了意識在華拳拳理中的第一個作用——統帥作用。《拳譜》又載:“心堅則精勁,心肅則神凝,心動則氣在。”這又強調了意識在華拳拳理中的第二個作用——指導作用,即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訓練。一個習武者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包括愉快的心情、鎮定的情緒、清醒的頭腦,遇事要沉著冷靜,善於控制自己。華拳強調練功要調心、調息、調身相結合,尤其重視調心,強調在意識的調控下發揮整體作用。所以說“心為主宰說”遵循了人體心理活動的規律,具有科學性、主導性和統帥作用,是華拳拳理的精華。

2、華拳的基本技法與應用

①內外兼修說。“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是華拳拳理在心為主宰說的基礎上提出的又一理論要求。它強調在心動形隨的指導下,將形體動作的力量與呼吸協調配合,即要做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內外協調。基本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步賽粘,精要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要純。”這是心動形隨的基礎。《華拳秘譜》有“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因此主張其形必須“方中矩,圓中規,自中繩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顧右盼,八面供心。”每個動作和姿勢都要顧及空間的前後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勢正招圓,形體才能工整。談到此處,蔡老師曾這樣深入淺出的舉例說:“若寶字的寶,將玉中的點點在遠處,談不上均稱,如一顆生長的樹木,枝芽必然是沿著它的主體向四面分佈生長的,否則也談不上均稱。”這是練習華拳最基本的要求。“精而無骨,其形而無質也。”因而僅做到五體勻稱,形體工整,這還不夠,還要做到筋骨遒勁,使形體與力量有機結合,方能使華拳“形質完善”。即使是綿柔的拳法,同樣也需要筋骨遒勁。蔡老師又曾舉例說:“如武術中的推掌,對於掌來說怎樣才能顯得有勁?是充分伸手掌突出如瓦片之狀有勁呢?還是屈著個手心有勁呢?誠然應是前面所講的有勁。如弓箭步的站法,腳尖內扣與不內扣比較,亦是前種形式有勁。再如,長拳與太極拳的區別,長拳勁露在外面,即謂鋒芒畢露,而太極拳則是柔中有剛,棉裡藏針,但其遒勁的原理是一樣的。”《華拳秘譜》說:“精者,形也質也。”“剛健中正,精王純粹也。”五體勻稱工整,筋骨充實有力。因而華拳在強調形體的基礎上,又非常強調骨法,主張“貫其力股肱之中”做到內外合一。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關鍵還在於呼吸的調節。“有形者為架式,無形者為氣力,無氣力則架式為無用,故氣力為架式之本,然欲力之足,必先求氣之充,故氣又為力之本。”故《華拳秘譜》載有“提、托、聚、沉”調節呼吸的方法。主張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勢動作進入到高勢動作或跳起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勢或低勢的靜止動作出現時,運用“托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勢動作進入低勢運作時,運用“沉法”,這四法隨著動作勢式的變化自然運動,不能強作吞吐,需“氣貫丹田,平心靜氣。”

②動迅靜定與剛柔相濟說。華拳技法除要求做到形、力、氣三者的結合外,還應做到動迅靜定、剛柔相濟的演練技巧與要求,否則有慢無快、有柔無剛或套路不能連貫完成,也無法體現華拳的氣勢。

《華拳秘譜》雖主張“勢為守,屬守主靜,進攻主動”,然而在實戰中應是“靜非不動,動非不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兼,動靜辯證統一。具體在套路的演練中,特別是靜止的動作或是定勢,應從形體與眼神意識上體現出即動、預動、即變的態勢。運動過程中的動作,首先應舒展、大方、穩定、清晰、自然,否則無法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實戰中應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靜中有動”,“靜如潛魚”是似靜待動,應時刻準備出擊,注意力應高度集中,才能反應敏捷。無論是套路的演練,還是實戰的要求,這裡的“動迅靜定”強調的是快速有力、乾淨俐落,不能拔出蘿蔔帶出泥,拖泥帶水。包括在實戰中應沉著鎮定,保持冷靜。

