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生應酬小心!“奶茶”變“毒☆禁☆品”害慘很多人

導讀:據《2015中國毒品形勢報告》, 中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35歲以下吸毒人員占總數的75%, 約145.5萬人, 其中16歲以下的少年人數繼續增加, 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出現了六七歲的兒童。

近年來, “吸毒”是中國娛樂圈的流量級話題。 在一批批明星人物蹲進監獄, 繼而企圖複出的罵架中, 公民對毒品的認知由“朝陽群眾”擴散到了整個中國。 “xx又吸毒了”成了中國人茶餘飯後的一項談資。

吸毒者在今天人人喊打, 但根據中國國家禁毒委2015年的資料顯示:中國吸毒人數超1400萬, 年均增長36%。 由於對毒品瞭解尚淺,

這其中不乏許多無意吸食, 染上毒癮的無知青年, 女性受害尤重。

就像脆皮炸雞標榜自己是健康食品, 地下流竄的毒品包裝上也永遠不會印上“毒品”兩個字。 拒絕毒品, 從認識它開始。

毒品之於中國, 影響十分深遠。 從海外流入的鴉片, 一手撬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大門。

也因為吸食鴉片氾濫成災, 清末的中國人背上了“東亞病夫”這一口惡名。

1838年12月, 林則徐奉旨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正如“虎門銷煙”其名, 當初的中國, 並沒有“禁毒”的說法。 到民國初期, 政府才將“煙”與“毒”的概念作出了區分。 “煙”即鴉片, “毒”則是嗎啡、海洛因等新式毒品。

不過大煙同樣也毒性猛烈, 1906年有5.4%的四萬萬中國人沉迷于此, 因而喪命的也大有人在。 《胭脂扣》的如花、《大宅門》的白二爺, 生吞鴉片不過半晌便咽了氣。

隨著時間的的推移, 毒品也在推陳出新。 相對于鴉片、海洛因等傳統毒品而言, 今天的新型毒品更加五花八門。 如冰毒、搖頭丸等大多為片劑或粉末狀, 吸食者採用口服或鼻吸式, 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2017年11月, 廣東警方打掉了一處聚眾吸毒的窩點。 現場繳獲的新型毒品“奶茶”呈白色粉末狀, 沖調後即可吸食。 這種僅靠喝的毒品, 其致幻效果卻與搖頭丸不相上下。

新型毒品“奶茶”的外觀與市面上零售的即溶奶茶區別不大, 且味道香甜很難分辨其真身。 但仔細觀看, 這些“奶茶”製作粗糙, 上面並沒有基本成分和食用方法等說明。

警方在現場繳獲的新型毒品“奶茶”

近年來, 類似“奶茶”的新型毒品層出不窮, 有的包裝成跳跳糖, 有的作膠囊打扮。 新型毒品革除了傳統毒品點煙、插針的繁雜步驟, 企圖讓吸毒這件事變得光明正大。

偽裝成跳跳糖的毒品

中國戒毒專家杜新忠提到, 目前中國禁毒工作的最大挑戰就是冰毒、“奶茶”這一類“合成毒品”的氾濫。 2015年查獲的吸毒者中, 76%的人吸食合成毒品, 主要是冰毒;22%吸食傳統毒品, 主要是海洛因。

目前這些在中國流行濫用的新型毒品, 更是從“地下”走上了娛樂場所的檯面。它們以“娛樂性”的假像,病毒式地蔓延開來,充斥在各類舞廳、酒吧與K歌房裡,並漸漸滲透到明星、公務員等社會上層。

21世紀以來,中國的“夜店文化”走進大眾生活,也同時滋生了搖頭丸、K粉等軟性毒品的市場。“不易上癮”成為了夜店癮君子吸食與安利的藉口,也讓成群的無知少男少女陷入了毒品的泥淖。

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產啤酒的銷量出現下滑,但進口啤酒的銷量卻上升了63%,其原因包括進口成本的降低以及中國夜店數量的大增。風靡臺灣的“夜蒲”,也成為大陸青年們對現代夜生活的追求。

臺灣自由撰稿人吳燕玲評論夜店時說:“夜店,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它走在道德的邊緣。”一項調查顯示,70%的臺灣大學生都曾光顧過夜店。在音樂、酒精、俊男美女的催化下,夜店散發出碰觸禁忌的獨特吸引力。