《華拳秘譜》言:“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這裡強調剛柔的辯證統一。套路演練中,發力要剛柔相濟,用力過猛與過剛,勁力不順達,力量必發僵,容易聳肩、縮頭,造成五體不能勻稱。有柔無剛,無力量,就會出現慢、松、軟、散的體態與姿式,容易暴露自己的攻防意圖與優缺點。過猛與過剛則身體易失去平衡,容易促使大腦衝動,不利於戰術的發揮應用。過柔必無力,就很難從氣勢上壓倒敵人。無論在套路演練,還是在實戰中,華拳拳理提倡的是剛柔相濟,剛柔有序,剛柔相兼,剛柔統一。

③連綿相屬和十二型的節奏變化。動迅靜定,剛柔相濟,是從一個相對靜態的角度提出了華拳的演練和攻防的技法要求。而連綿相屬和十二型的節奏變化則是華拳拳理對華拳演練的更高要求,相對而言,這又是從動態角度提出的對華拳演練技法與技巧的要求。一個套路有起勢和收勢,由幾個不同段落與組合組成,每一個段落與組合都有動迅靜定,短暫的定勢和瞬間的停留。但要表現出它的完整性、統一性、整體性,又必須在快速的過程中完成,而在不同定勢,不同段落與組合之間,不同的速度和定勢的短暫停頓也符合人體運動的規律。一個人不可能用同樣大的力量與速度去完成一個由幾十個動作組成的完整套路。這些不同的速度、剛柔相濟的運動形式與發力技巧在動迅靜定中完成的段落與組合,是體現勇敢、頑強、機警靈活、攻防意識以及精、氣、神的關鍵所在。《華拳秘譜》也有這樣的記載:“拳法各勢,須是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要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同時還要“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要善於運用心志活動使華拳拳法勢勢相連,貫穿一氣。

3、華拳戰略戰術與基本原則

華拳的基本技法在實戰中不斷得到昇華與提煉,形成了華拳的戰略戰術與基本原則,包括虛實相生說,氣機時勢說等內容,是華拳拳理的概括與總結,是理論與實戰的結合,在華拳拳理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華拳秘譜》言:“有形為實,無形為虛。”在實戰時,主張“搏貴無形”,使自己常處於藏形匿跡的地位。“虛”也就是假像,即不能暴露自己的戰術,更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優勢、特長及弱點,應給對方製造種種假像,利誘對方。而當對方的形體暴露時,則須乘機以真實的力量給以打擊。同時,還應根據形式的變化,“無不虛,無不實”,“虛實相生,如此迴圈之無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指上打下,聲東擊西,真假難辯,使自己處於變化莫測的境界。

華拳強調動靜結合,連綿相屬,變化無窮,這就為虛實相生的實戰奠定了指導思想和戰略戰術。因而華拳在角抵相搏時非常強調“得氣”、“得機”、“得勢”、“得時”,稱之為“四得”。這是長拳理論在實戰中的運用與體現。

“得氣”是指首先在氣勢上要壓倒對方。如“善搏者以勇為先,以氣為訣。”“得機”是指“察其動向,乘其未定,擊其不意”。即要善於察看對方的動向,乘其欲動未動、動而未定之機,迅速擊之。然而這種機會在空間與時間上是“先後不容瞬,遠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則太過,後之一刻則失時,”“間不容息”須恰得其宜,方為“得機”;“得時”是指“得時無怠,失不再來”。因此要做到“見利不失”,猶豫則遲緩,遲緩則失時,失時則不勝;“得勢”是指“因勢而利導”,強調角抵相搏時要“順其勢”而不要“逆阻”,否則“逆阻則失勢”,失勢則不勝。

華拳基本戰略戰術之一是“乍動乍靜,勢無常定”。強調角抵相搏時要動靜結合,似動似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不斷變換自己的姿勢與空間位置,以便迷惑對方,使其難以判斷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使自己處於有利位置,並掌握主動權。戰術之二是“動中寓守,敗則無機;守中有動,勝則有機。”講的是“防守”,強調防守要與“動”相結合,“守中有動,動中有守”,反對把防守與靜止固定化。只要在運動中有守,就不會讓敵方趁虛而入,因而就永遠不會失敗。同時只要在守中有動,就會有反守為攻的機會,因而也就會有取勝的機會。戰術之三是“敵進欲動,迅而擊之;敵退欲守,逼而擊之;引敵外偏,直而擊之;誘敵深入,截而擊之”。講的是“進攻”。強調的是攻擊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當敵方在準備發招時,應迅速及時出擊,採取先發制人之勢;當敵方後退防守時,要緊跟其後,逼而擊之,不給敵人以喘息與調整的機會;當把敵方引到一個無其退路的不利地形時,要採取正面進攻,置敵方以死地;當把敵方引進自己的圈套與埋伏時,則應截斷敵方後路,以便使其束手就擒。戰略戰術之四是“驕則無備,怯則無勇;善敗不亡,敢勝有為”。強調了武德在實戰中的作用,勸戒習武者無論自己有多大優勢與特長,都不能驕傲,不能輕視敵方;同時鼓勵習武者在實戰中不要怯懦,否則將會失去勇氣,失去氣勢,不要害怕小的失誤與失敗,應有健康、頑強的心理品質,要在小的失敗中鍛煉自己,總結經驗,才不致滅亡。要敢於取勝,才能大有作為。

總之,華拳的運動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句話二十四個字,即“動迅靜定,勢正招圓,形健勁遒,氣脈連綿,心動形隨,意發神傳。”

綜上所述,華拳萌發于山東,它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一個源流有序、體系完整、結構嚴謹的拳種。深入探討與研究華拳的歷史和技法原理,對弘揚齊魯傳統武術文化、推動中國武術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李成銀 劉逢翔)

注釋:

[1]徐才《中國武術拳械錄》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93頁。

[2]蔡龍雲《華拳》中國體育報1961年5月4日。

在這一時期,另一位華拳大師丁玉山對華拳的技法理論與套路的編排方法也提出了“簡以剛彌,繁以柔補”和“襯賓托主”的補充說明。

出生於清光緒三年的蔡公盛長孫蔡桂勤,自幼習武,跟祖父學習華拳及其實戰方法,並打下了堅實的武功基礎,後因家境貧困,祖父病故,舉家離蔡桁遷至濟甯城裡南門外的皇經閣附近居住,這一環境的變遷,使蔡桂勤有機會遇見了以華拳名噪一時的“齊魯大俠”丁玉山,並留下了“雪飛太白,志堅遇明師”的傳奇故事。他拜丁氏為師,苦練三年,盡得丁氏所傳華拳的真傳,逐漸獨步武壇,成為晚清時期的中國華拳宗師。

1897年(清光緒23年),蔡桂勤隻身南游,在蘇州錦源鏢局當了一名鏢師,揚鏢大西北,在晉陝甘寧一帶曾多次戰敗江湖藝人,留下了通行無阻的美名。1905年(光緒31年)蔡桂勤來到上海,與師兄李瑞雲及胞弟蔡桂儉一起創立了西慶鏢局,並親任總教頭。他憑著華拳技法和一杆鐵槍馳騁于大江南北。蔡桂勤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了華拳技法,他把實戰技擊的“欲發先收”的發力技巧融化到華拳套路與技法練習之中,促進了華拳套路向演練與實用化方向發展。

蔡桂儉先生也對華拳套路的運動技法提出了“撐、拔、張、展”的練習方法,為現代華拳“挺拔俊逸”、“骨清肌健”的運動風格奠定了基礎,對現代華拳的發展影響較大。李瑞雲先生後來到杭州靈隱寺出家為僧,法號“如修法師”,他把釋家禪功與華拳套路相結合創編了“以氣為主,以形為輔”,帶有“托、提、聚、沉”呼吸之法的、獨具一格的“羅漢拳”。

1906年(光緒32年),蔡桂勤在上海與“鑒湖女俠”秋瑾相遇,秋瑾慕名向他求教劍術,在教劍過程中,他深受秋瑾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嚮往革命。1920年,蔡桂勤經革命同仁李宗黃的引見,與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相識,前往廣東成為元帥府的座上客,軍政要人跟他習武者眾多。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他浪跡江湖,遍遊名山,先後在湖北襄樊、江西南昌、湖南長沙、河南開封等地居住,同時為華拳技法在全國各地的流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32年,蔡桂勤回到上海,以教拳為業,培養了許多武術人材,使華拳在南方也廣為流傳。