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卻很難自控“放縱”的維度,稍有不慎便踏入了違法的禁地。打架鬧事、酒後駕車、“撿屍”迷奸與毒品流竄,儼然讓夜店成為了犯罪的溫床。

扭曲後的“夜店文化”為新型毒品打造了集體狂歡的偽裝。“大家在夜店都要嗨這個”,賦予了毒品新的社交內涵,也讓新型毒品的得以廣泛傳播。好奇心與一時衝動,成了壓死騾子的最後一捆稻草。

現如今一顆糖、一杯奶茶都可能是假的,新型毒品的誘惑令人防不慎防。對毒品的無知與自我防範意識的淡薄,讓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女生,稀裡糊塗地就淪為了毒品的受害者。

偽裝成咖啡的毒品

新型毒品——恰特草

恰特草,葉中含有興奮物質凱西酮,極易精神成癮。從2013年開始,國家已經將恰特草列入毒品的嚴打範圍之內。

偽裝成茶葉的毒品

一名在戒毒中心的高中女生袒露,自己就是因為一次迷奸而染上毒癮,從此走上了吸毒販毒的不歸路。她說,夜店裡的男人常在酒水飲料中加k粉或搖頭丸等毒品,以達到其獸欲發洩的目的。

如今中國吸毒問題蔓延迅速、日趨嚴重,女性吸毒人群的比例不斷擴大。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披露,以上海為例,女性吸毒的比例超過總吸毒人數的1/4。在未成年吸毒人群中,女性的比例甚至超過了男性。

少女們渴望在夜店中尋找刺激,卻最終被騙吸毒,慘遭迷奸。偶像劇裡,那些女主酒後邂逅白馬王子的戲碼,放在現實裡卻是殘酷的。

無論是基於怎樣的理由,好奇或是被騙,大批少女被毒品所害的本質原因,是源於其對於毒品的無知。想要拯救她們,完善中國目前薄弱的禁毒教育才是最好的出路。

中國青少年涉毒比例的提升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毒品氾濫的大環境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毒品危害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多青少年認為自己離毒品相隔十萬八千里,對參與禁毒教育的積極性也不高。

北師大魏曼華教授在《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成長》提到,多數學生對毒品危害認識有限,50%以上的人對禁毒知識只“知道一點”。20%以上的縣鄉鎮學生則對其“一點都不知道”。

顯而易見,家庭背景會一定程度影響孩子對毒品的認知。在瀋陽某戒毒所的70名吸毒人員裡,50%的青少年吸毒者出身單親或留守家庭。偏遠鄉鎮文化水準低下、父母關愛的缺乏,使得中國農村成為青少年禁毒教育的薄弱環節。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深綠色)更容易在青春期參與和毒品相關的高風險犯罪活動丨BROOKINGS

禁毒教育的受阻使得廣大中國青少年低估了毒品的危害。在BBC的一次採訪中,國家禁毒辦常務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進談到,按吸毒人員顯性與隱性比例計算,中國實際吸毒的人數比公佈的資料可能還要更多。

所以當陌生男子在夜店遞給女孩一杯“奶茶”時,她們也根本不會懷疑這會是傳說中的毒品。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和陌生說話”,如今長大了,也請大家千萬不要吃陌生人的任何東西,毒品就在身邊。

至於那些類似“小吸怡情,大吸傷身”的謊言,在中國的法律面前毫無餘地,因為吸毒就是犯罪。每個吸毒者的背後一定是一個圈子,從買毒到販毒,不僅每年造成中國5000億的經濟損失,還不知犧牲了多少員警寶貴的生命。

據河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的隊長介紹,很多年輕女孩被毒品誘惑的原因五花八門,減肥、好奇、發洩、受朋友誘惑等。或許就是那顆不起眼的搖頭丸,葬送掉你一生一次的美好青春。

對於戒毒者,我們需要予以關愛,説明她們走出毒品的陰影。而對於吸毒這件事,我們永遠不希望你成為下一個無知的受害者。

更是從“地下”走上了娛樂場所的檯面。它們以“娛樂性”的假像,病毒式地蔓延開來,充斥在各類舞廳、酒吧與K歌房裡,並漸漸滲透到明星、公務員等社會上層。

21世紀以來,中國的“夜店文化”走進大眾生活,也同時滋生了搖頭丸、K粉等軟性毒品的市場。“不易上癮”成為了夜店癮君子吸食與安利的藉口,也讓成群的無知少男少女陷入了毒品的泥淖。