早在1943年就已打敗俄國拳擊手而揚名全國的華拳傳人蔡龍雲,是蔡桂勤的兒子。蔡龍雲先生1929年出生于山東濟寧,4歲時隨父親練武,9歲時華拳套路與實戰技法就已很精熟,14歲時,他代表上海武術界與耀武揚威的外國洋拳師馬索洛夫在上海亞爾培路回力球場進行了擂臺賽,他運用華拳實戰技法,以靈活的“燕子穿林”、“鷂子翻身”,時而“左躲右閃”,時而“閃展騰挪”,有時一俯腰可穿入高大的馬索洛夫身後,使馬索洛夫抓不住,摸不著,難以出手,在靈活多變的戰術中,蔡龍雲先生越戰越勇,用華拳散打的“迎面三腿”和“連環手拳法”將馬索洛夫擊倒多次,最後用“擺拳”與“黑虎掏心拳”打在了馬索洛夫右耳腮的頸動脈與胃部,再一次將馬索洛夫打倒在地,再也沒有爬起來,不僅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也使中國武術界揚眉吐氣,當時的《新聞日報》等報刊都作了大幅報導,轟動一時。因他的小名叫“大龍”,故被武術界人士稱之為“神拳大龍”。蔡先生14歲戰敗俄國大力士的事已成為故事,至今仍在武術界廣為流傳。

建國後,華拳同其它傳統體育項目一樣,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視。1952年華拳的傳人蔡龍雲作為青年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二屆青年代表大會”。在繁忙的學習與工作中,蔡先生繼續著華拳的挖掘整理、弘揚與研究工作。1953年10月,他作為華東區的代表,還參加了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大會”,表演了已達爐火純青的家傳“華拳”、“峨眉刀”、“華拳對練”,並獲得金質獎章。1954年國家組建武術隊,他又首批被選入國家武術隊,並擔任隊長之職。1957年至1960年,蔡先生被抽調到國家体委,參與了建國後第一個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以及初級拳、刀、槍、劍、棍等武術套路的編寫,對武術的普及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蔡先生對華拳理論與技法也進行了挖掘、整理與研究,曾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華拳》,並多次在《體育報》、《新體育》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諸多介紹華拳的文章。蔡先生參加了建國後曆版體育院校(系)《武術》教材的編寫工作,經過他挖掘整理的華拳套路也被編進了教材,從而使華拳能夠在全國高校廣大師生中廣泛流傳。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來看,目前在書本中流傳的一些傳統武術技法,如“八法十二型”等,都是來自華拳拳理與技法,這都是經過了蔡先生的整理與研究,由他首先用文字介紹出來,並成為了當代武術理論的基礎。當然,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並出版了很多其他的武術專著,不僅為華拳,而且為整個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也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與自豪。

二、華拳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據蔡龍雲先生1962年在《體育報》撰文介紹:華拳傳至清初時,套路運動已發展到40多種,其中有徒手、有器械、有蔡公盛先師為了方便學習華拳創編的31法、72式基本功練法,形成了一個有初、中、高級之分的完整拳系。雖然套路頗多,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一至十二路華拳,這十二路華拳即能單人練習,又能雙人練習。除此之外,還有華拳的實戰技法,包括摔法、擒拿法、點打法等。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介紹,華拳的主要內容有功法,有套路,功法包括站樁、打樁、跑樁、打沙袋、摘星換月式等。套路有十八路初、中級拳術和器械套路、十二路高級套路(一至十二路華拳),高級套路即可單練又可對練。華拳的套路運動俱柔韌、剛猛、飄逸、急快、悠慢於一體,包含著跌撲、滾翻、平衡、跳躍等動作,具有動迅靜定、勢正招圓、形健勁遒、氣脈連綿、心動形隨、意發神傳的特點。

三、華拳基本技術要求、技法原理及其戰術思想

(一)華拳的手型、手法與步型、步法

華拳屬長拳類代表拳種之一,其主要手型有拳、掌、勾、爪,手法有推、穿、撩、摟、托、搖、掖、摘、劈、掮、架、拍、挑、栽、沖、挎、折、壓、抓、鎖、挫、抄等。主要步形有弓、馬、樸、虛、歇、丁、獨、弓箭步等,主要步法有踏步、擊步、行步、倒步、跳步等六種。

(二)華拳的主要腿法與跳躍動作

華拳主要腿法有鉤、踢、拐、跨、蹬、彈、踹、裡合、左右擺、前後掃等,主要的跳躍動作有箭彈、裡合片腿、左右飛腳、旋飛腳等。

(三)華拳的主要肘法與跌法

華拳的主要肘法有頂、提、托、壓、拐等,主要跌法有前滾翻、貼地滾轉、魚躍虎撲、盤腿跌撲等。

(四)華拳的基本技法要求

華拳的理論是以精、氣、神中的“三華貫一”為主導。“神附於形,由心而發,進而為功”。拳法講究形體工整、筋骨遒勁、心為主宰、動迅靜定、氣勢連貫、善調氣息、陰陽對立等。基本的技法理論是“八法”、“十二型”。對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步賽粘;精要充沛,氣要沉;力要順達,功宜純”。“十二型”即是: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

(五)華拳拳法原理與戰略戰術思想

1978年1月18日,全國體育院校《武術》專修教材在北京體院編寫,應張文廣教授邀請並親自主持,請上海體院蔡龍雲、武漢體院的溫敬銘、成都體院的習雲太三位教授,為北京體院武術專修班的同學,召開了一次以武術教學訓練為中心的經驗交流會和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蔡龍雲老師用簡短通俗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華拳的基本技法與要求,主要介紹了華拳“五體勻稱說”、“筋骨遒勁說”、“心為主宰說”、“動迅靜定說”、“不柔不剛說”、“虛實相生說”、“氣機時勢說”、“提托聚沉說”、“二而為功說”。

1、心為主宰是統帥

勇敢、頑強、奮勇拼搏、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與意識是由套路運動的形體來表現的,行動是體現意識的載體。但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心理決定的,意識支配行動。“心為主宰說”就是指意識的指導作用,它貫穿于華拳訓練、技擊和實戰的整個過程中,心志活動主宰著華拳拳法的一切。《華拳秘譜》有“心統性情,一身之主宰也。”“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心正而後身正”。其中包括“習武先習德”、“習武以德為本”的內涵,這裡強調了意識在華拳拳理中的第一個作用——統帥作用。《拳譜》又載:“心堅則精勁,心肅則神凝,心動則氣在。”這又強調了意識在華拳拳理中的第二個作用——指導作用,即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訓練。一個習武者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包括愉快的心情、鎮定的情緒、清醒的頭腦,遇事要沉著冷靜,善於控制自己。華拳強調練功要調心、調息、調身相結合,尤其重視調心,強調在意識的調控下發揮整體作用。所以說“心為主宰說”遵循了人體心理活動的規律,具有科學性、主導性和統帥作用,是華拳拳理的精華。