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產啤酒的銷量出現下滑,但進口啤酒的銷量卻上升了63%,其原因包括進口成本的降低以及中國夜店數量的大增。風靡臺灣的“夜蒲”,也成為大陸青年們對現代夜生活的追求。

臺灣自由撰稿人吳燕玲評論夜店時說:“夜店,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為它走在道德的邊緣。”一項調查顯示,70%的臺灣大學生都曾光顧過夜店。在音樂、酒精、俊男美女的催化下,夜店散發出碰觸禁忌的獨特吸引力。

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卻很難自控“放縱”的維度,稍有不慎便踏入了違法的禁地。打架鬧事、酒後駕車、“撿屍”迷奸與毒品流竄,儼然讓夜店成為了犯罪的溫床。

扭曲後的“夜店文化”為新型毒品打造了集體狂歡的偽裝。“大家在夜店都要嗨這個”,賦予了毒品新的社交內涵,也讓新型毒品的得以廣泛傳播。好奇心與一時衝動,成了壓死騾子的最後一捆稻草。

現如今一顆糖、一杯奶茶都可能是假的,新型毒品的誘惑令人防不慎防。對毒品的無知與自我防範意識的淡薄,讓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女生,稀裡糊塗地就淪為了毒品的受害者。

偽裝成咖啡的毒品

新型毒品——恰特草

恰特草,葉中含有興奮物質凱西酮,極易精神成癮。從2013年開始,國家已經將恰特草列入毒品的嚴打範圍之內。

偽裝成茶葉的毒品

一名在戒毒中心的高中女生袒露,自己就是因為一次迷奸而染上毒癮,從此走上了吸毒販毒的不歸路。她說,夜店裡的男人常在酒水飲料中加k粉或搖頭丸等毒品,以達到其獸欲發洩的目的。

如今中國吸毒問題蔓延迅速、日趨嚴重,女性吸毒人群的比例不斷擴大。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披露,以上海為例,女性吸毒的比例超過總吸毒人數的1/4。在未成年吸毒人群中,女性的比例甚至超過了男性。

少女們渴望在夜店中尋找刺激,卻最終被騙吸毒,慘遭迷奸。偶像劇裡,那些女主酒後邂逅白馬王子的戲碼,放在現實裡卻是殘酷的。

無論是基於怎樣的理由,好奇或是被騙,大批少女被毒品所害的本質原因,是源於其對於毒品的無知。想要拯救她們,完善中國目前薄弱的禁毒教育才是最好的出路。

中國青少年涉毒比例的提升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毒品氾濫的大環境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毒品危害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多青少年認為自己離毒品相隔十萬八千里,對參與禁毒教育的積極性也不高。

北師大魏曼華教授在《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成長》提到,多數學生對毒品危害認識有限,50%以上的人對禁毒知識只“知道一點”。20%以上的縣鄉鎮學生則對其“一點都不知道”。

顯而易見,家庭背景會一定程度影響孩子對毒品的認知。在瀋陽某戒毒所的70名吸毒人員裡,50%的青少年吸毒者出身單親或留守家庭。偏遠鄉鎮文化水準低下、父母關愛的缺乏,使得中國農村成為青少年禁毒教育的薄弱環節。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深綠色)更容易在青春期參與和毒品相關的高風險犯罪活動丨BROOKINGS

禁毒教育的受阻使得廣大中國青少年低估了毒品的危害。在BBC的一次採訪中,國家禁毒辦常務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進談到,按吸毒人員顯性與隱性比例計算,中國實際吸毒的人數比公佈的資料可能還要更多。

所以當陌生男子在夜店遞給女孩一杯“奶茶”時,她們也根本不會懷疑這會是傳說中的毒品。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和陌生說話”,如今長大了,也請大家千萬不要吃陌生人的任何東西,毒品就在身邊。

至於那些類似“小吸怡情,大吸傷身”的謊言,在中國的法律面前毫無餘地,因為吸毒就是犯罪。每個吸毒者的背後一定是一個圈子,從買毒到販毒,不僅每年造成中國5000億的經濟損失,還不知犧牲了多少員警寶貴的生命。

據河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的隊長介紹,很多年輕女孩被毒品誘惑的原因五花八門,減肥、好奇、發洩、受朋友誘惑等。或許就是那顆不起眼的搖頭丸,葬送掉你一生一次的美好青春。

對於戒毒者,我們需要予以關愛,説明她們走出毒品的陰影。而對於吸毒這件事,我們永遠不希望你成為下一個無知的受害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