2、華拳的基本技法與應用

①內外兼修說。“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是華拳拳理在心為主宰說的基礎上提出的又一理論要求。它強調在心動形隨的指導下,將形體動作的力量與呼吸協調配合,即要做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內外協調。基本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步賽粘,精要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要純。”這是心動形隨的基礎。《華拳秘譜》有“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因此主張其形必須“方中矩,圓中規,自中繩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顧右盼,八面供心。”每個動作和姿勢都要顧及空間的前後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勢正招圓,形體才能工整。談到此處,蔡老師曾這樣深入淺出的舉例說:“若寶字的寶,將玉中的點點在遠處,談不上均稱,如一顆生長的樹木,枝芽必然是沿著它的主體向四面分佈生長的,否則也談不上均稱。”這是練習華拳最基本的要求。“精而無骨,其形而無質也。”因而僅做到五體勻稱,形體工整,這還不夠,還要做到筋骨遒勁,使形體與力量有機結合,方能使華拳“形質完善”。即使是綿柔的拳法,同樣也需要筋骨遒勁。蔡老師又曾舉例說:“如武術中的推掌,對於掌來說怎樣才能顯得有勁?是充分伸手掌突出如瓦片之狀有勁呢?還是屈著個手心有勁呢?誠然應是前面所講的有勁。如弓箭步的站法,腳尖內扣與不內扣比較,亦是前種形式有勁。再如,長拳與太極拳的區別,長拳勁露在外面,即謂鋒芒畢露,而太極拳則是柔中有剛,棉裡藏針,但其遒勁的原理是一樣的。”《華拳秘譜》說:“精者,形也質也。”“剛健中正,精王純粹也。”五體勻稱工整,筋骨充實有力。因而華拳在強調形體的基礎上,又非常強調骨法,主張“貫其力股肱之中”做到內外合一。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關鍵還在於呼吸的調節。“有形者為架式,無形者為氣力,無氣力則架式為無用,故氣力為架式之本,然欲力之足,必先求氣之充,故氣又為力之本。”故《華拳秘譜》載有“提、托、聚、沉”調節呼吸的方法。主張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勢動作進入到高勢動作或跳起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勢或低勢的靜止動作出現時,運用“托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勢動作進入低勢運作時,運用“沉法”,這四法隨著動作勢式的變化自然運動,不能強作吞吐,需“氣貫丹田,平心靜氣。”

②動迅靜定與剛柔相濟說。華拳技法除要求做到形、力、氣三者的結合外,還應做到動迅靜定、剛柔相濟的演練技巧與要求,否則有慢無快、有柔無剛或套路不能連貫完成,也無法體現華拳的氣勢。

《華拳秘譜》雖主張“勢為守,屬守主靜,進攻主動”,然而在實戰中應是“靜非不動,動非不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兼,動靜辯證統一。具體在套路的演練中,特別是靜止的動作或是定勢,應從形體與眼神意識上體現出即動、預動、即變的態勢。運動過程中的動作,首先應舒展、大方、穩定、清晰、自然,否則無法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實戰中應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靜中有動”,“靜如潛魚”是似靜待動,應時刻準備出擊,注意力應高度集中,才能反應敏捷。無論是套路的演練,還是實戰的要求,這裡的“動迅靜定”強調的是快速有力、乾淨俐落,不能拔出蘿蔔帶出泥,拖泥帶水。包括在實戰中應沉著鎮定,保持冷靜。

《華拳秘譜》言:“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這裡強調剛柔的辯證統一。套路演練中,發力要剛柔相濟,用力過猛與過剛,勁力不順達,力量必發僵,容易聳肩、縮頭,造成五體不能勻稱。有柔無剛,無力量,就會出現慢、松、軟、散的體態與姿式,容易暴露自己的攻防意圖與優缺點。過猛與過剛則身體易失去平衡,容易促使大腦衝動,不利於戰術的發揮應用。過柔必無力,就很難從氣勢上壓倒敵人。無論在套路演練,還是在實戰中,華拳拳理提倡的是剛柔相濟,剛柔有序,剛柔相兼,剛柔統一。

③連綿相屬和十二型的節奏變化。動迅靜定,剛柔相濟,是從一個相對靜態的角度提出了華拳的演練和攻防的技法要求。而連綿相屬和十二型的節奏變化則是華拳拳理對華拳演練的更高要求,相對而言,這又是從動態角度提出的對華拳演練技法與技巧的要求。一個套路有起勢和收勢,由幾個不同段落與組合組成,每一個段落與組合都有動迅靜定,短暫的定勢和瞬間的停留。但要表現出它的完整性、統一性、整體性,又必須在快速的過程中完成,而在不同定勢,不同段落與組合之間,不同的速度和定勢的短暫停頓也符合人體運動的規律。一個人不可能用同樣大的力量與速度去完成一個由幾十個動作組成的完整套路。這些不同的速度、剛柔相濟的運動形式與發力技巧在動迅靜定中完成的段落與組合,是體現勇敢、頑強、機警靈活、攻防意識以及精、氣、神的關鍵所在。《華拳秘譜》也有這樣的記載:“拳法各勢,須是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要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同時還要“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要善於運用心志活動使華拳拳法勢勢相連,貫穿一氣。

3、華拳戰略戰術與基本原則

華拳的基本技法在實戰中不斷得到昇華與提煉,形成了華拳的戰略戰術與基本原則,包括虛實相生說,氣機時勢說等內容,是華拳拳理的概括與總結,是理論與實戰的結合,在華拳拳理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華拳秘譜》言:“有形為實,無形為虛。”在實戰時,主張“搏貴無形”,使自己常處於藏形匿跡的地位。“虛”也就是假像,即不能暴露自己的戰術,更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優勢、特長及弱點,應給對方製造種種假像,利誘對方。而當對方的形體暴露時,則須乘機以真實的力量給以打擊。同時,還應根據形式的變化,“無不虛,無不實”,“虛實相生,如此迴圈之無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指上打下,聲東擊西,真假難辯,使自己處於變化莫測的境界。

華拳強調動靜結合,連綿相屬,變化無窮,這就為虛實相生的實戰奠定了指導思想和戰略戰術。因而華拳在角抵相搏時非常強調“得氣”、“得機”、“得勢”、“得時”,稱之為“四得”。這是長拳理論在實戰中的運用與體現。

“得氣”是指首先在氣勢上要壓倒對方。如“善搏者以勇為先,以氣為訣。”“得機”是指“察其動向,乘其未定,擊其不意”。即要善於察看對方的動向,乘其欲動未動、動而未定之機,迅速擊之。然而這種機會在空間與時間上是“先後不容瞬,遠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則太過,後之一刻則失時,”“間不容息”須恰得其宜,方為“得機”;“得時”是指“得時無怠,失不再來”。因此要做到“見利不失”,猶豫則遲緩,遲緩則失時,失時則不勝;“得勢”是指“因勢而利導”,強調角抵相搏時要“順其勢”而不要“逆阻”,否則“逆阻則失勢”,失勢則不勝。

華拳基本戰略戰術之一是“乍動乍靜,勢無常定”。強調角抵相搏時要動靜結合,似動似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不斷變換自己的姿勢與空間位置,以便迷惑對方,使其難以判斷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使自己處於有利位置,並掌握主動權。戰術之二是“動中寓守,敗則無機;守中有動,勝則有機。”講的是“防守”,強調防守要與“動”相結合,“守中有動,動中有守”,反對把防守與靜止固定化。只要在運動中有守,就不會讓敵方趁虛而入,因而就永遠不會失敗。同時只要在守中有動,就會有反守為攻的機會,因而也就會有取勝的機會。戰術之三是“敵進欲動,迅而擊之;敵退欲守,逼而擊之;引敵外偏,直而擊之;誘敵深入,截而擊之”。講的是“進攻”。強調的是攻擊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當敵方在準備發招時,應迅速及時出擊,採取先發制人之勢;當敵方後退防守時,要緊跟其後,逼而擊之,不給敵人以喘息與調整的機會;當把敵方引到一個無其退路的不利地形時,要採取正面進攻,置敵方以死地;當把敵方引進自己的圈套與埋伏時,則應截斷敵方後路,以便使其束手就擒。戰略戰術之四是“驕則無備,怯則無勇;善敗不亡,敢勝有為”。強調了武德在實戰中的作用,勸戒習武者無論自己有多大優勢與特長,都不能驕傲,不能輕視敵方;同時鼓勵習武者在實戰中不要怯懦,否則將會失去勇氣,失去氣勢,不要害怕小的失誤與失敗,應有健康、頑強的心理品質,要在小的失敗中鍛煉自己,總結經驗,才不致滅亡。要敢於取勝,才能大有作為。

總之,華拳的運動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句話二十四個字,即“動迅靜定,勢正招圓,形健勁遒,氣脈連綿,心動形隨,意發神傳。”

綜上所述,華拳萌發于山東,它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一個源流有序、體系完整、結構嚴謹的拳種。深入探討與研究華拳的歷史和技法原理,對弘揚齊魯傳統武術文化、推動中國武術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李成銀 劉逢翔)

注釋:

[1]徐才《中國武術拳械錄》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93頁。

[2]蔡龍雲《華拳》中國體育報1961年5月4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